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两年,我们经常听到这个词:“幸福指数”,这是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们衡量社会和谐程度的一个量化标准。英国教育家Elizabeth Holmes在《教师的幸福感》一书中指出,幸福感是一种源自内心的主观感受,它要求身心之间的和谐,意味着生活中各个情绪体验的维度所具有的平衡感和舒适感。
我们自问:老师,你幸福吗?
2011年,由东方教育时报和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联合开展了上海市中小学教师幸福感状况调查,结果显示,中小学教师对自己的幸福状况平均打分73.6分,而小学教师的幸福感高于初中及高中教师。
在关于“你目前的幸福感如何”的选项中,只有4.24%的教师选择“幸福”,选择“非常幸福”的仅占0.87%,38.71%的教师的幸福感“一般”,57.87%的教师感到“不幸福”,其中觉得“很不幸福”的教师占21.19%。
调查表明,七成老师认为教师这个职业很累且没有成就感,30%的教师产生严重的职业倦怠。而且在公众眼中,大多数人也认为教师这个职业很累且没有成就感。超半数的人毕业后不与老师联系。
一个幸福的教师才有可能培养出幸福的学生
一位美国学者曾指出,一个幸福的教师才有可能培养出幸福的学生。
这是因为,教师面对的对象是学生,所面对的是人,他们正处于成长阶段,这一阶段其接受的教育对其以后的人生具有深远的影响。
教师本人对培养学生这一职业的幸福体验如何,不仅直接影响着他的教育教学状况,还影响着他是否以一种积极、主动的心态投入到教学中。同时,如果一名教师本身没有对职业工作的幸福感,他就不能教导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对生活和未来工作的幸福感的感受和获得,也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成长。
考核繁多,近九成教师“压力山大”
教师职业是一个高压力职业,外在的竞争压力和高度自我期许带来的持久压力以及激励机制建设的滞后,导致了当前中小学教师的幸福感偏低。
(一)学生成绩居教师压力源首位
调查发现,教师最大的工作压力来自学生考试成绩,教育科研、班级管理分别排在第二和第三。排在后面的依次为上展示性公开课,作业的布置和批改,日常课堂教学,课外个别辅导,备课,职称评聘,家长沟通,辅导学生参加各类展示、竞赛、评比等。
对于教师而言,压力过大已经成为一种典型生存状态。而他们不仅在学校里扮演着多种角色,发挥着多方面的作用,而且在学校之外也扮演着多重角色,承受着多方面的压力。
(二)考核动不动就与绩效工资挂钩
“我们感到压力最大的是,不少考核动不动就要与绩效工资挂钩。”一位刚入职两年的青年教师说,每周学校都会开班主任会议,经常会说到这个、那个考核要与工资挂钩,例如检查教案、检查听课记录等,每过一个假期,学校就规定每位老师要交两三篇论文。
近半数的中小学教师,对当前的工作,感觉最不满意的地方是考核和评比繁多。
(三)研修培训过多过滥形式化
教师的工作性质主要还是教书育人,并不是写论文、开公开课等。一些教师认为公开课过多,研修和培训过多、过滥、过于形式化,仅仅是为了评职称而写论文,这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干扰到老师的教学。
(四)选择教师职业的功利性目的与现实的差距
一些教师选择教师这个职业并不是出于真正地喜欢,而是因为“稳定、有寒暑假、受社会尊重”等因素。
教师除了本身的教学压力外,还有来自家庭的压力和教师职业带来的压力。我们还应看到,虽然说近几年教师的待遇有所提高,短短20年间就翻了数十倍,待遇高了,生活富裕了,前景看好。但也并非没有令人遗憾之处,如果将之与国民经济增长水平进行比较,有专家说,只要将当前教师待遇与其他行业相比,你就会明白,所谓教师待遇提高,只不过是“看上去很美”罢了。2011年教师节前夕,杭州一女教师发博文称“宁可为妓,绝不为师”,博文中讲述了其从教经历、杭州生活窘状及对现实社会的悲催无奈,引发了观点各异的争论,从一个层面折射出教师职业的尴尬。
教师的幸福感在哪儿
职业幸福感是指人们在从事职业活动中的幸福体验。教师职业幸福感是指教师在教育工作中需要获得满足,自由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发挥自己潜能并伴随着自我成长、实现自我价值时所获得的持续快乐体验。
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主要来自三个方面。教师的情感幸福感: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带来的快乐、兴趣、热爱,来自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带来的欣慰与成就感,即情感幸福感;教师的心理幸福感:教师业务水平提高、专业发展、实现自我价值时的自我满足感,即心理幸福感;教师的社会幸福感:来自从事教师这个职业时的积极创造,来自于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体验到的社会价值感,实现自己教师理想的成就感。一位教师在其博客上写道:“在我两年的教学生涯中,深深地体验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幸福。当我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每个孩子都吸引着我,我对工作的结果愿意有一份承诺,于是我全然忘掉了时间,我感到幸福;当我营造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和学生一起克服困难、一起享受成功,我感到了幸福;当我所教的孩子成绩有所提高,思想有所进步的时候,我感到了幸福;当我渐渐地发现,知识得到不断地充实,自身得到不断地完善时,我感到了幸福。”
把评价权交还老师
“这种现象多年来一直存在,某些对教师的行政考核和评比,仿佛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成长,实际上,已形成了对教师的行政干扰,让老师陷入非教学事务中。”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示,很多教师最大压力不是来自教学,而是这些非教学事务。他建议,最应该推出的应该是教师评价,即同行评价,应当把评价权交给教师,教师群体的教育尊严意识方可回归,教师也才有教育声誉可言。
编后
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养成,需要优秀文化的熏陶,需要教育平台的搭建,需要营造幸福的教育场,需要解决教师的切身利益问题,这样的幸福感才是深刻而弥久的。
对于老师们来说,幸福是什么?我们认为就是老师们踏踏实实生活、健健康康工作、稳稳当当发展。学校应该更关心我们的教师,尽量营造“以人为本”的环境,建立合理的考核机制,让老师感觉辛勤付出有个“奔头”。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尽量给老师“松绑”,让一线教师少一些评比、检查和无聊的会议,不要成天忙着造假各种评比材料,根本无暇专心做教学研究。学生家长也应多给老师一些理解,老师也是普通人,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也要为一日三餐衣食温饱而奔波。
我们自问:老师,你幸福吗?
2011年,由东方教育时报和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联合开展了上海市中小学教师幸福感状况调查,结果显示,中小学教师对自己的幸福状况平均打分73.6分,而小学教师的幸福感高于初中及高中教师。
在关于“你目前的幸福感如何”的选项中,只有4.24%的教师选择“幸福”,选择“非常幸福”的仅占0.87%,38.71%的教师的幸福感“一般”,57.87%的教师感到“不幸福”,其中觉得“很不幸福”的教师占21.19%。
调查表明,七成老师认为教师这个职业很累且没有成就感,30%的教师产生严重的职业倦怠。而且在公众眼中,大多数人也认为教师这个职业很累且没有成就感。超半数的人毕业后不与老师联系。
一个幸福的教师才有可能培养出幸福的学生
一位美国学者曾指出,一个幸福的教师才有可能培养出幸福的学生。
这是因为,教师面对的对象是学生,所面对的是人,他们正处于成长阶段,这一阶段其接受的教育对其以后的人生具有深远的影响。
教师本人对培养学生这一职业的幸福体验如何,不仅直接影响着他的教育教学状况,还影响着他是否以一种积极、主动的心态投入到教学中。同时,如果一名教师本身没有对职业工作的幸福感,他就不能教导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对生活和未来工作的幸福感的感受和获得,也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成长。
考核繁多,近九成教师“压力山大”
教师职业是一个高压力职业,外在的竞争压力和高度自我期许带来的持久压力以及激励机制建设的滞后,导致了当前中小学教师的幸福感偏低。
(一)学生成绩居教师压力源首位
调查发现,教师最大的工作压力来自学生考试成绩,教育科研、班级管理分别排在第二和第三。排在后面的依次为上展示性公开课,作业的布置和批改,日常课堂教学,课外个别辅导,备课,职称评聘,家长沟通,辅导学生参加各类展示、竞赛、评比等。
对于教师而言,压力过大已经成为一种典型生存状态。而他们不仅在学校里扮演着多种角色,发挥着多方面的作用,而且在学校之外也扮演着多重角色,承受着多方面的压力。
(二)考核动不动就与绩效工资挂钩
“我们感到压力最大的是,不少考核动不动就要与绩效工资挂钩。”一位刚入职两年的青年教师说,每周学校都会开班主任会议,经常会说到这个、那个考核要与工资挂钩,例如检查教案、检查听课记录等,每过一个假期,学校就规定每位老师要交两三篇论文。
近半数的中小学教师,对当前的工作,感觉最不满意的地方是考核和评比繁多。
(三)研修培训过多过滥形式化
教师的工作性质主要还是教书育人,并不是写论文、开公开课等。一些教师认为公开课过多,研修和培训过多、过滥、过于形式化,仅仅是为了评职称而写论文,这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干扰到老师的教学。
(四)选择教师职业的功利性目的与现实的差距
一些教师选择教师这个职业并不是出于真正地喜欢,而是因为“稳定、有寒暑假、受社会尊重”等因素。
教师除了本身的教学压力外,还有来自家庭的压力和教师职业带来的压力。我们还应看到,虽然说近几年教师的待遇有所提高,短短20年间就翻了数十倍,待遇高了,生活富裕了,前景看好。但也并非没有令人遗憾之处,如果将之与国民经济增长水平进行比较,有专家说,只要将当前教师待遇与其他行业相比,你就会明白,所谓教师待遇提高,只不过是“看上去很美”罢了。2011年教师节前夕,杭州一女教师发博文称“宁可为妓,绝不为师”,博文中讲述了其从教经历、杭州生活窘状及对现实社会的悲催无奈,引发了观点各异的争论,从一个层面折射出教师职业的尴尬。
教师的幸福感在哪儿
职业幸福感是指人们在从事职业活动中的幸福体验。教师职业幸福感是指教师在教育工作中需要获得满足,自由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发挥自己潜能并伴随着自我成长、实现自我价值时所获得的持续快乐体验。
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主要来自三个方面。教师的情感幸福感: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带来的快乐、兴趣、热爱,来自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带来的欣慰与成就感,即情感幸福感;教师的心理幸福感:教师业务水平提高、专业发展、实现自我价值时的自我满足感,即心理幸福感;教师的社会幸福感:来自从事教师这个职业时的积极创造,来自于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体验到的社会价值感,实现自己教师理想的成就感。一位教师在其博客上写道:“在我两年的教学生涯中,深深地体验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幸福。当我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每个孩子都吸引着我,我对工作的结果愿意有一份承诺,于是我全然忘掉了时间,我感到幸福;当我营造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和学生一起克服困难、一起享受成功,我感到了幸福;当我所教的孩子成绩有所提高,思想有所进步的时候,我感到了幸福;当我渐渐地发现,知识得到不断地充实,自身得到不断地完善时,我感到了幸福。”
把评价权交还老师
“这种现象多年来一直存在,某些对教师的行政考核和评比,仿佛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成长,实际上,已形成了对教师的行政干扰,让老师陷入非教学事务中。”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示,很多教师最大压力不是来自教学,而是这些非教学事务。他建议,最应该推出的应该是教师评价,即同行评价,应当把评价权交给教师,教师群体的教育尊严意识方可回归,教师也才有教育声誉可言。
编后
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养成,需要优秀文化的熏陶,需要教育平台的搭建,需要营造幸福的教育场,需要解决教师的切身利益问题,这样的幸福感才是深刻而弥久的。
对于老师们来说,幸福是什么?我们认为就是老师们踏踏实实生活、健健康康工作、稳稳当当发展。学校应该更关心我们的教师,尽量营造“以人为本”的环境,建立合理的考核机制,让老师感觉辛勤付出有个“奔头”。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尽量给老师“松绑”,让一线教师少一些评比、检查和无聊的会议,不要成天忙着造假各种评比材料,根本无暇专心做教学研究。学生家长也应多给老师一些理解,老师也是普通人,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也要为一日三餐衣食温饱而奔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