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国际体育史学界世界与地方体育文化同一性发展研究日渐深入的趋势影响下,本文针对发生在我国梅州市的中西体育文化融合,构建地方特色体育文化的现象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不同的外来文化可以很快的和地方文化相融合,成为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这种文化同一性的过程需要有核心人物去推动,就像前面介绍的瓦尔特先生所做的贡献一样。
关键词:文化 同一性 融合 足球
中图分类号:G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7(a)-0222-02
1 前言
最近十年来国际体育史学和社会学专业人士由为关注地方特色体育文化的形成与发展(Thierry 2002)[1]逐渐深入到对特色体育文化发展过程细节的分析和研究(Horne 2006)[2]。在国际同行们工作的启发下,笔者于2003年起开始对于中国足球之乡梅州特色体育文化形成问题进行调查与研究,本文是该项研究的初期成果的一部分。
2 问题的提出
任何一种比赛不仅仅是游戏和自娱自乐的手段,还是一种竞技活动,乃至于是一些族群和社团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时比赛能激发人们的热情,足球对于巴西、阿根廷、尼日利亚甚至韩国不仅是比赛,也是一项带有地方特点的文化內涵。在这些地方一个人可能不是好的球员,但是却会为当地的足球文化感到自豪。在这些国家里,足球已经成为民族精神的源泉或民族凝聚力的基础。类似的事情也发生在广东省梅州市。1956年,国家体委根据梅县(当时为梅县地区,现更名为梅州市)足球运动的悠久历史和发展现状,授予其“足球之乡”的称号,梅州足球也由此闻名遐迩。从1951年至2003年53年间,梅县足球队参加国内各种比赛239次,其中获得冠军123次、亚军62次、季军32次①。1964年,当时的国家体委确定梅县为全国开展足球运动的10个重点市县之一。据统计,新中国成立以来,梅州先后为国家和13个省、市输送足球运动员和教练员270多名,其中有中国国家队主教练、国家队球员35人。鉴于梅州足球在中国足球运动史上的地位,足球界素有“北大连、南梅县”之说。海内外客家人公认梅州是文化之乡、华侨之乡和足球之乡,地方政府也一直把三乡建设作为发展地方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梅州人从上世纪50年代起就为本地的足球文化自豪,又是什么原因让海内外客家人公认梅州是足球之乡,我们认为首先要了解梅州足球文化积淀的原点和根基是什么。正因为如此,我们在田野调查和文献发掘整理的基础上,进行了本项研究。
3 研究方法
本研究过程中使用了文献综合分析法、历史过程比较分析法、田野调查法和访谈法。
4 研究结果
4.1 奠基梅州足球文化的主因
根据田野调查反应的情况看,梅州足球的产生有两条主线,一条是清末当时的嘉应州(现在梅州)于1906年前后先后有至少6人前往日本学习体育,这些人回来后于1907年左右在梅州的松口中学、东山中学等地任教,另外,在松口成立了松口体育传习所和松口体育会,其师资,一部分是学习过体育的留日返国的同盟会会员,如谢逸桥、谢良牧、温靖侯等人[3];这些人在当地传授足球知识,组织过足球比赛[4],但是这不是主线,在辛亥革命爆发时,这些人和他们的学生多数参加了革命,许多人成为了革命志士。另外一条推动梅州足球文化发展的主线是传教士和教会学校的影响。
4.2 巴色教会、传教士和梅州足球文化的奠基
根据广东省政府编辑的华南地区宗教档案记载,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有29个教会在华南地区传教。他们包括伦敦兄弟会、英国新教教会、长老会和巴色教会等。巴色教会成立于1815年瑞士巴色城。从成立至今一直都是一个由基督徒,教会会众以及位于瑞士和德国南部的教堂所支持的组织。每个教会都有各自在华的活动范围(Christophe Schneider 1992)。正是因此,巴色教会从1871年开始,逐渐派传教士从香港开始经过深圳、河源的老龙、逐渐到达嘉应州(现在梅州)。清末的嘉应州是客家人的集聚地。数百年来,这里也是华南客家人经济和文化的中心。根据香港崇真小学暨幼稚园的历史记载②,欧洲巴色教会的一个分支的教士瑞夫·雷彻于1847年3月19日到达香港,他和瑞夫·哈姆博格延着广东的海岸开始布道,哈姆博格1851年在香港建立了第一个为客家人服务的基督堂。一些香港的和来自于嘉应州(现代的梅州市)五华县的客家土著接受了洗礼并被接受为教士。瑞夫·雷彻于1855年编辑了客家话罗马注音的字典,1857年建立香港第一所客家人单独的教堂。
1866年,一个教士开始在属于嘉应州(现梅州市)的五华县元坑(现在的长布镇)设点传道,1873年在此建立梅州的的第一所教会中学。根据五华县体育志记载[5],这里曾经开设体育课,并且教授足球,在这里还有一个不大的足球场。
1877年巴色教会在嘉应州的首府梅县建立了布道点,到1888年底已经有38个巴色教会教士在华南布道。传道同时他们开始在客家人地区建立医院和学校,1906年在梅县(现梅州市内)建立了乐育中西文中学和小学,另有一些中学和小学建在了梅州下属的五华县和兴宁县。巴色教会在教育和健康事业方面的所有贡献得到了梅州公众的认同。
其中贡献最为突出的是瓦尔特·乔治·恩斯特先生,他是瑞士人,生于1886年11月,于1975年1月在瑞士去世。他曾经于1911年作为巴色教会的传教士来到中国教区,1948年离开。于1917年到1921年期间他曾经担任位于梅县的乐育中学教师和校长。在这里他还有一个中文名字叫“万保全”[6]。
根据当地人的回忆,瓦尔特是一个很好的足球球员,在乐育中学任职时还担任足球的教练工作。在1917年的时候,尽管梅州的中学有一些日本留学回来的人也传授了足球,但是仅仅是把足球作为游戏看待,没有涉及到足球的组织、规则和规程等层面的文化内容。瓦尔特在这方面做了十分杰出的工作。1917年他作为发起人,在梅县组织起了梅州第一个足球联合会(梅县中学足球联合会),并亲手书写了联合会的临时章程。 正是在他接触的指导下,梅州足球文化得到了提升,足球运动不再仅仅是游戏,他成为了一项有明确规则,有裁判,有组织机构的竞技运动。梅州学生足联成立后,1917年到1930年期间,在梅州市的中心城区梅县又先后成立了几家足球俱乐部,学生、工人、普通市民许多人加入到俱乐部足球球队。其中最著名的,至今还存在的就是蜚声海内外的强民体育会。而瓦尔特的照片至今还挂在强民体育会的会史室里。在此期间,梅州市内各俱乐部间或者和下属的个县足球队间经常举办俱足球比赛。最令梅州人兴趣大增的是1935年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梅县强民体育会由学生和市民组成的球队远赴200公里外的汕头,和英国海员足球队进行比赛,且过作为胜利者的梅州球员收到了市民凯旋英雄般的欢迎③。
从1935年起,梅县足球队连续多年获得广东省足球比赛冠军。1936年原籍梅州市五华县的亚洲球王李惠堂带领香港南华足球队造访梅州,1942年他又一次带队再来此比赛。自此,梅州足球在省港地区名声大振。在整个二次大战期间,足球运动作为梅州百姓的挚爱被培植和发展起来。从那时起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梅州作为华南足球运动的代表以及培养优秀足球人才的基地被世人关注。而足球运动也成为地方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36年当地居民为了纪念瓦尔特先生在足球方面的杰出贡献,在梅州市区的一条河上建了一座用瓦尔特中文名字命名的桥,叫做“保全桥”。从档案中我们了解到,1931—1942年间瓦尔特先生并没有在梅州工作。另外,我们都知道中国人很少建一座桥纪念活着的人,除非这个人有极高的道德或为当地人做出了十分杰出的贡献[6]。这一事实说明瓦尔特先生对于梅州足球文化的奠基作用受到广大梅州市民的尊重和认同。
5 结论
梅州足球文化的奠基过程是一个典型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过程,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伴随着巴色教会的教士在华南地区传教,一些教会医院和学校也建立起来。在此过程中,他们不但传授足球技艺也教授了相关的体育文化内容。通过训练球员,组织和参加比赛使掌握并且喜爱上了一项竞技运动,很多人成为这项运动有实力的竞技者和球迷,最难得的事情竟然發生在梅州这样一个蔽塞的华南山区。通过以上研究,我们得出两方面的结论:
首先,是足球文化的介入动摇了使久居山区的梅州人封闭的生活环境。又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使足球文化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就深深地和原本古老的地方文化产生了融合。因为那时不但产生了数以百计的省港优秀球员,梅州还是还是中国足球传奇式的英雄人物,前亚洲足联主席李惠堂爵士足球启蒙的故乡。正是由于梅州人不断地和海外、省港等外界文化接触,在足球这样的竞技体育碰撞中产生了自信和自强的信念,才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了地方文化的精神力量和内涵。
其次,梅州足球文化的奠基过程是世界体育文化与地方体育文化同一性发展的进程。它表明不同的外来文化可以很快的和地方文化相融合,成为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现象也同样发生在其他国家和地区。从本文所介绍的内容看,这种文化同一性的过程需要有核心人物去推动,就像前面介绍的瓦尔特先生所做的贡献一样。
参考文献
[1] TERRY, Thierry. Sport History, Local identity and ISHPES[M].ISHPES-Studies (11),11.
[2] JOHN Horne. Sport, Socialization and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Identities [M]. Proceeding of the XI International CESH-Congress.:84.
[3] 赖绍祥,房学嘉.客籍志士与辛亥革命[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27-32.
[4] 松口中学校友会.松口中学建校八十周年纪念专刊[G].1986.:P30.
[5] Sport annals of Wuhua County annals 1999.
[6] 梅州乐育中学校庆一百周年纪念专刊[G].2006年.
注
① http://news.xinhuanet.com/overseas/2004-12/23/content_2372698.htm,新华网,开展足球运动百年——广东梅县获“足球之乡”称号,2010-12-04.
② http://www.ttpskg.edu.hk/eng/board.htm,香港崇真小学与幼稚园,2010-10-18.
关键词:文化 同一性 融合 足球
中图分类号:G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7(a)-0222-02
1 前言
最近十年来国际体育史学和社会学专业人士由为关注地方特色体育文化的形成与发展(Thierry 2002)[1]逐渐深入到对特色体育文化发展过程细节的分析和研究(Horne 2006)[2]。在国际同行们工作的启发下,笔者于2003年起开始对于中国足球之乡梅州特色体育文化形成问题进行调查与研究,本文是该项研究的初期成果的一部分。
2 问题的提出
任何一种比赛不仅仅是游戏和自娱自乐的手段,还是一种竞技活动,乃至于是一些族群和社团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时比赛能激发人们的热情,足球对于巴西、阿根廷、尼日利亚甚至韩国不仅是比赛,也是一项带有地方特点的文化內涵。在这些地方一个人可能不是好的球员,但是却会为当地的足球文化感到自豪。在这些国家里,足球已经成为民族精神的源泉或民族凝聚力的基础。类似的事情也发生在广东省梅州市。1956年,国家体委根据梅县(当时为梅县地区,现更名为梅州市)足球运动的悠久历史和发展现状,授予其“足球之乡”的称号,梅州足球也由此闻名遐迩。从1951年至2003年53年间,梅县足球队参加国内各种比赛239次,其中获得冠军123次、亚军62次、季军32次①。1964年,当时的国家体委确定梅县为全国开展足球运动的10个重点市县之一。据统计,新中国成立以来,梅州先后为国家和13个省、市输送足球运动员和教练员270多名,其中有中国国家队主教练、国家队球员35人。鉴于梅州足球在中国足球运动史上的地位,足球界素有“北大连、南梅县”之说。海内外客家人公认梅州是文化之乡、华侨之乡和足球之乡,地方政府也一直把三乡建设作为发展地方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梅州人从上世纪50年代起就为本地的足球文化自豪,又是什么原因让海内外客家人公认梅州是足球之乡,我们认为首先要了解梅州足球文化积淀的原点和根基是什么。正因为如此,我们在田野调查和文献发掘整理的基础上,进行了本项研究。
3 研究方法
本研究过程中使用了文献综合分析法、历史过程比较分析法、田野调查法和访谈法。
4 研究结果
4.1 奠基梅州足球文化的主因
根据田野调查反应的情况看,梅州足球的产生有两条主线,一条是清末当时的嘉应州(现在梅州)于1906年前后先后有至少6人前往日本学习体育,这些人回来后于1907年左右在梅州的松口中学、东山中学等地任教,另外,在松口成立了松口体育传习所和松口体育会,其师资,一部分是学习过体育的留日返国的同盟会会员,如谢逸桥、谢良牧、温靖侯等人[3];这些人在当地传授足球知识,组织过足球比赛[4],但是这不是主线,在辛亥革命爆发时,这些人和他们的学生多数参加了革命,许多人成为了革命志士。另外一条推动梅州足球文化发展的主线是传教士和教会学校的影响。
4.2 巴色教会、传教士和梅州足球文化的奠基
根据广东省政府编辑的华南地区宗教档案记载,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有29个教会在华南地区传教。他们包括伦敦兄弟会、英国新教教会、长老会和巴色教会等。巴色教会成立于1815年瑞士巴色城。从成立至今一直都是一个由基督徒,教会会众以及位于瑞士和德国南部的教堂所支持的组织。每个教会都有各自在华的活动范围(Christophe Schneider 1992)。正是因此,巴色教会从1871年开始,逐渐派传教士从香港开始经过深圳、河源的老龙、逐渐到达嘉应州(现在梅州)。清末的嘉应州是客家人的集聚地。数百年来,这里也是华南客家人经济和文化的中心。根据香港崇真小学暨幼稚园的历史记载②,欧洲巴色教会的一个分支的教士瑞夫·雷彻于1847年3月19日到达香港,他和瑞夫·哈姆博格延着广东的海岸开始布道,哈姆博格1851年在香港建立了第一个为客家人服务的基督堂。一些香港的和来自于嘉应州(现代的梅州市)五华县的客家土著接受了洗礼并被接受为教士。瑞夫·雷彻于1855年编辑了客家话罗马注音的字典,1857年建立香港第一所客家人单独的教堂。
1866年,一个教士开始在属于嘉应州(现梅州市)的五华县元坑(现在的长布镇)设点传道,1873年在此建立梅州的的第一所教会中学。根据五华县体育志记载[5],这里曾经开设体育课,并且教授足球,在这里还有一个不大的足球场。
1877年巴色教会在嘉应州的首府梅县建立了布道点,到1888年底已经有38个巴色教会教士在华南布道。传道同时他们开始在客家人地区建立医院和学校,1906年在梅县(现梅州市内)建立了乐育中西文中学和小学,另有一些中学和小学建在了梅州下属的五华县和兴宁县。巴色教会在教育和健康事业方面的所有贡献得到了梅州公众的认同。
其中贡献最为突出的是瓦尔特·乔治·恩斯特先生,他是瑞士人,生于1886年11月,于1975年1月在瑞士去世。他曾经于1911年作为巴色教会的传教士来到中国教区,1948年离开。于1917年到1921年期间他曾经担任位于梅县的乐育中学教师和校长。在这里他还有一个中文名字叫“万保全”[6]。
根据当地人的回忆,瓦尔特是一个很好的足球球员,在乐育中学任职时还担任足球的教练工作。在1917年的时候,尽管梅州的中学有一些日本留学回来的人也传授了足球,但是仅仅是把足球作为游戏看待,没有涉及到足球的组织、规则和规程等层面的文化内容。瓦尔特在这方面做了十分杰出的工作。1917年他作为发起人,在梅县组织起了梅州第一个足球联合会(梅县中学足球联合会),并亲手书写了联合会的临时章程。 正是在他接触的指导下,梅州足球文化得到了提升,足球运动不再仅仅是游戏,他成为了一项有明确规则,有裁判,有组织机构的竞技运动。梅州学生足联成立后,1917年到1930年期间,在梅州市的中心城区梅县又先后成立了几家足球俱乐部,学生、工人、普通市民许多人加入到俱乐部足球球队。其中最著名的,至今还存在的就是蜚声海内外的强民体育会。而瓦尔特的照片至今还挂在强民体育会的会史室里。在此期间,梅州市内各俱乐部间或者和下属的个县足球队间经常举办俱足球比赛。最令梅州人兴趣大增的是1935年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梅县强民体育会由学生和市民组成的球队远赴200公里外的汕头,和英国海员足球队进行比赛,且过作为胜利者的梅州球员收到了市民凯旋英雄般的欢迎③。
从1935年起,梅县足球队连续多年获得广东省足球比赛冠军。1936年原籍梅州市五华县的亚洲球王李惠堂带领香港南华足球队造访梅州,1942年他又一次带队再来此比赛。自此,梅州足球在省港地区名声大振。在整个二次大战期间,足球运动作为梅州百姓的挚爱被培植和发展起来。从那时起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梅州作为华南足球运动的代表以及培养优秀足球人才的基地被世人关注。而足球运动也成为地方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36年当地居民为了纪念瓦尔特先生在足球方面的杰出贡献,在梅州市区的一条河上建了一座用瓦尔特中文名字命名的桥,叫做“保全桥”。从档案中我们了解到,1931—1942年间瓦尔特先生并没有在梅州工作。另外,我们都知道中国人很少建一座桥纪念活着的人,除非这个人有极高的道德或为当地人做出了十分杰出的贡献[6]。这一事实说明瓦尔特先生对于梅州足球文化的奠基作用受到广大梅州市民的尊重和认同。
5 结论
梅州足球文化的奠基过程是一个典型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过程,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伴随着巴色教会的教士在华南地区传教,一些教会医院和学校也建立起来。在此过程中,他们不但传授足球技艺也教授了相关的体育文化内容。通过训练球员,组织和参加比赛使掌握并且喜爱上了一项竞技运动,很多人成为这项运动有实力的竞技者和球迷,最难得的事情竟然發生在梅州这样一个蔽塞的华南山区。通过以上研究,我们得出两方面的结论:
首先,是足球文化的介入动摇了使久居山区的梅州人封闭的生活环境。又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使足球文化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就深深地和原本古老的地方文化产生了融合。因为那时不但产生了数以百计的省港优秀球员,梅州还是还是中国足球传奇式的英雄人物,前亚洲足联主席李惠堂爵士足球启蒙的故乡。正是由于梅州人不断地和海外、省港等外界文化接触,在足球这样的竞技体育碰撞中产生了自信和自强的信念,才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了地方文化的精神力量和内涵。
其次,梅州足球文化的奠基过程是世界体育文化与地方体育文化同一性发展的进程。它表明不同的外来文化可以很快的和地方文化相融合,成为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现象也同样发生在其他国家和地区。从本文所介绍的内容看,这种文化同一性的过程需要有核心人物去推动,就像前面介绍的瓦尔特先生所做的贡献一样。
参考文献
[1] TERRY, Thierry. Sport History, Local identity and ISHPES[M].ISHPES-Studies (11),11.
[2] JOHN Horne. Sport, Socialization and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Identities [M]. Proceeding of the XI International CESH-Congress.:84.
[3] 赖绍祥,房学嘉.客籍志士与辛亥革命[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27-32.
[4] 松口中学校友会.松口中学建校八十周年纪念专刊[G].1986.:P30.
[5] Sport annals of Wuhua County annals 1999.
[6] 梅州乐育中学校庆一百周年纪念专刊[G].2006年.
注
① http://news.xinhuanet.com/overseas/2004-12/23/content_2372698.htm,新华网,开展足球运动百年——广东梅县获“足球之乡”称号,2010-12-04.
② http://www.ttpskg.edu.hk/eng/board.htm,香港崇真小学与幼稚园,2010-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