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现代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然而,在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发现有70%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不强,语文综合素养不高。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重语文基本知识的掌握,轻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重阅读中浅层次的朗读训练,轻阅读中深层次的语感培养。另一方面,重视课内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发展。本文旨在积极探索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语感的有效途径,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形成学生良好的语感,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 小学;语感;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01
一、语文学科的特性
语文学科,是以作为生命意识冲动的产物的语言为基本元素,以按一定原则编排起来的由语言组合成的文章为基本形态,以培养学生掌握适应语言吸收和表达的需要而对语言进行组合的知识和能力为基本教学任务的一门课程。因此,语文教学就是:抓课文中的情感性诱导物、哲理性诱导物和意象性诱导物,诱导学生进入课文的世界,做课文的知音者;启迪学生于课文内涵丰富处,隐约朦胧处和思想深刻处发现疑点,让学生做课文的咨询者;点拨学生领悟课文中以高尚、真挚为特征的情感之美,以逼真、传神为特征的形象之美,以深刻、缜密为特征的真理之美,以新颖、巧妙为特征的艺术形式之美,让学生做课文的审美者。语文学习的过程应是学生做为学习主体对赋予了生命意识的语言文字不断内化的过程。
二、培养语感的意义
首先,语感是人感受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人一出生就是感受语言的环境中学会听话、说话、认识家人朋友、认识世界的,如果把刚出生的孩子放进一个没有语言感受的环境里生活,他将永远不会具有使用语言的能力。其次,培养语感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语文教学的任务是发展语文能力,掌握语文知识,培养良好的思想感情。语感是语言能力的核心,人们在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时,主要靠实际的听、说理解的能力。语感反映的思想感情是一种心灵的感应,一个人总是把自己接触到的语言对象,按自己的需要作出理解,语文教学可以通过培养语感塑造学生的思想感情。第三,语感的培养关系着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语感是一切母语学习的基本途径,语文能力的发展和提高,离不开语感的丰富和增强。培养语感是提高学生素质造就适应现代社会人才的需要,语感,作为一种对语言文字的敏锐的感受力和理解力,增强了,可以使人自然而然地看得清、听得懂、而且听得真、懂得深、写得好、写得美。
三、语感培养的思路和和策略
1、加强朗读,培养语感。以读为本培养语感,包括教师范读和学生自读。《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考虑汉语文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对各个学段的阅读都提出具体的要求。读,可以调动学生的眼、口、耳、脑多种感官同时参与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过程,做到“入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朗读是多种感官参与的以声释意的活动;是把书面的文字语言转换成响亮、清晰的用声语言的过程。文章中准确、形象、生动的语言只有通过朗读才能获得感知;文章的语气、节奏、句式、格调、巧妙的布局、感人的情趣也只有通过朗读才能自然地滋润到学生的内心深处、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朗读中要让学生用两条视线读书:一条是生理视线,即眼睛的视线;一条是心理视线,即心灵的视线。
2、引导思考,体味语感。教材中那些典范的作品,其语言都是经作者精雕细刻,是妙不可言的。教师只有切实在语言文字上下功夫,语感的培养才有保证。特别要在作品中抓住那些重点的、精美的词句作为语感培养点,进行比较、揣摩、欣赏,进行透彻理解,使学生对它们不仅仅是有所感受,而且能与生活经验联系在一起,获得更深的感受与理解。使学生在不经意之间对语言那抑扬顿挫的语调、错落有致的节奏与奇特严谨的结构拥有深刻的体验。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格外重视对学生吟诵推敲、揣摩、触发、鉴赏等方法的训练指导,引导学生“练内功”。
3、启发想象,从阅读中领悟语感。在阅读教学中,课文中的有些词句虽然并不深奥,但却用得精妙传神、耐人寻味,对于这样的词句,教师应该牢牢抓住并作为语感的培养点,不但要把语言的品析与情感体味联系起来,使学生透过语言文字理解隐藏的含义、感受作者起伏的情感,而且还应该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反复揣摩、品味、挖掘,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独特魅力。教师应抓住教材中表现中心的、含义深刻的句子和重点词(即语感培养点)来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创设情境,扮演角色,培养语感。叶圣陶先生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有情。”因此,要创设出一个浓郁的语感情境,让学生借助语言来感受形象,领悟其中的情感。在教学中,有些词句比较抽象,很难被学生理解。因此,教学中可巧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化抽象为形象,从而达到理解。教材中写人的文章占有很大比例。小学生想象能力丰富,模仿能力强。教学中如果能引导学生进入课文中人物境界,与之同喜忧、共哀乐,语感就自然而生。教师可依据学生天真活泼这一特点,可凭借角色效应,在情境中分角色朗读,让学生充当角色,引导想象,体会人物的心理、情感。这样朗读起来不但抑扬顿挫,还会饱含深情,极富情趣与感染力,课堂气氛也会活跃与和谐。
5、口语交际,增强语感。有的学生在课堂上有表现自己的欲望,但是又怕说错了同学笑话,不敢说出心中所想。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努力激发学生说话的欲望,另一方面要鼓起他们说话的勇气,把他们想说的话大胆说出来,表扬他们说话的点滴进步。因为学生在说话时能够获得成功的喜悦,他们说的兴趣会越来越浓,热情日渐高涨。平时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答题的结果,不必苛求一步到位,哪怕只有一点合理的成份,也应加以肯定。要培养学生会说,教师要加以引导。一要教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留意观察、积累丰富的材料,回味朗读有关精彩的词、句、段、格言、警句、名诗。二要教学生说话前认真想一想,自己为什么要说,说给谁听,说的重点是什么,怎样去说,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哪些详说,哪些略说。这样引导,可以帮助学生有步骤有条理的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另外学生在说话时,教师还要强调说话的完整性,注意词语的搭配,强调说话的连贯性,注意句与句之间的衔接与照应,培养字斟句酌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郭根福:《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熊成钢《小学语文教学应训练直觉思维以培养语感》,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张庆,《引导学生在读书中感悟》,《小学语文教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6月
【关键词】 小学;语感;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01
一、语文学科的特性
语文学科,是以作为生命意识冲动的产物的语言为基本元素,以按一定原则编排起来的由语言组合成的文章为基本形态,以培养学生掌握适应语言吸收和表达的需要而对语言进行组合的知识和能力为基本教学任务的一门课程。因此,语文教学就是:抓课文中的情感性诱导物、哲理性诱导物和意象性诱导物,诱导学生进入课文的世界,做课文的知音者;启迪学生于课文内涵丰富处,隐约朦胧处和思想深刻处发现疑点,让学生做课文的咨询者;点拨学生领悟课文中以高尚、真挚为特征的情感之美,以逼真、传神为特征的形象之美,以深刻、缜密为特征的真理之美,以新颖、巧妙为特征的艺术形式之美,让学生做课文的审美者。语文学习的过程应是学生做为学习主体对赋予了生命意识的语言文字不断内化的过程。
二、培养语感的意义
首先,语感是人感受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人一出生就是感受语言的环境中学会听话、说话、认识家人朋友、认识世界的,如果把刚出生的孩子放进一个没有语言感受的环境里生活,他将永远不会具有使用语言的能力。其次,培养语感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语文教学的任务是发展语文能力,掌握语文知识,培养良好的思想感情。语感是语言能力的核心,人们在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时,主要靠实际的听、说理解的能力。语感反映的思想感情是一种心灵的感应,一个人总是把自己接触到的语言对象,按自己的需要作出理解,语文教学可以通过培养语感塑造学生的思想感情。第三,语感的培养关系着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语感是一切母语学习的基本途径,语文能力的发展和提高,离不开语感的丰富和增强。培养语感是提高学生素质造就适应现代社会人才的需要,语感,作为一种对语言文字的敏锐的感受力和理解力,增强了,可以使人自然而然地看得清、听得懂、而且听得真、懂得深、写得好、写得美。
三、语感培养的思路和和策略
1、加强朗读,培养语感。以读为本培养语感,包括教师范读和学生自读。《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考虑汉语文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对各个学段的阅读都提出具体的要求。读,可以调动学生的眼、口、耳、脑多种感官同时参与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过程,做到“入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朗读是多种感官参与的以声释意的活动;是把书面的文字语言转换成响亮、清晰的用声语言的过程。文章中准确、形象、生动的语言只有通过朗读才能获得感知;文章的语气、节奏、句式、格调、巧妙的布局、感人的情趣也只有通过朗读才能自然地滋润到学生的内心深处、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朗读中要让学生用两条视线读书:一条是生理视线,即眼睛的视线;一条是心理视线,即心灵的视线。
2、引导思考,体味语感。教材中那些典范的作品,其语言都是经作者精雕细刻,是妙不可言的。教师只有切实在语言文字上下功夫,语感的培养才有保证。特别要在作品中抓住那些重点的、精美的词句作为语感培养点,进行比较、揣摩、欣赏,进行透彻理解,使学生对它们不仅仅是有所感受,而且能与生活经验联系在一起,获得更深的感受与理解。使学生在不经意之间对语言那抑扬顿挫的语调、错落有致的节奏与奇特严谨的结构拥有深刻的体验。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格外重视对学生吟诵推敲、揣摩、触发、鉴赏等方法的训练指导,引导学生“练内功”。
3、启发想象,从阅读中领悟语感。在阅读教学中,课文中的有些词句虽然并不深奥,但却用得精妙传神、耐人寻味,对于这样的词句,教师应该牢牢抓住并作为语感的培养点,不但要把语言的品析与情感体味联系起来,使学生透过语言文字理解隐藏的含义、感受作者起伏的情感,而且还应该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反复揣摩、品味、挖掘,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独特魅力。教师应抓住教材中表现中心的、含义深刻的句子和重点词(即语感培养点)来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创设情境,扮演角色,培养语感。叶圣陶先生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有情。”因此,要创设出一个浓郁的语感情境,让学生借助语言来感受形象,领悟其中的情感。在教学中,有些词句比较抽象,很难被学生理解。因此,教学中可巧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化抽象为形象,从而达到理解。教材中写人的文章占有很大比例。小学生想象能力丰富,模仿能力强。教学中如果能引导学生进入课文中人物境界,与之同喜忧、共哀乐,语感就自然而生。教师可依据学生天真活泼这一特点,可凭借角色效应,在情境中分角色朗读,让学生充当角色,引导想象,体会人物的心理、情感。这样朗读起来不但抑扬顿挫,还会饱含深情,极富情趣与感染力,课堂气氛也会活跃与和谐。
5、口语交际,增强语感。有的学生在课堂上有表现自己的欲望,但是又怕说错了同学笑话,不敢说出心中所想。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努力激发学生说话的欲望,另一方面要鼓起他们说话的勇气,把他们想说的话大胆说出来,表扬他们说话的点滴进步。因为学生在说话时能够获得成功的喜悦,他们说的兴趣会越来越浓,热情日渐高涨。平时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答题的结果,不必苛求一步到位,哪怕只有一点合理的成份,也应加以肯定。要培养学生会说,教师要加以引导。一要教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留意观察、积累丰富的材料,回味朗读有关精彩的词、句、段、格言、警句、名诗。二要教学生说话前认真想一想,自己为什么要说,说给谁听,说的重点是什么,怎样去说,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哪些详说,哪些略说。这样引导,可以帮助学生有步骤有条理的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另外学生在说话时,教师还要强调说话的完整性,注意词语的搭配,强调说话的连贯性,注意句与句之间的衔接与照应,培养字斟句酌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郭根福:《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熊成钢《小学语文教学应训练直觉思维以培养语感》,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张庆,《引导学生在读书中感悟》,《小学语文教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