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如何把握教材

来源 :新课程·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i40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颁布,标志着我国进入新一轮的课程改革阶段,从2004年起,普通高级中学陆续进入新课程的实验阶段。在教育部的组织下,《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2003年公布,根据新课程标准编写化学教科书也相继问世,化学课程呈现出一个化学课程标准下的多种版本教科书的形势(简称“一标多本”)。
  一、本文的背景
  陕西省使用人教版的新教材已经两年了,在这两年里一线教师对新课标的教科书褒胜于贬,好评胜过抵制。但是在使用和把握新教材时,绝大多数教师有新瓶装旧酒的倾向。由于新教材的两个必修六个选修模块极大程度的改变了以前两本教科书包办的局面,尤其在使用必修一的时候,我身边的绝大多数教师反映课时紧张,需要补充的知识点太多。
  二、处理新教材的对策和建议
  1.研读课程标准,重视三维目标的培养
  化学课程标准是普通高校招生化学科考试的命题依据。《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构建了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体系;从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兼顾学生志趣的潜能差异以及发展的需要,结合化学学科特点设置了课程模块。认真阅读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了解各模块教材,熟悉模块教材的专题、单元名称,达到能清楚地理解内容要点、编写层次以及编写顺序。
  2.新旧教材对比学习,找出区别与联系
  陕西省使用人教版的新教材已经两年了,新教材一线教师只有站在编者的角度钻研教材,了解编排体系,理解编者意图, 才能居高临下地把握教材。其次读懂教材是备好课的前提,只有深入透彻地理解教材才能准确无误地传授知识。大纲版本时期,“物质的量”单独设置为一章的内容,共有知识点8个,总课时为12个课时,是高中化学所占课时较多的一个章节,而高考中对物质的量的考查也占很大的分数,而课标版本人教版的知识点变动比较大,只有四个知识点,总课时为3个课时。
  3.明确物质的量在中学的地位
  要想把握本节知识的内容,就必须对教材很熟悉,明确本节内容在整套教科书的地位。“物质的量”是高中化学教材中从宏观物质到微观粒子的一个桥梁,有助于学生从定性到定量的去判断化学反应的进行程度,更透彻的明白物质的组成和结构。对于学生深入理解微观粒子与宏观物质之间的联系,形成化学学科的思维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灵活掌握物质的量相关知识,才能真正了解元素化学的本质。
  4.认真研读考试大纲
  认真研读考试大纲,与课改之前的考纲进行细致对比。以应对内容的深度和广度的改变。从而加深对知识内容能力层次的理解,明确考试能力的要求。考纲是高考命题的依据,虽然考纲中关于物质的量的考查近几年来保持了相对的稳定,但总的趋势是;稳中求变,稳中求改,稳中求新,新中突出能力。特别是新课程改革后,更不能只以近几年高考试题的要求、难度为参照物进行急功近利、想当然的复习。明年陕西省是课改后的第一年高考,不管是理论研究者还是高中化学教师都应该积极关注考纲变化,从而制定出适应的对策以及复习的方案,一定要杜绝新瓶装老酒。
  5.分析物质的量的高考趋势
  毋庸置疑,高考始终是一个标杆、一个方向,三年的高中生活,既要让学生全面发展也要使其在高考中取得好的成绩,所以就必须研究高考,研究高考的趋势。教师在设计本节知识之前就必须要在研究教材的前提下,对高考方向、高考试题进行二次分析、二次设计。
  纵观全国各地的高考化学试题中,“物质的量”几乎为必考题,且多以选择题形式呈现。物质的量是中学化学的一个基本物理量,是高中化学计算的基础与核心。近年高考降低了化学计算的要求和难度,更加侧重概念考查和基本计算考查,更为重要的是密切联系重要物质结构、氧化还原、元素化合物等知识,其中尤其是以阿伏伽德罗常数为中心来设计命题,联系重要化学基础知识,从而使其命题内容广泛,灵活性强和更具有能力要求。
  三、启示及思考
  学生思维水平的欠缺与“物质的量”本身的抽象难懂,形成了一组较难调节的矛盾。同时,以“物质的量”为基础,又导出了“阿伏伽德罗常数”“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阿伏伽德罗定律”等一些重要的概念和公式,这些全新的抽象难懂的概念和公式聚集在一起,对他们来说具有高密度的认知陌生性,而且还要在4个课时左右的时间内学完,这是对学生认知的又一挑战。
  如何在新课程背景下,适应课标、教材的变化,不至于拿着新课程改革的课程标准、教科书还是按照大纲版本的难度进行教学,始终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而这个问题必须是理论研究者和一线教师来共同配合应对。本文期待以对正使用的人教版本不同时期的教科书上“物质的量”一节内容,让更多的教师和理论人员对新课程教材实施,献策献计,共同促进新课程的实施,更好地服务于一线教学。
  作者单位:西安市阎良区西飞第一中学
其他文献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指对熟悉或已经认识到的问题,从新角度、新途径重新进行思考,提出新颖独特的见解,是一种摆脱习惯定势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它是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  一、挖掘教材,激活创新火花  小学语文教材里蕴含着丰富的创新资源,有创新精神的物:万里长城、兵马俑、
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是摆在高中数学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高中数学课的教学,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数学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要在高中教学中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高度重视教师角色转变和课堂教学两大方面。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  21世纪是知识经济全面到来的时代,是一个科技多元化的脑力密集时代,面对新世纪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数学教学中
所谓的心理效应是指人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由于心理现象、心理规律的作用,所产生的一些特殊的反应效果。在提倡各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今天,作为一名新世纪的英语教师。我深深体会到:在英语教学中注重学生心理,遵循学生学习规律,矫正教师心态,正确使用必要的心理知识,确实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谈谈四个我体会较深的心理效应。    一、弹簧效应    心理学认为,焦虑对一个人的动机状态具有一种“弹簧效应”
摘 要:现代技术教育作为突破传统教育的新型模式,正以强势、快速的发展形势向纵深发展。与传统教学相比,其知识表达及传递的效果是无法比拟的。目前,全国各大中小院校,也在极力地把数字化校园和教育信息化作为重点发展方向,以期提高整体教学水平。a  关键词:校园电视 电视制作 技术教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电视进入学校,校园电视由此产生。校园电视,是电视的一个地域性概念,其主要参与者为学校的教师和学生,是
新《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教育应以审美为核心。它淡化了传统教育中那种单一的知识传递过程,强调音乐课应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情感体验是引导式与自然流露相配合,与音乐紧密相连,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于是我们在教学高中音乐鉴赏课时,应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尽量淡化知识传授的痕迹,让学生在感受、探究、创作过程中主动提出对知识的需求,感动于音乐所带来的美,在无痕当中真正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需要在教学活动中以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为指导,遵循客观的教学规律,灵活创造性地运用教学方法。英语教学中把学生引进快乐的境界,它不是为快乐而快乐,而是为了解决以往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思想压力过大、只学不练、哑巴英语等诸多问题。怎样在英语教学中把学生引进快乐的境界?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一、运用快乐的理念  英语教学中运用快乐的理念,就是在教书的同时,引
《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评价注重评价与教学协调统一。强调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并重。”“活动表现评价为全面了解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发展水平提供了有效的途径,通过活动表现评价鼓励多样化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的实验过程是学生学习活动表现、自我能力体现的一个过程。对这个过程进行过程性评价,是把评价置于真实、具体的情景中,因此显得更为重要、更有意义。  一、学生实验课堂过程性评价的方式  1.语言
伟大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灵魂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更为强烈。”鉴于此,我在教学工作中,结合地理学科本身特点,大胆开展探索实践活动,探讨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的学习方式。  一、我的课堂,我选择——探讨新课堂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倡导新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针对中小学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以学生的学习为出发点
综观当前小学古诗文教学现状,普遍存在着一种学生学习兴趣不浓,缺乏主动性、自觉性,缺乏对古诗文学习的感悟的现象,没有感受到古典诗文的音韵之美,学起来味同嚼蜡,难以产生学习的兴趣,成为古诗文教学中的无奈。为此,笔者在教学中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引导学生体验古诗文学习之乐。  一、诵读成咏,体会音韵之美  古典诗词的音乐之美主要来源于平仄的搭配,节奏的连贯,韵律的悠扬,所以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唱起来和谐
“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 提出来很多年了, 教育也已经成为国民关心的头等大事。但是, 我们思考一下, 我们每天重复的一切, 对于孩子是否真的都是有用呢?我们不厌其烦地告诉儿女, 努力学习, 争取优秀成绩, 考名牌大学, 毕业后就会有好的工作, 就能够成功。事实上的确如此么,且不说学校教育内容是否需要变革,家庭和社会里, 又有多少父母很清楚如何教育子女呢?现实社会中,特权也好,歪风邪气也好,归根结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