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报刊文章论点摘编

来源 :邓小平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owang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共产党改革开放的共识是如何形成的
  罗平汉在《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 9年第4期撰文认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时距离“文化大革命”结束仅两年多时间,这么短时间内改革成为全党全国的共识,有其历史必然性。首先,“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在对历史的反思中人们深切感受到不能再走过去的老路,必须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新路;其次,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多年努力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和工业体系,但由于重积累、轻消费等原因导致人民生活水平很低,这种客观现实促使人们思谋变革;第三,1977年和1978年大批高中级领导干部出国考察,深感自身落后和加快发展的必要。于是,改革和开放逐渐成为1 978年的热词,改革开放的共识逐渐形成,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大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之“路线”思考
  韩庆祥、刘雷德在《理论学刊》201 9年第3期撰文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40年的成功发展源于我们党成功开创和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体现为我们党的四条“基本路线”的形成与坚持:(一)恢复和坚持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是重要思想保证。思想路线问题不仅是哲学问题,还是政治问题,与中国当时的现实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首先要“解放思想”,而“解放思想”这一行为本身又是实事求是的结果和表现,两者具有内在一致性。(二)提出并毫不动摇地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这是重要政治保障。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基本路线的形成是基于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反思性“新”认识,依据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最大实际以及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而制定的。(三)形成并坚持了正确的选人用人的组织路线,这是重要制度保障。新时期的组织路线是根据现代化建设实践的需要和贯彻落实党的政治路线的根本要求,形成选人用人方面比较成熟的方针原则,例如“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与“德才兼备、以德优先”等等。(四)继承和坚持了党的群众路线,这是重要方法保障。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之奋斗目标及其成功的价值保证,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方法。
  邓小平与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共中央书记处
  张金才在《当代中国史研究》201 9年第5期撰文认为,邓小平作为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和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其政治生涯与中共中央书记处的职权演变和发展历程紧密相连。在党的八大前,中央书记处在中央政治局决议之下处理中央日常工作,1 954年书记处之下设立中央秘书长会议作为经常性的办公会议,人员由中央秘书长和副秘书长组成。邓小平1 952年到中央工作后多次参加由毛泽东主持召开的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并在1 954年被任命为中共中央秘书长。这期间邓小平参与中央书记处的决策工作,主持中央秘书长会议,协助中共中央政治局和书记处处理日常事务。党的八大后,中央书记处在中央政治局和政治局常委会领导下进行工作,邓小平担任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主持中央书记处工作长达十年时间。中共中央书记处协助中央做了大量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文革”期间中央书记处停止工作。改革开放后,邓小平积极倡导重设中央书记处,并对恢复设立的中央书记处如何发挥职能提出明确要求:中央书记处的职权是管全局;工作重点是放在经济工作、放在四个现代化上;实行集体领导、分工负责制度。
  陈云的核心意识与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李正华在《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9年第5期撰文认为,陈云的核心意识是他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看齐意识的重要体现,是他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对党赤胆忠心的重要体现,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及其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作出了重要贡献,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发展。从“文化大革命”结束到1 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召开,是邓小平理论的初步形成时期。这一时期,陈云冲破“两个凡是”的束缚,促成邓小平第三次复出;提出党的工作重点转移,推动实现党的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支持邓小平关于科学确立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主张,完成党的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党的十二大到党的十三大,是邓小平理论的基本轮廓形成时期。这一时期,陈云提出“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支持探索符合实际、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新体制,提出关于社会风气和党的建设等方面的系列主张,成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党的十三大到党的十五大,是邓小平理论体系形成并正式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时期。这一时期,陈云坚定地维护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明确提出“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明确支持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维护中央权威的重要性,对正式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发挥了关键作用。
  邓小平理论面对的时代性课题
  李捷在《毛泽东思想研究》201 9年第3期撰文认为,“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面临着五大时代性课题:社会主义向何处去;如何使中国人民整体摆脱贫困;如何认识和把握正在变化着的国际局势;如何应对西化分化等资产阶级自由化图谋;如何使党的领导在改革中得到加强。邓小平理論就是从破解这五大时代性课题而创立的。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首先从思想上拨乱反正,重新恢复和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概括提出“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课题,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时代主题;其次,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和共同富裕两条根本原则,确立社会主义现代化“三步走”战略;第三,提出当今世界存在着和平与发展两大问题,确立中国和平发展战略和独立自主的全方位和平外交,确保在变动中的国际格局中维护好中国和平发展的根本利益;第四,确立“四项基本原则”,旗帜鲜明地抵制各种错误思潮,旗帜鲜明地提出要从根本上扭转社会风气和党风;第五,提出“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确立党的政治领导原则和新时期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就是这样,邓小平在短短不到三年的时间里,紧紧抓住五大时代性课题,深刻回答了关系到党和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根本性、方向性问题,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了坚实基础,把牢了正确方向。
  从新中国7()年探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
  石仲泉在《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 9年第5期撰文认为,新中国70年发生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首先是因为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改变中国面貌,就指导思想而言,是因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具体实际相结合,创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前有毛泽东思想,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如果说毛泽东思想主要是引导中华民族站起来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主要是引导中华民族富起来了,那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则是指引中华民族强起来的主要标识。探究理论自信,就新中国成立70年而言,无疑包括毛泽东思想在内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的力量,来自于理论的科学真理性、实践标准性、人民认同性、成功挑战性和与时创新性。
  海外视域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成龙在《国外社会科学》201 9年第3期撰文认为,海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系统回顾和分析海外人士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研究,对于我们从国际视野更为全面地审视发展经验、总结发展规律、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海外学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研究总体经历了一个曲折渐进的发展过程,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虽然从事海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的学者的知识背景、研究目的、阶级立场和思维方式存在着明显差异,但总体倾向积极,多领域、多视角总结中国发展经验,高度评价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创新发展,充分肯定中国发展的世界意义,对中国未来的持续发展给予了乐观展望。海外学者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多维研究,包括问题研究与结构研究相结合、文献研究与切身体验相结合、中国传统与世界文明相结合、心理研究与背景研究相结合等。同时,也有人出于主观条件的限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或者知之甚少,或者故意曲解,提出了一些比较尖锐的问题,亟待我们深入分析并作出回应。
其他文献
2017年11月2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消息,中国申报的甲骨文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的评审,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这标志着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甲骨文,穿越数千年,作为世界文明的瑰宝,成为人类共同的记忆遗产。  甲骨文起源于殷商时期,因镌刻、书写于龟甲与兽骨上而得名,其记载的内容包罗万象,记录着商代大量的史料,商代前后许多古史上的问题可以从中找到答案。当然,
期刊
自1896年业勤纱厂创办以来,迄今120年间锡商迸发巨大的创业活力。回顾这一历程,人们不难发现,锡商先驱勇于创新、精益求精、注重细节,追求卓越工艺和诚信经营,执着于品牌之功,令锡商成为近代中国最为活跃的地域性企业家群体,并开启了民族工商业勃兴、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民营经济快速发展三个黄金时代,一代又一代锡商在创造工商文明。  荣氏创立中国第一号注册商标  1901年3月,取名为“保兴”(后改为“茂兴
期刊
孟国祥教授的力作《江苏文化的劫难:1937—1945》,展现了全面抗战期间江苏文化从辉煌到苦难的沉重历史画卷。作者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着力于全面抗战期间文化损失的研究,并通过深入研究、认真调查、充分认证,在搜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江苏省档案馆、南京市档案馆等大量相关档案史料的基础上,以详实的数据、系统的整理、客观的分析,告诉世人江苏近代史上那被强加的悲惨一页,为充分揭露日本全面侵华期间犯下的滔
期刊
[摘要]互联网科技的飞速发展,改变了档案部门的工作内容与模式。我国台湾地区在数位典藏的发展方面取得显著成绩。论文分析总结了我国台湾地区数位典藏发展历程,研究数位典藏在档案部门的应用,在此基础上为大陆地区开展数字档案馆建设工作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台湾数位典藏数字档案馆创意加值  [分类号]G275  Research on Taiwan Digital Archives  ——Developm
期刊
[摘要]档案知识管理是一种新兴的管理概念和管理体制,知识管理的基本流程包括对知识的采集、识别、获取、开发、整合、存储和使用。关于如何运用知识管理的理念对名人档案进行有效管理,论文主要从名人档案的知识采集、知识组织、知识的揭示与获取、知识库的建设等几方面作了探讨。  [关键词]名人档案知识管理知识挖掘知识共享  [分类号]G270.9  Analysis on the Knowledge Manag
期刊
南京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近百年来一直“困守”在明城墙内。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南京的经济和城市建设得到了迅猛发展,但主城区人口拥挤、基础设施能力不足等“城市通病”越来越成为制约南京加速发展的“瓶颈”。2002年2月,南京市委、市政府正式启动河西新城建设,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河西新城已具有城市新中心的雏形和框架。目前,河西新城已经成为南京发展潜力巨大、人居环境优美、功能品质一流的城市中心区。  在
期刊
2016年11月23日,在苏州参加“世界记忆项目与档案事业发展”主题研讨会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项目国际咨询委员会的专家们专程来到吴江同里和震泽古镇考察。这是吴江档案人首次近距离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走到一起,但吴江档案人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却是有着长期的实践。  一、档案在非遗传承中的作用不可替代  世界记忆项目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2年发起,重点关注的是文献遗产的保管和利用,
期刊
邓小平的一生,同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创建和发展的历史进程紧紧相连,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紧紧相连,同中华民族抗争、独立、振兴的历史进程紧紧相连。他为新中国的建立和建设作出了伟大的历史贡献。特别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他成为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领导党和人民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社会主义事业走向欣欣向荣。从1 978年党的十一届三
期刊
1月23日,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周乃翔就苏州市档案局关于打造“世界遗产城市”的建议作出批示,指出“市档案局关于打造世界遗产城市的五点建议很有价值,应以此为抓手,推进苏州世界文化名城建设”。  市档案局依托丝绸档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的契机和经验,提出以下五点建议:一是梳理苏州的世界遗产。苏州拥有27处世界遗产点,是中国世界遗产点最多的城市。二是宣传苏州的世界遗产。通过多渠道、多途
期刊
[关键词]邓小平;遵义会议精神;实事求是;解放思想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在重大历史转折关头召开的重要会议一共有两次:第一次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解决中国革命向何处去的遵义会议;第二次是社会主义时期结束“十年内乱”后解决中国向何处去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参加了遵义会议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两次重要会议。他在遵义会议上作为中共中央秘书长,成为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