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德与社会》课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阵地。为了改变原《品德与社会》课僵化呆板封闭的状况,必须优化课堂教学效率。那么,如何优化课堂教学效率呢?
一、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求知的动力
新课程教材注重问题的探索,题材丰富多彩、信息的呈现方式多样、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这一切都在于使学生尽快地形成探索性学习方式,发展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叶澜教授强调“只有关注学生潜在性,才会去促使学生实现智慧和才能的发展。”这就需要一种活跃、和谐、民主、平等、欢快的课堂气疯,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习的过程成为一个寓有生命的个性化的过程。
在教学实践中,我充分利用学校、家庭、校外的资源,讓学生动手进行调查,组织学生到社会中学习、实践,开阔他们的眼界,增长他们的见识,扩展他们的兴趣,发展他们的实践能力。如在教学《安全地生活》这一课,课前师生共同进行调查研究,搜集有关资料。上课时,先通过课件展示大量的调查资料、数据及安全交通事故的图片,让学生震惊。然后,请学生们把搜集到的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或自己身边发生的有关交通事故所见所闻进行交流。孩子们都争先恐后地上台把自己所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展示交流,有的拿出马路上的交通安全标记;有的拿出交通事故的悲惨场面的照片,把学习气氛推向高潮。最后让学生针对怎样安全地生活这一问题讨论,看看如何进行防范,在讨论中学生们懂得了一些交通规则和安全防范措施。
因此,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我为学生们创设开放的教学环境着眼于学生的生活现实,引导学生求知欲望,把课堂还给学生,把童趣还给学生,把追求知识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他们会敢想、敢说、敢问,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利用游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小学生最喜欢做游戏了,在课堂上创设快乐的氛围,学生掌握知识就不会变得枯燥乏味,可以轻轻松松愉快地接受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生活中的安全》时,有一个内容是小红独自在家里,有陌生人敲门说要查水表,小红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做,请同学们帮助小红。对于这一内容,我们利用游戏的方式,让学生自己与好朋友组成一组表演。这一下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一下子高涨起来。在接下来的表演中学生们想出了很多对付陌生人的方法,这样对自己、对其他同学都进行了一次深刻的教育。学生在贴近生活的实际、在自己所创设的环境中以乐促学,学习效率提高了。
三、带领学生走入生活大课堂,进行实效教学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识、体验和感悟,他们对生活体验得越充分、越细腻,感悟的就会越到位、越深刻。正如杜威所说:“离开了参与社会生活,学校就没有道德目标,也没有什么目的。”因此,教育与生活浑为一体。我们要带学生走进现实生活的“活”教材,让学生接触和了解社会上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社会和人生。教师就应该有意识地开展社会调查、参观、社会服务等活动,让学生走出学校这个小课堂,走进社会这个大课堂,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实践,不断体验、领悟道德准则,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社会生活能力。这样,学生就在他们能感受到的、观摩到的生活基础上受到真正的教育。
在教学中,我经常安排实践活动与行为训练,引导学生自我教育,提高品德与社会的实效性。如教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温馨一家》第2课《谢谢你们,我的父母》时,我给学生一张家庭成员劳动记录表,让学生做个有心人,每天记录父母等人在家中的劳动情况。许多学生都记下了“妈妈每天起来就为我做早饭”、“爸爸要做晚饭、洗碗”、“妈妈每天要洗衣服”等等,他们感受到了父母的忙碌与辛苦,于是自觉地为父母分担了一些小家务,如扫地、整理自己的书包、洗袜子等。虽然这些在大人看来也许是微不足道的,但已经体现出了他们已经懂得了学会为父母分忧解愁,学会关心、孝顺父母了。通过这样的课堂外延,把学生从课堂推向了现实生活,让学生把课堂上明白的道理落实到行动上,实现了课堂教学回归生活这一理念,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我觉得这样的课实实在在,是从生活体验中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课堂教育具有实效性,从而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学生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社会,并充分运用活动化教学策略,构建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这样,才能优化教学效率,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一、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求知的动力
新课程教材注重问题的探索,题材丰富多彩、信息的呈现方式多样、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这一切都在于使学生尽快地形成探索性学习方式,发展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叶澜教授强调“只有关注学生潜在性,才会去促使学生实现智慧和才能的发展。”这就需要一种活跃、和谐、民主、平等、欢快的课堂气疯,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习的过程成为一个寓有生命的个性化的过程。
在教学实践中,我充分利用学校、家庭、校外的资源,讓学生动手进行调查,组织学生到社会中学习、实践,开阔他们的眼界,增长他们的见识,扩展他们的兴趣,发展他们的实践能力。如在教学《安全地生活》这一课,课前师生共同进行调查研究,搜集有关资料。上课时,先通过课件展示大量的调查资料、数据及安全交通事故的图片,让学生震惊。然后,请学生们把搜集到的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或自己身边发生的有关交通事故所见所闻进行交流。孩子们都争先恐后地上台把自己所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展示交流,有的拿出马路上的交通安全标记;有的拿出交通事故的悲惨场面的照片,把学习气氛推向高潮。最后让学生针对怎样安全地生活这一问题讨论,看看如何进行防范,在讨论中学生们懂得了一些交通规则和安全防范措施。
因此,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我为学生们创设开放的教学环境着眼于学生的生活现实,引导学生求知欲望,把课堂还给学生,把童趣还给学生,把追求知识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他们会敢想、敢说、敢问,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利用游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小学生最喜欢做游戏了,在课堂上创设快乐的氛围,学生掌握知识就不会变得枯燥乏味,可以轻轻松松愉快地接受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生活中的安全》时,有一个内容是小红独自在家里,有陌生人敲门说要查水表,小红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做,请同学们帮助小红。对于这一内容,我们利用游戏的方式,让学生自己与好朋友组成一组表演。这一下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一下子高涨起来。在接下来的表演中学生们想出了很多对付陌生人的方法,这样对自己、对其他同学都进行了一次深刻的教育。学生在贴近生活的实际、在自己所创设的环境中以乐促学,学习效率提高了。
三、带领学生走入生活大课堂,进行实效教学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识、体验和感悟,他们对生活体验得越充分、越细腻,感悟的就会越到位、越深刻。正如杜威所说:“离开了参与社会生活,学校就没有道德目标,也没有什么目的。”因此,教育与生活浑为一体。我们要带学生走进现实生活的“活”教材,让学生接触和了解社会上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社会和人生。教师就应该有意识地开展社会调查、参观、社会服务等活动,让学生走出学校这个小课堂,走进社会这个大课堂,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实践,不断体验、领悟道德准则,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社会生活能力。这样,学生就在他们能感受到的、观摩到的生活基础上受到真正的教育。
在教学中,我经常安排实践活动与行为训练,引导学生自我教育,提高品德与社会的实效性。如教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温馨一家》第2课《谢谢你们,我的父母》时,我给学生一张家庭成员劳动记录表,让学生做个有心人,每天记录父母等人在家中的劳动情况。许多学生都记下了“妈妈每天起来就为我做早饭”、“爸爸要做晚饭、洗碗”、“妈妈每天要洗衣服”等等,他们感受到了父母的忙碌与辛苦,于是自觉地为父母分担了一些小家务,如扫地、整理自己的书包、洗袜子等。虽然这些在大人看来也许是微不足道的,但已经体现出了他们已经懂得了学会为父母分忧解愁,学会关心、孝顺父母了。通过这样的课堂外延,把学生从课堂推向了现实生活,让学生把课堂上明白的道理落实到行动上,实现了课堂教学回归生活这一理念,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我觉得这样的课实实在在,是从生活体验中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课堂教育具有实效性,从而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学生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社会,并充分运用活动化教学策略,构建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这样,才能优化教学效率,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