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整合社会资本理论和个人信息世界理论,提出一个公共图书馆消除信息不平等的分析框架,本文的核心命题是:公共图书馆通过创造社会资本嵌入个人信息世界,是消除信息不平等的一个有效途径。通过对L市图书馆的案例分析,检验和拓展了个人信息世界理论:社会资本可以通过改善个人信息世界为消除信息不平等提供了动力;社会资本为用个人信息世界界定、量化信息主体提供参照标准;社会资本在个人信息世界的内容、边界和动力要素的交互作用中不可或缺。公共图书馆能够通过完善公共图书馆制度,深度挖掘、拓展社会网络资源,倡导社会包容和完善内部治理等途径创造社会资本嵌入并促使个人信息世界的内容、边界和动力得到提升,从而消除信息不平等。
【关键词】个人信息世界;社会资本;公共图书馆;信息不平等;社群信息学
1.引言
当今中国处在社会深刻转型和信息化深入推进的双重背景下,通过消除信息不平等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已成社会各界共识和公共政策的着力点。学界围绕信息通讯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ICT)接入和使用的不平等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研究,形成了若干独具特色的理论视角,如数字鸿沟(digital divides)理论和数字不平等(Digital inequality)理论等。这些理论对信息不平等的研究具有重要的贡献,但亦存在于良芝教授所指出的局限性:“自信息不平等问题成为信息社会的重要课题以来,有关该问题的研究已经形成了若干理论类别。这些类别之分基本上继承了社会科学的传统分歧,特别是结构与能动性、宏观与微观之争”[1]。进而,她就此提出了采用整体性思路考察信息不平等现象过程中发现的“个人信息世界”(The information world of individuals)理论[2-3],提供了观察信息不平等的新视角。
公共图书馆消除信息不平等的实践贯穿了整个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历史。爱德华兹在《图书馆纪要》主张“公共图书馆应排除社会上的阶级观念,不论资本家或市民都可自由利用”[4]319和阮冈纳赞在《图书馆学五法则》提出“第二法则的革命口号则是书是供所有人使用的”[4]267是公共图书馆维护信息(知识)公平的历史见证。以对现实世界中某些重要的关系如信任、规范、参与等的关注为特色的社会资本理论是一个具有强大穿透力的分析工具,学者们纷纷把这一理论运用于不同的研究中,引起了图书馆学界的关注,如Hillenbran,Candy指出,作为民主社会提供普遍服务组织机构之一的公共图书馆,可以为社会资本的创造和积累做出贡献,图书馆发挥作用以便于提高社会的相互作用和信任,而且培养了其所在社区里的公平感和公正感,继而又促进社会资本[5]。
基于此,本文整合社会资本理论和个人信息世界理论,提出一个公共图书馆消除信息不平等的分析框架,本文的核心命题是:公共图书馆通过创造社会资本嵌入个人信息世界,是消除信息不平等的一个有效途径。通过对这一命题的实证分析,检验个人信息世界理论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探索公共图书馆通过创造社会资本嵌入个人信息世界消除信息不平等的路径,并提出政策性建议。
2.理论背景与文献评述
2.1 个人信息世界理论作为信息不平等理论的新范式
2.1.1 数字鸿沟理论与数字不平等理论
有关信息不平等和信息贫困现象的发生、根源和解决方案,数字鸿沟理论与数字不平等理论是两个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关于数字鸿沟的研究可以分为四代:研究的代际之间将不同时期对拥有者和缺乏者在ICT的差异,ICT素养、培训、利用水平的差异,ICT接入和利用活动之外的信息资源和知识,社会分化、社会排斥等内容渐次纳入研究视野,内容不断深化[6]。如Norris认为数字鸿沟是一种包含全球鸿沟、社会鸿沟、民主鸿沟三方面典型特征的现象[7]320。薛伟贤,刘骏则提出,数字鸿沟只是一个信息技术普及差距问题,其本质上是一个由技术层面、经济层面、知识层面和社会层面共同构成的综合性的差距[8]。
数字不平等是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组织、社群及个人在ICT接入和使用以及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多样化的信息差距。DiMiaggio和Hargittai主张数字不平等能更好表述各方面的差异,并将数字技术接入不均衡带来的社会问题放在更广阔的理论领域进行研究[9]355。数字不平等体现了对数字技术社会化程度更加深刻的体认和判断,并形成了颇具活力的社群信息学研究[10-11]。
数字鸿沟理论与数字不平等理论各具特色,但都包含了宏观与微观的对立、社会结构与主体能动性的对立、客观与主观的对立,都不可避免地暴露出解释力局限,信息实践及信息不平等问题具有明显的主客观双重性,比较适合按整体性思路予以解释[12]。正是在这个基础上,于良芝教授提出了个人信息世界理论。
2.1.2 “个人信息世界”理论的内容
在上述讨论中已经涉及“个人信息世界”理论的一些背景,既有的信息不平等理论的局限性,即通过锁定特定侧面的信息不平等现象作为研究对象,它们不仅难以完整揭示信息不平等的真实面貌,而且还具有凸显特定信息不平等根源的内在倾向。于良芝教授借助布迪厄、吉登斯等人的整体性理论以通过经验分析用新的概念更完整地描述信息不平等现象,以支持在跨越二元对立的层次上,探究信息不平等和信息贫困现象发生的根源获得的,这些理论发展历程反映在作者一系列开创性研究中[1-3][12]。个人信息世界被描述为:个人作为信息主体(information agent,即信息生产、传播、搜索、利用等行为的主体)的活动领域;或者说,它是个人生活世界的一个领域,在这里,个人作为信息主体的经历和体验得以展开、充实、积累。通过对个人信息世界三大要素(内容、动力和边界)的分析,将个人信息世界定义为:由空间、时间、智识三个边界限定的信息主体活动领域,在这里,信息主体通过其信息实践从物理世界、客观知识世界、主观精神世界的信息源中获取信息,汲取信息效用,积累信息资产。这一理论主要内容可以用表1表示。 2.2 社会资本与公共图书馆消除社会不平等
得益于布迪厄、科尔曼、普特南和林南等人的推动,社会资本进入社会科学研究的话语体系。科尔曼认为:社会资本的定义由其功能而来。它不是某种单独的实体,而是具有不同形式的各种实体。其共同特征有两个:它们由构成社会结构的各个要素所组成;他们为结构内部的个人行动提供便利”[13]354。普特南提出,社会资本指的是社会上个人之间的相互联系——社会关系网络和由此产生的互利互惠和相互信赖的规范[14]24。林南将社会资本定义为行动者在行动中获取或使用的嵌入在社会网络中的资源,它代表着嵌入在社会关系中而不是个人中的资源;这些资源的获取和使用取决于行动者[15]24。总之,社会资本是个人通过社会联系涉取稀缺资源并由此获益的能力,是基于信任和互利合作的互惠关系网络。社会资本具有促进信息流动、施加影响、社会信用证明和强化身份与认同感发挥作用。
公共图书馆通过创造社会资本,可以消除信息不平等,促进社区和人的发展。社会网络、社会资本是社群信息学研究的核心领域,而公共(社区)图书馆是社群信息学的重要研究对象。社会资本不平等是造成数字不平等的一个重要维度,社会资本在技术帮助、情感支持和鼓励、共同体验与社会网络资源四个层面消除数字不平等具有重要作用[10]。威廉姆斯认为面对信息不平等,“即使是‘无技术’或‘少技术’的社区也可以通过汇集社会资本——社会网络可得的资源——获取技术”[16]。Jean Preer针对普特南宣称的由“独自打保龄”所昭示的美国社会资本下降,提出其研究忽视了公共图书馆创造社会资本的贡献:培养见多识广的公民、推动社区建设、培育宽容、使用者在他们的社区是活跃的,而且当社会资本促进图书馆发展的时候,图书馆也推动社会资本的发展[17]。蒋永福认为公共图书馆可以成为互惠关系网络形成的重要载体之一,社会资本有助于推动公共图书馆实现社会包容的使命[18]。闫慧通过案例分析证明了社会资本在图书馆读者尤其是特殊社群获取计算机免费培训信息方面扮演着支配型角色;社区公共图书馆在社群成员的数字化生活中可以成为一个重要“社会网络节点”[19]。
2.3 公共图书馆通过社会资本嵌入个人信息世界:一个消除信息不平等的分析框架
整合社会资本理论和个人信息世界理论,提出一个公共图书馆消除信息不平等的分析框架,这在理论上和是实践上存在可能性和可行性。首先,共同的理论渊源。于良芝教授在梳理布迪厄社会学中惯习、场域基础上,探究信息不平等和信息贫困现象发生的根源提出个人信息世界理论的。布迪厄是社会资本理论首倡者,而“场域可以被视作是一个围绕特定的资本类型(如经济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等)或资本组合而组织的空间”[20]136。因而,社会资本理论和个人信息世界理论有共同的理论渊源。第二,社会资本和公共图书馆都作为一种公共物品而存在。科尔曼[13]371指出,就目的和行动而言,许多社会资本具有的公共物品特征是社会资本与其他形式资本最基本的差别。范并思[21]提出,公共图书馆是一种典型的公共产品,代表的是一种社会用以调节知识或信息分配,以实现社会知识或信息保障的制度。基于公共物品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通过公共图书馆创造社会资本嵌入个人信息世界是可能的和可行的。第三,各种形式资本具有相互转换的属性。布迪厄将场域作为竞争性的场所,经济资本以及其它形式的资本(比如宗教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等)都在这里投资、交换和积累[20]51。公共图书馆从不同视角可以看做经济资本(公共物品)、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而且这三种资本形式通过公共图书馆统一于具体的社会结构中。公众利用公共图书馆的过程,实际上包含了各种资本形式的相互投资、交换和积累。
3.案例来源与研究设计
笔者采取深度访谈的方法收集资料,以参与观察为辅;研究对象是长期或暂居在L市(一个中部城市)市区内并利用过市图书馆的读者①。以随机访谈对象为主,通过图书馆工作人员帮助采访一图书馆长期帮扶的对象。在形式上,本文相似于于良芝教授提出个人信息世界理论所依据的“访谈调研收集的、有关40位城乡居民常规信息实践的录音誊写数据”[2],并可以作为其补充。而笔者通过案例检验和拓展个人信息世界理论也正是本文的主要目的之一。笔者一共访谈6位读者并将其编号为D1,D2…D6。访谈主要围绕“来图书馆的目的”、“是否获得了想要的信息”、“是否获得了图书馆员的帮助”以及“图书馆是否改善了职业/生活愿景”等问题进行。
本文不拟介入社会资本的理论争论,而是借鉴特纳[22]94对社会资本理论的分类,将其分析层次归纳为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次。在微观层次上,社会资本理论关注的是个体自我通过包含自我在内的社会网络动员资源的潜力。这里一般指个人行动的结果,是在特定的社会结构情境中来讨论的。中观层次以组织作为对社会资本的基本分析单位的研究,考察特定社会网络的结构化,社会网络中自我之间联系的状况,以及资源作为其特定结构的结果从该网络中形成的途径,关注的是网络形成的过程及其分配结果,而不是组成网络的个体自我。宏观层次关注社会资本的网络嵌入政治、经济和文化重迭的系统中,重点分析形成、证明和展开社会资本的网络如何嵌入在较大的政治经济系统或文化与规范的系统之中。
科尔曼指出,社会资本通过识别行动者以某种社会结构为资源可以实现自身利益的功能,既有助于解释微观现象的差别,又实现微观到宏观的过渡,而无需阐述相应的社会结构[13]357。基于以上分析,本文的对案例分析的总体思路是:从社会资本的三个层次对决定个人信息世界的状态的三大要素——内容、动力和边界进行分析考察,从而检验本文提出的命题。
4.社会资本推动公共图书馆嵌入个人信息世界的分析
4.1 微观社会资本与公共图书馆嵌入个人信息世界
被访者们来图书馆的经历,大都是从某次偶然的需求开始的,这些需求有些是消遣、打发时间,有些是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这主要表现为需求驱动读者嵌入到图书馆汲取资源,而需求得到满足后通过社会网络形成扩散效应。 我和家人从农村来市里好多年了,把孙子接过来上小学。开始不知道图书馆也让咱外地人进。儿子和儿媳打工忙,有时候我和老伴照顾孙子做作业,咱知识少,心想咋弄啊。有次听一个工地上的老乡说市图书馆到他们工地上发传单说有空可以去看书。我就抽空领着孙子去了,人家服务态度也很好。小孩子第一次见这么多书,很高兴,还在馆里的人帮助下学会了上网。我自己也常来看看小说、报纸。孙子从此后经常来,有时拉着他爸妈和班上来自乡下的孩子来。这孩子比以前爱看书了,成绩比以前好了。(D2,2013-8-22)
孩子三口都在省城工作,就剩我和老伴,都退休了。年龄大了,感觉孤独,跟不上时代。电脑好啊,可以看新闻、看电影,还能和人说话。一年前,孩子给买个电脑,当时不会用啊。我们邻居说他家有个亲戚在市图书馆工作,可以去图书馆找工作人员教上网。我和老伴心想,人家上班那么忙,哪有空教咱啊。但一去,还真热情,人家说这是他们的本职工作,学会了。通过电脑可以看到孩子一家三口人,还可以聊天,真好!利用电脑给其它亲戚朋友联系,方便又省钱!(D3,2013-8-3)
D2进城之前,图书馆对他们来说在地理上是不可及的。对其所处的社会结构和信息需求来说,也是在闲暇时间和自身知识结构基础上可及的和可认知的,只有这样的才会成为个人的信息资产;D3虽然在物理空间上里图书馆很近,但没有利用过,图书馆对她来说也是不可及的。而进入图书馆的实践改变了D2和D3生活的空间、时间和智识,其中D2及其孙子、D2的儿子和儿媳以及其孙子班上同学的个人信息世界的边界都发生良性改变;不仅如此,D2在利用公共图书馆方面展现出了不同的愿景,而这些都是通过利用社会资本推动个人信息世界的改善和可能的向上阶层流动;D3通过社区网络资源获取学习互联网的信息,通过学会互联网与亲友增加沟通,提升了社会资本,获得情感资源。
由此可见,隐藏在每个要素之间的,都是个人通过社会资本——同乡网络资源、亲情网络资源、同学网络资源、社区网络资源——汲取所需资源,公共图书馆也通过微观社会资本嵌入并改善了个人信息世界,消除了信息不平等。值得一提的是,D3的经历支持了林南等关于互联网与社会资本关系的论断:电脑网络不是抑制了社会资本,而是在新的层面上为社会资本拓展了更大的空间[23]237-239。
4.2 中观社会资本与公共图书馆嵌入个人信息世界
实际上在上面两个案例中,已经涉及到图书馆作为一个组织发挥的作用。将图书馆作为基本分析单位,可以发现图书馆是作为社会网络中的一个组织来嵌入到个人信息世界的过程,以及社会资本形成的途径。
我是在高校从事历史文化教学和研究的。退休前主要利用学校图书馆和互联网获得信息。退休后为一个本地特色的文化旅游项目做人文资料收集、整理和开发。有些东西我们学校图书馆没有啊,市图书馆有,这是“镇馆之宝”啊。经过我们学校和旅游、文化部门开具证明才让看的。经过查阅,很多线索搞清楚了,而且市图书馆还积极帮我协调到市档案馆查阅资料,我们这个项目也有了历史人文资料的支撑。(D4,2013-9-7)
我父母在市区里打工,我跟着来,今年念高二。最初是跟着班上市区里的同学来图书馆的。以前在老家想看没有,我双休日和放假都爱来这里。我们家租住的房子,没买电脑,平时就来有空就来这儿上网,不怎么玩游戏,能和班上其它同学一样通过网络学东西,和老师交流。馆里很多阿姨认识我,我还是“图书进校园”活动在我们学校的义务宣传员,经常出黑板报和海报给大家推荐新书。父母都希望我好好学习考上好大学,将来有个好工作。(D6,2013-9-18)
这两个案例彰显了图书馆作为一个社会组织嵌入到个人信息世界的过程。作为公共物品的社会资本通过两个方面内容:公共图书馆具有参与网络或公民聚合(civic engagement)的组织特征(包括信任、规范和公民参与网络等);公共图书馆的“结构洞”社会资本即其在与政府、组织及其他行动者所构成的网络结构中给行动者提供信息和资源控制程度。对D4来说,尽管退休前市图书馆对其是可及的、但并没有转化为其信息资产,原因就在于他常规性习惯于利用的是本校图书馆的资源。真正改变其个人信息世界的动力是以信息生产和解决“人文资料收集、整理和开发”问题,这是D4的个人信息世界的空间、时间和智识发生了改变。解决D4获得查阅“镇馆之宝”权利的,得益于几个组织机构的协调。对D6来说,通过同学社会网络获得运用图书馆资源的信息,通过在图书馆弥补了因社会阶层差异导致的信息差距,在图书馆和所在学校两个组织的活动中,D6通过成为义务宣传员,成为沟通两个组织网络和学校内部网络的一个中心节点。这无疑都改善了其个人信息世界状况。
由此可见,公共图书馆通过社会资本提升了组织间的信任、合作、互惠以及网络资源状况。社会资本存量决定了图书馆的组织活力和资源动员能力,而且关系网络的运用或者说组织嵌入于社会关系网络的程度,会在多方面影响组织运作的绩效。公共图书馆通过社会资本嵌入个人信息世界,维护了信息公平。
4.3 宏观社会资本与公共图书馆嵌入个人信息世界
宏观社会资本理论关注社会资本的网络在宏观的政治经济系统或文化与规范的系统之中的嵌入,在本研究中,将其界定为“国家—公共图书馆—个人”社会网络的互动。
我从农村来市区9年了,开始经老乡介绍在一个家电维修部学修家电,干了4年,出来自己干,到社区流动修家电。以前想进图书馆,感觉办一些手续很麻烦,而且忘记还书会罚款。大概前年吧,我在一个小区遇到市图书馆的宣传图书馆免费开放的政策,特别留意了一下。抽空去了,真方便多了,还能上网。发现了很多家电维修的书,真是对修家电有帮助。通过上网还学会了维修电脑和电子产品。长期这样流动修家电不行啊,要多读一些书,积累一些经验,开一家家电维修部。(D1,2013-8-17)
作为残疾人,我喜欢绘画。高中毕业后,开了一家绘画工作室。市图书馆从1998年通过社区了解我的情况后,送书、送资料,买纸、买墨、买颜料,教我上网,帮我提升了独立生存的能力。还将我作为帮扶对象,为我创业创造各种条件,帮我租房、协调办理各种手续等。我的愿望是把开连锁的绘画工作室,是图书馆的关心、帮助和支持使我有了自信、事业有了成就。(D5,2013-9-12) 公共图书馆就是政府为了保障公民追求知识生活方式的知识权利而被提供的公共产品。公共图书馆作为社会公共知识流动的场域,运行任何人使用,也成为拓展个人信息世界的动力,被整合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一话语写进执政党的政治报告和作为公共政策加以推进,D1所谈的“免费开放的政策”指的是2011年2月文化部、财政部发布的《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这一政策重塑了公共图书馆与政府和读者的互动方式。而公共政策的变化促使公共图书馆与读者社会网络互动的变迁,信息不平等的消除使D1充满了美好生活的愿景。图书馆将D5作为帮扶对象,为其创业创造各种条件,既是公共图书馆历史精神的传承,又是以当地市委、市政府推动的创业活动为背景的,这一活动要求通过为创业人员提供政策、项目、科技和产供销信息等多种服务形式,对创业人员实施有效帮扶。这一互动体现了公共图书馆创造社会资本嵌入个人信息世界的过程是嵌入在更大的公共政策、社会历史文化之网中的。
这表明,社会资本体现出的是体制化的网络关系,是嵌入于特定的工作关系、群体关系和组织关系等日常的经济社会结构之中,并依靠制度性的关系得以加强。这种互动的过程也是社会资本生产与再生产的过程,公共图书馆嵌入并改善了个人信息世界。
4.4 扩展性检验:寻求公共图书馆创造社会资本的动力
本段针对前面的论述做一些扩展性的检验,考察驱动公共图书馆创造社会资本嵌入个人信息世界的动力。公共图书馆是嵌入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和历史文化体系之中的,从以上案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出结论:首先,政府提供公共图书馆这样一种公共产品,保障公民的知识权利,并以此作为政府必须履行的基本职能之一,体现了政府自身存在的正义性与合法性[24]。公共图书馆必须按照这一制度原理进行运作。第二,基于社群信息学的观点,在ICT的应用过程中,社区成员及集体的社会资本既是ICT有效运用的条件也是ICT投入的回报[25]。这一观点同样适合于嵌入于社区网络的公共图书馆,即公共图书馆受益于嵌入个人信息世界而创造的社会资本。第三,维护图书馆声誉。图书馆声誉是各利益相关者(馆员、读者、合作者等)根据所掌握的直接或间接信息对图书馆所做出的综合性评价[26]。公共图书馆服务的综合效应如服务理念、服务能力、服务效果、现代化程度等构成图书馆的服务声誉,以消除信息不平等来维护公共图书馆声誉的重要途径。第四,上述案例证实了布迪厄关于各种社会资本可以相互转换的论断,公共图书馆在创造社会资本嵌入个人信息世界过程中也汲取了自身发展所需的资源。
5.结论与讨论
本文的研究表明,公共图书馆通过创造社会资本嵌入个人信息世界,作为消除信息不平等的一个途径,是有效的和可操作的。基于这一命题,我们在三个向度上对个人信息世界理论做了检验和拓展:第一,社会资本为改善个人信息世界,消除信息不平等提供了动力。以个人信息世界分化作为逻辑起点为信息不平等提供了新视角,信息贫困的发生是由于信息主体受资源、机会、社会流动、教育模式等因素的限制,而社会资本为消解这些限制提供了社会网络资源。第二,社会资本为用个人信息世界界定、量化信息主体提供了一个参照标准。个人信息世界理论认为边界狭小、内容贫乏、动力残缺的个人信息世界反映着信息主体发展水平的低下和信息主体性的不足,而社会资本理论从整体性上还原了信息穷人与富人真实状态、资源获取路径、资源转换过程,从而为信息主体的划分提供了参照,丰富了个人信息世界理论。第三,社会资本是个人信息世界的核心话语之一。基于共同的理论渊源、公共物品性质和各类资本可转换的属性,个人信息世界分化所涉及的多维差距要求关注不同因素及其交互作用,社会资本在个人信息世界的内容、边界和动力要素的交互作用中不可或缺。
本文的研究具有政策性启示,公共图书馆通过创造社会资本嵌入个人信息世界消除信息不平等实现路径是:第一,完善公共图书馆制度。为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是政府责任,包括制度供给和制度实施。在制度供给方面,能够保证公共图书馆治理活动向善治方向运行。当前最紧迫的是制定出台《公共图书馆法》,确立公共图书馆治理的基本制度规范,明确公共图书馆消除信息不平等的责任。制度实施包括是保障经费、规划和推进普及服务的责任。第二,拓展社会网络资源。公共图书馆要加强政府部门、社区和社会力量联动,与高校图书馆、专业教育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等进行合作,恰当定位,协同促进社会信息公平。第三,倡导社会包容。公共图书馆实现社会包容,要在资源的收集或剔除,尊重利用者的的隐私权、种性差别和个性差异,图书馆设施设计、布局、配置和制度建设等方面尊重利用者,避免出现身份排斥、人格排斥、设施排斥和制度排斥。第四,完善内部治理。公共图书馆内部制度和工作者树立均等服务思想并通过绩效考核完善内部管理及公共图书馆评估体系;建立以ICT为支撑的信息资源共享体系,通过资源整合发挥整体优势;优化网络信息服务,通过提供参考咨询、资源建设、馆际互借、定题服务、信息共享等服务项目有效地利用ICT去定位、利用、组织、创造、传播和控制所需信息资源。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相关研究和实践的相对匮乏,对公共图书馆通过创造社会资本嵌入个人信息世界消除信息不平等进行的案例收集受到一定局限,对本文案例分析所得出的结论是有限度的,需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这是我们下一步研究的方向。
注释:
①按照学术惯例,对作为研究对象的机构和个人进行了匿名化处理。笔者事先告知被访者的研究目的,将访谈记录成文字并经受访者过目且签字同意。
参考文献:
[1]于良芝,刘亚.结构与主体能动性:信息不平等研究的理论分野及整体性研究的必要[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0(1):
4-19.
[2]于良芝.个人信息世界:一个信息不平等概念的发现及阐释[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3(1):4-12. [3]Yu L.Towards a reconceptualization of the“information world of individuals”[J].Journal of Librarianship and Information Science,2012(1):3-18.
[4]袁咏秋,李家乔主编.国外图书馆学名著选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5]Hillenbran,Candy.Public Libraries as Developers of Social Capital[J].Australasian Public Libraries and Information Services,2005(1):4-12.
[6]闫慧,孙立立.1989年以来国内外数字鸿沟研究回顾:内涵、表现维度及影响因素综述[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2(5):82-94.
[7]Norris P..Digital divide:civic engagement,information poverty,and the Internet World Wid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8]薛伟贤,刘骏.数字鸿沟的本质解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0(12):41-46.
[9]Dimaggio P.,et al.Digital inequality:from unequal access to differentiated use[M].Neckerman K.M.Social Inequality.Russell Sage,2004:355-400.
[10]闫慧.数字鸿沟研究的未来:境外数字不平等研究进展[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1(4):87-93.
[11]李刚,孙建军,傅丽萍.促进社会包容:美国社群信息学研究述评[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2(3):40-50.
[12]于良芝.整体性社会理论及其对信息不平等研究的适用性:以布迪厄的社会理论为例[J].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研究,2011(1):1-9.
[13][美]詹姆斯·S.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上、下)(2版)[M].邓方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14][美]罗伯特·普特南,刘波,等译.独自打保龄:美国社区的衰落与复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15][美]林南,张磊译.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和行动的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16][美]凯特·威廉姆斯,赵丹丹译.伊利诺斯州的信息革命:社群信息学视角[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3(3):49-62.
[17]Preer,J.Where are libraries in Bowling Alone?[J].American Libraries,2001(8):60-63.
[18]蒋永福.社会包容:现代公共图书馆的使命[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9(6):4-9,55.
[19]闫慧.社会资本对社群数字不平等状况的影响研究[J].图书馆杂志,2010(5):2-6,11.
[20][美]斯沃茨,陶东风译.文化与权力:布尔迪厄的社会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21]范并思.公共图书馆精神的时代辩护[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4(2):5-11.
[22]Turner,Jonathan H.The Formation of Social Capital[A].Social Capital:A Multifaceted Perspective[C].Partha Dagupta&Ismail Serageldin,Washington,DC:The World Bank,1999.
[23]Lin,Nan;Cook,K.;Burt,R.S.Social Capital:Theory and Research[M].NY:Aldine-de Gruyter,2001.
[24]蒋永福.政府与公共图书馆——关于图书馆制度的一种规范分析[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6(4)17-21,33.
[25]于良芝.Community Informatics的“西学东渐”——期待与思考[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3(3):63-67.
[26]高峰.图书馆声誉管理:内涵、意义、原则与途径[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0(1):9-13.
作者简介:胡莲香(1968—),女,河南漯河人,现供职于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研究方向:网络信息资源管理。
【关键词】个人信息世界;社会资本;公共图书馆;信息不平等;社群信息学
1.引言
当今中国处在社会深刻转型和信息化深入推进的双重背景下,通过消除信息不平等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已成社会各界共识和公共政策的着力点。学界围绕信息通讯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ICT)接入和使用的不平等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研究,形成了若干独具特色的理论视角,如数字鸿沟(digital divides)理论和数字不平等(Digital inequality)理论等。这些理论对信息不平等的研究具有重要的贡献,但亦存在于良芝教授所指出的局限性:“自信息不平等问题成为信息社会的重要课题以来,有关该问题的研究已经形成了若干理论类别。这些类别之分基本上继承了社会科学的传统分歧,特别是结构与能动性、宏观与微观之争”[1]。进而,她就此提出了采用整体性思路考察信息不平等现象过程中发现的“个人信息世界”(The information world of individuals)理论[2-3],提供了观察信息不平等的新视角。
公共图书馆消除信息不平等的实践贯穿了整个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历史。爱德华兹在《图书馆纪要》主张“公共图书馆应排除社会上的阶级观念,不论资本家或市民都可自由利用”[4]319和阮冈纳赞在《图书馆学五法则》提出“第二法则的革命口号则是书是供所有人使用的”[4]267是公共图书馆维护信息(知识)公平的历史见证。以对现实世界中某些重要的关系如信任、规范、参与等的关注为特色的社会资本理论是一个具有强大穿透力的分析工具,学者们纷纷把这一理论运用于不同的研究中,引起了图书馆学界的关注,如Hillenbran,Candy指出,作为民主社会提供普遍服务组织机构之一的公共图书馆,可以为社会资本的创造和积累做出贡献,图书馆发挥作用以便于提高社会的相互作用和信任,而且培养了其所在社区里的公平感和公正感,继而又促进社会资本[5]。
基于此,本文整合社会资本理论和个人信息世界理论,提出一个公共图书馆消除信息不平等的分析框架,本文的核心命题是:公共图书馆通过创造社会资本嵌入个人信息世界,是消除信息不平等的一个有效途径。通过对这一命题的实证分析,检验个人信息世界理论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探索公共图书馆通过创造社会资本嵌入个人信息世界消除信息不平等的路径,并提出政策性建议。
2.理论背景与文献评述
2.1 个人信息世界理论作为信息不平等理论的新范式
2.1.1 数字鸿沟理论与数字不平等理论
有关信息不平等和信息贫困现象的发生、根源和解决方案,数字鸿沟理论与数字不平等理论是两个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关于数字鸿沟的研究可以分为四代:研究的代际之间将不同时期对拥有者和缺乏者在ICT的差异,ICT素养、培训、利用水平的差异,ICT接入和利用活动之外的信息资源和知识,社会分化、社会排斥等内容渐次纳入研究视野,内容不断深化[6]。如Norris认为数字鸿沟是一种包含全球鸿沟、社会鸿沟、民主鸿沟三方面典型特征的现象[7]320。薛伟贤,刘骏则提出,数字鸿沟只是一个信息技术普及差距问题,其本质上是一个由技术层面、经济层面、知识层面和社会层面共同构成的综合性的差距[8]。
数字不平等是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组织、社群及个人在ICT接入和使用以及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多样化的信息差距。DiMiaggio和Hargittai主张数字不平等能更好表述各方面的差异,并将数字技术接入不均衡带来的社会问题放在更广阔的理论领域进行研究[9]355。数字不平等体现了对数字技术社会化程度更加深刻的体认和判断,并形成了颇具活力的社群信息学研究[10-11]。
数字鸿沟理论与数字不平等理论各具特色,但都包含了宏观与微观的对立、社会结构与主体能动性的对立、客观与主观的对立,都不可避免地暴露出解释力局限,信息实践及信息不平等问题具有明显的主客观双重性,比较适合按整体性思路予以解释[12]。正是在这个基础上,于良芝教授提出了个人信息世界理论。
2.1.2 “个人信息世界”理论的内容
在上述讨论中已经涉及“个人信息世界”理论的一些背景,既有的信息不平等理论的局限性,即通过锁定特定侧面的信息不平等现象作为研究对象,它们不仅难以完整揭示信息不平等的真实面貌,而且还具有凸显特定信息不平等根源的内在倾向。于良芝教授借助布迪厄、吉登斯等人的整体性理论以通过经验分析用新的概念更完整地描述信息不平等现象,以支持在跨越二元对立的层次上,探究信息不平等和信息贫困现象发生的根源获得的,这些理论发展历程反映在作者一系列开创性研究中[1-3][12]。个人信息世界被描述为:个人作为信息主体(information agent,即信息生产、传播、搜索、利用等行为的主体)的活动领域;或者说,它是个人生活世界的一个领域,在这里,个人作为信息主体的经历和体验得以展开、充实、积累。通过对个人信息世界三大要素(内容、动力和边界)的分析,将个人信息世界定义为:由空间、时间、智识三个边界限定的信息主体活动领域,在这里,信息主体通过其信息实践从物理世界、客观知识世界、主观精神世界的信息源中获取信息,汲取信息效用,积累信息资产。这一理论主要内容可以用表1表示。 2.2 社会资本与公共图书馆消除社会不平等
得益于布迪厄、科尔曼、普特南和林南等人的推动,社会资本进入社会科学研究的话语体系。科尔曼认为:社会资本的定义由其功能而来。它不是某种单独的实体,而是具有不同形式的各种实体。其共同特征有两个:它们由构成社会结构的各个要素所组成;他们为结构内部的个人行动提供便利”[13]354。普特南提出,社会资本指的是社会上个人之间的相互联系——社会关系网络和由此产生的互利互惠和相互信赖的规范[14]24。林南将社会资本定义为行动者在行动中获取或使用的嵌入在社会网络中的资源,它代表着嵌入在社会关系中而不是个人中的资源;这些资源的获取和使用取决于行动者[15]24。总之,社会资本是个人通过社会联系涉取稀缺资源并由此获益的能力,是基于信任和互利合作的互惠关系网络。社会资本具有促进信息流动、施加影响、社会信用证明和强化身份与认同感发挥作用。
公共图书馆通过创造社会资本,可以消除信息不平等,促进社区和人的发展。社会网络、社会资本是社群信息学研究的核心领域,而公共(社区)图书馆是社群信息学的重要研究对象。社会资本不平等是造成数字不平等的一个重要维度,社会资本在技术帮助、情感支持和鼓励、共同体验与社会网络资源四个层面消除数字不平等具有重要作用[10]。威廉姆斯认为面对信息不平等,“即使是‘无技术’或‘少技术’的社区也可以通过汇集社会资本——社会网络可得的资源——获取技术”[16]。Jean Preer针对普特南宣称的由“独自打保龄”所昭示的美国社会资本下降,提出其研究忽视了公共图书馆创造社会资本的贡献:培养见多识广的公民、推动社区建设、培育宽容、使用者在他们的社区是活跃的,而且当社会资本促进图书馆发展的时候,图书馆也推动社会资本的发展[17]。蒋永福认为公共图书馆可以成为互惠关系网络形成的重要载体之一,社会资本有助于推动公共图书馆实现社会包容的使命[18]。闫慧通过案例分析证明了社会资本在图书馆读者尤其是特殊社群获取计算机免费培训信息方面扮演着支配型角色;社区公共图书馆在社群成员的数字化生活中可以成为一个重要“社会网络节点”[19]。
2.3 公共图书馆通过社会资本嵌入个人信息世界:一个消除信息不平等的分析框架
整合社会资本理论和个人信息世界理论,提出一个公共图书馆消除信息不平等的分析框架,这在理论上和是实践上存在可能性和可行性。首先,共同的理论渊源。于良芝教授在梳理布迪厄社会学中惯习、场域基础上,探究信息不平等和信息贫困现象发生的根源提出个人信息世界理论的。布迪厄是社会资本理论首倡者,而“场域可以被视作是一个围绕特定的资本类型(如经济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等)或资本组合而组织的空间”[20]136。因而,社会资本理论和个人信息世界理论有共同的理论渊源。第二,社会资本和公共图书馆都作为一种公共物品而存在。科尔曼[13]371指出,就目的和行动而言,许多社会资本具有的公共物品特征是社会资本与其他形式资本最基本的差别。范并思[21]提出,公共图书馆是一种典型的公共产品,代表的是一种社会用以调节知识或信息分配,以实现社会知识或信息保障的制度。基于公共物品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通过公共图书馆创造社会资本嵌入个人信息世界是可能的和可行的。第三,各种形式资本具有相互转换的属性。布迪厄将场域作为竞争性的场所,经济资本以及其它形式的资本(比如宗教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等)都在这里投资、交换和积累[20]51。公共图书馆从不同视角可以看做经济资本(公共物品)、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而且这三种资本形式通过公共图书馆统一于具体的社会结构中。公众利用公共图书馆的过程,实际上包含了各种资本形式的相互投资、交换和积累。
3.案例来源与研究设计
笔者采取深度访谈的方法收集资料,以参与观察为辅;研究对象是长期或暂居在L市(一个中部城市)市区内并利用过市图书馆的读者①。以随机访谈对象为主,通过图书馆工作人员帮助采访一图书馆长期帮扶的对象。在形式上,本文相似于于良芝教授提出个人信息世界理论所依据的“访谈调研收集的、有关40位城乡居民常规信息实践的录音誊写数据”[2],并可以作为其补充。而笔者通过案例检验和拓展个人信息世界理论也正是本文的主要目的之一。笔者一共访谈6位读者并将其编号为D1,D2…D6。访谈主要围绕“来图书馆的目的”、“是否获得了想要的信息”、“是否获得了图书馆员的帮助”以及“图书馆是否改善了职业/生活愿景”等问题进行。
本文不拟介入社会资本的理论争论,而是借鉴特纳[22]94对社会资本理论的分类,将其分析层次归纳为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次。在微观层次上,社会资本理论关注的是个体自我通过包含自我在内的社会网络动员资源的潜力。这里一般指个人行动的结果,是在特定的社会结构情境中来讨论的。中观层次以组织作为对社会资本的基本分析单位的研究,考察特定社会网络的结构化,社会网络中自我之间联系的状况,以及资源作为其特定结构的结果从该网络中形成的途径,关注的是网络形成的过程及其分配结果,而不是组成网络的个体自我。宏观层次关注社会资本的网络嵌入政治、经济和文化重迭的系统中,重点分析形成、证明和展开社会资本的网络如何嵌入在较大的政治经济系统或文化与规范的系统之中。
科尔曼指出,社会资本通过识别行动者以某种社会结构为资源可以实现自身利益的功能,既有助于解释微观现象的差别,又实现微观到宏观的过渡,而无需阐述相应的社会结构[13]357。基于以上分析,本文的对案例分析的总体思路是:从社会资本的三个层次对决定个人信息世界的状态的三大要素——内容、动力和边界进行分析考察,从而检验本文提出的命题。
4.社会资本推动公共图书馆嵌入个人信息世界的分析
4.1 微观社会资本与公共图书馆嵌入个人信息世界
被访者们来图书馆的经历,大都是从某次偶然的需求开始的,这些需求有些是消遣、打发时间,有些是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这主要表现为需求驱动读者嵌入到图书馆汲取资源,而需求得到满足后通过社会网络形成扩散效应。 我和家人从农村来市里好多年了,把孙子接过来上小学。开始不知道图书馆也让咱外地人进。儿子和儿媳打工忙,有时候我和老伴照顾孙子做作业,咱知识少,心想咋弄啊。有次听一个工地上的老乡说市图书馆到他们工地上发传单说有空可以去看书。我就抽空领着孙子去了,人家服务态度也很好。小孩子第一次见这么多书,很高兴,还在馆里的人帮助下学会了上网。我自己也常来看看小说、报纸。孙子从此后经常来,有时拉着他爸妈和班上来自乡下的孩子来。这孩子比以前爱看书了,成绩比以前好了。(D2,2013-8-22)
孩子三口都在省城工作,就剩我和老伴,都退休了。年龄大了,感觉孤独,跟不上时代。电脑好啊,可以看新闻、看电影,还能和人说话。一年前,孩子给买个电脑,当时不会用啊。我们邻居说他家有个亲戚在市图书馆工作,可以去图书馆找工作人员教上网。我和老伴心想,人家上班那么忙,哪有空教咱啊。但一去,还真热情,人家说这是他们的本职工作,学会了。通过电脑可以看到孩子一家三口人,还可以聊天,真好!利用电脑给其它亲戚朋友联系,方便又省钱!(D3,2013-8-3)
D2进城之前,图书馆对他们来说在地理上是不可及的。对其所处的社会结构和信息需求来说,也是在闲暇时间和自身知识结构基础上可及的和可认知的,只有这样的才会成为个人的信息资产;D3虽然在物理空间上里图书馆很近,但没有利用过,图书馆对她来说也是不可及的。而进入图书馆的实践改变了D2和D3生活的空间、时间和智识,其中D2及其孙子、D2的儿子和儿媳以及其孙子班上同学的个人信息世界的边界都发生良性改变;不仅如此,D2在利用公共图书馆方面展现出了不同的愿景,而这些都是通过利用社会资本推动个人信息世界的改善和可能的向上阶层流动;D3通过社区网络资源获取学习互联网的信息,通过学会互联网与亲友增加沟通,提升了社会资本,获得情感资源。
由此可见,隐藏在每个要素之间的,都是个人通过社会资本——同乡网络资源、亲情网络资源、同学网络资源、社区网络资源——汲取所需资源,公共图书馆也通过微观社会资本嵌入并改善了个人信息世界,消除了信息不平等。值得一提的是,D3的经历支持了林南等关于互联网与社会资本关系的论断:电脑网络不是抑制了社会资本,而是在新的层面上为社会资本拓展了更大的空间[23]237-239。
4.2 中观社会资本与公共图书馆嵌入个人信息世界
实际上在上面两个案例中,已经涉及到图书馆作为一个组织发挥的作用。将图书馆作为基本分析单位,可以发现图书馆是作为社会网络中的一个组织来嵌入到个人信息世界的过程,以及社会资本形成的途径。
我是在高校从事历史文化教学和研究的。退休前主要利用学校图书馆和互联网获得信息。退休后为一个本地特色的文化旅游项目做人文资料收集、整理和开发。有些东西我们学校图书馆没有啊,市图书馆有,这是“镇馆之宝”啊。经过我们学校和旅游、文化部门开具证明才让看的。经过查阅,很多线索搞清楚了,而且市图书馆还积极帮我协调到市档案馆查阅资料,我们这个项目也有了历史人文资料的支撑。(D4,2013-9-7)
我父母在市区里打工,我跟着来,今年念高二。最初是跟着班上市区里的同学来图书馆的。以前在老家想看没有,我双休日和放假都爱来这里。我们家租住的房子,没买电脑,平时就来有空就来这儿上网,不怎么玩游戏,能和班上其它同学一样通过网络学东西,和老师交流。馆里很多阿姨认识我,我还是“图书进校园”活动在我们学校的义务宣传员,经常出黑板报和海报给大家推荐新书。父母都希望我好好学习考上好大学,将来有个好工作。(D6,2013-9-18)
这两个案例彰显了图书馆作为一个社会组织嵌入到个人信息世界的过程。作为公共物品的社会资本通过两个方面内容:公共图书馆具有参与网络或公民聚合(civic engagement)的组织特征(包括信任、规范和公民参与网络等);公共图书馆的“结构洞”社会资本即其在与政府、组织及其他行动者所构成的网络结构中给行动者提供信息和资源控制程度。对D4来说,尽管退休前市图书馆对其是可及的、但并没有转化为其信息资产,原因就在于他常规性习惯于利用的是本校图书馆的资源。真正改变其个人信息世界的动力是以信息生产和解决“人文资料收集、整理和开发”问题,这是D4的个人信息世界的空间、时间和智识发生了改变。解决D4获得查阅“镇馆之宝”权利的,得益于几个组织机构的协调。对D6来说,通过同学社会网络获得运用图书馆资源的信息,通过在图书馆弥补了因社会阶层差异导致的信息差距,在图书馆和所在学校两个组织的活动中,D6通过成为义务宣传员,成为沟通两个组织网络和学校内部网络的一个中心节点。这无疑都改善了其个人信息世界状况。
由此可见,公共图书馆通过社会资本提升了组织间的信任、合作、互惠以及网络资源状况。社会资本存量决定了图书馆的组织活力和资源动员能力,而且关系网络的运用或者说组织嵌入于社会关系网络的程度,会在多方面影响组织运作的绩效。公共图书馆通过社会资本嵌入个人信息世界,维护了信息公平。
4.3 宏观社会资本与公共图书馆嵌入个人信息世界
宏观社会资本理论关注社会资本的网络在宏观的政治经济系统或文化与规范的系统之中的嵌入,在本研究中,将其界定为“国家—公共图书馆—个人”社会网络的互动。
我从农村来市区9年了,开始经老乡介绍在一个家电维修部学修家电,干了4年,出来自己干,到社区流动修家电。以前想进图书馆,感觉办一些手续很麻烦,而且忘记还书会罚款。大概前年吧,我在一个小区遇到市图书馆的宣传图书馆免费开放的政策,特别留意了一下。抽空去了,真方便多了,还能上网。发现了很多家电维修的书,真是对修家电有帮助。通过上网还学会了维修电脑和电子产品。长期这样流动修家电不行啊,要多读一些书,积累一些经验,开一家家电维修部。(D1,2013-8-17)
作为残疾人,我喜欢绘画。高中毕业后,开了一家绘画工作室。市图书馆从1998年通过社区了解我的情况后,送书、送资料,买纸、买墨、买颜料,教我上网,帮我提升了独立生存的能力。还将我作为帮扶对象,为我创业创造各种条件,帮我租房、协调办理各种手续等。我的愿望是把开连锁的绘画工作室,是图书馆的关心、帮助和支持使我有了自信、事业有了成就。(D5,2013-9-12) 公共图书馆就是政府为了保障公民追求知识生活方式的知识权利而被提供的公共产品。公共图书馆作为社会公共知识流动的场域,运行任何人使用,也成为拓展个人信息世界的动力,被整合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一话语写进执政党的政治报告和作为公共政策加以推进,D1所谈的“免费开放的政策”指的是2011年2月文化部、财政部发布的《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这一政策重塑了公共图书馆与政府和读者的互动方式。而公共政策的变化促使公共图书馆与读者社会网络互动的变迁,信息不平等的消除使D1充满了美好生活的愿景。图书馆将D5作为帮扶对象,为其创业创造各种条件,既是公共图书馆历史精神的传承,又是以当地市委、市政府推动的创业活动为背景的,这一活动要求通过为创业人员提供政策、项目、科技和产供销信息等多种服务形式,对创业人员实施有效帮扶。这一互动体现了公共图书馆创造社会资本嵌入个人信息世界的过程是嵌入在更大的公共政策、社会历史文化之网中的。
这表明,社会资本体现出的是体制化的网络关系,是嵌入于特定的工作关系、群体关系和组织关系等日常的经济社会结构之中,并依靠制度性的关系得以加强。这种互动的过程也是社会资本生产与再生产的过程,公共图书馆嵌入并改善了个人信息世界。
4.4 扩展性检验:寻求公共图书馆创造社会资本的动力
本段针对前面的论述做一些扩展性的检验,考察驱动公共图书馆创造社会资本嵌入个人信息世界的动力。公共图书馆是嵌入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和历史文化体系之中的,从以上案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出结论:首先,政府提供公共图书馆这样一种公共产品,保障公民的知识权利,并以此作为政府必须履行的基本职能之一,体现了政府自身存在的正义性与合法性[24]。公共图书馆必须按照这一制度原理进行运作。第二,基于社群信息学的观点,在ICT的应用过程中,社区成员及集体的社会资本既是ICT有效运用的条件也是ICT投入的回报[25]。这一观点同样适合于嵌入于社区网络的公共图书馆,即公共图书馆受益于嵌入个人信息世界而创造的社会资本。第三,维护图书馆声誉。图书馆声誉是各利益相关者(馆员、读者、合作者等)根据所掌握的直接或间接信息对图书馆所做出的综合性评价[26]。公共图书馆服务的综合效应如服务理念、服务能力、服务效果、现代化程度等构成图书馆的服务声誉,以消除信息不平等来维护公共图书馆声誉的重要途径。第四,上述案例证实了布迪厄关于各种社会资本可以相互转换的论断,公共图书馆在创造社会资本嵌入个人信息世界过程中也汲取了自身发展所需的资源。
5.结论与讨论
本文的研究表明,公共图书馆通过创造社会资本嵌入个人信息世界,作为消除信息不平等的一个途径,是有效的和可操作的。基于这一命题,我们在三个向度上对个人信息世界理论做了检验和拓展:第一,社会资本为改善个人信息世界,消除信息不平等提供了动力。以个人信息世界分化作为逻辑起点为信息不平等提供了新视角,信息贫困的发生是由于信息主体受资源、机会、社会流动、教育模式等因素的限制,而社会资本为消解这些限制提供了社会网络资源。第二,社会资本为用个人信息世界界定、量化信息主体提供了一个参照标准。个人信息世界理论认为边界狭小、内容贫乏、动力残缺的个人信息世界反映着信息主体发展水平的低下和信息主体性的不足,而社会资本理论从整体性上还原了信息穷人与富人真实状态、资源获取路径、资源转换过程,从而为信息主体的划分提供了参照,丰富了个人信息世界理论。第三,社会资本是个人信息世界的核心话语之一。基于共同的理论渊源、公共物品性质和各类资本可转换的属性,个人信息世界分化所涉及的多维差距要求关注不同因素及其交互作用,社会资本在个人信息世界的内容、边界和动力要素的交互作用中不可或缺。
本文的研究具有政策性启示,公共图书馆通过创造社会资本嵌入个人信息世界消除信息不平等实现路径是:第一,完善公共图书馆制度。为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是政府责任,包括制度供给和制度实施。在制度供给方面,能够保证公共图书馆治理活动向善治方向运行。当前最紧迫的是制定出台《公共图书馆法》,确立公共图书馆治理的基本制度规范,明确公共图书馆消除信息不平等的责任。制度实施包括是保障经费、规划和推进普及服务的责任。第二,拓展社会网络资源。公共图书馆要加强政府部门、社区和社会力量联动,与高校图书馆、专业教育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等进行合作,恰当定位,协同促进社会信息公平。第三,倡导社会包容。公共图书馆实现社会包容,要在资源的收集或剔除,尊重利用者的的隐私权、种性差别和个性差异,图书馆设施设计、布局、配置和制度建设等方面尊重利用者,避免出现身份排斥、人格排斥、设施排斥和制度排斥。第四,完善内部治理。公共图书馆内部制度和工作者树立均等服务思想并通过绩效考核完善内部管理及公共图书馆评估体系;建立以ICT为支撑的信息资源共享体系,通过资源整合发挥整体优势;优化网络信息服务,通过提供参考咨询、资源建设、馆际互借、定题服务、信息共享等服务项目有效地利用ICT去定位、利用、组织、创造、传播和控制所需信息资源。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相关研究和实践的相对匮乏,对公共图书馆通过创造社会资本嵌入个人信息世界消除信息不平等进行的案例收集受到一定局限,对本文案例分析所得出的结论是有限度的,需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这是我们下一步研究的方向。
注释:
①按照学术惯例,对作为研究对象的机构和个人进行了匿名化处理。笔者事先告知被访者的研究目的,将访谈记录成文字并经受访者过目且签字同意。
参考文献:
[1]于良芝,刘亚.结构与主体能动性:信息不平等研究的理论分野及整体性研究的必要[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0(1):
4-19.
[2]于良芝.个人信息世界:一个信息不平等概念的发现及阐释[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3(1):4-12. [3]Yu L.Towards a reconceptualization of the“information world of individuals”[J].Journal of Librarianship and Information Science,2012(1):3-18.
[4]袁咏秋,李家乔主编.国外图书馆学名著选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5]Hillenbran,Candy.Public Libraries as Developers of Social Capital[J].Australasian Public Libraries and Information Services,2005(1):4-12.
[6]闫慧,孙立立.1989年以来国内外数字鸿沟研究回顾:内涵、表现维度及影响因素综述[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2(5):82-94.
[7]Norris P..Digital divide:civic engagement,information poverty,and the Internet World Wid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8]薛伟贤,刘骏.数字鸿沟的本质解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0(12):41-46.
[9]Dimaggio P.,et al.Digital inequality:from unequal access to differentiated use[M].Neckerman K.M.Social Inequality.Russell Sage,2004:355-400.
[10]闫慧.数字鸿沟研究的未来:境外数字不平等研究进展[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1(4):87-93.
[11]李刚,孙建军,傅丽萍.促进社会包容:美国社群信息学研究述评[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2(3):40-50.
[12]于良芝.整体性社会理论及其对信息不平等研究的适用性:以布迪厄的社会理论为例[J].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研究,2011(1):1-9.
[13][美]詹姆斯·S.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上、下)(2版)[M].邓方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14][美]罗伯特·普特南,刘波,等译.独自打保龄:美国社区的衰落与复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15][美]林南,张磊译.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和行动的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16][美]凯特·威廉姆斯,赵丹丹译.伊利诺斯州的信息革命:社群信息学视角[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3(3):49-62.
[17]Preer,J.Where are libraries in Bowling Alone?[J].American Libraries,2001(8):60-63.
[18]蒋永福.社会包容:现代公共图书馆的使命[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9(6):4-9,55.
[19]闫慧.社会资本对社群数字不平等状况的影响研究[J].图书馆杂志,2010(5):2-6,11.
[20][美]斯沃茨,陶东风译.文化与权力:布尔迪厄的社会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21]范并思.公共图书馆精神的时代辩护[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4(2):5-11.
[22]Turner,Jonathan H.The Formation of Social Capital[A].Social Capital:A Multifaceted Perspective[C].Partha Dagupta&Ismail Serageldin,Washington,DC:The World Bank,1999.
[23]Lin,Nan;Cook,K.;Burt,R.S.Social Capital:Theory and Research[M].NY:Aldine-de Gruyter,2001.
[24]蒋永福.政府与公共图书馆——关于图书馆制度的一种规范分析[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6(4)17-21,33.
[25]于良芝.Community Informatics的“西学东渐”——期待与思考[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3(3):63-67.
[26]高峰.图书馆声誉管理:内涵、意义、原则与途径[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0(1):9-13.
作者简介:胡莲香(1968—),女,河南漯河人,现供职于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研究方向:网络信息资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