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小学生的朗读水平较低,唱读现象比较普遍。课堂上,教师也在进行多方面的训练、指导,但多数学生朗读效果仍然不尽如人意。原因在于教师指导朗读时,过于简单化,并且对课文的把握缺乏整体性。那么怎样才能立足于整体,引领学生心临语境,有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呢?
一、教师指导要“精”,学生练习须“多”。
指导朗读时,选取指导的训练点要精,训练要求细致。教学《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课中“针头向皮肤刺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动的暂停的间隔,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这一段话教师引导学生抓住以下几个词语,(如:突如其来、静静地、一次又一次)先让学生回答在这几个词中感受到了什么,然后带着这种感受再读这一句话。我想,这样指导朗读,就避免了学生朗读的随意性。学生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基本上把握了朗读的方法、技能。此时,应把读书的权利还给学生,保证他们有足够的时间来进行练习。教师精心指导学生读法,学生得法勤奋练习,朗读水平提高得会很快。
二、恰当运用媒体,指导学生朗读
多媒体技术的兴起,给我们的语文课堂带来了以往难看到的生机与活力。利用电教媒体创设情境,整体感知课文,把握培养和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起着重要的作用。当学生看到真切的画面,听到有声有色的示范,就会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激发起学习兴趣。因此,要充分利用学校先进的电教設备,采取各种电教手段,如录像、录音、幻灯片、投影仪、自制动画软件等,来调动学生的感官,引导学生多角度地展开想象和联想,获得对课文的整体感知,从而把握课文。
三、渲染气氛,指导朗读
叶圣陶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墩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墩站着作者。通过这一桥梁,读者才能和作者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契合。”语文教学时,教师要善于运用生动恰当的语言描述,加强朗读指导的渲染,架起这座情感的桥梁,让学生主动投入、积极参与到阅读过程中,体会小学语文教材课文质朴清新、富有韵味的语言,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美、表现美。
四、教师范读,感染学生
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不难,但要达到有感情,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因为小学生阅历浅,知识面窄,感悟能力差,在没有任何指导的情况下,他们不可能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所以也不可能有感情地朗读。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范读。因为范读能帮助学生了解掌握课文的基调是欢快的、高昂的,还是平缓的、低沉的,给学生以遵循。因此,减少了朗读训练的盲目性,增强了针对性,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再加上摹仿是儿童的天性,范读能使学生很快入境,有的学生摹仿出来的东西一点不亚于老师的“原汁原味”。学生摹仿久了,就形成了知识的积累,那么读书的能力也就逐步形成了。当然,教师范读时要全身心地投入,把自己融入作品之中,运用声调、音量、速度、停顿等变化,使语调高低起伏,抑扬顿挫,铿锵有力,深深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身临其境,倍受感染。
五、注重“评读”,使学生读中求新
小学生朗读水平虽不高,但他们能进行一些初步的评读。当一名学生读完后,另外一些学生就能公正的给予评价。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当一名学生读完第一自然段时,我让其他学生当小老师,评一评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有个学生站起来说:“她读课文时声音很大,也很流利,但没有感情”。这时教师追问一句,“你能有感情的把这一段读给大家听吗”?这位同学欣然同意了,当她读完后请其他同学再点评,有位学生说“老师,她读这一段时,读得非常有感情,声音响亮,还加上了动作,我觉得很好”。然后,教师让其他同学模仿这位学生的语气读一读这段,效果很好。由此可见,如果将评读训练到位,相信在读与点评中学生们已初步掌握了朗读的技巧,朗读能力会不断提高的。评读的方式还有很多,教师要结合本班的实际水平,因人而宜。
最后,我想说,学生朗读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只要我们有耐心,有恒心,采取科学的训练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那么,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还是不难实现的。
一、教师指导要“精”,学生练习须“多”。
指导朗读时,选取指导的训练点要精,训练要求细致。教学《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课中“针头向皮肤刺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动的暂停的间隔,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这一段话教师引导学生抓住以下几个词语,(如:突如其来、静静地、一次又一次)先让学生回答在这几个词中感受到了什么,然后带着这种感受再读这一句话。我想,这样指导朗读,就避免了学生朗读的随意性。学生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基本上把握了朗读的方法、技能。此时,应把读书的权利还给学生,保证他们有足够的时间来进行练习。教师精心指导学生读法,学生得法勤奋练习,朗读水平提高得会很快。
二、恰当运用媒体,指导学生朗读
多媒体技术的兴起,给我们的语文课堂带来了以往难看到的生机与活力。利用电教媒体创设情境,整体感知课文,把握培养和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起着重要的作用。当学生看到真切的画面,听到有声有色的示范,就会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激发起学习兴趣。因此,要充分利用学校先进的电教設备,采取各种电教手段,如录像、录音、幻灯片、投影仪、自制动画软件等,来调动学生的感官,引导学生多角度地展开想象和联想,获得对课文的整体感知,从而把握课文。
三、渲染气氛,指导朗读
叶圣陶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墩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墩站着作者。通过这一桥梁,读者才能和作者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契合。”语文教学时,教师要善于运用生动恰当的语言描述,加强朗读指导的渲染,架起这座情感的桥梁,让学生主动投入、积极参与到阅读过程中,体会小学语文教材课文质朴清新、富有韵味的语言,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美、表现美。
四、教师范读,感染学生
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不难,但要达到有感情,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因为小学生阅历浅,知识面窄,感悟能力差,在没有任何指导的情况下,他们不可能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所以也不可能有感情地朗读。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范读。因为范读能帮助学生了解掌握课文的基调是欢快的、高昂的,还是平缓的、低沉的,给学生以遵循。因此,减少了朗读训练的盲目性,增强了针对性,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再加上摹仿是儿童的天性,范读能使学生很快入境,有的学生摹仿出来的东西一点不亚于老师的“原汁原味”。学生摹仿久了,就形成了知识的积累,那么读书的能力也就逐步形成了。当然,教师范读时要全身心地投入,把自己融入作品之中,运用声调、音量、速度、停顿等变化,使语调高低起伏,抑扬顿挫,铿锵有力,深深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身临其境,倍受感染。
五、注重“评读”,使学生读中求新
小学生朗读水平虽不高,但他们能进行一些初步的评读。当一名学生读完后,另外一些学生就能公正的给予评价。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当一名学生读完第一自然段时,我让其他学生当小老师,评一评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有个学生站起来说:“她读课文时声音很大,也很流利,但没有感情”。这时教师追问一句,“你能有感情的把这一段读给大家听吗”?这位同学欣然同意了,当她读完后请其他同学再点评,有位学生说“老师,她读这一段时,读得非常有感情,声音响亮,还加上了动作,我觉得很好”。然后,教师让其他同学模仿这位学生的语气读一读这段,效果很好。由此可见,如果将评读训练到位,相信在读与点评中学生们已初步掌握了朗读的技巧,朗读能力会不断提高的。评读的方式还有很多,教师要结合本班的实际水平,因人而宜。
最后,我想说,学生朗读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只要我们有耐心,有恒心,采取科学的训练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那么,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还是不难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