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一种重要的交通方式,船舶运输可能因恶劣天气、航线选择不当等因素影响而遇险,这种状况对海上救助提出了一定要求。基于此,本文主要从基本特征与局限性特征两方面入手,分析直升机在海上救助中的特点,并从救生筏方面、落水人员方面、遇险船舶三方面,细化阐述直升机在海上救助中的应用,以期为我国海上救助工作的良性发展提供良好的理论参照依据。
关键词:直升机;海上救助;遇险船舶
前言: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海上运输事业愈发繁忙。在高密度通航背景中,船舶老龄化、基于全球气候变暖产生的极端天气,严重增加了海上遇险的风险性,并威胁着人们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面对严峻的海上救助形势,提高海上救助效率、提升救助成功率势在必行。
一、直升机在海上救助中的特点分析
在海上救助中,直升机主要可以发挥出以下几种特点:
(一)基本特征
1.搜救半径大特征
在海上救助中,直升机的搜救高度多处于60-150m范围内。独特的高空视野,加之红外搜寻器等专业搜索设备,可于短时间内,快速定位遇险船舶、救生筏及落水人员。与常规搜救方法相比,直升机救助效率更高,且所需搜救成本相对较少。
2.救援速度快特征
海上遇险事件对救援速度的要求较高。当待救援人员落水后,假定所有待救援人员均会游泳或有救生圈,若海水温度为从0℃,则一个成年人的生存时间为100min;若海水温度为10℃,则其生存时间可延长至3.5h[1]。而从不同搜救工具的救援速度来看,通常情况下,救援船舶的搜救速度为15节,而直升机的巡航速度则在150节左右。从这一角度来讲,将直升机应用于海上救助,救援成功率更高,待救援人员的生命安全能够得到更好的保障。
3.抗风浪干扰特征
在海上救助工作中,风浪是影响救援成功率的主要因素。面对海上的恶劣天气,救援船难以顺利靠近遇险船舶,常规救助方法的作用十分有限。若采用强行救助方案,救援人员的人身安全将受到严重威胁。以2011年九月末珠海海域的遇险事件为例:因台风“纳沙”侵袭,整个珠江口海面风浪滔天,暴雨倾盆。遇险运钢船舶共计12人,该运钢船共载有4800吨钢材。接收求救信号后,拟定直升机救援方案,当救援直升机组达到事故现场时,海面风力达到9级,能见度极低。经评估,救援人员采用双套救援方案,直至最后2名船员被救起后,遇险船舶迅速沉没。这一案例充分验证了直升机救援的抗风浪干扰优势。
(二)局限性特征
1.影响因素多特征
在直升机海上救助过程中,直升机的搜救工作常常会受到以下几种影响因素的干扰:第一,遇险船舶摇摆因素。若遇险船舶因风浪等因素作用,摇摆程度超出5°时,直升机将难以准确降落于甲板作业区;为了保障救助工作的顺利进行,遇险船舶驾驶室应配合直升机合理调整航速,降低船舶摆动幅度。第二,风力因素。直升机救援作业要求遇险船舶所处位置风速低于50节;第三,遇险船舶能见度因素。直升机救援作业对遇险船舶所处海域能见度的要求为:水平能见距离≥1海里,垂直能见距离≥150m[2]。这些因素使得直升机在海上救助中的应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2.地面效应干扰特征
在海上救助工作中,当直升机贴近地面(海面)飞行时,基于直升机旋翼的下冲气流会与地面之间产生干扰作用,形成地面效应。随着直升机与遇险船舶距离的不断所小,地面效应的强度将越来越大,这种效应可能导致救生筏倾覆,威胁待救援人员的安全。
二、直升机在海上救助中的应用
这里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对直升机在海上救助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救生筏方面
当遭遇海上事故时,救生筏上的待救援人员无疑是海上救助的主要对象之一。由于直升机与救生筏之间的间距缩小一定距离时,直升机的地面效应将影响救生筏的稳定性,因此,待救援人员应始终处于救生筏中心位置,以降低救生筏的倾覆率。在救助过程中,待救援人员应利用衣物(以艇镐举起)或彩旗为直升机驾驶员提供风向参照。直升机悬停后,下放救生装置,待救援人员穿戴好救生装置后,向救援人员示意,进行吊升。当救援工作进展至最后一名待救援人员时,需线将救生筏的示位标、示位灯关闭后,再进行吊升救援。
(二)落水人员方面
在搜救过程中,当发现落水人员后,直升机于落水人员上方悬停,并通过下放吊升工具的方式,实施海上救助。在落水人员的救助过程中,救生吊带较为常用,具体救援流程如下:直升机下放救生吊带,落水人员将救生吊带置于双腋下,告知救援人员准备完毕,保持双臂弯曲,双手交握胸前,开始吊升。对于因落水时间较长体力消耗过大的落水人员而言,可采取双起吊救援方式,将救生员吊至落水人员附近,由救生员帮助落水人员穿好救生吊带,并向直升机发出准备完毕信号,直升机开始吊升,进而完成救援。
(三)遇险船舶方面
作为海上救助的重点所在,直升机的船舶救援作业对二者之间的配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具体而言,直升机救助船舶的流程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步骤:
1.通信准备
通信是保持海上救助信息通畅的重要基础。在实施海上救助的过程中,直升机救援人员首先应与遇险船舶之间建立通信关系,船舶上的待救援人员按照直升机救援人员的要求,于指定频率发送自动寻位信号,以便救援人员获取遇险船舶的名称、船况、海况以及船位等重要信息。因此,为了更好地开展海上救援工作,直升机应配备一部船用VHF,并将16频道作为发出、接收信息的基本频道[3]。
2.船舶准备
等待救援期间,遇险船舶应做好以下几项基本准备工作:第一,防火准备工作。组建救助小组,配置移动式泡沫灭活装置,穿防火衣,准备撬棍及太平斧等工具,并运用无线电对讲机与船舶驾驶室保持沟通。第二,作业区准备工作。于船舶甲板表面清理出一块充裕的作业区(起落区),以白色颜料标示“H”。直升机起落场地的布设应根据遇险船舶类型而定,如遇险船舶为小型、中型船舶,可将上风侧布设为直升机起落区;如为大型船舶,应于下风一侧完成直升机起落区的布设。此外,还应事先升起三角旗为救援人员提供正确的风向参考。
3.悬停与降落
于船尾处,以迎风方式逐渐靠近遇险船舶。悬停、降落过程中,直升机救援人员、船舶驾驶员时刻保持联系,协同调整航向、航速。当直升机悬停于甲板上空时,船舶救援小组的吊钩操作者应与直升机绞车手间密切配合。在人员救援中,吊钩操作者应确保每次吊升时待救援人员的吊带均穿着正确,以保障吊升安全;而在货物吊升时,操作者应在确保堆码状况良好的前提下,挂好吊钩,合上挂钩,以拇指向上手势向直升机绞车手示意已装好吊钩。直升机降落前,直升机驾驶员应通知船舶驾駛室,由驾驶室通知甲板上相关人员迅速撤离,空出起落区。指挥人员处于上风明显位置,为直升机驾驶员提供指挥信号。直升机安全着落后,船舶救援小组与直升机绞车手相互配合,所有人员均遵从指挥人员指挥,完成全部现场救援工作。
结论:
综上所述,对于海上救助而言,直升机具有明显的优势。为了提高救援效率,应在广泛推广直升机救助模式的同时,构建以直升机为基础的海上救助立体网络,提高救援成功率。此外,加强对救援人员的培训,有效把控直升机救助的各类局限性因素,充分发挥直升机的应用优势,更好地保障待救援人员的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吕开龙. 浅析直升机在海上救助中的临近天气预报[J]. 科技风,2017,(01):73-74.
[2]王娟. 浅析直升机在海上救助中的特点及应用[J]. 科技风,2015,(22):123-124.
[3]孙世彬,田勇. 船机立体配合技术在海难救助中的应用[J]. 航海技术,2011,(05):28-30.
关键词:直升机;海上救助;遇险船舶
前言: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海上运输事业愈发繁忙。在高密度通航背景中,船舶老龄化、基于全球气候变暖产生的极端天气,严重增加了海上遇险的风险性,并威胁着人们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面对严峻的海上救助形势,提高海上救助效率、提升救助成功率势在必行。
一、直升机在海上救助中的特点分析
在海上救助中,直升机主要可以发挥出以下几种特点:
(一)基本特征
1.搜救半径大特征
在海上救助中,直升机的搜救高度多处于60-150m范围内。独特的高空视野,加之红外搜寻器等专业搜索设备,可于短时间内,快速定位遇险船舶、救生筏及落水人员。与常规搜救方法相比,直升机救助效率更高,且所需搜救成本相对较少。
2.救援速度快特征
海上遇险事件对救援速度的要求较高。当待救援人员落水后,假定所有待救援人员均会游泳或有救生圈,若海水温度为从0℃,则一个成年人的生存时间为100min;若海水温度为10℃,则其生存时间可延长至3.5h[1]。而从不同搜救工具的救援速度来看,通常情况下,救援船舶的搜救速度为15节,而直升机的巡航速度则在150节左右。从这一角度来讲,将直升机应用于海上救助,救援成功率更高,待救援人员的生命安全能够得到更好的保障。
3.抗风浪干扰特征
在海上救助工作中,风浪是影响救援成功率的主要因素。面对海上的恶劣天气,救援船难以顺利靠近遇险船舶,常规救助方法的作用十分有限。若采用强行救助方案,救援人员的人身安全将受到严重威胁。以2011年九月末珠海海域的遇险事件为例:因台风“纳沙”侵袭,整个珠江口海面风浪滔天,暴雨倾盆。遇险运钢船舶共计12人,该运钢船共载有4800吨钢材。接收求救信号后,拟定直升机救援方案,当救援直升机组达到事故现场时,海面风力达到9级,能见度极低。经评估,救援人员采用双套救援方案,直至最后2名船员被救起后,遇险船舶迅速沉没。这一案例充分验证了直升机救援的抗风浪干扰优势。
(二)局限性特征
1.影响因素多特征
在直升机海上救助过程中,直升机的搜救工作常常会受到以下几种影响因素的干扰:第一,遇险船舶摇摆因素。若遇险船舶因风浪等因素作用,摇摆程度超出5°时,直升机将难以准确降落于甲板作业区;为了保障救助工作的顺利进行,遇险船舶驾驶室应配合直升机合理调整航速,降低船舶摆动幅度。第二,风力因素。直升机救援作业要求遇险船舶所处位置风速低于50节;第三,遇险船舶能见度因素。直升机救援作业对遇险船舶所处海域能见度的要求为:水平能见距离≥1海里,垂直能见距离≥150m[2]。这些因素使得直升机在海上救助中的应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2.地面效应干扰特征
在海上救助工作中,当直升机贴近地面(海面)飞行时,基于直升机旋翼的下冲气流会与地面之间产生干扰作用,形成地面效应。随着直升机与遇险船舶距离的不断所小,地面效应的强度将越来越大,这种效应可能导致救生筏倾覆,威胁待救援人员的安全。
二、直升机在海上救助中的应用
这里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对直升机在海上救助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救生筏方面
当遭遇海上事故时,救生筏上的待救援人员无疑是海上救助的主要对象之一。由于直升机与救生筏之间的间距缩小一定距离时,直升机的地面效应将影响救生筏的稳定性,因此,待救援人员应始终处于救生筏中心位置,以降低救生筏的倾覆率。在救助过程中,待救援人员应利用衣物(以艇镐举起)或彩旗为直升机驾驶员提供风向参照。直升机悬停后,下放救生装置,待救援人员穿戴好救生装置后,向救援人员示意,进行吊升。当救援工作进展至最后一名待救援人员时,需线将救生筏的示位标、示位灯关闭后,再进行吊升救援。
(二)落水人员方面
在搜救过程中,当发现落水人员后,直升机于落水人员上方悬停,并通过下放吊升工具的方式,实施海上救助。在落水人员的救助过程中,救生吊带较为常用,具体救援流程如下:直升机下放救生吊带,落水人员将救生吊带置于双腋下,告知救援人员准备完毕,保持双臂弯曲,双手交握胸前,开始吊升。对于因落水时间较长体力消耗过大的落水人员而言,可采取双起吊救援方式,将救生员吊至落水人员附近,由救生员帮助落水人员穿好救生吊带,并向直升机发出准备完毕信号,直升机开始吊升,进而完成救援。
(三)遇险船舶方面
作为海上救助的重点所在,直升机的船舶救援作业对二者之间的配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具体而言,直升机救助船舶的流程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步骤:
1.通信准备
通信是保持海上救助信息通畅的重要基础。在实施海上救助的过程中,直升机救援人员首先应与遇险船舶之间建立通信关系,船舶上的待救援人员按照直升机救援人员的要求,于指定频率发送自动寻位信号,以便救援人员获取遇险船舶的名称、船况、海况以及船位等重要信息。因此,为了更好地开展海上救援工作,直升机应配备一部船用VHF,并将16频道作为发出、接收信息的基本频道[3]。
2.船舶准备
等待救援期间,遇险船舶应做好以下几项基本准备工作:第一,防火准备工作。组建救助小组,配置移动式泡沫灭活装置,穿防火衣,准备撬棍及太平斧等工具,并运用无线电对讲机与船舶驾驶室保持沟通。第二,作业区准备工作。于船舶甲板表面清理出一块充裕的作业区(起落区),以白色颜料标示“H”。直升机起落场地的布设应根据遇险船舶类型而定,如遇险船舶为小型、中型船舶,可将上风侧布设为直升机起落区;如为大型船舶,应于下风一侧完成直升机起落区的布设。此外,还应事先升起三角旗为救援人员提供正确的风向参考。
3.悬停与降落
于船尾处,以迎风方式逐渐靠近遇险船舶。悬停、降落过程中,直升机救援人员、船舶驾驶员时刻保持联系,协同调整航向、航速。当直升机悬停于甲板上空时,船舶救援小组的吊钩操作者应与直升机绞车手间密切配合。在人员救援中,吊钩操作者应确保每次吊升时待救援人员的吊带均穿着正确,以保障吊升安全;而在货物吊升时,操作者应在确保堆码状况良好的前提下,挂好吊钩,合上挂钩,以拇指向上手势向直升机绞车手示意已装好吊钩。直升机降落前,直升机驾驶员应通知船舶驾駛室,由驾驶室通知甲板上相关人员迅速撤离,空出起落区。指挥人员处于上风明显位置,为直升机驾驶员提供指挥信号。直升机安全着落后,船舶救援小组与直升机绞车手相互配合,所有人员均遵从指挥人员指挥,完成全部现场救援工作。
结论:
综上所述,对于海上救助而言,直升机具有明显的优势。为了提高救援效率,应在广泛推广直升机救助模式的同时,构建以直升机为基础的海上救助立体网络,提高救援成功率。此外,加强对救援人员的培训,有效把控直升机救助的各类局限性因素,充分发挥直升机的应用优势,更好地保障待救援人员的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吕开龙. 浅析直升机在海上救助中的临近天气预报[J]. 科技风,2017,(01):73-74.
[2]王娟. 浅析直升机在海上救助中的特点及应用[J]. 科技风,2015,(22):123-124.
[3]孙世彬,田勇. 船机立体配合技术在海难救助中的应用[J]. 航海技术,2011,(05):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