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幸福既是人们永远不变的一个追求,也是人们都很关注的一个话题。以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为基础,调查和研究大学生关于幸福观等问题的认知情况,了解和把握影响大学生幸福满意度的诸多因素,并积极探索帮助当代大学生培养和树立正确幸福观的途径与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4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8-0273-02幸福既是人们永远不变的一个追求,也是人们都很关注的一个话题。它不由外在的物质条件决定,也不由所处的环境决定,而是更加强调一个人的内心世界的认知和满足。而幸福观指的是人们对幸福所持有的最根本的态度和观念体系,它的形成和发展受很多不同因素的影响。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承担着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历史任务。拥有正确的幸福观,将有利于积极探索和培养当代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健康的心理及和谐的人际关系形成的途径,也有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一、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基本内涵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当人们的基本生活得到满足后,便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生活,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自己的幸福感。然而幸福是什么?是欲望的奴仆,还是人生的真谛?是丰衣足食,还是理性的伴侣?是创造时的愉悦,还是超越自我的狂喜?这个问题也困扰了很多古今中外的学者。马克思主义认为:“幸福就是人们在劳动实践中,充分创造和享受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自由、全面地发展自身,并追求全人类的幸福,以升华个人的自我生命价值。幸福是人们已存在的完美指向的一种价值的追求,幸福的追求需要人们在后天生活中获得能力,这就意味着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唯有人得到了自由、全面地发展,具有创造幸福、享受幸福、感悟幸福的能力,才能真正达到幸福的状态。”而且马克思在他青年时代,就提出了为人类解放而献身的理想,他说,“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遵循的主要标准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1]“人类的天性本来就是这样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达到完美。”[2]
从以上马克思关于幸福的定义中我们可以把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强调了幸福不仅是静态的享受,更是人们劳动和创造的过程。首先,马克思肯定了享受不是统治阶级的特权,也是广大劳动人民的权利,只有劳动人民才能真正有权享受自己的劳动果实。其次,人类社会的历史不仅是人类不断追求幸福的历史,更是劳动发展的历史。劳动创造了人,使人们站立起来,使人们从自然界中真正的独立出来。在劳动中,人们不仅能通过劳动改造客观世界,而且不断地改造主观世界,既满足了自己的需要,而且产生了新的需要,更进一步追求幸福的动力。
第二,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所强调的幸福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结合。马克思主义也充分地肯定了人的正常需要,绝不仅仅是满足人们生活的自然需要,例如吃、穿、住、行,它还包括了满足人们社会生活以及精神生活的社会需要和精神需要,人的社会需要指的是人的政治的、经济的以及发展的需要等,人的精神需要包括归属需要、认同需要、自尊需要等。所以,如果一个人只追求物质层面的享受,拥有丰厚的物质财富,却没有精神层面的追求,那么他的精神生活就会很贫乏,即使达到了自己制定的奋斗目标,这种幸福的感觉也是苍白的,他的财富对他的人生幸福也并没有太多的意义。
第三,马克思在回顾惊心动魄的人类发展历程时总结道:“历史承认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使自己变得高尚的人是伟大人物,经常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幸福的人。”我们可以把这里的“为大多数着想,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理解成现在我们通常所说的集体主义。马克思主义认为“集体主义不仅仅是个人获得幸福的保障,而且还是全社会幸福的重要前提,而实现共产主义则是达到人类幸福的最高表现。”[3]
二、当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作为社会中一个重要的青年群体,自尊心强并且情感丰富,对知识的渴望和幸福生活的追求更加强烈,他们对关于人类幸福和人生幸福的话题总是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向往,也愿意对此问题进行理论上的探求,并且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追求幸福。2013年年底和2014年年初,我们在青海在校大学生中开展了一次幸福观问题的调研。这次调研主要选了大一、大二、大三的500名大学生作为调研对象,这些研究对象除了汉族的大学生,还有189名少数民族大学生,其中还包括汉族、藏族、回族、土族和撒拉族的大学生,他们的年龄大部分在18到22周岁。通过对此次调查的数据进行统计,得到了一些重要信息和生动素料。可以看出,当前的大学生的幸福观的主流是积极的,适应和符号社会发展的潮流。有47%的大学生认为自己非常幸福,45%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比较幸福,8%的大学生认为自己不幸福。40%的大学生认为生活对幸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32%的人认为学习对幸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10%的人认为爱情对幸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但是,随着现在物质生活的提高、思想文化和道德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和多样化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对什么是幸福,应该追求什么样的幸福,追求正确幸福的途径也有了不同的认识。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明确的人生目标
“90后”大学生现在正处于社会转型的这个特殊时期,受到西方的价值观的影响,以及整个社会价值观的混论等,使大学生有了太多的人生迷茫,这些迷茫或许让他们改变了对人生的态度,他们找不到自己的目标。通过调查数据发现,44%的大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有明确的目标,有41%的大学生还不清楚自己未来的发展,但是他们知道并且正在为未来而努力。15%的大学生没有目标。目标对我们的人生有巨大的导向型,它可以给我们指引方向,增加动力。对当代的大学生来说,没有人生目标,经常就会处于精神空虚之中,无所事事,进而便会降低他们的自信心,使自己对生活更加迷茫,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后果就是加剧了他们的烦恼和负担,对其心理健康造成严重影响,从而就导致了幸福感的缺失。
(二)对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了解程度低
通过调查得到的数据得出,只有8%的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很了解,39%的大学生不了解马克思主义幸福观,53%的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了解很少。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它包含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与幸福观。大学生只有真正了解了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之后,并且在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的指导下,才能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幸福观盛行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下,物价提高,房价飞涨,金钱在很多方面都展现了它的重要性,在很多方面限制了大学生对自己理想的追求,所以让大学生对金钱方面的认识产生了错误理解。另一方面,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许多大学生经不起诱惑,把金钱、财富和及时行乐等当作幸福的源泉。在调查中,有42%的人认为幸福的生活必须建立在物质财富的基础上,过分地夸大了幸福与金钱的关系。另外,有8%的大学生存在沉迷于网络,厌倦学习的现象。38%的同学存在这种现象,但是不严重。
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是否具有正确的幸福观,不仅关系到他们自身以后的发展,还直接涉及整个少数民族地区未来的发展和进步。通过数据统计,有64%的人认为自己比较幸福,36%的人认为自己很幸福。與汉族大学生进行比较,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幸福度高;重视物质幸福,但不认同物质幸福就是高于一切的,对精神幸福的认同度高于对物质幸福的认同;少数民族大学生更能清楚地认识到家庭、友谊、健康、知识能力和实现自身价值是他们主要幸福目标的取向;少数民族大学生中的利己主义和功利主义幸福观相对少一些。
三、加强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对策
当代大学生对幸福观问题的认知和理解影响着大学生群体的幸福选择和社会行为。只有这个群体的幸福观站在了更高的起点上,才能引导我们整个社会去追求更高尚的幸福。培养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应当从以下一些方面努力。
首先,是学校方面。“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在国家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传统的幸福观开始面临各种思想、各种欲望的强烈冲击和挑战的时候,首先必须注重校园里正确的幸福观教育,这也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里的重要环节[3]。学校应该引导学生做好人生规划,帮助其尽早给自己一个清晰的定位,确定职业发展方向并督促其为之努力;开设与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相关的课程,加强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方面的教育;开展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采取科学的方法帮助同学们减轻来自家庭、生活、感情、学习和就业等方面的压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科学的幸福观。
其次,是大学生自身方面。首先应该明确自己人生的目标,制定一个科学的合理的人生规划,让自己走出迷茫和困惑,这样的大学生活才会过的丰富、充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告诉自己幸福的生活是建立在奋斗与拼搏的基础之上,享乐是需要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的;经常与父母、亲人、朋友进行沟通和交流,从他们那里得到获取幸福的经验和教训,让自己在获取幸福的道路上可以少走一些弯路。同时在交流沟通的这个过程中也可以学会如何与别人相处,学会换位思考,增强自身的责任感,来提升自己的幸福感。
最后就是社会方面,引导社会舆论,宣传良好的家庭环境对一个孩子的正确的幸福观养成的重要性,家庭对一个人的生活方式、文化背景、心理氛围、教育理念等诸多方面的影响,是终身挥之不去的。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文化修养和素质同时也体现在孩子身上,所以家长自己应该首先以身作则,给孩子起到带头作用。其次家长应该经常与孩子进行良好的沟通,了解他在想什么,平时注意孩子的言行,多滴孩子进行必要的心理教育。
参考文献:
[1]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M]//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3.
[3]谬妹.关于幸幸福问题的哲学思考[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12(13).
[4]胡锦涛.在庆祝清華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中国高等教育,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