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是落实以德治国的重要方略举措;加强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是学校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培养有文化、髙素质的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终极目标;做好思想品德课堂教育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契机和阵地。作为新时期、新课标的实践者和执行者,下面就个人的认识,谈谈初中思想品德教育课程的价值取向。
一、对新课改下思想品德课的认识
思想品德课程作为初中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基课程,集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于一身,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思想实际,从良好的心理和道德品德的形成、遵纪守法和文明礼貌行为习惯的养成、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情感的培养、共同理想的逐步树立等四个方面,为初中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
新课程标准从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出发,以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等三个方面组成纵坐标,以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四个方面组成横坐标,构建起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学习内容的逻辑框架。围绕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思想品德问题进行教与学活动,使学生真正做到在生活中学习,在活动中体验,在践行中成长。它要求学生将内化了的思想品德落实到道德行为、遵纪守法行为,直到最终品德的养成,以创造生命价值为着眼点,提升个人生命意义,以期推动建设事业的发展,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奉献于社会。
二、把握思想特征,正确引导学生价值观
正确引导学生价值观念,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是新课改下思想品德课的基本原则。而把握现代中学生思想品德现状,则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世界观的出发点。
现代中学生思想特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关心时政,社会时代感强,但有些人观念模糊,认识片面,容易被物质利益刺激下的不良现象所误导;二是富于理想,勇于进取,但部分人讲究实惠,前途理想出现偏差;三是求知欲强,渴望成才,但学习目的不明确,多以读书赚钱为主,态度不积极端正;四是自我尊重,要求自立,但个人本位主义意识严重,盲目排他;五是爱美求乐,物欲增强,畸形消费。根据思想品德课程的目标,思想品德教育应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生活理念,培养学生坚定、自立、自强观念,竞争与合作观念,集体主义观念,义利并重观念,分享与无私奉献观念等,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各种素质,具有未来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理想人格。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引导弘扬这种理想道德、理想人格,正是思想品德教育价值取向的依据。
三、构建生命课堂,实现养成教育
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是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阵地,因此,构建有价值、有生命力的课堂教学,是实现新课程标准下思想品德课程价值取向的关键。
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思想品德课程建构的基础,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在课程目标的确立、课程内容的生成与取舍、教材的处理、教学过程的实施、学业成绩的评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方面都要以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基础,营造平等、民主、开放的教学氛围,创设能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于鲜活的主题突出的生活情景中,选取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中有价值、有意义的事物、人物或有争议的话题,赋予这些事物、人物、话题以思想品德教育的意义;并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特点及接受能力及学生已有经验,做出一定的改造、加工,使之成为思想品德教学的辅助材料;将学习、探索、活动、践行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做到知识教育与实践教育并举,引导教育与自我教育并重,说理教育与体验教育结合,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活动中感悟,在践行中成长;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加深拓宽自我认识,能正确处理与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等日渐复杂的关系,生成自己的思想观念、行为原则和品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思想品德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建构思想品德的过程,达到本课程养成教育的目的。
随着人们的交往方式和规范等的变化,课程发展必须要从战略高度,以及社会交往中的主要道德问题和道德要求等变化了的时代特征来思考,对影响课程价值取向的现有复杂的价值要素、结构和功能分门别类地作出合理性评价,敢于坚持与批判,勇于超越与建设。要通过积极提炼课程主导价值观念,构建课程的价值体系,积极引导课程的社会价值认同与个人价值认同。同时又要提高对来自社会的多元价值的鉴别能力,将多元价值的鉴别意识与判断能力培养纳入课程建设中,引领课程价值观念和课程价值实践向着更加健康、科学的方向发展。
学校教育是社会发展的根本。正确价值观是思想品德教育的灵魂和主题。作为教育的组织者、管理者和实施者,演绎好这个角色我们责无旁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师者只有不断提髙自己的综合素养,才能影响学生成为具有高尚审美情趣和道德情操的人,去实现思品教育的价值取向。
一、对新课改下思想品德课的认识
思想品德课程作为初中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基课程,集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于一身,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思想实际,从良好的心理和道德品德的形成、遵纪守法和文明礼貌行为习惯的养成、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情感的培养、共同理想的逐步树立等四个方面,为初中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
新课程标准从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出发,以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等三个方面组成纵坐标,以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四个方面组成横坐标,构建起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学习内容的逻辑框架。围绕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思想品德问题进行教与学活动,使学生真正做到在生活中学习,在活动中体验,在践行中成长。它要求学生将内化了的思想品德落实到道德行为、遵纪守法行为,直到最终品德的养成,以创造生命价值为着眼点,提升个人生命意义,以期推动建设事业的发展,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奉献于社会。
二、把握思想特征,正确引导学生价值观
正确引导学生价值观念,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是新课改下思想品德课的基本原则。而把握现代中学生思想品德现状,则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世界观的出发点。
现代中学生思想特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关心时政,社会时代感强,但有些人观念模糊,认识片面,容易被物质利益刺激下的不良现象所误导;二是富于理想,勇于进取,但部分人讲究实惠,前途理想出现偏差;三是求知欲强,渴望成才,但学习目的不明确,多以读书赚钱为主,态度不积极端正;四是自我尊重,要求自立,但个人本位主义意识严重,盲目排他;五是爱美求乐,物欲增强,畸形消费。根据思想品德课程的目标,思想品德教育应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生活理念,培养学生坚定、自立、自强观念,竞争与合作观念,集体主义观念,义利并重观念,分享与无私奉献观念等,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各种素质,具有未来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理想人格。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引导弘扬这种理想道德、理想人格,正是思想品德教育价值取向的依据。
三、构建生命课堂,实现养成教育
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是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阵地,因此,构建有价值、有生命力的课堂教学,是实现新课程标准下思想品德课程价值取向的关键。
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思想品德课程建构的基础,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在课程目标的确立、课程内容的生成与取舍、教材的处理、教学过程的实施、学业成绩的评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方面都要以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基础,营造平等、民主、开放的教学氛围,创设能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于鲜活的主题突出的生活情景中,选取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中有价值、有意义的事物、人物或有争议的话题,赋予这些事物、人物、话题以思想品德教育的意义;并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特点及接受能力及学生已有经验,做出一定的改造、加工,使之成为思想品德教学的辅助材料;将学习、探索、活动、践行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做到知识教育与实践教育并举,引导教育与自我教育并重,说理教育与体验教育结合,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活动中感悟,在践行中成长;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加深拓宽自我认识,能正确处理与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等日渐复杂的关系,生成自己的思想观念、行为原则和品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思想品德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建构思想品德的过程,达到本课程养成教育的目的。
随着人们的交往方式和规范等的变化,课程发展必须要从战略高度,以及社会交往中的主要道德问题和道德要求等变化了的时代特征来思考,对影响课程价值取向的现有复杂的价值要素、结构和功能分门别类地作出合理性评价,敢于坚持与批判,勇于超越与建设。要通过积极提炼课程主导价值观念,构建课程的价值体系,积极引导课程的社会价值认同与个人价值认同。同时又要提高对来自社会的多元价值的鉴别能力,将多元价值的鉴别意识与判断能力培养纳入课程建设中,引领课程价值观念和课程价值实践向着更加健康、科学的方向发展。
学校教育是社会发展的根本。正确价值观是思想品德教育的灵魂和主题。作为教育的组织者、管理者和实施者,演绎好这个角色我们责无旁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师者只有不断提髙自己的综合素养,才能影响学生成为具有高尚审美情趣和道德情操的人,去实现思品教育的价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