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探究作为学习方式,它是一种教与学的策略。当前农村小学不少教师在课堂上都很重视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活动,获得发展。但是,怎样的探究活动才是有价值的,这个问题十分值得我们深思。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觉得应该采取以下措施来提升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
兴趣是开启智慧大门的钥匙,做任何事情如果没有兴趣就没有动力。小学科学探究性教学是引导儿童热爱科学的有效途径,小学生本来就好奇好动,这些实验对他们最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例如,我在教学《给冷水加热》时,我创设了以下教学情景:课前,我用同样的两个能密封的小塑料袋装了一袋冷水和一袋热水分别放在两个装同样多的水槽里,让学生猜测哪一个袋子会沉?哪一个袋子会浮?有的学生说:热水袋会浮,冷水袋会沉,而有的学生持相反的观点。学生猜测之后,我说:光凭猜测是不能解决问题的,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实验。通过实验学生发现装热水的袋子浮起来了。这时我就趁热打铁的问:为什么装热水的袋子会浮起来了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在这里,我创设了一个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情景,大大调动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也很想弄清楚问题的真相,自然而然导入新课。
然而在往常的教學中,教师在台上做演示实验,学生在台下看,往后边的学生有的还看不见,看不清,没有亲身参与其中,导致部分学生失去学习科学的兴趣。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尽可能地让学生探究实验,课前准备一些器材并根据需要发给学生,让他们直接动手参与探究,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操作欲望,让他们体会和尝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二、主动参与,增强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新课改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操作技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作为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当好学生的“顾问”,帮助学生解决实验中出现的困惑。按指定计划、选择器材、操作步骤、观察记录、分析总结交给学生自己来完成,给他们充分展示自我的空间,让他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充分发挥各自的想象力,按自己的意愿来完成实验,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为此,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生的参与学习,即充分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把静态的知识结论转化为动态的探索对象,让学生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中受到训练,培养其探索精神。
《科学课程标准》中强调创造能力培养的今天,应大力提倡探究性实验。例如,在《浮力》教学中,不是先告诉学生用哪些方法可以让物体浮起来,而是让学生自己尝试,自己想办法,让水中的物体浮起来。虽然有的同学想法不够全面,但这些知识是通过自己发现的,他们不光学到了知识,还从中学到发现知识的方法。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手脑并用,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三、课外延伸,拓宽学生实验探究空间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要把上下课铃声当做教学的起点和终点”“学生获取知识的地点不能仅仅是课堂”“大自然也是一个学习知识的大舞台”,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课后开展课外探究活动。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实验都能在有限的课堂内完成,学生科学探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些活动就必须从课堂走向课外,课内活动向课外开放。我们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开展系列化的课外探究实验活动,把探究延伸拓展。我们可以开展各种家庭实验、科技活动、小制作小发明等。这样,既深化了课堂教学,也让他们的兴趣特长和科学素养在实践研究中得到了培养。
由于课堂教学的时间和内容有限,学生的好奇心得不到满足,创造思维也得不到有效地发挥。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经常鼓励学生在第二课堂利用身废旧物品开展一些小发明、小制作、小实验等课外活动,以巩固所学的课内知识,从而拓宽学生实验探究空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使课堂教学得以补充和完善。
科学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而学生对科学的探究是无止境的。这就要求教师结合课堂内外,使学生的探究无限延伸到校园、家庭、社会、大自然中去。不再把课堂当作教学的起点和终点,因为探究活动往往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对于学生感兴趣的探究活动,若在一节课时间内没有完成,则可在课外继续研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丰富多彩的课外探究拓展活动。
四、及时激励评价,体验探究乐趣
《科学课程标准》强调:“对学生科学学习的评价,既关注学习结果,又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又关注他们在科学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因此,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而且要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在教学中,教师应不断给每一位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对学生探究过程中的点滴成绩,给予及时的表扬鼓励,结合学生之间的差异,实施分层评价,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探究成功的喜悦,从而获得更强烈更主动的学习欲望。
总之,在农村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的权力还给学生,把“想”的时间交给学生,把“做”的过程留给学生,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不断提升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
兴趣是开启智慧大门的钥匙,做任何事情如果没有兴趣就没有动力。小学科学探究性教学是引导儿童热爱科学的有效途径,小学生本来就好奇好动,这些实验对他们最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例如,我在教学《给冷水加热》时,我创设了以下教学情景:课前,我用同样的两个能密封的小塑料袋装了一袋冷水和一袋热水分别放在两个装同样多的水槽里,让学生猜测哪一个袋子会沉?哪一个袋子会浮?有的学生说:热水袋会浮,冷水袋会沉,而有的学生持相反的观点。学生猜测之后,我说:光凭猜测是不能解决问题的,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实验。通过实验学生发现装热水的袋子浮起来了。这时我就趁热打铁的问:为什么装热水的袋子会浮起来了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在这里,我创设了一个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情景,大大调动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也很想弄清楚问题的真相,自然而然导入新课。
然而在往常的教學中,教师在台上做演示实验,学生在台下看,往后边的学生有的还看不见,看不清,没有亲身参与其中,导致部分学生失去学习科学的兴趣。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尽可能地让学生探究实验,课前准备一些器材并根据需要发给学生,让他们直接动手参与探究,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操作欲望,让他们体会和尝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二、主动参与,增强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新课改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操作技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作为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当好学生的“顾问”,帮助学生解决实验中出现的困惑。按指定计划、选择器材、操作步骤、观察记录、分析总结交给学生自己来完成,给他们充分展示自我的空间,让他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充分发挥各自的想象力,按自己的意愿来完成实验,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为此,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生的参与学习,即充分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把静态的知识结论转化为动态的探索对象,让学生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中受到训练,培养其探索精神。
《科学课程标准》中强调创造能力培养的今天,应大力提倡探究性实验。例如,在《浮力》教学中,不是先告诉学生用哪些方法可以让物体浮起来,而是让学生自己尝试,自己想办法,让水中的物体浮起来。虽然有的同学想法不够全面,但这些知识是通过自己发现的,他们不光学到了知识,还从中学到发现知识的方法。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手脑并用,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三、课外延伸,拓宽学生实验探究空间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要把上下课铃声当做教学的起点和终点”“学生获取知识的地点不能仅仅是课堂”“大自然也是一个学习知识的大舞台”,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课后开展课外探究活动。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实验都能在有限的课堂内完成,学生科学探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些活动就必须从课堂走向课外,课内活动向课外开放。我们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开展系列化的课外探究实验活动,把探究延伸拓展。我们可以开展各种家庭实验、科技活动、小制作小发明等。这样,既深化了课堂教学,也让他们的兴趣特长和科学素养在实践研究中得到了培养。
由于课堂教学的时间和内容有限,学生的好奇心得不到满足,创造思维也得不到有效地发挥。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经常鼓励学生在第二课堂利用身废旧物品开展一些小发明、小制作、小实验等课外活动,以巩固所学的课内知识,从而拓宽学生实验探究空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使课堂教学得以补充和完善。
科学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而学生对科学的探究是无止境的。这就要求教师结合课堂内外,使学生的探究无限延伸到校园、家庭、社会、大自然中去。不再把课堂当作教学的起点和终点,因为探究活动往往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对于学生感兴趣的探究活动,若在一节课时间内没有完成,则可在课外继续研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丰富多彩的课外探究拓展活动。
四、及时激励评价,体验探究乐趣
《科学课程标准》强调:“对学生科学学习的评价,既关注学习结果,又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又关注他们在科学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因此,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而且要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在教学中,教师应不断给每一位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对学生探究过程中的点滴成绩,给予及时的表扬鼓励,结合学生之间的差异,实施分层评价,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探究成功的喜悦,从而获得更强烈更主动的学习欲望。
总之,在农村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的权力还给学生,把“想”的时间交给学生,把“做”的过程留给学生,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不断提升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