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称谓语的历史流变及其文化内涵

来源 :学术理论与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in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华民族是个尊师重教的古老民族,我国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已经出现了教育机构。教育经过几千年的发展,“老师”称谓语也非常丰富。本文通过古今对老师不同称呼的梳理,来历时的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制度,分析它们所反映的文化内涵、语体色彩、感情色彩等。
  关键词:称谓语;老师;文化内涵
  
  所谓“称谓”,是“人们由于亲属和别的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如父亲、师傅、厂长等”。可见,称谓反映出人与人之间的不同关系。称谓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亲属称谓,一是非亲属称谓。非亲属称谓也叫社会称谓,指社会交往中所应用的称谓词语。在汉语中,称谓词语很多,“老师”是较常用的非亲属称谓之一。
  我国是一个礼仪之邦,“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观念一直伴随着中华民族。“师”是古代“老师”的通称,随着汉语词汇双音化的趋势,后代出现了许多“老师”称谓的双音节词。《现代汉语大词典》(第五版)中对“老师”的解释为“对教师的尊称,泛指传授文化、技术的人或在某方面值得学习的人。”
  一、“老师”的出处及各个朝代的含义。
  在古代文献中,“老师”一词最早出现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早在先秦时期,“老师”指年老位尊、传授学术的人。到了唐代用作对僧侣的尊称,专门指传授佛门要义的僧侣。五代时期,“老师”称谓引申为对传授手工技艺者的尊称。大约到金代,“老师”才具备了“传授文化、教育学生的人”的含义。金人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儿,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老师”一词在宋元两代有“小学老师”的别称。明清两代,生员、举子将科举考试中主管考试的学官称作“老师”。
  二、古代对“老师”的称谓语
  1、从感情色彩来分类
  (1)尊称
  “师傅”、“师父”、“先生”、“老夫子”、“先师”、“师长”、“尊师”等是古代对老师的尊称。如:《谷梁传.昭公十九年》:“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封建社会称太子的老师为“太子师傅”。“师父”是对古代老师特别亲切的称呼,把老师当做父亲,这也印证了我国的那句老话“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白虎通.封公侯》:“人有三尊,君、父、师。”古代把年老的、德高望重的老师称为“先生”,《礼记?曲礼上》:“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与人言。”郑玄注:“先生,老人教学者。古时把“门馆”、“私塾”的中年老师都成为“先生”。“先师”是对前辈的老师或去世的老师的尊称,“尊师”是对老师或他人师傅的敬称。韩愈在《石鼎联句》诗序中写道:“夜尽三更,二子思竭不能续,因起谢曰:尊师,非世人也,某伏矣,愿为弟子,不敢更论诗。”
  西宾、西席是汉代对老师的别称。汉代室内的座次是靠西而坐,即面向东方为最尊。“西席”,就是“坐西面东”的座次,让老师做西面东是表示对老师的尊敬。柳宗元《重赠刘连州》诗:“若道柳家无子弟,往年何事乞西宾。”
  我国古代正统的文化为儒家文化,于是教师又被誉称为“世儒”、“师儒”。王充《论衡》:“著作者为文儒,说经者为世儒”。“耆艾”原指老人,后用于尊称教师。
  古代贵族子弟到一定年龄,出外就学,所从之师称“外傅”,与“内傅”相对。《礼记.内则》:“十年,出就外傅,居宿於外,学书记。”郑玄注:“外傅,教学之师也。”《魏书?礼志三》:“将谓童子时甫稚龄,未就外傅。”清袁枚《新齐谐?长乐奇冤》:“里党咸钦之,子年十五,就学外傅。”
  (2)蔑称
  蒙古人在1206年一统中原,建立了元朝。元朝把教师纳入三教九流的位置,曰“八娼九儒十丐”,称老师为“臭老九”。并且社会上也出现了一些不敬的、戏谑的称呼,如“教书匠”、“娃娃头”、“孩子王”、“村学究”等。
  2、从来源分类
  (1)由于私塾教育的发达而出现的对老师的称呼。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我国的私塾教育也由此萌发,始于孔子的办私学。当时的私学被称为“塾”、“馆”,私学中的教师称为塾师、书师、门客、馆师、村夫子、馆宾等。“书师”指汉时教初学的教师,王国维在《观堂集林?汉魏博士考》中解释道:“汉时教初学之所,名曰书馆,其师名曰书师。“村夫子”是对乡村塾师的称呼,馆师、馆宾等是指私塾的教师,宋代吴自牧《梦粱录.闲人》:“食客者,有训导蒙童弟子者,谓之‘馆客’”。明代贾仲名《萧淑兰》第一回:“萧公让有二子,命小生作馆宾。”“门客”是指家塾的教师,元代《赵氏孤儿》第三折:“不如只在我家中做个门客,抬举你那孩儿成人长大,在你跟前习文。”
  “山长”、“洞主”是古代学生对书院中教徒讲学的首席教师的称呼,一般都是书院的主讲者。五代时蒋维东居岳衡讲学,学生尊称他为山长,“山长”之名由此而来。
  (2)由于科举考试的兴盛而出现的对老师的称呼。
  “座师”是在古代科举考试中考中的举人、进士对乡会试的主考官的称呼“房师”是举人对举荐本人试卷的同考官尊称为“房师”,因为乡试分若干房,每房有一个同考官,试卷必须经过某房的同考官选荐,才能取到。
  “学究”一词最早是专门名称,出於唐代的科举制度。应科举考试的人可以应五经考试的,叫做学究,后来学究作为书生的美称在民间得到广泛使用。随着词意的变迁,学究一词也渐渐产生了贬意,人们开始把读古书、食古不化的人称为老学究、村学究。
  (3)由于官文化的兴盛而出现的对老师的称呼。
  由官吏兼任教师或与之相关的称谓有博士、祭酒、教职、助教、学师、教授、学官、学正、教官、训导、监学、监丞、经师等。称谓不同,所从事的教育类别也有差异,如博士是指古时的经学教师,祭酒是指先秦以来的国学老师,源于战国。宋代于国子监设置“学正”,地位在博士、助教之下,学录之上。元代以后各州学也设“学正”,相当于府学的教授。明清代各州、府、县学皆设“训导”。“经师”原指对儒家经典有专长而教授有方者,一般是指儒学学官。汉代学校教师也称“经师”。《后汉书·章帝纪》:“郡国曰学,县道邑侯国曰校,校学置经师一人。乡日摩,聚曰序,摩序置孝经师一人。”后来历代把在学校里傳授儒家经典的教师都一律统称为“经师”,《王文宪集序》:“经师人表,久资望实。”古代对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的教师称“讲师”,“助教”是国子监教师,西晋咸宁二年(公元276年)立国子学,始设助教,协调国于博士传授儒家经学。“教授”原为学官称谓,清江藩《国朝汉学师承记》:“自以不习吏事,就教职,选授江南府教授”。
  三、现代对老师的称谓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国家和人民越来越重视教育。人们赋予了老师各种喻称和誉称:
  1、对女老师的特称。
  “慈母”是对女教师最高的荣誉,中国有句古话:“师如父母”,这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尊师爱师”的传统美德,也体现了老师“爱生如子”的高尚师德。人们把老师比作“慈母”,主要是对那些有着“童心母爱”的女教师给予的最亲切、最真挚、最感人的尊称。
  2、来自古代典籍或名人,后用作对老师的敬称。
  “春蚕”——对“春蚕”最早的记录见于《诗经》,而把“春蚕”进行拟人化的比喻最闻名的则是唐代大诗人李商隐的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他把春蚕的执着、坚贞、奉献精神表现到了极至,成为千古传唱的佳句。人们生动地把教师比作“春蚕”,是对老师的无私奉献精神和高尚品质给予的高度评价。
  “蜡烛”——对蜡烛的赞美也是源于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名句。人们歌颂蜡烛,是因为蜡烛默默地燃烧着自己,用自己的光去照亮别人,直至将自己燃尽。说起蜡烛这种品质,人们就联想到敬爱的老师,老师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用智慧和品格之光给学生照亮前进的航程,这种无私奉献精神正是对人民教师的最生动的比喻。
  “孺子牛”——“孺子牛”是《左传》中记载的一个典故:春秋时,齐景公与儿子嬉戏,景公叨着绳子当牛,让儿子牵着走。这个千古传颂的“爱子”故事后来成为人们赞誉的美德。现代伟大文学家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儒子牛”名句使孺子牛的精神得到升华和拓展,而后人们用“孺子牛”来比喻心甘情愿为人民大众服务,无私奉献的人。人们之所以把老师称作孺子牛,认为这是当之无愧、最贴切的比喻,这是最具中国特色的对老师的称呼。
  “人类灵魂工程师”——一词原是前蘇联领导人斯大林对作家的称谓,后来被教育家加里宁引用到教育界,他说:“很多教师常常忘记他们应该是教育家,而教育家也就是人类灵魂工程师。”从此,“人类灵魂工程师”成为老师特定的称谓,这也是社会给予教师的崇高赞誉。
  “春雨”——人们把老师比作“春雨”,把学生比作“春苗”,春苗需要春雨去浇灌。我们的老师就如那绵绵的春雨,用播洒的爱去滋润学生的心田,用丰富知识去开启学生的智慧,用优秀的人格去潜移默化培育学生的品德,用无私的奉献精神去熏陶学生的心灵。
  “园丁”——“园丁”原本是指从事园艺的工人,后被比喻成教师。人们通常把童真的孩子比喻成幼苗、花朵、小树等,而培育这些幼苗、花朵、小树的老师就像辛勤的园丁一样,用智慧、爱心和汗水浇灌、培育、呵护着园子里的每一株幼苗,使他们枝繁叶茂,姹紫嫣红,茁壮成长。因此,把老师称作园丁是最质朴、最形象、最富有田园诗意的比喻。
  “人梯”——一个人接一个人踩着肩膀向高处攀登叫作搭人梯,人梯是古代向上攀高、攻城拔寨、翻山越岭所创造的集体配合行动,一直流传至今。现在人们把“人梯”比作是:“那些为别人的成功,而做出自我牺牲,无私奉献的人”,人们把教师称作“人梯”,正是因为光荣的人民教师具备了这样优秀的品质和精神。
  四、通过上文对古今“老师”称谓的梳理,我们可以从历时的角度来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制度,体会从“老师”称谓中折射出来的人们的认知心理,各种“老师”称谓所体现出来的不同的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可以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称谓词的感情色彩、语体色彩不同所带来的影响。并且通过现代社会对老师的各种喻称和誉称,可以看出我国对教育的重视和老师地位的升高。(下转第39页)
  (上接第34页)从“西宾”、“西席”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汉代是面向东方为最尊,这在《史记.鸿门宴》中也体现出来了,因为项羽出身高贵,在巨鹿一役后成为反秦主力,各个诸侯都臣服他,并且实力强大,刘邦当时不是他的对手。所以在《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师父”一词也反映了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礼仪之邦,把师与父并列。荀子进一步把教师纳入了天、地、君、亲的序列。《吕氏春秋》曰:“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形成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尊师传统,也为教师留下了许多敬称和誉称。“慈母”体现了“师如父母”,反映了中华民族尊师爱师的传统。
  “塾师”、“书师”、“门客”、“馆师”、“村夫子”、“馆宾”、“山长”、“洞主”等反映了我国古代私塾、书院讲学的兴盛。 “座师”、“房师”、“学究”等词则从侧面反映了我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兴盛。“世儒”、“师儒”等是我国古代儒家文化为正统文化的一个体现,“博士”、“祭酒”、“教职”、“助教”、“学师”、“教授”、“学官”、“学正”、“教官”、“训导”、“监学”、“监丞”、“经师”等反映了我国古代以官为师的文化特点。
  “师傅”、“师父”、“先生”、“老夫子”、“先师”、“师长”、“尊师”、“慈母”、“春蚕”、“园丁”、“蜡烛”、“人类灵魂工程师”、“孺子牛”、“春雨”、“人梯”等都是对老师的敬称。而“教书匠”、“娃娃头”、“孩子王”、“村学究”“臭老九”等则是对老师的蔑称,这是感情色彩的不同。
  “先生”“先师”、“师长”“春蚕”、“园丁”、“蜡烛”、“人类灵魂工程师”、“孺子牛”等是书面语,而“娃娃头”、“孩子王”、“村学究”等一般用于口语。
  
  参考文献:
  [1]林琳.古代教师称谓溯源[J].文史杂志.1996(5).
  [2]谢茹.“老师”称谓泛化探因[J].语文学刊.2006(5).
  [3]齐沪扬,陈昌来.应用语言学纲要[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6).
  [4]阎德早.“老”字的称谓化作用[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2(3).
  [5]扬清,王娥.“老师”称谓的泛化及其原因[J].汉字文化.2005(2).
  [6]陈昆鹏.说说“老师”和“老板”[J].语文大观园.2005(1).
其他文献
过氧化氢溶液,俗称双氧水,为无色油状透明液体。密度1.442g/cm3。熔点-0.41℃。沸点150.2℃。溶于水、醇、醚,不溶于石油醚。极不稳定,遇热、光、粗糙活性表面、重金属及其他杂质会引起分解,同时放出氧和热量。具有较强的氧化能力,为强氧化剂,有腐蚀性。在高浓度下能使有机物质燃烧,与二氧化锰作用能引起爆炸。过氧化氢H2O2能以任意比与水混合,其分子间因具有较强氢键,故在液态、固态中存在缔合分
期刊
摘 要:时值中国著名建筑学家冯纪忠先生高龄仙逝,本文缅怀其一生对中国城市规划和建筑发展的杰出贡献,并结合冯纪忠的建筑哲学思想和经典设计方案,对上海名城保护的规划工作予以反思,提倡名城保护工作要对话历史场所,重塑人文境界。  关键词:冯纪忠;城市规划管理;名城保护    冯纪忠先生是我国著名建筑学家、建筑师和建筑教育家,中国现代建筑奠基人,也是我国城市规划专业以及风景园林专业的创始人、我国第一位美国
期刊
莱钢动力部水力车间主要担负着型钢区、银前区的全部供水任务及部分冶金老区工业用水处理和供给任务,是保证莱钢三区热线生产所需动力供应的心脏。供水量占莱钢工业需水总量的60%以上,与莱钢三区热线生产“血脉”相连。由于是新车间,基础管理较弱,生产系统面临着诸多改造扩建项目、车间现场面貌亟需改善、车间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尤其是车间运行人员全部是转岗或新调人员,车间面临的管理难度和管理压力很大。  面对新形势、
期刊
摘 要:高效课堂的本质就是追求教学过程中教学各要素的协调、和谐,强调师生通过心灵的对接、意见的沟通、思维的碰撞,实现学生高效学习、自主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从“重兴趣、重积累、重引导、重评价”这四个方面构建高效课堂,追求全体学生的积极、主动、和谐、高效发展。  关键词:高效课堂;兴趣;积累;引导;评价    高效课堂的本质就是追求教学过程中教学各要素的协调、和谐,强调师生通过心灵
期刊
在行政执法程序中,执法人员以法律的名义实行执法行为,行政相对人在执法过程中处于相对弱势,执法人员的恣意,不仅仅会对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的损害,而且还会对当前我国提倡的依法行政,建立社會主义法治国家这一基本原则造成负面影响。所以,公民的合法权益受到执法机关的侵害,公民为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需要司法权的介入。  司法权的客体,也就是司法权作用的对象,与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相联系。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是司法
期刊
摘 要:当代经济与科技的高速发展给我们的衣食住行带来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尤其在住宅这一领域,他们所起到的改变更是不容小觑。然而改变后的现状却差强人意,逐渐引起业内人士的深思。本文通过两个特色案例提倡在当代住宅设计中应该尊重地域文化,方能建造有特色的住宅。  关键词:住宅;地域文化特色;归宿感    科技的高速发展,新材料和新技术使很多天方夜谭成为可能,时时刻刻爆发出来的突破让我们应接不暇。少了种种形
期刊
我国行政诉讼法对原告的司法审查作了如下规定:1、原告应当符合我国行政诉讼法规定的要求,即主体适格; 2、原告的起诉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3、原告的起诉必须符合法律关于起诉期限的规定。这些规定,构成了司法权对原告审查的主要内容,本文针对上述问题作以论述。  一、原告主体资格问题。行政诉讼法第二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有权依照本法向人
期刊
摘 要:本论文从儿童用品包装设计现状分析谈起, 解释了关于自然形态的概念和含义,重点举例讲解了自然形态在儿童用品包装设计中的具体运用,最后简单论述了这种新的设计手法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自然形态;儿童用品;包装设计    大自然本身就是一位优秀的设计师,为我们创造了很多美的形态。在儿童包装设计中,以自然形态为依据进行设计,抓住事物形态最典型的特征和最富感染力的部分,通过艺术手法应用于包装设计中
期刊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其核心问题是农民增收问题。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正处在新的发展阶段,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已成为制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要想稳妥地解决这一难题,必须从农业内部到社会各方面都积极行动起来,全方位多渠道地为实现农民增收提供保障、创造条件。  一、当前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  1、农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需要进一步的优化  农业内部结构包括农业产品结构和农
期刊
3月19日至22日,中央气象台连续发布沙尘暴黄色预警,我国大部地区出现一次強度大、范围广的沙尘天气。其中新疆且末、内蒙古海力素出现沙尘暴,部分地区出现强沙尘暴。  沐浴在无限春光里的人们深有感触,沙尘暴所到之处,天地骤变。蓝天被漫天黄沙遮蔽,都市被肆虐风沙笼罩,人类赖于生存的空气被挟着混浊土腥味的沙气取代,空气受到严重污染。这次入春以来强度最大的沙尘天气席卷了半个中国,约2.7亿人遭受了沙尘之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