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作业与一定的学习任务、教学目标联系在一起,是教学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对课堂教学知识的消化、巩固和发展;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重要手段。在作业设计时,要多创设生活性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让生活离不开数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人。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初中数学;作业布置
一、 研究背景
数学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具有独特的学科特点,如果仅仅通过课堂上的听说读写是很难实现情感、态度以及技能的学习,但数学作业又像其他学科作业一样,也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也是检验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但目前的数学作业在布置上仍存在诸多问题。教师方面:a 机械重复作业太多,缺乏思维参与;b 一刀切作业太多,缺乏选择自由;c 封闭性作业太多,缺乏生活内容的真正融入。学生方面: a 学生被动做题,无自主选择权、成了做题的机器;b 学生没有时间、没有能力去自己探究自己感兴趣的作业;c 大部分学生厌烦作业,抄袭作业现象严重。
我国新课程理念强调“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1]做作业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完全有必要把这一环节充分利用起来,赋予作业新的生机,让作业呈现新的面貌,让学生在生成问题、解决问题中成长,在知识的运用、能力的发展中成长、在作业中获得最大的收益,使作业成为教学与课程发展的“中间激活因子”。
二、 理论基础及其对数学作业布置的启示
在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只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新课程下的作业已不再完全是课堂教学的附属,新课程标准强调作业的价值,将它作为重建与提升课程意义与人生意义的重要内容,更作为记录学生成长的珍贵履历。[2]
(一)多元智能理论对数学作业布置的启示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崇尚天性、崇尚培养模式的多元智能理论。指出:“每个人都用各自独特的组合方式把各种智力组合在一起并以不同的智力来学习的。同样每一个学生都或多或少地具有各种智能,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领域,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有效学习方法。在认识和发展自己最强能力的同时,不仅能控制自己的优势,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把握大多数智能的发展。”[3]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并不断深化,越来越多教师的教育观念正在发生变化,把学生从传统作业的漩涡中解放出来已成为一种势不可挡的趋势。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教师应重新思考如何设计新形式的数学作业:
1)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智能优势,应该设计多样化的数学作业供学生选择。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
2)学生智力的发展方向和程度会受到教育和环境影响和制约,通过设计多样的作业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并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
3)设计一些弹性作业,引导学生尽可能拓展学习的范围和内容。让学生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去跳一跳摘到果子。正如加德纳所说,教育对孩子最大的帮助是引导他们走入适应的领域,使其智能得以发挥,而获得最大的成就感。
(二)建构主义理论对数学作业布置的启示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师是学习环境的建构者,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运用现有的教学资料、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引起学习者在认知上的冲突,以引起学习者的反思及思考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数学建构主义的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情境”、“会话”、“协作”对数学学习活动的重要作用,数学学习过程就是学生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是学生建构数学知识的设计者、组织者、激励者、点拨者、评估者等。[4]作业的设计也应以学习者为中心,应在现实情境相类似的情景中发生,目标是让学生学会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作业的内容要选择真实性任务,所以学习者就会对作业更有兴趣。建构主义在作业设计中的应用会带来一场学习的革命,在对待初中数学作业问题时应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一定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作业有一定的层次性和探究性,便于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
三、 作业布置改革的几点尝试
新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要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一)阅读型作业
阅读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阅读是积累知识的手段,是活跃智慧的途径。课外阅读一些数学课外读物,如《数学史》、《中学数学教学参考》、数学名著译丛等等。阅读型作业要求学生利用教材或课外材料,通过认真阅读,全面把握材料的内容,体会、理解其中蕴含的数学知识、思想与方法,为更深层次的学习活动提供基础。通过阅读数学课外读物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文化科学知识,而且能满足和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培养独立学习能力。有目的、有计划地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有关科普知识,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还能使学生从阅读中感悟知识的奥秘。布置阅读作业可指导学生阅读指定资料,也可以上网查阅相关内容,以增加学生的学习渠道。
(二)实践型数学作业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数学学习是一种活动,这种活动与游泳、骑自行车一样,不经过亲身体验,仅仅从书中靠听讲或观察他人的演示是学不到的。”数学教育家波利亚也曾说过:“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其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以致用是教育追求的目标,实践性作业,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学生在自我操作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将很多数学知识运用其中,在操作过程中有时候还要综合运用各学科的知识,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泰戈尔说过不能把河水限制在一些规定好的河道里,当然学生也不能一直被禁锢在课桌上。教师要创造性地设计一些开放性、实践性的作业,使学生在作业过程中自己走进生活、走向社会,参与实践活动。“实践是知识转化为能力、外部教育转化为受教育者身心素质的必由之
路”。[5]
(三)探究型作业设计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6]
数学作业只有具备一定的探究性,才能使学生在对问题的探究中获得解决问题的经历、体验和感悟,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在探究中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合作交流等活动,体验并发现数学知识的用处,学着用数学的眼光去探索世界。
四、结语
孙德珍教授说:“人的生活是一篇生命的乐章,不是毫无意义的音符。教育工作就是将每个人的乐章,在人生的舞台上发展成为一首动人的雅歌。”[7]数学教育要培养的是有思想、有创新能力的人。作为教师必须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以学生发展为本”设计好“作业”,使充满童趣和个性的数学作业成为学生润育潜质、放飞梦想的天空,从而赋予数学作业以生命的色彩。只要我们科学地、有针对性地精心设计作业,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并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
[3]霍华德·加德纳著,沈致隆译.多元智能[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年。
[4]郑毓信,梁贯成.认知科学建构主义与数学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5]王祖浩,张天若.化学问题设计与问题解决[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15。
[6]游文玲.对新课程背景下的作业改革的思考[J].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8:310。
[7]张国祥,卢兰馨.多元智能开发与评价的实验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5:3。
作业与一定的学习任务、教学目标联系在一起,是教学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对课堂教学知识的消化、巩固和发展;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重要手段。在作业设计时,要多创设生活性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让生活离不开数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人。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初中数学;作业布置
一、 研究背景
数学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具有独特的学科特点,如果仅仅通过课堂上的听说读写是很难实现情感、态度以及技能的学习,但数学作业又像其他学科作业一样,也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也是检验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但目前的数学作业在布置上仍存在诸多问题。教师方面:a 机械重复作业太多,缺乏思维参与;b 一刀切作业太多,缺乏选择自由;c 封闭性作业太多,缺乏生活内容的真正融入。学生方面: a 学生被动做题,无自主选择权、成了做题的机器;b 学生没有时间、没有能力去自己探究自己感兴趣的作业;c 大部分学生厌烦作业,抄袭作业现象严重。
我国新课程理念强调“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1]做作业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完全有必要把这一环节充分利用起来,赋予作业新的生机,让作业呈现新的面貌,让学生在生成问题、解决问题中成长,在知识的运用、能力的发展中成长、在作业中获得最大的收益,使作业成为教学与课程发展的“中间激活因子”。
二、 理论基础及其对数学作业布置的启示
在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只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新课程下的作业已不再完全是课堂教学的附属,新课程标准强调作业的价值,将它作为重建与提升课程意义与人生意义的重要内容,更作为记录学生成长的珍贵履历。[2]
(一)多元智能理论对数学作业布置的启示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崇尚天性、崇尚培养模式的多元智能理论。指出:“每个人都用各自独特的组合方式把各种智力组合在一起并以不同的智力来学习的。同样每一个学生都或多或少地具有各种智能,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领域,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有效学习方法。在认识和发展自己最强能力的同时,不仅能控制自己的优势,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把握大多数智能的发展。”[3]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并不断深化,越来越多教师的教育观念正在发生变化,把学生从传统作业的漩涡中解放出来已成为一种势不可挡的趋势。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教师应重新思考如何设计新形式的数学作业:
1)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智能优势,应该设计多样化的数学作业供学生选择。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
2)学生智力的发展方向和程度会受到教育和环境影响和制约,通过设计多样的作业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并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
3)设计一些弹性作业,引导学生尽可能拓展学习的范围和内容。让学生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去跳一跳摘到果子。正如加德纳所说,教育对孩子最大的帮助是引导他们走入适应的领域,使其智能得以发挥,而获得最大的成就感。
(二)建构主义理论对数学作业布置的启示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师是学习环境的建构者,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运用现有的教学资料、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引起学习者在认知上的冲突,以引起学习者的反思及思考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数学建构主义的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情境”、“会话”、“协作”对数学学习活动的重要作用,数学学习过程就是学生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是学生建构数学知识的设计者、组织者、激励者、点拨者、评估者等。[4]作业的设计也应以学习者为中心,应在现实情境相类似的情景中发生,目标是让学生学会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作业的内容要选择真实性任务,所以学习者就会对作业更有兴趣。建构主义在作业设计中的应用会带来一场学习的革命,在对待初中数学作业问题时应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一定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作业有一定的层次性和探究性,便于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
三、 作业布置改革的几点尝试
新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要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一)阅读型作业
阅读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阅读是积累知识的手段,是活跃智慧的途径。课外阅读一些数学课外读物,如《数学史》、《中学数学教学参考》、数学名著译丛等等。阅读型作业要求学生利用教材或课外材料,通过认真阅读,全面把握材料的内容,体会、理解其中蕴含的数学知识、思想与方法,为更深层次的学习活动提供基础。通过阅读数学课外读物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文化科学知识,而且能满足和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培养独立学习能力。有目的、有计划地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有关科普知识,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还能使学生从阅读中感悟知识的奥秘。布置阅读作业可指导学生阅读指定资料,也可以上网查阅相关内容,以增加学生的学习渠道。
(二)实践型数学作业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数学学习是一种活动,这种活动与游泳、骑自行车一样,不经过亲身体验,仅仅从书中靠听讲或观察他人的演示是学不到的。”数学教育家波利亚也曾说过:“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其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以致用是教育追求的目标,实践性作业,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学生在自我操作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将很多数学知识运用其中,在操作过程中有时候还要综合运用各学科的知识,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泰戈尔说过不能把河水限制在一些规定好的河道里,当然学生也不能一直被禁锢在课桌上。教师要创造性地设计一些开放性、实践性的作业,使学生在作业过程中自己走进生活、走向社会,参与实践活动。“实践是知识转化为能力、外部教育转化为受教育者身心素质的必由之
路”。[5]
(三)探究型作业设计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6]
数学作业只有具备一定的探究性,才能使学生在对问题的探究中获得解决问题的经历、体验和感悟,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在探究中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合作交流等活动,体验并发现数学知识的用处,学着用数学的眼光去探索世界。
四、结语
孙德珍教授说:“人的生活是一篇生命的乐章,不是毫无意义的音符。教育工作就是将每个人的乐章,在人生的舞台上发展成为一首动人的雅歌。”[7]数学教育要培养的是有思想、有创新能力的人。作为教师必须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以学生发展为本”设计好“作业”,使充满童趣和个性的数学作业成为学生润育潜质、放飞梦想的天空,从而赋予数学作业以生命的色彩。只要我们科学地、有针对性地精心设计作业,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并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
[3]霍华德·加德纳著,沈致隆译.多元智能[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年。
[4]郑毓信,梁贯成.认知科学建构主义与数学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5]王祖浩,张天若.化学问题设计与问题解决[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15。
[6]游文玲.对新课程背景下的作业改革的思考[J].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8:310。
[7]张国祥,卢兰馨.多元智能开发与评价的实验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