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小石潭记》写景抓住一个“清”字,描绘了一幅清幽秀美的山水图景,抒写了作者片刻的欢愉之情及其内心难以压抑的凄清之情。文章着墨于水“清”,而着意于心“清”。
【关键词】写景抒情艺术着墨水“清”着意心“清”
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写景抒情古典美文。文章写景抓住一个“清”字,描绘了一幅清幽秀美的山水图景,抒写了作者片刻的欢愉之情及其内心难以压抑的凄清之情。文章写景抒情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状物无多余之笔,一切皆围绕一个“清”字。以高度凝练的笔墨,描写了小石潭的清越之声,清澈之水和清幽之景。
清越的水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未见水潭,先闻水声。珮环是挂在腰上的一种玉器,像玉器发出的声音,那一定是清脆悦耳的。那清越的水声甚至可以触发你的联想:流水在山涧里自由欢快地流淌,飞珠溅玉似的,演奏出悦耳的乐曲。那流水,也一定是碧玉般的透明。
清澈的潭水
水清之极。“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明明要写水,却不直接写水,而是通过写游鱼来写水。游鱼“皆若空游”无所依托,写出了水像空气一样透明。水底之石,石上之鱼影,无不直视无碍,看得清清楚楚。直观形象地呈现了潭水的空明澄澈。一个小石潭要吸引人,最要紧的就是要有清澈明净的水。我们现在身边不缺少水池,水潭,河流、湖泊,缺少的正是那一泓明净的水。如果没有明净的水,不管地形如何多姿,边上树木、建筑多美,水中的鱼有多少,都是一种病态的美。就像一个人没有明净的眼睛和心灵。有了这一泓明净的水,这种美不仅悦目,更能怡情,会让你的心境也透明起来。
水清之由。一是有特殊的潭床:“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石底、石岸、石岛,一点不要担心有泥沙冲刷下来。而是有良好的植被:四周青树翠蔓,竹树环合,上面不会有泥沙流失而下。绿树翠竹倒映,把潭水染得更绿,潭水呈现出碧玉般的晶莹剔透的质感。
清幽的潭景
清越的水声,清澈的水质,清秀的竹树,构成了一幅清幽的图景。水声游鱼竹树赋予了小石潭生命的活力。这是一幅明净幽美的水墨画,赏心悦目,令人陶醉,令人流连忘返。作者要寻的就是这样的景,正好借此排遣那胸中的郁闷。乐景生乐情,这是顺理成章的。寄情山水,作者从中获取了片刻的欢愉。文中“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就是快乐之情的直露。
景能怡情,也会伤情
作者柳宗元因永贞革新被贬永州,政治上遭受沉重打击,满腔抱负无处施展,一身才华无处发挥,流放于南荒,幽禁于僻壤;如美景封闭于荒山,如美玉蒙垢于淖泥,抑郁凄楚之情积重难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样的触景伤情同样也会发生在柳宗元身上。文章后部分感情基调急转,心情陡变,景变冷清,情也凄楚。
文章从乐写到忧,情感陡变,可是读起来却没有突兀之感。作者是如何把景与情,乐与忧融合一起,达到这样水乳交融,浑然天成的境界的呢?
1.触景伤情,引发无限凄愁。文中作者的心理、感情的转折是什么触发的?要弄清这一点就得好好赏读第三自然段。“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作者由赏潭景到溯潭源,视觉由俯视近观到放眼追寻。如果说前面是寄身小石潭,那么此时就已跳出了小石潭。作者看到的是弯弯曲曲犹如游蛇的小溪流,且时隐时现,水源何处,根本看不到,寻不着。此时迷茫、感慨油然而生,多少联想蜂拥而至:那曲曲折折不见尽头的小溪流多像作者的前程——仕途多舛,前途难卜;那秀美的小石潭,居然被封闭在这荒莽之中,无人游览欣赏,岂不像作者满腔抱负,一身才华,却被贬南荒而无法施展吗?潭水遥遥终有源,而我茫茫前路何时得归宿?此时此境,凄清之感,凄楚之情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2.直叙其因,抒发凄清之感。“坐潭上,四周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深山之中,竹树环合之潭,非日中难以照见太阳,在潭边坐久了,产生凉意,这是自然的。何况在这荒山深谷中,除了几个同伴,别无游人。冷清寂寥之感便油然而生。
3.写景中伏笔。前文写水之清,作者用了“清冽”一词,不仅写出潭水清澈,还交待了水温之凉。这既是实写,深山之中,竹树环合,阳光照射不到,潭水自然冰凉。同时又为后文写意作了伏笔。清幽之景也就感觉冷清起来。
4.以乐景衬托哀情。前文写秀美清幽之景,写游鱼之乐,写游人赏景之乐,但秀美之景,暂时的欢愉心情最终还是排遣不了积郁胸中的凄楚寂寥之情,可见作者内心怨愤凄苦之深。
清澈、清幽、冷清、凄清,这就是小石潭的景物特点和由此投射出的作者情感。文章着墨于水“清”,而着意于心“清”。一潭清水,映照出了作者满腔的凄楚。
(作者单位:江苏省宜兴外国语学校)
【关键词】写景抒情艺术着墨水“清”着意心“清”
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写景抒情古典美文。文章写景抓住一个“清”字,描绘了一幅清幽秀美的山水图景,抒写了作者片刻的欢愉之情及其内心难以压抑的凄清之情。文章写景抒情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状物无多余之笔,一切皆围绕一个“清”字。以高度凝练的笔墨,描写了小石潭的清越之声,清澈之水和清幽之景。
清越的水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未见水潭,先闻水声。珮环是挂在腰上的一种玉器,像玉器发出的声音,那一定是清脆悦耳的。那清越的水声甚至可以触发你的联想:流水在山涧里自由欢快地流淌,飞珠溅玉似的,演奏出悦耳的乐曲。那流水,也一定是碧玉般的透明。
清澈的潭水
水清之极。“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明明要写水,却不直接写水,而是通过写游鱼来写水。游鱼“皆若空游”无所依托,写出了水像空气一样透明。水底之石,石上之鱼影,无不直视无碍,看得清清楚楚。直观形象地呈现了潭水的空明澄澈。一个小石潭要吸引人,最要紧的就是要有清澈明净的水。我们现在身边不缺少水池,水潭,河流、湖泊,缺少的正是那一泓明净的水。如果没有明净的水,不管地形如何多姿,边上树木、建筑多美,水中的鱼有多少,都是一种病态的美。就像一个人没有明净的眼睛和心灵。有了这一泓明净的水,这种美不仅悦目,更能怡情,会让你的心境也透明起来。
水清之由。一是有特殊的潭床:“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石底、石岸、石岛,一点不要担心有泥沙冲刷下来。而是有良好的植被:四周青树翠蔓,竹树环合,上面不会有泥沙流失而下。绿树翠竹倒映,把潭水染得更绿,潭水呈现出碧玉般的晶莹剔透的质感。
清幽的潭景
清越的水声,清澈的水质,清秀的竹树,构成了一幅清幽的图景。水声游鱼竹树赋予了小石潭生命的活力。这是一幅明净幽美的水墨画,赏心悦目,令人陶醉,令人流连忘返。作者要寻的就是这样的景,正好借此排遣那胸中的郁闷。乐景生乐情,这是顺理成章的。寄情山水,作者从中获取了片刻的欢愉。文中“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就是快乐之情的直露。
景能怡情,也会伤情
作者柳宗元因永贞革新被贬永州,政治上遭受沉重打击,满腔抱负无处施展,一身才华无处发挥,流放于南荒,幽禁于僻壤;如美景封闭于荒山,如美玉蒙垢于淖泥,抑郁凄楚之情积重难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样的触景伤情同样也会发生在柳宗元身上。文章后部分感情基调急转,心情陡变,景变冷清,情也凄楚。
文章从乐写到忧,情感陡变,可是读起来却没有突兀之感。作者是如何把景与情,乐与忧融合一起,达到这样水乳交融,浑然天成的境界的呢?
1.触景伤情,引发无限凄愁。文中作者的心理、感情的转折是什么触发的?要弄清这一点就得好好赏读第三自然段。“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作者由赏潭景到溯潭源,视觉由俯视近观到放眼追寻。如果说前面是寄身小石潭,那么此时就已跳出了小石潭。作者看到的是弯弯曲曲犹如游蛇的小溪流,且时隐时现,水源何处,根本看不到,寻不着。此时迷茫、感慨油然而生,多少联想蜂拥而至:那曲曲折折不见尽头的小溪流多像作者的前程——仕途多舛,前途难卜;那秀美的小石潭,居然被封闭在这荒莽之中,无人游览欣赏,岂不像作者满腔抱负,一身才华,却被贬南荒而无法施展吗?潭水遥遥终有源,而我茫茫前路何时得归宿?此时此境,凄清之感,凄楚之情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2.直叙其因,抒发凄清之感。“坐潭上,四周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深山之中,竹树环合之潭,非日中难以照见太阳,在潭边坐久了,产生凉意,这是自然的。何况在这荒山深谷中,除了几个同伴,别无游人。冷清寂寥之感便油然而生。
3.写景中伏笔。前文写水之清,作者用了“清冽”一词,不仅写出潭水清澈,还交待了水温之凉。这既是实写,深山之中,竹树环合,阳光照射不到,潭水自然冰凉。同时又为后文写意作了伏笔。清幽之景也就感觉冷清起来。
4.以乐景衬托哀情。前文写秀美清幽之景,写游鱼之乐,写游人赏景之乐,但秀美之景,暂时的欢愉心情最终还是排遣不了积郁胸中的凄楚寂寥之情,可见作者内心怨愤凄苦之深。
清澈、清幽、冷清、凄清,这就是小石潭的景物特点和由此投射出的作者情感。文章着墨于水“清”,而着意于心“清”。一潭清水,映照出了作者满腔的凄楚。
(作者单位:江苏省宜兴外国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