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墨于水清,着意于心“清”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qun02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小石潭记》写景抓住一个“清”字,描绘了一幅清幽秀美的山水图景,抒写了作者片刻的欢愉之情及其内心难以压抑的凄清之情。文章着墨于水“清”,而着意于心“清”。
  【关键词】写景抒情艺术着墨水“清”着意心“清”
  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写景抒情古典美文。文章写景抓住一个“清”字,描绘了一幅清幽秀美的山水图景,抒写了作者片刻的欢愉之情及其内心难以压抑的凄清之情。文章写景抒情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状物无多余之笔,一切皆围绕一个“清”字。以高度凝练的笔墨,描写了小石潭的清越之声,清澈之水和清幽之景。
  清越的水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未见水潭,先闻水声。珮环是挂在腰上的一种玉器,像玉器发出的声音,那一定是清脆悦耳的。那清越的水声甚至可以触发你的联想:流水在山涧里自由欢快地流淌,飞珠溅玉似的,演奏出悦耳的乐曲。那流水,也一定是碧玉般的透明。
  清澈的潭水
  水清之极。“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明明要写水,却不直接写水,而是通过写游鱼来写水。游鱼“皆若空游”无所依托,写出了水像空气一样透明。水底之石,石上之鱼影,无不直视无碍,看得清清楚楚。直观形象地呈现了潭水的空明澄澈。一个小石潭要吸引人,最要紧的就是要有清澈明净的水。我们现在身边不缺少水池,水潭,河流、湖泊,缺少的正是那一泓明净的水。如果没有明净的水,不管地形如何多姿,边上树木、建筑多美,水中的鱼有多少,都是一种病态的美。就像一个人没有明净的眼睛和心灵。有了这一泓明净的水,这种美不仅悦目,更能怡情,会让你的心境也透明起来。
  水清之由。一是有特殊的潭床:“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石底、石岸、石岛,一点不要担心有泥沙冲刷下来。而是有良好的植被:四周青树翠蔓,竹树环合,上面不会有泥沙流失而下。绿树翠竹倒映,把潭水染得更绿,潭水呈现出碧玉般的晶莹剔透的质感。
  清幽的潭景
  清越的水声,清澈的水质,清秀的竹树,构成了一幅清幽的图景。水声游鱼竹树赋予了小石潭生命的活力。这是一幅明净幽美的水墨画,赏心悦目,令人陶醉,令人流连忘返。作者要寻的就是这样的景,正好借此排遣那胸中的郁闷。乐景生乐情,这是顺理成章的。寄情山水,作者从中获取了片刻的欢愉。文中“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就是快乐之情的直露。
  景能怡情,也会伤情
  作者柳宗元因永贞革新被贬永州,政治上遭受沉重打击,满腔抱负无处施展,一身才华无处发挥,流放于南荒,幽禁于僻壤;如美景封闭于荒山,如美玉蒙垢于淖泥,抑郁凄楚之情积重难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样的触景伤情同样也会发生在柳宗元身上。文章后部分感情基调急转,心情陡变,景变冷清,情也凄楚。
  文章从乐写到忧,情感陡变,可是读起来却没有突兀之感。作者是如何把景与情,乐与忧融合一起,达到这样水乳交融,浑然天成的境界的呢?
  1.触景伤情,引发无限凄愁。文中作者的心理、感情的转折是什么触发的?要弄清这一点就得好好赏读第三自然段。“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作者由赏潭景到溯潭源,视觉由俯视近观到放眼追寻。如果说前面是寄身小石潭,那么此时就已跳出了小石潭。作者看到的是弯弯曲曲犹如游蛇的小溪流,且时隐时现,水源何处,根本看不到,寻不着。此时迷茫、感慨油然而生,多少联想蜂拥而至:那曲曲折折不见尽头的小溪流多像作者的前程——仕途多舛,前途难卜;那秀美的小石潭,居然被封闭在这荒莽之中,无人游览欣赏,岂不像作者满腔抱负,一身才华,却被贬南荒而无法施展吗?潭水遥遥终有源,而我茫茫前路何时得归宿?此时此境,凄清之感,凄楚之情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2.直叙其因,抒发凄清之感。“坐潭上,四周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深山之中,竹树环合之潭,非日中难以照见太阳,在潭边坐久了,产生凉意,这是自然的。何况在这荒山深谷中,除了几个同伴,别无游人。冷清寂寥之感便油然而生。
  3.写景中伏笔。前文写水之清,作者用了“清冽”一词,不仅写出潭水清澈,还交待了水温之凉。这既是实写,深山之中,竹树环合,阳光照射不到,潭水自然冰凉。同时又为后文写意作了伏笔。清幽之景也就感觉冷清起来。
  4.以乐景衬托哀情。前文写秀美清幽之景,写游鱼之乐,写游人赏景之乐,但秀美之景,暂时的欢愉心情最终还是排遣不了积郁胸中的凄楚寂寥之情,可见作者内心怨愤凄苦之深。
  清澈、清幽、冷清、凄清,这就是小石潭的景物特点和由此投射出的作者情感。文章着墨于水“清”,而着意于心“清”。一潭清水,映照出了作者满腔的凄楚。
  (作者单位:江苏省宜兴外国语学校)
其他文献
科学探究是教学改革的突破口,“猜想”是科学探究的程序之一。在物理学史上很多的伟大发明和发现都源于猜想。在意大利生理学家伽伐尼无意中发现了蛙腿痉挛之后,引起了物理学家伏打的重视,伏打提出了“肌肉的接触两种不同的金属时,产生的电流,究竟是肌肉组织引起还是金属引起的”猜想,再经过一系列的实验之后,最终发明了电池。在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之后,反向猜想“电能生磁,磁也应该能生电吧?”法拉第就是在这样的猜
新课程无论从内容的编排还是从对学生的要求来讲,都发生了质的飞跃。从内容来看,新课程删减了传统教材中的繁、难、旧的内容,更加注重感性材料的呈现。从对学生的要求来讲,新课程更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但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或对新课改理解不到位,在实施过程中,有的教师走进了一些误区。  误区一:强调感性分析,忽视理论深化  仔细分析一下新教材特点,我们不难发现,
高中小说阅读教学中,老师常常强调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然而如何让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让故事情节更加生动、曲折,让环境更加真实、具体,细节描写的艺术魅力不容我们忽视。所谓细节描写是指文学作品中对人物动作、语言、心理、外貌以及自然景观、场面气氛等细节、环节或情节的描写。韦勒克曾经说过,头脑简单的人可以看到情节,较有思想的人,可以看到性格和性格冲突,文学知识较丰富的人可以看到词语的表达
一节课的成功与否,关键是看这节课的教学活动是让少数学生参与还是让全体学生参与,是让学生被动参与还是让学生主动参与,是在同一层次上参与还是在不同层次上参与,教师在反思课堂教学时就要注意这些方面。通过改进,让我们的数学教学克服教师满堂讲,学生被动听,少数学生学习,多数学生陪坐的倾向,教师要想方设法,引导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真正做到让每个学生都能动脑、动口、动手、动笔,每个学生都会听、
【内容摘要】在新形势下,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并成为一种能力,是极为重要的。本文试图从高中教学的各个方面探讨一些规律性的方法。  【关键词】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阅读能力 课外拓展 方法指导  一、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背景  1.新课标实施的必然要求。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是人尽皆知的道理,《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指学生有主动权和选择权
大家知道,研究性学习是一门能真正体现学习本质的新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的研究课题,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从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种课程。它是以学生的学科领域或跨学科领域选择确定研究专题,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发展性和创造性为核心,以激发潜能、发展个性和完善人格为中心,以主动参与,协同合作,自主发展为主要外显特征进行的探索性、研究性学习过程。它
“新材料作文”,即提供一则材料或图画并略作提示,但不提供话题,要求考生阅读材料或图画,根据自己对材料或图画的感悟、理解,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进行作文,也称命意作文或题意作文。就其本质来说,介于材料作文与话题作文之间,其命题特点、写作要求与话题作文有相同之处,可以看作是话题作文的另一种类型。比较而言,比话题作文更具开放性,更有利于考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展示自己的才华。但有时隐性材料也增加了
【内容摘要】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中,翻译和语法的讲解是教学的两大支柱,是一种“字字落实”的教学。依据新课标的精神,在文言文的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日常教学中要注重文言知识的积累,感悟、运用,注重基本技能(朗读、理解、背诵、鉴赏、评价等)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文言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追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 会学 八步走 
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是初中课文中的名篇,人们在分析这篇文章的时候,往往抓住一个“变”字来分析人物,以人物的巨变来展现主题。窃以为,抓住文中的“冷”来分析文章,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首先,作者向我们展示的是天气的冷。文章开头说“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时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我”回乡的时间在深冬,
【内容摘要】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改作文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一定要改变“教师改,学生看”的传统观念,要教给学生修改作文的方法,使学生在修改作文的训练过程中,逐步养成自己修改作文的习惯,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作文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作文教学方法 作文自改 自改方法 自改收获  叶圣陶先生说:“我当过教师,改过学生的作文本不计其数,得到个深切的体会:徒劳无功,但是大家还要继续干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