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探讨蒲地蓝消炎口服液辅助治疗手足口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183例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为2组,利巴韦林组患儿采用利巴韦林口服治疗 5 mg/ kg 次 每天3次 蒲地蓝组患儿采用蒲地蓝口服液口服治疗 0.3mL/ kg 次每天3 次 疗程均为1 周.结果治疗组体温恢复正常、皮疹消退、咽痛消失及开始进食时间均较对照组显著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蒲地蓝消炎口服液与抗病
毒药物联合应用治疗手足口病患儿疗效佳、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以柯萨奇A组16型(CoxA16)、肠道病毒71型(EV71)多见)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病人和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主要症状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少数病例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多由EV71感染引起,致死原因主要为脑干脑炎及神经源性肺水肿。
临床资料
l.l 一般资料 选择2008 -0l ~20l2 -0l临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门诊及住院患儿183 例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合对照组 治疗组93例中男性45例女性48例年龄6月~8岁平均2.6岁,对照组90例中 男性42例,女性48例 年龄6月~9 岁 平均2.4岁,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具有可比性.
l.2 诊断标准 符合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3年版)
1.3 临床表现以发热,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183例均有皮疹,皮疹见于手、足、臀部、肛周和下肢,口腔典型部位179例,多见于颊黏膜,软、硬腭,舌面及齿龈唇内面,多为粟粒大小,鲜红色或玫瑰红色斑疹、丘疱疹,疱疹破溃后形成2~3 mm大小灰白色糜烂面或浅表溃疡,周围有红晕,疼痛明显,流涎、进食困难,约l周左右愈合消散;皮疹仅见于手、足、臀部4l例,以手掌、足底两侧缘和足跖、臀部多见,少数见于膝部,疱疹直径约2~4 mm,呈灰白色,疱壁较厚,疱液少,皮疹不痛不痒,约l周左右消散,不结痂、不结疤。其中伴发热162例,其中39.0℃以上56例,占发热患儿34%。183例患儿中无重症患儿,(出现神经系统受累表现,如:精神差、嗜睡、易惊、谵妄;头痛、呕吐;肢体抖动,肌阵挛、眼球震颤、共济失调、眼球运动障碍;无力或急性弛缓性麻痹;惊厥。体征可见脑膜刺激征,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1.4实验室检查: 183例发热患儿行血常规检查,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或单核细胞相对增加。心肌酶和肝功能检查,个别患儿谷氨酸转移酶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血清CK-MB升高,肌钙蛋白-I均正常。
纳入标准 1.符合上述诊断标准标准 2.年龄 排除标准 1.合并严重并发症者 2.资料不全影响疗效判断者
l.5 治疗方法
l.5.l 对照组 常规隔离资治疗的基础上,利巴韦林组患儿采用利巴韦林口服治疗5mg/kg次 每天3次,治疗组患儿采用蒲地蓝口服液口服治疗0.3mL/kg次每天3次,疗程均为1周。
l.5.2 观察指标 两组治疗效果、发热、皮疹、口痛、口角流涎等症状及治疗时间
l.5.3 疗效判断标准
治愈 治疗3d内体温正常,口痛、口角流涎、皮疹明显减轻或消失。
好转 治疗3~7d体温正常,口腔痛、口角流涎、皮疹明显减少或消退。
无效 治疗7天发热不退,口腔痛、口角流涎减轻不明显,皮疹不能完全消退。
2 结果
组别 例数 治愈 好转 无效 总有效率
治疗组 93 49 36 8 85%
对照组 90 39 32 19 71%
与对照组比较,P<0.05
讨论:两组患儿治疗效果比较 说明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手足口病属于中医时疫范畴 普通型为分热之侯其征有:发热,口腔咽部粘膜出现散在疤疹,手足和臀部有斑点红疹,疤疹,疤疹周围有红晕,咽痛,流涎,纳差,大便秘结舌质红或淡红,苔腻,脉数,指纹紫露于分关,病因为感受时邪疫毒,病在肺脾, 病机为小儿脾常不足,肺脏娇嫩,湿热时疫,从口鼻而入随其虚著,瘟郁脾肺,外邪袭肺,肺失宣泄,可见肺卫症状,脾主肌肉,风湿热与气血相博,发于肌肤,成手足疤疹。目前治疗普通型手足口病的患儿,还没有特效药物,只是根据患儿的病情,使用抗病毒药物结合营养支持、对症治疗。目前临床上主要使用利巴韦林等抗病毒治疗。利巴韦林属于广谱强效的抗病毒的药物,目前主要用于病毒性疾病的治疗。对多数DNA和RNA病毒都有很强的抑制作用。蒲地蓝消炎口服液主要由蒲公英、板蓝根、苦地丁、黄芩组成。具有清热解毒,抗炎消肿的作用。蒲公英有泄降、清热解毒,兼滞气的作用,亦有较好的抗菌作用。苦地丁与蒲公英抗菌谱相似,有泄辛散,解热,两者者结合有清热解毒、消痛散结的功效,板蓝根有清热解毒、凉血利咽的功效,亦有抗病毒作用。黄芩抗菌谱较广,能够降低炎症反应所引起的组织肿胀,具有很好的抗菌、消炎、解热的作用,黄芩煎剂对细菌、病毒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四药合用具有很好的抗病毒、抗菌作用。通过本次实验研究表明;利巴韦林联合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共同治疗普通型手足口病,疗效显著,患儿手、足、臀部皮疹减退较快,且退热时间也快,病程明显缩短,而且能够明显减少转为重症或留下后遗症的几率,也减轻了患儿的痛苦,适于临床应用于普通型手足口病的治疗。
参考文献:
1.胡亚美 江载芳 诸福棠. 实用儿科学[M]. 7 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 807-808.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3 年版)
3.万瑞香,隋忠国,李白普.新编儿科药物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75-76.
4.简安利 李芸 李文兰中西医结合治疗120例小儿普通手足口病疗效观察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95 -l434.20l3.0l.027
5.伍亚辉,邵贵强,张金凤.利巴韦林分散片和蒲地蓝消炎口服液联合应用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09,7(4):85-86.
6.高学敏.中药学[M].第二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96-115.
毒药物联合应用治疗手足口病患儿疗效佳、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以柯萨奇A组16型(CoxA16)、肠道病毒71型(EV71)多见)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病人和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主要症状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少数病例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多由EV71感染引起,致死原因主要为脑干脑炎及神经源性肺水肿。
临床资料
l.l 一般资料 选择2008 -0l ~20l2 -0l临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门诊及住院患儿183 例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合对照组 治疗组93例中男性45例女性48例年龄6月~8岁平均2.6岁,对照组90例中 男性42例,女性48例 年龄6月~9 岁 平均2.4岁,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具有可比性.
l.2 诊断标准 符合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3年版)
1.3 临床表现以发热,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183例均有皮疹,皮疹见于手、足、臀部、肛周和下肢,口腔典型部位179例,多见于颊黏膜,软、硬腭,舌面及齿龈唇内面,多为粟粒大小,鲜红色或玫瑰红色斑疹、丘疱疹,疱疹破溃后形成2~3 mm大小灰白色糜烂面或浅表溃疡,周围有红晕,疼痛明显,流涎、进食困难,约l周左右愈合消散;皮疹仅见于手、足、臀部4l例,以手掌、足底两侧缘和足跖、臀部多见,少数见于膝部,疱疹直径约2~4 mm,呈灰白色,疱壁较厚,疱液少,皮疹不痛不痒,约l周左右消散,不结痂、不结疤。其中伴发热162例,其中39.0℃以上56例,占发热患儿34%。183例患儿中无重症患儿,(出现神经系统受累表现,如:精神差、嗜睡、易惊、谵妄;头痛、呕吐;肢体抖动,肌阵挛、眼球震颤、共济失调、眼球运动障碍;无力或急性弛缓性麻痹;惊厥。体征可见脑膜刺激征,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1.4实验室检查: 183例发热患儿行血常规检查,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或单核细胞相对增加。心肌酶和肝功能检查,个别患儿谷氨酸转移酶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血清CK-MB升高,肌钙蛋白-I均正常。
纳入标准 1.符合上述诊断标准标准 2.年龄
l.5 治疗方法
l.5.l 对照组 常规隔离资治疗的基础上,利巴韦林组患儿采用利巴韦林口服治疗5mg/kg次 每天3次,治疗组患儿采用蒲地蓝口服液口服治疗0.3mL/kg次每天3次,疗程均为1周。
l.5.2 观察指标 两组治疗效果、发热、皮疹、口痛、口角流涎等症状及治疗时间
l.5.3 疗效判断标准
治愈 治疗3d内体温正常,口痛、口角流涎、皮疹明显减轻或消失。
好转 治疗3~7d体温正常,口腔痛、口角流涎、皮疹明显减少或消退。
无效 治疗7天发热不退,口腔痛、口角流涎减轻不明显,皮疹不能完全消退。
2 结果
组别 例数 治愈 好转 无效 总有效率
治疗组 93 49 36 8 85%
对照组 90 39 32 19 71%
与对照组比较,P<0.05
讨论:两组患儿治疗效果比较 说明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手足口病属于中医时疫范畴 普通型为分热之侯其征有:发热,口腔咽部粘膜出现散在疤疹,手足和臀部有斑点红疹,疤疹,疤疹周围有红晕,咽痛,流涎,纳差,大便秘结舌质红或淡红,苔腻,脉数,指纹紫露于分关,病因为感受时邪疫毒,病在肺脾, 病机为小儿脾常不足,肺脏娇嫩,湿热时疫,从口鼻而入随其虚著,瘟郁脾肺,外邪袭肺,肺失宣泄,可见肺卫症状,脾主肌肉,风湿热与气血相博,发于肌肤,成手足疤疹。目前治疗普通型手足口病的患儿,还没有特效药物,只是根据患儿的病情,使用抗病毒药物结合营养支持、对症治疗。目前临床上主要使用利巴韦林等抗病毒治疗。利巴韦林属于广谱强效的抗病毒的药物,目前主要用于病毒性疾病的治疗。对多数DNA和RNA病毒都有很强的抑制作用。蒲地蓝消炎口服液主要由蒲公英、板蓝根、苦地丁、黄芩组成。具有清热解毒,抗炎消肿的作用。蒲公英有泄降、清热解毒,兼滞气的作用,亦有较好的抗菌作用。苦地丁与蒲公英抗菌谱相似,有泄辛散,解热,两者者结合有清热解毒、消痛散结的功效,板蓝根有清热解毒、凉血利咽的功效,亦有抗病毒作用。黄芩抗菌谱较广,能够降低炎症反应所引起的组织肿胀,具有很好的抗菌、消炎、解热的作用,黄芩煎剂对细菌、病毒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四药合用具有很好的抗病毒、抗菌作用。通过本次实验研究表明;利巴韦林联合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共同治疗普通型手足口病,疗效显著,患儿手、足、臀部皮疹减退较快,且退热时间也快,病程明显缩短,而且能够明显减少转为重症或留下后遗症的几率,也减轻了患儿的痛苦,适于临床应用于普通型手足口病的治疗。
参考文献:
1.胡亚美 江载芳 诸福棠. 实用儿科学[M]. 7 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 807-808.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3 年版)
3.万瑞香,隋忠国,李白普.新编儿科药物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75-76.
4.简安利 李芸 李文兰中西医结合治疗120例小儿普通手足口病疗效观察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95 -l434.20l3.0l.027
5.伍亚辉,邵贵强,张金凤.利巴韦林分散片和蒲地蓝消炎口服液联合应用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09,7(4):85-86.
6.高学敏.中药学[M].第二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96-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