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广西玉林,以唢呐为主奏乐器的吹打乐“玉林八音”是当地流传最为广泛的乐种,深受当地百姓喜爱。樟木镇晏氏八音班是当地影响力较大、知名度较广的民间乐班,其成员均来自晏氏宗族。通过对该乐班参与的婚礼仪式活动的考察,就仪式中的醒狮队、现代乐队和包括晏氏八音班在内的传统乐班间彼此共生、竞技的关系做出细致解读,进而从晏氏八音班自身建构的音乐形态结构与多重性认同要素的分析中,深入阐释玉林传统民俗仪式的用乐情况及意义内涵。
[关键词]玉林八音;晏氏八音班;宗族;婚礼仪式;认同
一、研究背景
一声唢呐,打破平静,吹起人间冷暖,奏出喜悦,奏出悲伤,奏出街陌里巷的故事。在广西玉林,以唢呐为主奏乐器的吹打乐“玉林八音”是当地流传最为广泛的乐种,深受百姓喜爱。八音乐班已成为当地各种节庆民俗活动如婚礼、丧葬、庙会、祭祖、祝寿、入新屋、开年庆等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当地流行着一句俗语:“宁可少摆几桌酒,不可缺少一台吹。”玉林城镇的街头巷尾,“咚镪咚镪查咚镪”的八音乐响随处可闻。玉林八音文化博大精深,但目前该领域的研究著述却为数甚少。从搜集到的资料看,学者们多是从玉林八音的历史源流、习用乐器、音乐形态等方面进行探讨,亦有少数从民俗学、文化学等角度进行分析。主要论文资料有吴宁华《玉林八音研究》、庞梅《关于玉林八音的调查与思考——以玉林秀水村喜庆曲艺八音班为例》、庞梅、庞卡《鼓锣钹笛萧弦琴,奏出喜愁哀乐人间真情——玉林八音田野调查》、梁琼妮《玉林八音研究——以玉林市玉州区莲塘村八音班为中心》等;杨秀昭、赵意明、莫丽婷编著的《广西八音》一书,则探讨了玉林八音相关概貌、基本类型、社会价值与传承保护等方面的内容。
樟木镇庆龙村晏氏八音班是在玉林影响较大、知名度较广的民间乐班,其成员均来自晏氏宗族。乐班传承脉络清晰,演奏水平较高,参与过玉林所有类型的民俗仪式活动。笔者将以晏氏八音班2016年5月于玉林市福绵区新开坡村参加的婚礼仪式为个案,就仪式音乐活动的过程进行详细记录与分析,对参与仪式的醒狮队、现代乐队和包括晏氏八音班在内的三家传统乐班间共生、竞技的关系做出细致解读,进而从晏氏八音班建构的音乐形态结构与多重认同要素中,深入阐释玉林传统民俗仪式用乐情况及其意义内涵。
二、文献与口述中的玉林八音
玉林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南部,背靠大西南,南接北部湾,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被誉为“岭南美玉,胜景如林”。牛戏、采茶戏、木偶戏、粤剧和玉林八音等民间文艺是玉林艺苑中的瑰宝。玉林八音亦被称作桂南八音、吹笛儿、吹六笛等,是中原古乐与桂东南地方音乐融合而成的一种独特乐种,传承历史悠久,有“桂东南交响乐”之美称。八音班一般由六至八人组成,主要乐器有唢呐、鼓、锣、钹、镲、板、笛、箫、扬琴、秦琴等,吹奏方式有坐奏和行奏两种。坐奏指一班人围坐在八仙桌旁演奏①,行奏主要运用于特定仪程如迎宾、乔迁、游神等。2012年,玉林八音正式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文献中的玉林八音
通过查阅文献,发现数本著述中有关于玉林八音的记录。如清光绪年间编修的《鬱林州志》卷四《舆地风俗》曰:“元宵以前,乡村中有装扮竹马、春牛戏者,竹马则唱采茶歌,春牛则唱耕田曲,又有舞狮、耍猴、跳龙引凤等戏,沿村唱舞,谓之贺新年……各庙神随之由城外入,城内转出,游四厢灯以百计,火以千计,音乐喧天,人民拥观如潮……三月廿三日天后神诞下庙以銮舆迎神像,有仪仗鼓乐、彩亭、彩式龙凤狮象诸戏,异草奇花等簇簇为前导巡游。”②20世纪末出版的《玉林市志》写到:“解放前鬱林人民不但祭祀、婚嫁及丧葬沿用吹打乐,而且每逢年宵佳节、舞龙、舞狮、拜寿、迎神及各种大小的喜庆事,都请来‘八音’,鼓乐相和,吹打助兴。解放后,乡村俱乐部、文化室、文化站,每逢秋后农闲时节,都聘请八音班中技艺高的老艺人,教习这种吹打乐,八音在民间流传不衰。”③
(二)玉林八音之口述历史
关于玉林八音的起源,民间有很多不同的说法。沙田村八音班班主钟平先生说:“八音是从广东一个叫‘猪屎街瓦子巷’的地方传来的,在玉林不论问哪个八音班,他们的回答肯定也是这样。要说是怎样传入玉林,就得说到一位很厉害的八音祖师爷‘华光祖师’。他来玉林游历,将八音乐器带入并组织人们学习。”但笔者询问“猪屎街瓦子巷”是现在广东具体哪个地方时,八音乐师们却纷纷表示并不知情。
三、作为宗族象征符号的晏氏八音班
据樟木镇1999年修编的《晏氏族谱》记载,晏氏源出有三:其一,来源于姜姓。春秋时期齐国大夫晏弱被分封于晏(现山东省齐河县西北的晏城),故以晏为自己姓氏,后代沿用至今。其二,来源于上古时代陆终氏的晏姓后人。其三,来源于上古尧时期的大臣晏龙。据说晏龙是尧时掌管音乐的大臣,为史上最早的晏姓人物。樟木镇晏氏,据族谱记载是在“明朝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从江西新余迁徙至此”。
(一)班史——晏氏八音班前世今生
晏氏八音班并非玉林当地最早組织起来的乐班。据班里年纪最长的晏声留先生介绍,晏氏宗族最初组织八音乐班的目的是为了彰扬宗族声名,强化族人对宗族的归属与认同感。在玉林八音随处可闻,但当时偌大的晏氏宗族连一个八音班都没有,岂不让人笑话。因此,在族内长老的筹划和组织下,上世纪20年代初组建了30人的晏氏八音班。学习任何东西,讲究的是天赋、兴趣与勤奋,学习八音亦是如此。“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同是学习八音的人,有的因天赋不足、兴趣缺乏而被迫弃之,有的则因不勤学练习而被淘汰,最终留在晏氏八音班的仅剩十余人。据一些老艺人回忆,这些人技术高超,曾在演奏过程中让听众闻曲落泪。“文革”时由于“破四旧、立四新”运动的影响,玉林八音班受到很大冲击,婚丧仪式用乐被严格限制,当时包括晏氏八音班在内的很多乐班都被缴走全部乐器。这种情况直至改革开放后才逐渐改观。但现在很多八音艺人外出打工谋生,年轻人受流行文化影响又不愿学习这些“过时”的技艺,导致当下玉林八音班的传承瓶颈愈发凸显,很多老艺人心中焦急却又不知如何破解,无奈只能顺其自然。 (二)班员——晏氏八音班组成情况
随着时间推移,晏氏八音班中的人员换了一拨又一拨,现在乐班成员大都是中老年人,没有年青人顶上,传承已出现断层趋向。
表1 晏氏八音班组成情况
从上表可以看出,晏氏八音班成员均为男性,其中只有两名成员膝下收徒,其余再无传人。过去八音班都秉承传统的传承观念,即传“内”(宗族内的人)不传“外”(宗族外的人);只传男子,不传女子。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剧以及乡村生活习俗、社会结构的急速变迁,艺人的传承观念也在悄然发生改变。晏声云先生说:“八音传到我们这一代可能要‘绝种’了。现在如果有谁感兴趣来学八音,我们肯定不分男女、不分姓氏,二话不说就收为徒弟,把所有技艺都传给他(她)。真不想看到八音在我们这代就这样消失了。”从这番话不难看出,迫于社会形势的变化,八音艺人已摒弃传承惯习,殷切希望八音文化得以顺利承续,八音传承观念已由“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向“内外均传、男女均传”转变。
(三)班制——晏氏八音班经济分配
晏氏八音班成员都是半农半职,平日务农,闲时练习,有“活”时就揽下“挣外快”。农民和乐师两种身份,随市而行。
民国年间,和玉林许多八音班一样,晏氏八音班刚开始接活时是不收取任何费用的,只要有“活”,乐师都乐意参与。有了小名气后,主家会给八音班一些粮食作为报酬。名气逐渐大了,就会收到现金酬劳。酬金从5角到1块、10块、30块、100块到至今一场活动下来有1300至3000块不等。
晏氏八音班的经济收入不像其他八音班那样按演奏水平或任务轻重来分配,而是有着自己的分配方式,强调“人人平等”。因此避免了一些在经济分配上易产生的矛盾。调查得知,除了每场演奏得到的酬金,一些主家还会根据乐班当日演奏情况另给“喜钱”。如在婚礼仪式吹奏《八音贺寿》(意在祈求多子多福)时,主家大多会给八音班塞红包讨吉利。
晏氏八音班有个不成文的规定:但凡成员家中有事要聘请乐班,一律不收酬劳,包吃包住即可。因此,乐班成员间的个人感情都比较深厚,长期的演奏配合也形成了相当的默契。另外,作为晏氏宗族乐班,每逢族内有集体活动需要乐班演奏,八音班每位成员必会义务帮忙,不拿分文酬劳。
四、体验甜蜜:晏氏八音班参与的婚礼仪式实录
在玉林,一场充盈着甜蜜和幸福的婚礼,如果没有八音班的烘托,人们会觉得“不像样”。2016年5月3日(农历三月廿七)清晨6点,笔者到达位于福绵区新开坡村举行婚礼的男方主家。新郎唐先生在玉林市区已购置房屋,但仍然选择在农村老宅举办婚礼,祈愿宗族列祖列宗对新人及家族的庇佑。唐家老宅是玉林农村常见的建筑风格,一层平房加一个小院。小院作为婚礼厨房,摆满了各式菜肴。办喜事的老宅,院内院外早已熙熙攘攘,整个屋舍都洋溢着喜庆、热闹的气氛。老宅大门外贴着一幅红色对联,上联“百年佳偶共天长”,下联“一世良缘同地久”,横批“永结同心”。
(一)八音班与现代乐队、醒狮队的三重奏
举办婚礼的唐家经济实力较强,在婚礼中邀请到三个八音乐班(晏氏八音班、新开坡八音班、新桥八音班)、一个现代乐队和新开坡村唐氏宗族醒狮队前来助兴{1}。婚礼当日,八音乐班、现代乐队、醒狮队和谐的“三重奏”音符飘洒在仪式的每一个角落。仔细观察,八音班坐奏的位置是在面对主家正门的右侧,现代乐队演奏位置在面对主家门口的左侧,醒狮队则主要在大门对面表演,没有相对固定的位置,根据婚礼程序需要而舞动。
三个八音乐班的同台竞技,现代乐队的精彩表演,再加上醒狮队的喜庆加盟,婚礼主家如此的铺排,仿佛要上演一场不同风格的“武林音乐大赛”,绝对称得上气势非凡。三种不同类型的表演团队,代表着三种不同的社会维度:一是文化传统的坚守(八音班);二是时代潮流的映射(现代乐队);三是地域精神的代表(醒狮队)。三种不同音调的旋律碰撞、交织又相互融合,形成集聚传统和现代的奇妙音响。
(二)婚禮仪式及用乐情况
1. 热场
6∶00~7∶00晏氏八音班率先到达,主家为乐班摆开八仙桌置放“家伙”(乐器)。新开坡八音班不久后亦到达。
7∶11晏氏八音班演奏《朝天子》(正指),吹响婚礼仪式的号角。
7∶19晏氏八音班演奏《秦城》(正指),声音响亮,催促来帮忙布置婚礼的人抓紧就位。
7∶30伴随着第一声鞭炮炸响,晏氏八音班与新开坡八音班合奏《满堂红》(反指),寄予新郎新娘婚后生活红红火火、幸福满堂。
7∶49两个乐班共同演奏《大拜门》(正指),寓意祥星拜门。
8∶35餐毕,新开坡八音班演奏《紫金杯》(反指)。主家邀请的现代乐队也已抵达,开始整装音箱和西洋乐器。
8∶48现代乐队用萨克斯、电吹管、电子琴、大军鼓等乐器演奏《中国,中国,鲜红的太阳永不落》《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
8∶56新桥八音班到来,晏氏八音班与新开坡八音班共同演奏《秦城》(正指)表示欢迎。
9∶00八音班曲目刚落音,现代乐队的主持人念祝福词,语毕,现代乐队献上一首《好日子》。
9∶05新桥八音班演奏《安庆》(正、反指)。
9∶20参加婚礼的宾客陆续来到,晏氏八音班奏响迎客的《抢板》(正指)。
9∶22现代乐队演奏《父亲》《母亲》《美丽的大草原》。
9∶35三个八音班合奏《一枝花》(反指)。
9∶47 现代乐队演奏《五星红旗》。
9∶51鞭炮炸响,三个八音班合奏《朝王》(正指)、《一枝花》(反指),主家开始装饰接新娘的轿车。
10∶10现代乐队演奏《荷塘月色》。
10∶18晏氏八音班演奏《老鼠偷油》(反指)。
10∶27鞭炮声中,唐氏宗族醒狮队舞着六只狮子前来向主家表示祝福,三个八音班齐奏《抢板》(正指)迎接醒狮队到来。 10∶35 现代乐队的歌手深情演唱《遇上你是我的缘》。
10∶45三个八音班合奏《紫金杯》(反指)、
《秦城》(反指)。
11∶20三个八音班合奏《抢板》(正指),提醒已到的客人可以前往酒席入座。
2. 告请祖宗
11∶40主家请晏氏八音班随新郎赴村中唐氏宗族祠堂祭拜。祠堂距离新郎家有一小段路程,在往返途中,晏氏八音班以行奏方式奏响《大马步》(反指)。新郎在祠堂叩拜祖宗时,除了唐氏族人,其他人等不得进入祠堂。叩拜祖宗时没有奏乐。
3. 接亲
12∶00吉时已到,鞭炮大作,醒狮队把接亲车队护送至村口,浩浩荡荡的接亲队伍出发迎接新娘。接亲头车是给八音班乘坐,意在让洪亮的乐声开道。前往接亲的是晏氏八音班,一路都在演奏《抢板》(正指)。声声唢呐,吹响了婚车途经的街道,乐声经过之处,洋溢着满满的幸福。
13∶00迎亲队伍到达玉林市中心聚丰渔村酒店参加盛大的结婚筵席。
4. 迎亲
15∶00午宴毕,接亲车队载着新郎新娘回到老宅,鞭炮声响起,醒狮队伴着锣鼓点一路从村口舞到老宅大门。此时,三个八音班合奏《抢板》(正指),现代乐队同时演奏瓦格纳《婚礼进行曲》。三种不同类型的音声齐鸣,划破了乡村往日的沉寂。
婚车车门打开,醒狮队为新郎新娘开路,将其送入婚房。按照玉林风俗,新娘下车的那一刻,需接过新郎两位婶婶递来的两盏火水灯,一直到婚礼结束的第二天,灯火都不能熄灭,有香火不断之意。新郎新娘到达婚房,两位婶婶又送上红鸡蛋,让新娘一口咬到蛋黄,望其早生贵子,随后新郎新娘一同享用长寿粉,但只是象征性吃上一口,剩余则分享给在场宾朋,祝愿大家都能平安、福禄。
5. 迎接亲家
15∶16新娘父母到达新郎家,三个八音班合奏《抢板》(正指),声音响亮,场面热闹。八音班刚停,现代乐队即刻送上精彩表演,他们带来了舞蹈《对不起,现在才爱上你》《爱的世界只有你》《雪山姑娘》,歌曲《走进新时代》《为了谁》,引来很多客人驻足观看。
16∶05三个八音班也不甘示弱,接连合奏《万年欢》(反指)、《一枝花》(反指)、《朝王》(正指)。
16∶28现代乐队队长献上对婚礼主家和在场客人的祝福词后,演唱《草原的马头琴》《牧羊故乡》《最美的歌唱给妈妈》《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等歌曲。
6. 吃贺礼
16∶50鞭炮声响起,主家备上丰盛的晚餐招待前来参加婚礼的四方宾朋,当地叫“吃贺礼”。三个八音班分别演奏正指《满步弓》《白鹤游》《紫金杯》。晏声留先生告诉笔者,这些曲子称为“吃饮调”,意即在宴客时演奏营造出舒心柔和的气氛,使客人能在很愉悦的环境中享受美味佳肴。盈盈乐声中,新郎新娘来到宴席中给客人们斟茶、敬酒。
17∶33流水席般的晚宴觥筹交错,其乐融融,晏氏八音班演奏《步步高》(广东音乐)。曲毕,现代乐队接连演奏《解放区的天》《正月里来是新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是一个兵》《当兵的人》《欢天喜地》《我和我的祖国》《咱老百姓》。演奏最后两首曲目时,晏氏八音班、新桥八音班的唢呐师傅一同加入吹奏。
7. 送亲家、送客
18∶37新娘父母吃完晚饭,新郎父母出门相送至门口,三个八音班合奏《抢板》(反指)欢送。与之同时,现代乐队演奏《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康定情歌》《南泥湾》《十五的月亮》等曲目。
19∶30夜幕降临,现代乐队和醒狮队与主家道别后,收拾东西准备回家。新桥乐班与新开坡乐班也随后离开,围坐在八仙桌旁的只剩晏氏八音班。
8. 八音祈福
21∶30大部分客人已经离开,只有几桌客人还在宴席上逗新郎新娘。主家拿出一袋大米放到八仙桌上,摆好香座、插上香,晏氏八音班旋即演奏整场婚礼的最后兩首曲目《八仙贺寿》和《仙姬送子》。《八仙贺寿》带有剧情,乐班成员会有一些对白,如曲初正生白:“陈陈下山来,东阁寿延开”;曲中苏生白:“葵花满地开,两祝庆寿华”;鼓生白:“一声玉鼓响,南山松柏老”;曲末花旦白:“警动众仙来,北斗献三才”等。这些对白意在祝福主家老幼身体健康,出门做生意钱财滚滚,新婚夫妻早日生得贵子、儿孙满堂等。乐班每说一句吉祥话,主家人都要叫声“好”作为应答。之后演奏的《仙姬送子》则由十三首曲牌联缀而成。
22∶00婚礼顺利结束,主家满脸笑意封了一个红包交给晏氏八音班班主以示感谢。八音班成员们收拾好所有乐器,与主家道别后各自返家。
五、晏氏八音班婚仪奏乐分析
(一)乐器形制
按照乐器发音的物理属性,晏氏八音班在婚仪中所用乐器可分为气鸣乐器、体鸣乐器、膜鸣乐器、弦鸣乐器四类。
1. 气鸣乐器
气鸣乐器是以气流击发空气柱振动发音的乐器。晏氏八音班所用气鸣乐器主要有唢呐、喉管、竹笛等。
八音班将唢呐又称为“六笛”,一般有大、中、小三种规格,大唢呐长约63cm,中唢呐长约46cm,小唢呐长约37cm。三种唢呐均包括簧哨、天芯、气盘、管体、喇叭等结构。晏氏八音班中的唢呐大都为晏声云先生所制。
喉管是八音班在红白喜事宴客时吹奏“吃饮调”等娱乐性曲目时所使用,按形制分大、小两种规格。晏氏八音班使用的是大号喉管,长约56cm,由簧哨、管头、管身、喇叭组成。簧哨由粗芦苇制成,下端套住管头,上端破开为相对的双簧哨片。管身为竹管,开有10个音孔(正面7个、两侧3个),筒音f1。据八音班成员介绍,现在用的喉管是祖上传下的,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竹笛与喉管类似,一般在演奏“吃饮调”时才会见其踪影。
2. 体鸣乐器
体鸣乐器是以本身整体振动而发出音响的乐器。晏氏八音班使用的体鸣乐器有高边锣、文锣、铙、梆筒、叮板等。 高边锣又称“武锣”,锣面直径约50cm,边高约10cm,锣壁厚约4cm。锣边开两个孔,用粗绳穿过悬挂在八仙桌旁,聲音较浑厚。文锣在乐班行奏时使用,有大、中、小三种规格,晏氏八音班使用的是大、小文锣。锣边开两个孔系绳,便于手提。文锣敲打的木槌用棉布缠绕,声音较圆润、柔和。小文锣又称“苏锣”,锣面直径约20cm,行奏、坐奏都会用到。铙又称“大镲”,中部凸起,顶端穿孔系绳,铙面直径约70cm,声音洪亮。梆筒为长方形,侧面开一个深槽。梆筒与叮板是一套组合,由一人兼任。
3. 膜鸣乐器
膜鸣乐器以弹性膜为声源体振动发声,为扩大共鸣,常将其薄膜附于框体之上,形成各种类型的鼓。晏氏八音班使用的扁鼓,体形小,便于携带,鼓框为松木制,鼓面为水牛皮制,直径约40cm,鼓高约30cm。击奏扁鼓的乐师可算八音班的“指挥”,被敬称为“板主”。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板主,必须做到“指挥有序,不急、不慌、不乱”。
4. 弦鸣乐器
弦鸣乐器以弦线振动为声源体。晏氏八音班有大胡(又称低音胡)、二胡、高胡、中胡、秦琴等。大胡、二胡、高胡、中胡都是由琴筒、琴杆、弦槽、弦轴、弦线、千斤、码子等部件组成,五度定弦。秦琴是用拨片演奏,共鸣箱为椭圆形,五度—四度定弦(5-2-5)。
(二)器乐曲牌
过去八音艺人使用的是工尺谱,靠师傅口传心授教习,改革开放后才出现简谱记写的曲牌。现今玉林八音曲牌最常用的节拍是二拍子和四拍子,有时候也会有1/4拍,据艺人介绍,1/4拍相当于传统板眼节拍的流水板,2/4拍相当于中板,4/4拍类似慢板。
玉林八音曲牌有正指和反指的区别。如婚礼中必奏的《抢板》,接亲和迎客时用正指,接亲回来需用反指。正、反指是以唢呐作为定调的标准,正指是筒音作1,声音响亮;反指是筒音作5,音色较低沉。也有不分正、反指的曲目,如《八仙贺寿》《仙姬送子》《六国封相》等。以下,将以晏氏八音班在婚礼中必奏且演绎水准较高、反响较好的《秦城》《白鹤游》《仙姬送子》之《江儿水》等曲牌为例进行分析。
谱例1 《秦城》(正指)
秦 城
演奏:晏氏八音班
记谱:晏婷丹、蒋燮
《秦城》常用于仪式活动的热场。根据上述谱例可以看出,全曲为单乐段结构,C宫五声调式。乐曲第1小节即出现上、下九度的大跳,赋予全曲一种跳跃轻快的愉悦感。第2-7小节节奏型统一,旋律均呈连续的“抛物线”形状。第9、10小节频繁出现的上、下十度、上行十三度的大跳十分引人注目。
谱例2 《白鹤游》(正指)
白鹤游
演奏:晏氏八音班 记谱:晏婷丹、蒋燮
《白鹤游》有“大吹”和“小吹”之分。“大吹”多用于较为隆重的场合,由六人以上的八音乐队演奏,使用打击乐器、吹奏乐器与丝弦乐器,场面颇为壮观。“小吹”的乐队组成相对简小,四到六人即可演奏,不用弦乐器。晏氏八音班当日于“吃贺礼”演奏的《白鹤游》属“小吹”。该曲为a羽五声调式,多使用十六分音符与八分音符均等型节奏,曲风欢快悠扬。该曲由六个乐句组成,各句小节数分别为3、2、3、2、3、2,落音依次是羽、羽、角、徵、宫、羽。后五个乐句的旋律材料主要来自第一乐句,通过倒影、展衍等技法引申而来。
谱例3 《仙姬送子》第六支《江儿水》
江儿水
演奏:晏氏八音班
记谱:晏婷丹、蒋燮
在玉林八音班参与的婚礼仪式中,《仙姬送子》必是压轴曲目,其讲述的是董永与七仙女唯美动人的爱情故事,意在祈佑新人和美一生、多子多福。《仙姬送子》由十三首曲牌构成,包括《女对子》《男对子》《新水令》《步步娇》《折桂令》《江儿水》《相思调》《落雁儿》《夭夭令》《下江南》《园林好》《清江引》等。第六支《江儿水》结构较为短小,以梆筒击奏起板,全曲为a羽五声调式,以八分音符为主,旋律具有较强的节奏感。
(三)锣鼓打击乐
晏氏八音班称记述锣鼓的乐谱为“锣鼓经”,通常用一系列状声汉字记录锣鼓乐的演奏技法、节奏和音色组合等,不但易于学习,也有利于教授。
表2 晏氏八音班锣鼓谱常用状声字符
玉林八音锣鼓经一般是作为与旋律声部配合而存在的,在八音演奏中有很重要的位置。八音乐曲的起、转、收等关键部位大都需要依靠锣鼓经奏出的锣鼓点进行控制,并逐渐形成固定套路。如开始一般是《先锋锣鼓》,乐曲中间可插入《抽锣鼓》或《三罗拨》,最后用三、五、七槌头(《下二流》的总称)。这些锣鼓点在板主的演绎下,能操控并丰富整个乐班演奏的表现力。
《下二流》的奏法值得探究。笔者采访时了解到,下二流的三、五、七槌头锣鼓点前都有一个简短的引子:││:则读 读顶│陀—│六顶 0:││,后又有一短小的结尾:││劈力 直│顶—││。
在玉林八音中,也存在可根据实际需要灵活加入任何乐曲的锣鼓点,如《打鼓花》:六读 陀—│六读 陀—│六读 陀—│六顶 则读 陀│及《抽锣古》:顶则读陀 陀 六读 顶│六顶 陀—六顶│等。
六、晏氏八音班的多重性认同建构
“认同”是一个源自个体心理学的重要概念。美国心理学家埃瑞克·埃里克森(Erik Erikson)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认同”这一概念并使其成为该领域的专有名词。20世纪80年代初,“音乐与认同”话题成为民族音乐学研究的新动向。关于认同,民族音乐学者长期关注的是认同形成的要素、音乐如何成为个人与群体、社会等凝聚与区分的标志等议题。通过观察,包括晏氏八音班在内的玉林传统乐班在当地婚礼等民间仪式中的日常音乐实践,其实可以阐释成不同层次的多重性认同要素不断建构的过程,这些认同的要素包括自我认同、宗族认同、地域认同等。
(一)自我认同
晏氏八音班成员不止一次跟笔者提及,他们师傅那辈,附近村子有什么婚丧嫁娶必定会请乐班去“闹闹”。不请乐班的人家,会被周围人瞧不起。因此在当时乐班地位是蛮高的,可算仪式中的音乐“主角”。能把师傅们的老手艺传承到今日,他们深感自豪。 但是,21世纪以来,现代乐队异军突起并越来越多地涌入玉林当地各种民俗仪式当中,成为主家和賓客们的新宠。现代乐队拥有各式西洋乐器,有的还有自己的调音、扩音设备,阵仗很大,颇有压过传统乐班之势。八音乐师们当然清楚这些,心里产生了很多说不清、道不明的滋味,有羡慕也有妒嫉。为了守护自己的音乐,八音乐班和现代乐队达成了一些“心照不宣”的约定:如婚礼中,除迎新进门、吃贺礼、送客等环节外,两者在仪式中需“此起彼伏”“井水不犯河水”。
八音乐师深谙当代人审美趣尚,为吸引更多听众的目光,他们私下也会演练现代乐队演奏的曲目(如红歌、流行歌曲等)。晏氏八音班、新开坡八音班在婚礼中随现代乐队一同演奏《我和我的祖国》《咱老百姓》等即为明证。但却从未闻得哪个现代乐队学习、演奏传统八音曲目。
(二)宗族认同
宗族是由一系列的父系亲属关系混杂交互、累积层叠而形成的血缘群体。玉林人的宗族观念很重,每个村子都能看到大大小小属于不同宗族的祠堂。在本地人看来,宗族不仅能使族内成员利用集体力量获取生存、发展所需的资源,还可以借助血缘共同体的亲和力集聚社会能量,使宗族更好地抗灾御变。
玉林八音班一个重要的文化特征在于其成员来自同一村落或同一宗族。过去每个村子或大姓宗族基本都拥有一个或数个八音乐班。八音班的数量、演奏水准和知名度实乃宗族与宗族、村落与村落之间互相攀比、炫耀的资本。晏氏八音班成立之初衷就是宗族长老认为偌大的庆龙晏氏若无一个“像样”的八音班,定会被其他宗族的人耻笑而抬不起头。因此由晏氏祠堂出钱置办乐器,进而培养了晏氏八音班,后一直传承至今。用晏氏八音班成员自己的话说:“吹了几十年,练出了技术,帮了有需要的人屋(家),也吹出了晏家在玉林的名气,把老祖宗的东西传下去,我们也安心了。”
据笔者观察,仍在坚守宗族乐班大旗{1}的晏氏八音班由于成员长期磨合形成的精湛技艺,赢得了当地良好的名声和口碑。附近村里的百姓都对其耳熟能详,有什么需要奏乐的仪式活动第一时间就会想到他们。而且,在仪式中的关键环节也放心让其“挑大梁”,这在新开坡村唐家婚礼便可窥见:晏氏八音班享受着能够单独随主家前去拜请祖宗、迎接新娘的特殊礼遇。对此,乐班成员甚为自豪。这同样也使受邀参加婚礼的晏氏族人脸上有光。笔者在婚礼现场对晏氏八音班进行采访时,很多路过的晏氏族人都跟笔者强调:“这是我们晏家的八音班!”由之可见,作为宗族乐班的晏氏八音班的确很好地发挥了振兴家族声望、凝聚族人情感与向心力的社会功用。
(三)地域认同
地域认同是指居于某地的人们对于其居住区域内的文化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在历史的长河中,八音和玉林的民俗仪式紧密相连并水乳交融。晏氏八音班代表的不仅是对传统音乐的坚守,也是当地仪式活动的一种文化象征,诉说着一方百姓的道德情感与生命理想。八音艺人通过奏乐、当地百姓通过听乐的方式表达着自己的地域认同感。玉林独特的文化语境滋养了八音艺人,使其创造、延续了具有地域特色与气质的音乐符号,成为当地一道靓丽的艺术风景线。
七、余论
在写作过程中,笔者时常想起前段时间受到公众热议的一部电影《百鸟朝凤》。影片讲述了新老两代唢呐艺人传承与学艺的故事,从一个侧面展现了民间吹打乐的兴衰及现代文化对乡村世界的巨大冲击。片中焦三爷一声叹息:“从前出活的时候唢呐匠坐在太师椅上,孝子贤孙跪倒一大片,可现在呢,谁还把唢呐匠当回事。”
玉林八音后继乏人的传承现状与《百鸟朝凤》中吹打班遭遇的情况颇为相似。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与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极大满足,但却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身边优秀传统文化的存在,这从笔者此次参与的婚礼可见一斑:新郎新娘现定居玉林市区,之
所以在新郎农村老宅举办婚礼,只是为顺从老辈人的心愿。按照传统习俗,八音班到达新娘家中需要吹奏《梳妆引》等曲目,催促新娘梳妆打扮早些出门,但因新娘设宴地点在市区酒店,晏氏八音班不得不省略掉很多以往必须进行的仪程和曲目。对此,笔者曾问过乐班成员,他们尽是无声的叹息。
无法否认,《百鸟朝凤》的故事仍旧在每一天的生活中上演。在这个被铺天盖地的流行音乐、娱乐讯息裹挟的时代,很庆幸我们还能从乡间听到淳朴的玉林八音,很庆幸还能看到八音乐师们在坚守着自己的信仰、精神和传统。从乡间里陌走来的玉林八音,既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我们的民族文化之根。笔者听闻玉林八音现已有政府建立的传承基地,也开始进入地方高校课堂,这或许是该乐种传承与复兴的新尝试,尚有待流淌的时光来检验。
参考文献:
[1] 〔清〕冯德材等.鬰林州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
[2] 魏琳琳.海外民族音乐学视野下“音乐与认同”研究[J].民族艺术,2015(5).
[3] 玉林市志编纂委员会.玉林市志[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
[4] Erik Erikson.Identity and the Life Cycle[M].New York: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 Press,1959.
[关键词]玉林八音;晏氏八音班;宗族;婚礼仪式;认同
一、研究背景
一声唢呐,打破平静,吹起人间冷暖,奏出喜悦,奏出悲伤,奏出街陌里巷的故事。在广西玉林,以唢呐为主奏乐器的吹打乐“玉林八音”是当地流传最为广泛的乐种,深受百姓喜爱。八音乐班已成为当地各种节庆民俗活动如婚礼、丧葬、庙会、祭祖、祝寿、入新屋、开年庆等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当地流行着一句俗语:“宁可少摆几桌酒,不可缺少一台吹。”玉林城镇的街头巷尾,“咚镪咚镪查咚镪”的八音乐响随处可闻。玉林八音文化博大精深,但目前该领域的研究著述却为数甚少。从搜集到的资料看,学者们多是从玉林八音的历史源流、习用乐器、音乐形态等方面进行探讨,亦有少数从民俗学、文化学等角度进行分析。主要论文资料有吴宁华《玉林八音研究》、庞梅《关于玉林八音的调查与思考——以玉林秀水村喜庆曲艺八音班为例》、庞梅、庞卡《鼓锣钹笛萧弦琴,奏出喜愁哀乐人间真情——玉林八音田野调查》、梁琼妮《玉林八音研究——以玉林市玉州区莲塘村八音班为中心》等;杨秀昭、赵意明、莫丽婷编著的《广西八音》一书,则探讨了玉林八音相关概貌、基本类型、社会价值与传承保护等方面的内容。
樟木镇庆龙村晏氏八音班是在玉林影响较大、知名度较广的民间乐班,其成员均来自晏氏宗族。乐班传承脉络清晰,演奏水平较高,参与过玉林所有类型的民俗仪式活动。笔者将以晏氏八音班2016年5月于玉林市福绵区新开坡村参加的婚礼仪式为个案,就仪式音乐活动的过程进行详细记录与分析,对参与仪式的醒狮队、现代乐队和包括晏氏八音班在内的三家传统乐班间共生、竞技的关系做出细致解读,进而从晏氏八音班建构的音乐形态结构与多重认同要素中,深入阐释玉林传统民俗仪式用乐情况及其意义内涵。
二、文献与口述中的玉林八音
玉林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南部,背靠大西南,南接北部湾,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被誉为“岭南美玉,胜景如林”。牛戏、采茶戏、木偶戏、粤剧和玉林八音等民间文艺是玉林艺苑中的瑰宝。玉林八音亦被称作桂南八音、吹笛儿、吹六笛等,是中原古乐与桂东南地方音乐融合而成的一种独特乐种,传承历史悠久,有“桂东南交响乐”之美称。八音班一般由六至八人组成,主要乐器有唢呐、鼓、锣、钹、镲、板、笛、箫、扬琴、秦琴等,吹奏方式有坐奏和行奏两种。坐奏指一班人围坐在八仙桌旁演奏①,行奏主要运用于特定仪程如迎宾、乔迁、游神等。2012年,玉林八音正式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文献中的玉林八音
通过查阅文献,发现数本著述中有关于玉林八音的记录。如清光绪年间编修的《鬱林州志》卷四《舆地风俗》曰:“元宵以前,乡村中有装扮竹马、春牛戏者,竹马则唱采茶歌,春牛则唱耕田曲,又有舞狮、耍猴、跳龙引凤等戏,沿村唱舞,谓之贺新年……各庙神随之由城外入,城内转出,游四厢灯以百计,火以千计,音乐喧天,人民拥观如潮……三月廿三日天后神诞下庙以銮舆迎神像,有仪仗鼓乐、彩亭、彩式龙凤狮象诸戏,异草奇花等簇簇为前导巡游。”②20世纪末出版的《玉林市志》写到:“解放前鬱林人民不但祭祀、婚嫁及丧葬沿用吹打乐,而且每逢年宵佳节、舞龙、舞狮、拜寿、迎神及各种大小的喜庆事,都请来‘八音’,鼓乐相和,吹打助兴。解放后,乡村俱乐部、文化室、文化站,每逢秋后农闲时节,都聘请八音班中技艺高的老艺人,教习这种吹打乐,八音在民间流传不衰。”③
(二)玉林八音之口述历史
关于玉林八音的起源,民间有很多不同的说法。沙田村八音班班主钟平先生说:“八音是从广东一个叫‘猪屎街瓦子巷’的地方传来的,在玉林不论问哪个八音班,他们的回答肯定也是这样。要说是怎样传入玉林,就得说到一位很厉害的八音祖师爷‘华光祖师’。他来玉林游历,将八音乐器带入并组织人们学习。”但笔者询问“猪屎街瓦子巷”是现在广东具体哪个地方时,八音乐师们却纷纷表示并不知情。
三、作为宗族象征符号的晏氏八音班
据樟木镇1999年修编的《晏氏族谱》记载,晏氏源出有三:其一,来源于姜姓。春秋时期齐国大夫晏弱被分封于晏(现山东省齐河县西北的晏城),故以晏为自己姓氏,后代沿用至今。其二,来源于上古时代陆终氏的晏姓后人。其三,来源于上古尧时期的大臣晏龙。据说晏龙是尧时掌管音乐的大臣,为史上最早的晏姓人物。樟木镇晏氏,据族谱记载是在“明朝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从江西新余迁徙至此”。
(一)班史——晏氏八音班前世今生
晏氏八音班并非玉林当地最早組织起来的乐班。据班里年纪最长的晏声留先生介绍,晏氏宗族最初组织八音乐班的目的是为了彰扬宗族声名,强化族人对宗族的归属与认同感。在玉林八音随处可闻,但当时偌大的晏氏宗族连一个八音班都没有,岂不让人笑话。因此,在族内长老的筹划和组织下,上世纪20年代初组建了30人的晏氏八音班。学习任何东西,讲究的是天赋、兴趣与勤奋,学习八音亦是如此。“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同是学习八音的人,有的因天赋不足、兴趣缺乏而被迫弃之,有的则因不勤学练习而被淘汰,最终留在晏氏八音班的仅剩十余人。据一些老艺人回忆,这些人技术高超,曾在演奏过程中让听众闻曲落泪。“文革”时由于“破四旧、立四新”运动的影响,玉林八音班受到很大冲击,婚丧仪式用乐被严格限制,当时包括晏氏八音班在内的很多乐班都被缴走全部乐器。这种情况直至改革开放后才逐渐改观。但现在很多八音艺人外出打工谋生,年轻人受流行文化影响又不愿学习这些“过时”的技艺,导致当下玉林八音班的传承瓶颈愈发凸显,很多老艺人心中焦急却又不知如何破解,无奈只能顺其自然。 (二)班员——晏氏八音班组成情况
随着时间推移,晏氏八音班中的人员换了一拨又一拨,现在乐班成员大都是中老年人,没有年青人顶上,传承已出现断层趋向。
表1 晏氏八音班组成情况
从上表可以看出,晏氏八音班成员均为男性,其中只有两名成员膝下收徒,其余再无传人。过去八音班都秉承传统的传承观念,即传“内”(宗族内的人)不传“外”(宗族外的人);只传男子,不传女子。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剧以及乡村生活习俗、社会结构的急速变迁,艺人的传承观念也在悄然发生改变。晏声云先生说:“八音传到我们这一代可能要‘绝种’了。现在如果有谁感兴趣来学八音,我们肯定不分男女、不分姓氏,二话不说就收为徒弟,把所有技艺都传给他(她)。真不想看到八音在我们这代就这样消失了。”从这番话不难看出,迫于社会形势的变化,八音艺人已摒弃传承惯习,殷切希望八音文化得以顺利承续,八音传承观念已由“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向“内外均传、男女均传”转变。
(三)班制——晏氏八音班经济分配
晏氏八音班成员都是半农半职,平日务农,闲时练习,有“活”时就揽下“挣外快”。农民和乐师两种身份,随市而行。
民国年间,和玉林许多八音班一样,晏氏八音班刚开始接活时是不收取任何费用的,只要有“活”,乐师都乐意参与。有了小名气后,主家会给八音班一些粮食作为报酬。名气逐渐大了,就会收到现金酬劳。酬金从5角到1块、10块、30块、100块到至今一场活动下来有1300至3000块不等。
晏氏八音班的经济收入不像其他八音班那样按演奏水平或任务轻重来分配,而是有着自己的分配方式,强调“人人平等”。因此避免了一些在经济分配上易产生的矛盾。调查得知,除了每场演奏得到的酬金,一些主家还会根据乐班当日演奏情况另给“喜钱”。如在婚礼仪式吹奏《八音贺寿》(意在祈求多子多福)时,主家大多会给八音班塞红包讨吉利。
晏氏八音班有个不成文的规定:但凡成员家中有事要聘请乐班,一律不收酬劳,包吃包住即可。因此,乐班成员间的个人感情都比较深厚,长期的演奏配合也形成了相当的默契。另外,作为晏氏宗族乐班,每逢族内有集体活动需要乐班演奏,八音班每位成员必会义务帮忙,不拿分文酬劳。
四、体验甜蜜:晏氏八音班参与的婚礼仪式实录
在玉林,一场充盈着甜蜜和幸福的婚礼,如果没有八音班的烘托,人们会觉得“不像样”。2016年5月3日(农历三月廿七)清晨6点,笔者到达位于福绵区新开坡村举行婚礼的男方主家。新郎唐先生在玉林市区已购置房屋,但仍然选择在农村老宅举办婚礼,祈愿宗族列祖列宗对新人及家族的庇佑。唐家老宅是玉林农村常见的建筑风格,一层平房加一个小院。小院作为婚礼厨房,摆满了各式菜肴。办喜事的老宅,院内院外早已熙熙攘攘,整个屋舍都洋溢着喜庆、热闹的气氛。老宅大门外贴着一幅红色对联,上联“百年佳偶共天长”,下联“一世良缘同地久”,横批“永结同心”。
(一)八音班与现代乐队、醒狮队的三重奏
举办婚礼的唐家经济实力较强,在婚礼中邀请到三个八音乐班(晏氏八音班、新开坡八音班、新桥八音班)、一个现代乐队和新开坡村唐氏宗族醒狮队前来助兴{1}。婚礼当日,八音乐班、现代乐队、醒狮队和谐的“三重奏”音符飘洒在仪式的每一个角落。仔细观察,八音班坐奏的位置是在面对主家正门的右侧,现代乐队演奏位置在面对主家门口的左侧,醒狮队则主要在大门对面表演,没有相对固定的位置,根据婚礼程序需要而舞动。
三个八音乐班的同台竞技,现代乐队的精彩表演,再加上醒狮队的喜庆加盟,婚礼主家如此的铺排,仿佛要上演一场不同风格的“武林音乐大赛”,绝对称得上气势非凡。三种不同类型的表演团队,代表着三种不同的社会维度:一是文化传统的坚守(八音班);二是时代潮流的映射(现代乐队);三是地域精神的代表(醒狮队)。三种不同音调的旋律碰撞、交织又相互融合,形成集聚传统和现代的奇妙音响。
(二)婚禮仪式及用乐情况
1. 热场
6∶00~7∶00晏氏八音班率先到达,主家为乐班摆开八仙桌置放“家伙”(乐器)。新开坡八音班不久后亦到达。
7∶11晏氏八音班演奏《朝天子》(正指),吹响婚礼仪式的号角。
7∶19晏氏八音班演奏《秦城》(正指),声音响亮,催促来帮忙布置婚礼的人抓紧就位。
7∶30伴随着第一声鞭炮炸响,晏氏八音班与新开坡八音班合奏《满堂红》(反指),寄予新郎新娘婚后生活红红火火、幸福满堂。
7∶49两个乐班共同演奏《大拜门》(正指),寓意祥星拜门。
8∶35餐毕,新开坡八音班演奏《紫金杯》(反指)。主家邀请的现代乐队也已抵达,开始整装音箱和西洋乐器。
8∶48现代乐队用萨克斯、电吹管、电子琴、大军鼓等乐器演奏《中国,中国,鲜红的太阳永不落》《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
8∶56新桥八音班到来,晏氏八音班与新开坡八音班共同演奏《秦城》(正指)表示欢迎。
9∶00八音班曲目刚落音,现代乐队的主持人念祝福词,语毕,现代乐队献上一首《好日子》。
9∶05新桥八音班演奏《安庆》(正、反指)。
9∶20参加婚礼的宾客陆续来到,晏氏八音班奏响迎客的《抢板》(正指)。
9∶22现代乐队演奏《父亲》《母亲》《美丽的大草原》。
9∶35三个八音班合奏《一枝花》(反指)。
9∶47 现代乐队演奏《五星红旗》。
9∶51鞭炮炸响,三个八音班合奏《朝王》(正指)、《一枝花》(反指),主家开始装饰接新娘的轿车。
10∶10现代乐队演奏《荷塘月色》。
10∶18晏氏八音班演奏《老鼠偷油》(反指)。
10∶27鞭炮声中,唐氏宗族醒狮队舞着六只狮子前来向主家表示祝福,三个八音班齐奏《抢板》(正指)迎接醒狮队到来。 10∶35 现代乐队的歌手深情演唱《遇上你是我的缘》。
10∶45三个八音班合奏《紫金杯》(反指)、
《秦城》(反指)。
11∶20三个八音班合奏《抢板》(正指),提醒已到的客人可以前往酒席入座。
2. 告请祖宗
11∶40主家请晏氏八音班随新郎赴村中唐氏宗族祠堂祭拜。祠堂距离新郎家有一小段路程,在往返途中,晏氏八音班以行奏方式奏响《大马步》(反指)。新郎在祠堂叩拜祖宗时,除了唐氏族人,其他人等不得进入祠堂。叩拜祖宗时没有奏乐。
3. 接亲
12∶00吉时已到,鞭炮大作,醒狮队把接亲车队护送至村口,浩浩荡荡的接亲队伍出发迎接新娘。接亲头车是给八音班乘坐,意在让洪亮的乐声开道。前往接亲的是晏氏八音班,一路都在演奏《抢板》(正指)。声声唢呐,吹响了婚车途经的街道,乐声经过之处,洋溢着满满的幸福。
13∶00迎亲队伍到达玉林市中心聚丰渔村酒店参加盛大的结婚筵席。
4. 迎亲
15∶00午宴毕,接亲车队载着新郎新娘回到老宅,鞭炮声响起,醒狮队伴着锣鼓点一路从村口舞到老宅大门。此时,三个八音班合奏《抢板》(正指),现代乐队同时演奏瓦格纳《婚礼进行曲》。三种不同类型的音声齐鸣,划破了乡村往日的沉寂。
婚车车门打开,醒狮队为新郎新娘开路,将其送入婚房。按照玉林风俗,新娘下车的那一刻,需接过新郎两位婶婶递来的两盏火水灯,一直到婚礼结束的第二天,灯火都不能熄灭,有香火不断之意。新郎新娘到达婚房,两位婶婶又送上红鸡蛋,让新娘一口咬到蛋黄,望其早生贵子,随后新郎新娘一同享用长寿粉,但只是象征性吃上一口,剩余则分享给在场宾朋,祝愿大家都能平安、福禄。
5. 迎接亲家
15∶16新娘父母到达新郎家,三个八音班合奏《抢板》(正指),声音响亮,场面热闹。八音班刚停,现代乐队即刻送上精彩表演,他们带来了舞蹈《对不起,现在才爱上你》《爱的世界只有你》《雪山姑娘》,歌曲《走进新时代》《为了谁》,引来很多客人驻足观看。
16∶05三个八音班也不甘示弱,接连合奏《万年欢》(反指)、《一枝花》(反指)、《朝王》(正指)。
16∶28现代乐队队长献上对婚礼主家和在场客人的祝福词后,演唱《草原的马头琴》《牧羊故乡》《最美的歌唱给妈妈》《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等歌曲。
6. 吃贺礼
16∶50鞭炮声响起,主家备上丰盛的晚餐招待前来参加婚礼的四方宾朋,当地叫“吃贺礼”。三个八音班分别演奏正指《满步弓》《白鹤游》《紫金杯》。晏声留先生告诉笔者,这些曲子称为“吃饮调”,意即在宴客时演奏营造出舒心柔和的气氛,使客人能在很愉悦的环境中享受美味佳肴。盈盈乐声中,新郎新娘来到宴席中给客人们斟茶、敬酒。
17∶33流水席般的晚宴觥筹交错,其乐融融,晏氏八音班演奏《步步高》(广东音乐)。曲毕,现代乐队接连演奏《解放区的天》《正月里来是新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是一个兵》《当兵的人》《欢天喜地》《我和我的祖国》《咱老百姓》。演奏最后两首曲目时,晏氏八音班、新桥八音班的唢呐师傅一同加入吹奏。
7. 送亲家、送客
18∶37新娘父母吃完晚饭,新郎父母出门相送至门口,三个八音班合奏《抢板》(反指)欢送。与之同时,现代乐队演奏《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康定情歌》《南泥湾》《十五的月亮》等曲目。
19∶30夜幕降临,现代乐队和醒狮队与主家道别后,收拾东西准备回家。新桥乐班与新开坡乐班也随后离开,围坐在八仙桌旁的只剩晏氏八音班。
8. 八音祈福
21∶30大部分客人已经离开,只有几桌客人还在宴席上逗新郎新娘。主家拿出一袋大米放到八仙桌上,摆好香座、插上香,晏氏八音班旋即演奏整场婚礼的最后兩首曲目《八仙贺寿》和《仙姬送子》。《八仙贺寿》带有剧情,乐班成员会有一些对白,如曲初正生白:“陈陈下山来,东阁寿延开”;曲中苏生白:“葵花满地开,两祝庆寿华”;鼓生白:“一声玉鼓响,南山松柏老”;曲末花旦白:“警动众仙来,北斗献三才”等。这些对白意在祝福主家老幼身体健康,出门做生意钱财滚滚,新婚夫妻早日生得贵子、儿孙满堂等。乐班每说一句吉祥话,主家人都要叫声“好”作为应答。之后演奏的《仙姬送子》则由十三首曲牌联缀而成。
22∶00婚礼顺利结束,主家满脸笑意封了一个红包交给晏氏八音班班主以示感谢。八音班成员们收拾好所有乐器,与主家道别后各自返家。
五、晏氏八音班婚仪奏乐分析
(一)乐器形制
按照乐器发音的物理属性,晏氏八音班在婚仪中所用乐器可分为气鸣乐器、体鸣乐器、膜鸣乐器、弦鸣乐器四类。
1. 气鸣乐器
气鸣乐器是以气流击发空气柱振动发音的乐器。晏氏八音班所用气鸣乐器主要有唢呐、喉管、竹笛等。
八音班将唢呐又称为“六笛”,一般有大、中、小三种规格,大唢呐长约63cm,中唢呐长约46cm,小唢呐长约37cm。三种唢呐均包括簧哨、天芯、气盘、管体、喇叭等结构。晏氏八音班中的唢呐大都为晏声云先生所制。
喉管是八音班在红白喜事宴客时吹奏“吃饮调”等娱乐性曲目时所使用,按形制分大、小两种规格。晏氏八音班使用的是大号喉管,长约56cm,由簧哨、管头、管身、喇叭组成。簧哨由粗芦苇制成,下端套住管头,上端破开为相对的双簧哨片。管身为竹管,开有10个音孔(正面7个、两侧3个),筒音f1。据八音班成员介绍,现在用的喉管是祖上传下的,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竹笛与喉管类似,一般在演奏“吃饮调”时才会见其踪影。
2. 体鸣乐器
体鸣乐器是以本身整体振动而发出音响的乐器。晏氏八音班使用的体鸣乐器有高边锣、文锣、铙、梆筒、叮板等。 高边锣又称“武锣”,锣面直径约50cm,边高约10cm,锣壁厚约4cm。锣边开两个孔,用粗绳穿过悬挂在八仙桌旁,聲音较浑厚。文锣在乐班行奏时使用,有大、中、小三种规格,晏氏八音班使用的是大、小文锣。锣边开两个孔系绳,便于手提。文锣敲打的木槌用棉布缠绕,声音较圆润、柔和。小文锣又称“苏锣”,锣面直径约20cm,行奏、坐奏都会用到。铙又称“大镲”,中部凸起,顶端穿孔系绳,铙面直径约70cm,声音洪亮。梆筒为长方形,侧面开一个深槽。梆筒与叮板是一套组合,由一人兼任。
3. 膜鸣乐器
膜鸣乐器以弹性膜为声源体振动发声,为扩大共鸣,常将其薄膜附于框体之上,形成各种类型的鼓。晏氏八音班使用的扁鼓,体形小,便于携带,鼓框为松木制,鼓面为水牛皮制,直径约40cm,鼓高约30cm。击奏扁鼓的乐师可算八音班的“指挥”,被敬称为“板主”。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板主,必须做到“指挥有序,不急、不慌、不乱”。
4. 弦鸣乐器
弦鸣乐器以弦线振动为声源体。晏氏八音班有大胡(又称低音胡)、二胡、高胡、中胡、秦琴等。大胡、二胡、高胡、中胡都是由琴筒、琴杆、弦槽、弦轴、弦线、千斤、码子等部件组成,五度定弦。秦琴是用拨片演奏,共鸣箱为椭圆形,五度—四度定弦(5-2-5)。
(二)器乐曲牌
过去八音艺人使用的是工尺谱,靠师傅口传心授教习,改革开放后才出现简谱记写的曲牌。现今玉林八音曲牌最常用的节拍是二拍子和四拍子,有时候也会有1/4拍,据艺人介绍,1/4拍相当于传统板眼节拍的流水板,2/4拍相当于中板,4/4拍类似慢板。
玉林八音曲牌有正指和反指的区别。如婚礼中必奏的《抢板》,接亲和迎客时用正指,接亲回来需用反指。正、反指是以唢呐作为定调的标准,正指是筒音作1,声音响亮;反指是筒音作5,音色较低沉。也有不分正、反指的曲目,如《八仙贺寿》《仙姬送子》《六国封相》等。以下,将以晏氏八音班在婚礼中必奏且演绎水准较高、反响较好的《秦城》《白鹤游》《仙姬送子》之《江儿水》等曲牌为例进行分析。
谱例1 《秦城》(正指)
秦 城
演奏:晏氏八音班
记谱:晏婷丹、蒋燮
《秦城》常用于仪式活动的热场。根据上述谱例可以看出,全曲为单乐段结构,C宫五声调式。乐曲第1小节即出现上、下九度的大跳,赋予全曲一种跳跃轻快的愉悦感。第2-7小节节奏型统一,旋律均呈连续的“抛物线”形状。第9、10小节频繁出现的上、下十度、上行十三度的大跳十分引人注目。
谱例2 《白鹤游》(正指)
白鹤游
演奏:晏氏八音班 记谱:晏婷丹、蒋燮
《白鹤游》有“大吹”和“小吹”之分。“大吹”多用于较为隆重的场合,由六人以上的八音乐队演奏,使用打击乐器、吹奏乐器与丝弦乐器,场面颇为壮观。“小吹”的乐队组成相对简小,四到六人即可演奏,不用弦乐器。晏氏八音班当日于“吃贺礼”演奏的《白鹤游》属“小吹”。该曲为a羽五声调式,多使用十六分音符与八分音符均等型节奏,曲风欢快悠扬。该曲由六个乐句组成,各句小节数分别为3、2、3、2、3、2,落音依次是羽、羽、角、徵、宫、羽。后五个乐句的旋律材料主要来自第一乐句,通过倒影、展衍等技法引申而来。
谱例3 《仙姬送子》第六支《江儿水》
江儿水
演奏:晏氏八音班
记谱:晏婷丹、蒋燮
在玉林八音班参与的婚礼仪式中,《仙姬送子》必是压轴曲目,其讲述的是董永与七仙女唯美动人的爱情故事,意在祈佑新人和美一生、多子多福。《仙姬送子》由十三首曲牌构成,包括《女对子》《男对子》《新水令》《步步娇》《折桂令》《江儿水》《相思调》《落雁儿》《夭夭令》《下江南》《园林好》《清江引》等。第六支《江儿水》结构较为短小,以梆筒击奏起板,全曲为a羽五声调式,以八分音符为主,旋律具有较强的节奏感。
(三)锣鼓打击乐
晏氏八音班称记述锣鼓的乐谱为“锣鼓经”,通常用一系列状声汉字记录锣鼓乐的演奏技法、节奏和音色组合等,不但易于学习,也有利于教授。
表2 晏氏八音班锣鼓谱常用状声字符
玉林八音锣鼓经一般是作为与旋律声部配合而存在的,在八音演奏中有很重要的位置。八音乐曲的起、转、收等关键部位大都需要依靠锣鼓经奏出的锣鼓点进行控制,并逐渐形成固定套路。如开始一般是《先锋锣鼓》,乐曲中间可插入《抽锣鼓》或《三罗拨》,最后用三、五、七槌头(《下二流》的总称)。这些锣鼓点在板主的演绎下,能操控并丰富整个乐班演奏的表现力。
《下二流》的奏法值得探究。笔者采访时了解到,下二流的三、五、七槌头锣鼓点前都有一个简短的引子:││:则读 读顶│陀—│六顶 0:││,后又有一短小的结尾:││劈力 直│顶—││。
在玉林八音中,也存在可根据实际需要灵活加入任何乐曲的锣鼓点,如《打鼓花》:六读 陀—│六读 陀—│六读 陀—│六顶 则读 陀│及《抽锣古》:顶则读陀 陀 六读 顶│六顶 陀—六顶│等。
六、晏氏八音班的多重性认同建构
“认同”是一个源自个体心理学的重要概念。美国心理学家埃瑞克·埃里克森(Erik Erikson)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认同”这一概念并使其成为该领域的专有名词。20世纪80年代初,“音乐与认同”话题成为民族音乐学研究的新动向。关于认同,民族音乐学者长期关注的是认同形成的要素、音乐如何成为个人与群体、社会等凝聚与区分的标志等议题。通过观察,包括晏氏八音班在内的玉林传统乐班在当地婚礼等民间仪式中的日常音乐实践,其实可以阐释成不同层次的多重性认同要素不断建构的过程,这些认同的要素包括自我认同、宗族认同、地域认同等。
(一)自我认同
晏氏八音班成员不止一次跟笔者提及,他们师傅那辈,附近村子有什么婚丧嫁娶必定会请乐班去“闹闹”。不请乐班的人家,会被周围人瞧不起。因此在当时乐班地位是蛮高的,可算仪式中的音乐“主角”。能把师傅们的老手艺传承到今日,他们深感自豪。 但是,21世纪以来,现代乐队异军突起并越来越多地涌入玉林当地各种民俗仪式当中,成为主家和賓客们的新宠。现代乐队拥有各式西洋乐器,有的还有自己的调音、扩音设备,阵仗很大,颇有压过传统乐班之势。八音乐师们当然清楚这些,心里产生了很多说不清、道不明的滋味,有羡慕也有妒嫉。为了守护自己的音乐,八音乐班和现代乐队达成了一些“心照不宣”的约定:如婚礼中,除迎新进门、吃贺礼、送客等环节外,两者在仪式中需“此起彼伏”“井水不犯河水”。
八音乐师深谙当代人审美趣尚,为吸引更多听众的目光,他们私下也会演练现代乐队演奏的曲目(如红歌、流行歌曲等)。晏氏八音班、新开坡八音班在婚礼中随现代乐队一同演奏《我和我的祖国》《咱老百姓》等即为明证。但却从未闻得哪个现代乐队学习、演奏传统八音曲目。
(二)宗族认同
宗族是由一系列的父系亲属关系混杂交互、累积层叠而形成的血缘群体。玉林人的宗族观念很重,每个村子都能看到大大小小属于不同宗族的祠堂。在本地人看来,宗族不仅能使族内成员利用集体力量获取生存、发展所需的资源,还可以借助血缘共同体的亲和力集聚社会能量,使宗族更好地抗灾御变。
玉林八音班一个重要的文化特征在于其成员来自同一村落或同一宗族。过去每个村子或大姓宗族基本都拥有一个或数个八音乐班。八音班的数量、演奏水准和知名度实乃宗族与宗族、村落与村落之间互相攀比、炫耀的资本。晏氏八音班成立之初衷就是宗族长老认为偌大的庆龙晏氏若无一个“像样”的八音班,定会被其他宗族的人耻笑而抬不起头。因此由晏氏祠堂出钱置办乐器,进而培养了晏氏八音班,后一直传承至今。用晏氏八音班成员自己的话说:“吹了几十年,练出了技术,帮了有需要的人屋(家),也吹出了晏家在玉林的名气,把老祖宗的东西传下去,我们也安心了。”
据笔者观察,仍在坚守宗族乐班大旗{1}的晏氏八音班由于成员长期磨合形成的精湛技艺,赢得了当地良好的名声和口碑。附近村里的百姓都对其耳熟能详,有什么需要奏乐的仪式活动第一时间就会想到他们。而且,在仪式中的关键环节也放心让其“挑大梁”,这在新开坡村唐家婚礼便可窥见:晏氏八音班享受着能够单独随主家前去拜请祖宗、迎接新娘的特殊礼遇。对此,乐班成员甚为自豪。这同样也使受邀参加婚礼的晏氏族人脸上有光。笔者在婚礼现场对晏氏八音班进行采访时,很多路过的晏氏族人都跟笔者强调:“这是我们晏家的八音班!”由之可见,作为宗族乐班的晏氏八音班的确很好地发挥了振兴家族声望、凝聚族人情感与向心力的社会功用。
(三)地域认同
地域认同是指居于某地的人们对于其居住区域内的文化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在历史的长河中,八音和玉林的民俗仪式紧密相连并水乳交融。晏氏八音班代表的不仅是对传统音乐的坚守,也是当地仪式活动的一种文化象征,诉说着一方百姓的道德情感与生命理想。八音艺人通过奏乐、当地百姓通过听乐的方式表达着自己的地域认同感。玉林独特的文化语境滋养了八音艺人,使其创造、延续了具有地域特色与气质的音乐符号,成为当地一道靓丽的艺术风景线。
七、余论
在写作过程中,笔者时常想起前段时间受到公众热议的一部电影《百鸟朝凤》。影片讲述了新老两代唢呐艺人传承与学艺的故事,从一个侧面展现了民间吹打乐的兴衰及现代文化对乡村世界的巨大冲击。片中焦三爷一声叹息:“从前出活的时候唢呐匠坐在太师椅上,孝子贤孙跪倒一大片,可现在呢,谁还把唢呐匠当回事。”
玉林八音后继乏人的传承现状与《百鸟朝凤》中吹打班遭遇的情况颇为相似。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与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极大满足,但却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身边优秀传统文化的存在,这从笔者此次参与的婚礼可见一斑:新郎新娘现定居玉林市区,之
所以在新郎农村老宅举办婚礼,只是为顺从老辈人的心愿。按照传统习俗,八音班到达新娘家中需要吹奏《梳妆引》等曲目,催促新娘梳妆打扮早些出门,但因新娘设宴地点在市区酒店,晏氏八音班不得不省略掉很多以往必须进行的仪程和曲目。对此,笔者曾问过乐班成员,他们尽是无声的叹息。
无法否认,《百鸟朝凤》的故事仍旧在每一天的生活中上演。在这个被铺天盖地的流行音乐、娱乐讯息裹挟的时代,很庆幸我们还能从乡间听到淳朴的玉林八音,很庆幸还能看到八音乐师们在坚守着自己的信仰、精神和传统。从乡间里陌走来的玉林八音,既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我们的民族文化之根。笔者听闻玉林八音现已有政府建立的传承基地,也开始进入地方高校课堂,这或许是该乐种传承与复兴的新尝试,尚有待流淌的时光来检验。
参考文献:
[1] 〔清〕冯德材等.鬰林州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
[2] 魏琳琳.海外民族音乐学视野下“音乐与认同”研究[J].民族艺术,2015(5).
[3] 玉林市志编纂委员会.玉林市志[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
[4] Erik Erikson.Identity and the Life Cycle[M].New York: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 Press,1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