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爱情的多种模样

来源 :风流一代·青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dfox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霸” 情侣
  没有梦想的爱情,不算爱
  在华东理工大学有这么一对“学霸情侣”,他们偶然相识,彼此欣赏,兴趣相投,并肩前行,实现了学业和爱情的双赢。爱情不仅没有耽误他们的学业,反而成了他们抵达梦想的催化剂。他们是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2017级本科生杨逸伦和周昊宇。
  杨逸伦和周昊宇原本并不在同一个班级。2018年上半年,在学院组织的一次“心理情景剧”活动中,杨逸伦是编剧,周昊宇是演员。杨逸伦笑起来阳光又可爱,周昊宇演技也很好,两人都觉得对方挺有才,彼此留下了一点印象。再次相遇,是一学期后的国家奖学金答辩现场,二人最终双双摘得大奖。彼此优秀的人总会多看两眼,这一看,双方便留下了深刻印象,一来二去,两人慢慢熟络起来。
  杨逸伦和周昊宇在学习上都有一股韧劲,“打破砂锅问到底”,偏要满分才罢休。两人很快被彼此的才华吸引,加上志趣相投,没多久,就走到了一起。
  “他们谈恋爱,不仅不影响学习,还互相促进。”两人的辅导员说,“同学们称这对‘学霸’情侣是‘教科书式恋爱’。”两人相约,谈恋爱不能影响学习,比如,平常上较容易的专业课,两人会坐在一起,遇到较难的专业课时,两人必须分开坐。
  白天上课结束后,杨逸伦和周昊宇还会相约晚上去图书馆,他们选好相邻的位置,互相督促学习。杨逸伦的电脑很卡,她很想拿国家奖学金换台电脑,平时学不下去的时候,周昊宇就在旁边鼓励她,两个人相互加油打气,都不允许对方懈怠。
  在学习中,两人各有所长,互相取长补短,用自己的优势学科去帮助对方的劣势学科。到了考试周,他们会一起整理各门课的复习提纲,相互提出意见,不断改进。谈恋爱真正成了两人相互改变、促进的过程。
  不仅是学习,相同的兴趣爱好也为彼此“加糖”。周末的时候,他们会一起打羽毛球、打台球,给生活一点调剂。两人都喜欢旅游,利用有限的假期时间,他们还游玩了祖国的三处地方。
  事实上,“学霸+学霸”确实起到了“学霸乘法效应”。在专业课上,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课程之多、难度之大是公认的,杨逸伦的必修课均分达到92.9,综合学分平均绩点为3.88(满分绩点为4),位列全学院第二。面对排名第一的男友周昊宇,杨逸伦没有不甘,只有心服口服,但她也表示,不会因为专业排名第一的是自己男朋友,就会停止“觊觎”第一这个位置。
  学校有一个“宝钢奖学金”,特等奖奖金是两万元,杨逸伦很想获得这个奖金。竞争的第一步是学院内答辩,她的对手正是男友周昊宇。周昊宇没有打击杨逸伦,而是很真诚地鼓励她去冲。
  作家王小波有句话:“我和你就像两个小孩子,围着一个神秘的果酱罐,一点一点地尝它,看看里面有多少甜。”这句话用来诠释“学霸”的爱情再适合不过了。对于杨逸伦和周昊宇而言,爱情的本质就是互相成就,“如果彼此的梦想不在一条路上,大家没有共同的奋斗目标,无论对方有多优秀,我只会认为他有才。我会喜欢他,却不会爱上他。”
  如今,杨逸伦和周昊宇已升入大四,两人都选择了保研,并双双获得上海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大学的Offer。
  主播情侣
  爱情写在“爆款”里
  黄元甫和李佳迅是一对快乐的小情侣。2018年底他们真正追随自己内心,开启了崭新的环球旅居生活:400天,12个国家,一个月旅居一个地方,绕了地球一圈,用自己的体验解锁每一块大陆。他们独立做出115集旅行视频,累计播出超过1200分钟。他们分享的“千百种生活”在微博话题阅读量超过了2.2亿次。
  两个人的第一场旅行还要追溯到大二那年。“我们曾是同学,一起在北京念大学,大二那一年成为男女朋友。”黄元甫回忆说,“选择彼此的最大原因是爱玩。”
  有了独立的生活、充裕的时间,又遇到了对的人,大学成为两人热爱旅行的起点。天津是两人的首场旅行目的地,李佳迅对此回忆:“两个人去探索陌生的城市,在大街小巷拍照,那种幸福感,延续了回来后的一整个学期。”随后,从杭州到厦门,從青海到西安,两人用自己的双脚一步步解锁地图上的未知区域。
  毕业后,黄元甫和李佳迅都留在北京工作,工作即使再繁忙,他们也坚持旅行。旅行时,他们总是别出心裁地创作MV,并搭配原创音乐,发布到网络上,很快积攒起了人气。时间一长,两人便想,有没有可能把旅行和创作当成一种职业。
  2016年,黄元甫和李佳迅做出了一个让家人和朋友意想不到的决定——双双辞职,让旅行成为生活的全部。“这个决定充满未知,没有保障和经验,之所以能下这个决定,最重要的就是黄元甫,我们的价值观和兴趣相同,能够相互鼓励和陪伴。”李佳迅说。
  成为职业旅行者以后,除了旅行以外,创作占据了黄元甫和李佳迅的大部分时间。旅人故事、旅行攻略、好物推荐、问题解答……两人的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平台上,周一到周日的“旅行节目单”各不相同。
  一路上,黄元甫负责拍摄、文案以及科普知识,李佳迅是镜头里的主角。后期剪辑时,两人也常常遇到分歧,每逢如此,两人都要停下来,理清思路,慢慢改,直到互相满意了才会定稿。尽管很累,但他们形成了一致的旅行原则:不去看旅游景点制造给游客商业化的那一面,尽量去看到真实的当地人的生活,尽可能多地接触当地的居住环境、生活状态。两人的创作也贴合年轻旅行者的需求,因此很快得到了共鸣和欢迎。
  起初,两个人只是抱着“看看能不能适应常年在外的旅居生活”开始尝试,结果以前曾经憧憬过的、想做的、想看的,在2019年都大胆实现了。他们拍的系列旅行视频,很多粉丝观看后留言,诉说这一年跟着他们体验到了不同的生活,日子似乎变得没有那么难熬了。这其中,有产后抑郁一直在家的年轻妈妈,有面临高考、考研的学生,甚至有的人正在经历着病痛……
  两人的爱情在旅行中越发牢固。2020年,黄元甫和李佳迅步入了婚姻殿堂,同时迎来了事业上的丰收——他们受邀成为芬兰航空2020年中国区官方大使。   在黄元甫和李佳迅身上,我们可以看到,随着直播兴起,现代情侣“网红”的“杀招”,几乎都写在他们的“爆款”里。出了名的情侣不再是小角色,但他们在彼此都是小角色的时候,练出了1+1>2的大“杀招”。他们乐于将某一个彼此相处的瞬间,不管是争吵、惊喜,还是互动、意外,都记录下来,并赋予一对普通人微妙的高光。
  这种新型的婚恋方式,更受这一代青年的追捧,就像黄元甫所说:“之所以有那么多人喜欢我们,关注我们的爱情,是因为我们给更多像我们这样的人,提供了另一种爱的可能。”
  重卡司机情侣
  爱情之花在公路上绽放
  张琳1996年出生在云南昭通,中学毕业后就出去打工,在浙江嘉兴一家电子厂做集成组装工作。流水线工作枯燥,有的工人把自己的生活展示到快手上。张琳看着新鲜也搞了个账号,当时她没有什么人气,有个男网友坚持每天都跟她互动,这个人正是她未来的丈夫陈勋。
  有一次,张琳忍不住问他:你是做什么的?陈勋说自己是开大卡车的。一来二去两人有了好感。认识半个月,张琳和陈勋第一次见面,看到了他的大卡车,足足有3个她高。
  两人建立恋爱关系后,张琳干脆辞了工作陪着男友跑车,偶尔幻想着自己能开大卡车。
  当她提出这个想法时,陈勋坚决反对:女孩子干这个太辛苦。张琳偷偷联系驾校教练,求了教练三四天,他才勉强同意收女学员。等到陈勋发现时,张琳已经预约了科目一考试,他气得两天没吃饭,只好无奈答应。
  张琳的个子矮,大卡车高9.6米,车门的门把都几乎过了她的头顶。因为身高条件,张琳踩离合器费劲,但她学车刻苦,什么都一学就会,两个半月就拿到了B2驾照,四个科目都是一次性通过。
  张琳拿到驾照后,决定进入卡车司机行列。入行的原因很简单,看男朋友比较辛苦,想帮他减轻一点压力。她刚开始和男友开的是“夫妻车”,当时他们跑的是上海—重庆路线,一天1700多公里,白天张琳开,晚上换男友开,两人加起来月收入1.4万元左右。这份黑白颠倒的工作,即使换个身强体壮的男人干起来都够呛,她却能比较坦然地接受,因为两个人一起奋斗的力量是强大的。
  2018年5月两人领证,正式结为夫妻。两人拍了婚纱照,婚礼时间定在2019年1月。陈勋说,结婚那天想给她一个惊喜,纪念他们不一样的恋爱经历。人家谈恋爱都是咖啡馆和公园等浪漫的地方,而他们俩相处得最多的地方就是大卡车的驾驶室。因此,婚礼那天,陈勋找了10辆大挂车车头来接她,惊呆了张琳。挂车后面,不少的朋友都特意开来了大卡车给他们俩的婚礼撑场面,一辆辆的大卡车排成排,绵延了好几百米。他们的婚礼成为当地最有特色的婚礼。
  结婚后,为了更快地实现买房买车的心愿,张琳跟老公商量:“要不我自己出来单干吧!这样两个人的收入更多一些。”陈勋不同意,两个人跑一辆车路上互相有照应。她这么瘦小,哪个车队会要她单独开?在这个行业,女性的主要任务被认为是跟车、做饭、洗衣等后勤工作。卡车女司机,一个车队都很难找出一个。但经不住张琳的软磨硬泡,陈勋决定让她去试试,碰碰壁也好,说不定她就打消了这个念头。
  果然,张琳自荐去应聘,对方客气的会说:“你一个女孩子能开这么大的车吗?我们还是觉得女司机可能不行。”不客气的,连话都懒得说一句,直接摆手示意她走。最惨的一天,张琳连着找了三个车队都被拒绝了。
  张琳很失落,但并没有知难而退。她下定决心,一定要为女司机正名,转变大家对女司机的看法。见张琳的想法如此坚定,陈勋也心疼了,就托人介绍她到百世快递的物流园,成为快递中转场唯一的重卡女司机。
  第一次单独跑车的那天,陈勋特意来送张琳。他在张琳的副驾驶座上放了一个粉熊毛绒玩具,这个玩具的作用可不小。小两口在电话里起了口角,张琳不敢吵起来,怕影响他开车,只好揍粉熊出气。她的方向盘正前方玻璃上,粘了一圈粉色塑料小花,也是陈勋专门从湖北带过来的,让她开车累了看看花,换个心情。车内还有一盆绿箩,用来净化车内空气。
  张琳夫妻俩都是卡车司机,日夜颠倒、以车为家。这么一来,两人见面的时间也就更少了,由于快递这个行业的特殊性,节假日不能团聚是常有的事。张琳负责温州—泉州快递专线,陈勋则调去开泉州—荆州线,两人就能在泉州转运中心交会,不过他们一周也只能碰上6小时,一个月满打满算待在一起24小时。但只要心在一起,互相牵挂着,他们觉得一路上都是甜蜜的风景。
  线上情侣
  朋友圈都是相亲资源
  阳菌生于1995年,就读于南京理工大学,学的专业是计算机,因为性格开朗,喜欢与人打交道,毕业后成为了一名效能教练。
  2019年6月,她回顾自己前一年制定的生活目标:希望一年内可以成家,当时就笑喷了。这一年半过去了,她依旧连个对象都没有,怎么成家?
  她的老板问她:“既然是年度目标,你定期回顾了吗?行动了吗?去年相亲了多少次?工作忙,我可以给你休带薪假。关键是你要问自己:真正阻碍你恋爱的是什么?”
  阳菌开始认真思考起“脱单”这件事。她意识到自己要转变思维,将目标变成真正热切渴望的事,这样就有行动力了。
  阳菌是一个工具控,每定下一個目标,就开始罗列计划、分解目标、盘点资源、跟进行动。她拿出一张《GPS目标计划表》开始填写起来,其中最重要的一项行动指标便是:每月至少和3名男生相亲。
  哪里来这么多人呢?发动身边的人,尤其是那些和她喜好相近的人。
  阳菌把“我要脱单”的想法发到朋友圈,并且特别发给她所欣赏的朋友、老师们,请他们留意。甚至,她还请公司的物业阿姨帮忙转发,心想:万一那个人就在同一栋写字楼工作呢?
  让阳菌“我要脱单”这件事更为广泛地传播的是她老板发的一条朋友圈:今年公司KPI指标之一就是让阳菌“脱单”……
  阳菌老板的朋友圈一发,很多人跟着转发,当天就有30多个陌生人申请加阳菌微信。   一天,阳菌的好友小七组织了一场“线上CP”活动,邀请阳菌参加。阳菌本来想的是真实生活中的相亲,对于线上相亲没有想过,但未尝不可以尝试一下,所以她就报了名。
  万万没想到,就在这场线上活动中,阳菌遇到了她的“宝藏男孩”——李憨憨。
  李憨憨出生于1993年,从南京农业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南京工作。2020年元旦他跳槽去了上海,从事区块链行业内容运营方面的工作。1月底的一天,他发了一条朋友圈:回老家可能经历催婚。阳菌的另一位朋友看到后,给他留言:“有个‘线上CP’活动,有兴趣参加不?”李憨憨回复:“好呀,邀请我。”就这样,他在微信公众号后台报了名。小七在后台看阳菌和李憨憨的资料后,就给他俩组了CP。
  与李憨憨匹配之后,阳菌并没有抱太大期望,只是每天机械地完成活动任务卡。转折发生在第6天的任务:用一首歌形容自己,并唱给对方听。
  那天,她看到微信对话框里,李憨憨发来语音。她刚要点开,信息又被撤回,这样来回3次,终于可以点开他的语音了。唱歌的人声音颤抖,还跑了调。李憨憨特地解释:我五音不全,唱歌是最害怕面对的事情。
  阳菌当时就笑了:这人怎么这么实诚呢?面对一个刚认识几天的网友,他不一定要完成这个任务啊。
  就这样,阳菌对他有了好感,两人就从歌曲聊开去,阳菌发现他不仅爱看剧,还爱写剧评。如果有两人共同看过的剧,他还认真地询问她的感受,把自己写的剧评发给阳菌看。他在工作之余,有一个自己的公众号,写写影评和自己发掘的美食等。阳菌恰好也有一个公众号,写的也是美食。
  李憨憨翻遍阳菌的朋友圈,整理了一个“阳菌备忘录”,里面分门别类地记录了阳菌生命中重要的人、他们聊过的话等,放在“印象笔记”APP中。他送给阳菌的第一个礼物便是“印象笔记”的高级账户。
  2020年3月14日,两人相约线下见面,李憨憨向阳菌表白,确定了恋人关系,自此开始了甜蜜的异地恋。两人的爱情得到了很多网友的祝福。
  目前,李憨憨已從上海回到南京工作。两人决定一起在南京奋斗,2021年先买一套小房子安家,未来再慢慢换……
  志愿者情侣
  因为公益心连心
  唐杨1995年出生,就读于江苏省第二师范学院,大二时去参军,5年后退伍,回到学校继续完成学业。学业之余,他还是南京人防救援队的一名志愿者。不上课的时候,他就去参加防空防灾救援演练、自救互救的活动。
  2018年的元宵节,唐杨作为志愿者参与南京地铁张府园站的保障工作。晚上,人流量越来越大,有志愿者来增援了,其中就有沈晓艳。沈晓艳是消防队的一名文职人员,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志愿服务。
  在值勤保障工作的前一天,参加培训时,两个人就认识了,但也仅限于认识。
  在张府园站连续值勤了三天,沈晓艳给唐杨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发现这个姑娘会体谅人,并且热心助人。
  这次值勤工作结束,唐杨发现,志愿者们每周四的培训,沈晓艳都会来参加,学习、训练都很认真。两人接触就越发地多了,但也仅仅是聊得来的朋友而已。
  这一年,他们都去了苏州参加一次省级大型人防演练活动。这次的演练对个人能力和心理素质上的挑战很大,他们每天只睡三个小时的觉,其余时间都在人防工事内进行各项演训。
  唐杨发现沈晓艳一点也不怵,专业能力很强。面对演练中的突发情况时,她沉着、冷静,有行动力。
  难得休息的时间,两人聊天时,发现彼此除了热心志愿者服务之外,更有着共同的信念,就是要做一名优秀的“火焰蓝”工作者(消防员代称)。
  唐杨心动了,休息时间,他跑去悄悄问队长,沈晓艳有没有男朋友。队长说:“不知道啊,你自己问她去。”
  2019年8月1日,沈晓艳邀请唐杨去看电影《烈火英雄》。这是一部讲述“逆行者”——消防队员的英雄故事,两人看得热血沸腾。唐杨暗下决心:自己不仅要实现“火焰蓝”的梦想,还要成为沈晓艳的男朋友。
  电影结束后,他向沈晓艳表明了心意,沈晓艳答应了。两人约定,在以后的日子里,他们要一起做志愿服务,一起为“火焰蓝”事业奋斗,一起面对生活中可能遭遇的各种困难。
  2020年春节,唐杨正在徐州老家过年,突然接到沈晓艳的电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人防救援队发出了招募志愿者的通知,沈晓艳问他要不要参加。唐杨问:“你参加吗?”沈晓艳说:“当然!”唐杨说:“那我也必须参加,我们是一起的!”
  唐杨对父母说:“南京在招募防疫志愿者,我女朋友已经报名了,我要和她在一起!”父母同意了,并叮嘱他注意安全。
  正月初六,唐杨回到南京,和沈晓艳成为南京南站的防疫志愿者。在一起坚守南京南站的100多天里,两个人相互打气,相互支持,每天从早上8点工作到晚上10点。
  他们遇到了很多事,都耐心面对。在唐杨的心目中,这些事都不算什么,他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沈晓艳因为要回单位值班,不得不与唐杨分开了三天。那三天唐杨觉得特别孤单,这让他更加确认,他离不开沈晓艳。
  2020年12月16日,唐杨正式加入了“火焰蓝”队伍,目前正在为期一年的封闭培训中。
  唐杨和沈晓艳都觉得他们生而有幸,不仅找到了自己热爱的事业,还找到了有相同信念的恋人。他们的未来既要为了个人小家努力,也要为“火焰蓝”事业添砖加瓦。
其他文献
《图解世界精英思维》  作者:崔洋  出版社:北京日报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10月  任何一个健康而成熟的社会,都有其中坚力量,我们一般称之为“精英”。19世纪的意大利社会学家维尔弗雷多·帕累托给“精英”下过一个定义,“我们把那些在各自领域获得最高能力指数的人确定为一个阶级,并将其命名为精英阶级”。到了现代社会,人们对“精英”的认识不断深化,现代精英理论认为,精英不是一个阶级,而是一类人群
期刊
作家朱自清有一篇散文叫《说话》,文中说:“说话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天天说话,不见得就会说话;许多人说了一辈子的话,没有说过几句好话。”的确如此,说话容易,但要想把话说好,或者是每天都好好说话,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记得上中学时,班上一个男生和一个女生不知为何事吵了起来,吵得很凶,无论别人怎么劝,都劝不停。男生嘲笑女生:“你看看你长的那几根头发,与秃子有什么区别?还每天照镜子,臭美啥?”  女生
期刊
石节子村是一个藏在大山深处的小山村,靳勒是西北师范大学美术系的老师,也是石节子村考出来的第一个大学生,1991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  靳勒想用艺术改变乡村,便在老家創办了国内第一家乡村美术馆——石节子美术馆。石节子美术馆的特殊之处在于整个村庄就是一座美术馆,由整个自然村的山水、田园、植被、院落、家禽、农具、日用品及村民生活构成,每家都是展览厅,所有看到的和感受到的都是艺术的一部分。  如今,石节
期刊
我天生是个馋人,对于各种美食,一向来者不拒。朋友去广州,携回各色点心,勇于试味的我,自然逐一品尝。这次最喜欢的,莫过于鸡仔饼。送口细品,五味杂陈,再搭配着朋友送的普洱茶,甚是有味。  提起“鸡仔饼”,很多人会联想到鸡肉,实际上,它跟鸡一点关系都没有,只是形状相似而已。“鸡仔饼”又名“小凤饼”,源自广州成珠楼酒店,历史悠久,远近驰名。  关于这道美食的来历,当地流传着几种不同的说法,最广为流传的一种
期刊
在图书馆的杂志架上,我看到《风流一代》和《读者》挨着,出于好奇,便拿起《风流一代》读起来。我读到专题文章《女孩,你买房了吗》时,突然觉得那个买房的刘小莹正是我。文中对女性购房者为何猛增的剖析更是深得我心,比如“一套房子不仅是安居的暖窝,更是一片自我的天地”“买房让问题朝着自己可控的方向改善,过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杂志中的很多内容都很符合我们年轻人的心理,也很贴近生活,我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本杂志
期刊
“凡尔赛文学”在社交网络上疯狂传播,它并非中法文学友好交流的衍生产品,而是网友自创的一种文体。其最大特点在于不经意间地露富、拐弯抹角地炫耀、润物细无声地展示一种高端品质生活,用何炅的话总结:“‘凡尔赛文学’就是‘用最低调的话,炫最高调的耀’。”  先通过几个例子体会一下“凡尔赛文学”,比如,“真的太讨厌了,男朋友送我的红色法拉利太土了,直男就这审美吗?”又如,“当家里没有酒精的时候,默默地掏出SK
期刊
“打工人,打工魂,打工都是人上人。”最近,随着“打工人”这一网络模因(英文meme,有“文化的遗传因子”之义)突然走红,网上几乎处处可见这句颇为“无厘头”的顺口溜。一时间,不论是在流水线上辛苦劳动的产业工人,还是在格子间里低头伏案的都市白领,不同行业、不同收入水平的工薪收入者,纷纷在网上用起了“打工人”这个共同的自称。(2020年10月27日《中国青年报》)  “打工赚不了几个钱,但多打几份工可以
期刊
每周一日无作业、适当布置体育和家务作业……针对家长和学生反映强烈的中、小学生作业负担过重问题,山西省太原市日前出台新规,明确今后中、小学要控制书面作业总量,全市小学实行“每周一日无作业”制度。(2020年10月30日《新华每日电讯》)  “每周一日无作业”不是太原市的独创。早在十多年前,就有个别地方的个别小学实行“无作业日”举措,除了双休日,在“无作业日”这天,语文、数学、英语三科的老师都不会布置
期刊
2020年,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有特别的记忆。  微博上,有人发起了一个话题#用一个词形容2020#,点赞数最高的就是“疫”和“援”。一场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开学延期、高考延期、婚礼延期……但一个“援”字又为这一年平添了无限希望。不论是全国各地对武汉的相助,还是海外炎黄子孙对祖国的无私奉献,“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异国援手,都让人备感温暖。  2020年,“变”贯穿每个人的生活。戴口罩和洗手已成为
期刊
在网上,有两段视频打动了我。第一段视频中,当医生、护士、社区工作人员把防护服脱下时,里面的衣服都湿透了,甚至能从袖口倒出汗水。这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一线防疫工作人员的真实生活写照。穿上防护服的他们,15分钟后,就开始汗流浃背。即使如此,他们依然笑着调侃:“好爽。”  第二段视频,是江西九江市江洲镇发的一封《告游子书》:“江洲儿郎,家乡盼你回家。”这封信发出没多久,3000多名青壮年响应号召,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