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格拉纳多斯是19世纪至20世纪西班牙本土的著名钢琴家及作曲家,他所创作的钢琴组曲《戈雅之画》标志着西班牙民族乐派崛起与发展,使整个西班牙钢琴文献熠熠生辉。本文通过介绍本组曲不同演奏版本的风格特点,着重分析对作品的审美体验。
关键词:格拉纳多斯 《戈雅之画》 比较分析 情感体验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08-0004-02
一、生命奏响的狂想曲
格拉纳多斯的《戈雅之画》是当前最为著名的钢琴组曲之一,其主要的原因就是其精神内涵。和其他的人不同,许多的演奏家在进行演奏额时候,通常都是以演奏为主,将自己定义为一个艺人,或者将钢琴定义为一种赚钱的工具,这样的做法固然能够让其得到非常大的名声和利益,但却丧失了作为一个钢琴演奏者的纯粹。但是格拉纳多斯是完全不同的,他在音乐上的路途是其他人所不能够比拟的,因为他对自己的定位就是一个钢琴演奏者,最纯粹的演奏者,他将自己的每一首曲子都当成了一件艺术品。因此,它的作品都是经过了诸多的雕琢的。这种雕琢和商业化的雕琢又完全的不同,因为商业化的雕琢,在很大的程度上是為了迎合观众,让观众能够非常好的倾听自己的音乐,从而获得利益,但是格拉纳多斯的雕琢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他要将自己的作品做到完美,做到能够称之为艺术品的程度,就算是其他的人不认可,他也在坚持,这种坚持就让他的作品成为了一种孤独的存在。这种孤独是一切艺术品的特质。而格拉纳多斯的一声努力,也就是让这种孤独的艺术品越来越多,来满足自己庞大的“野心”。是的,“野心”!他在一定的程度上认为自己的作品就是自己生命的全部,而他创作这些曲子的目的就是让自己的生命更加的华丽。因此,在某些程度上来看,他是在用自己的生命奏响自己的曲目。而《戈雅之画》就是他最为杰出的作品,也是他一生中最美丽的时刻,这部作品在最大程度上倾注了他的心血。
二、生活描绘的艺术画
格拉纳多斯曾在信中这样提到:“我创作了一集有很大气概和难度的《戈雅之画》。它们是我所作努力的回报——我爱上了戈雅的心理”。巧合的是,曾经一位法国的启蒙主义者在涉及旋律的论述中也指出:“是什么使音乐成了模仿的艺术呢?是旋律。旋律模仿人声的变化,表现出怨诉,表现出痛苦和喜悦的呼声,表现出威吓,一切情感的发声表现都属于旋律表现和范畴”。格拉纳多斯还曾提到:“在《戈雅之画》中我企图给予一种个性特征,一种苦涩和优雅的混合物——它们是典型西班牙式的,那种突然充满爱和热情的情感,戏剧性和悲惨的,就像在戈雅的作品中所看到的”。
《戈雅之画》由六首乐曲构成,于1909年至1914年间完成,分为两册出版。第一册前四首乐曲,于1909年至1910年间出版;第二册后两首乐曲,于1913年至1914年间出版。西班牙传统音乐语汇充斥在作品中,给人即兴的印象,展现出创作者的精神本质以及对生命无与伦比的体会。
第一首《情话》,代表着玛霍向玛哈的求爱,这一乐曲的创作灵感来自《狂想曲》中的第五幅作品。玛霍伴随节奏感强烈的前奏登场,变奏题材选用与戈雅同时代的西班牙作曲家拉赛那(1751年-1816年)的歌曲及西班牙荷他舞曲。
《情话》所要达到的对爱的充分表达的目的,不仅是格拉纳多斯对18世纪西班牙敢爱敢恨的玛霍的颂赞,更是对戈雅一生未尽的夙愿的献礼。这一乐曲中的强烈抒情,充分展示了一位被爱恋笼罩的玛霍,在向玛哈表明心意时的那种无法抑制的急切,狂热又理智,但谨慎终究无法战胜激情。爱的告白总是不可能真正做到深思熟虑和小心翼翼,没有人能控制住内心的情感火山,所以《情话》充满了千回百转,充满了玛霍私密的、琐碎的情思缠绕。
第二首《窗边诉怀》,是一首关于爱的二重唱。低音模仿吉他,旋律则模仿人声,唱出了相当优美的喧叙调。这种高低音不同的模仿正是格拉纳多斯的心声,因为在窗边诉怀的人,最常见的姿态就是弹奏吉他,自弹自乐。因此,在这首曲子中,高低音色完美的表达出了这种感觉。但是如果仅仅是这样,那么格拉纳多斯永远也不可能称之为大师,其更重要的原因就是高低音不断的变换,让音乐中出现了一种情绪,这种情绪在前半段的时候是一种憧憬的感觉,仿佛对前半生的激昂的怀念,因此较为愉快。而后半首就逐渐趋于平淡,这种平淡在很大的程度上来说,是作者心境的一种转变,这种转变正好体现了作者人生阅历丰富的感觉。因此,这首歌就仿佛是在诉说作者的一生,从初出茅庐的意气风发,到人到中年的彬彬有礼,再到迟暮年纪的一种颓唐,一切融合得那么恰当,就仿佛是一个小小的,平淡的人生,在人们的眼前走过。平淡无奇,但是却无时无刻不充满了感动。
第三首《篝火晚会》,又称《灯光下的凡丹果舞》。第三首曲子最为第一册中的高潮部分,它和其他作品的组曲有着很大的相似之处,那就是情绪的高昂。在这首曲子中,那种高昂的感觉仿佛将整部组曲退上了一个高峰,如果承接第二首的话,那么就是人生最后一搏的感觉。因此,篝火晚会其实在某些程度上就是作者的最后狂欢。可以预知,这个狂欢必然是热情奔放的,倾注了作者最后的全部力量,完完全全的迸发出了那种力量的美感。因此,这首曲子也和其他三首有着很大的区别,是热情与火的感觉,不再是那种淡淡的爱,浅浅的爱,而是不顾一切的爱,狂野而奔放。
第四首《少女与夜莺》是《戈雅之画》中非常著名的一首,甚至在某些程度上可以说,这首曲子是《戈雅之画》之所以出名的原因。因为这首曲子在第一册中起到了一个完美收官的作用。它的音色和前两部作品类似,但是却又有些不同,因为这部分作品那种,仿佛预示了收官,因此充满了悲凉的味道。但是大师的作品中,不是单纯的悲凉,而是掺杂了一些更为复杂的情感,恰似少女和夜莺那种懵懂的感觉,说不清道不明,但是偏偏就是有一种勾人的情感在其中,让人欲罢不能。
相别一日,如隔三秋。但热恋的温度总会退却,而作为男性的玛霍似乎总是要先行一步。当玛哈终于从昨日的缠绵中醒来时,玛霍已经不在身边,玛哈顿感失落,她意识到感情终会迎来不可抗拒的倦怠,这种不安全感被夜莺的啼叫抹上了更深色的哀伤,那是对爱的不确定以及对幸福的不信任感。彷佛夜莺的歌声自玛哈心中涌出,但玛霍是否能听到这份因无尽思念而夸大的哀鸣呢?
然而让人无法接受的是,原本出于爱的疑惑与踌躇却一语成谶,夜莺婉转动听的歌声似乎已经预知了玛哈急转直下的命运。格拉那多斯将属于肖邦的浪漫带进作品,以致玛哈在面对爱人玛霍的离开后心生慨叹。在组曲的第二部中,格拉那多斯触摸到戈雅作品的阴暗面,同时被画中不可抑制的宿命感、华美外表下难以掩盖的悲情与死亡气息深深折服。
在完全失去听力之后,画家戈雅只能通过手语进行交流。在巨大的孤独感面前几近沉沦,但也正因这近乎与世隔绝的孤独,使他轻易摆脱掉与上层社会交际的装腔作势,重新审视生命的意义:“把我的注意力从疾病上移开,赔偿我由它引起的严重的损失。我决定用我的时间去完成一个组画,在那里我将运用我的观察力,那是昔日所画的那种受人委托的绘画所不曾有过的。在那里,奇思怪想和创造性可以不受任何限制”。
第五首《爱与死》,取材自《狂想曲》第十幅同名画作。这首曲子在某些层面上,所表达的含义其实与《狂想曲》中的是相同的。那种悲怆的感觉,那种来自灵魂的战栗感,都是这首曲子的精髓。但是它不同于其他的悲怆,它的悲怆是一种心甘情愿的感觉,一种受伤了却认同的感觉。这种感觉非常的难得,一般的演奏者非常难以拿捏。同时,也正是因为这种感觉才让人迷恋,因为爱与死,都是人们所欲罢不能的,仿佛毒品一样蔓延到人们的骨髓之中。
综上,本文通过对拉罗查、道格拉斯等著名钢琴演奏家对《戈雅之画》演绎的分析,试图探寻走进乐曲内部并发现音乐真谛的不同路径。再经对组曲各部分审美体验的列举与描述,希望能为同样在研究《戈雅之画》或是喜欢格拉纳多斯音乐作品的人们提供一些借鉴,更希望能在更多关注此部组曲的人们间达成交流的目的。斯人已去,佳作存世。我们有幸可以通过作品去感受一个世纪前的西班牙风情,也可以透过作品去追思一位伟大的作曲家,用心去聆听、去察看属于他的音乐世界。
参考文献:
[1][德]古·扬森.舒曼论音乐与音乐家[M].陈登颐编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78.
[2]张式谷,潘一飞.西方钢琴音乐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2006.
[3]郑雅丽.论格拉纳多斯钢琴作品《爱与死:叙事曲》的戏剧性冲突[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01):47.
关键词:格拉纳多斯 《戈雅之画》 比较分析 情感体验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08-0004-02
一、生命奏响的狂想曲
格拉纳多斯的《戈雅之画》是当前最为著名的钢琴组曲之一,其主要的原因就是其精神内涵。和其他的人不同,许多的演奏家在进行演奏额时候,通常都是以演奏为主,将自己定义为一个艺人,或者将钢琴定义为一种赚钱的工具,这样的做法固然能够让其得到非常大的名声和利益,但却丧失了作为一个钢琴演奏者的纯粹。但是格拉纳多斯是完全不同的,他在音乐上的路途是其他人所不能够比拟的,因为他对自己的定位就是一个钢琴演奏者,最纯粹的演奏者,他将自己的每一首曲子都当成了一件艺术品。因此,它的作品都是经过了诸多的雕琢的。这种雕琢和商业化的雕琢又完全的不同,因为商业化的雕琢,在很大的程度上是為了迎合观众,让观众能够非常好的倾听自己的音乐,从而获得利益,但是格拉纳多斯的雕琢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他要将自己的作品做到完美,做到能够称之为艺术品的程度,就算是其他的人不认可,他也在坚持,这种坚持就让他的作品成为了一种孤独的存在。这种孤独是一切艺术品的特质。而格拉纳多斯的一声努力,也就是让这种孤独的艺术品越来越多,来满足自己庞大的“野心”。是的,“野心”!他在一定的程度上认为自己的作品就是自己生命的全部,而他创作这些曲子的目的就是让自己的生命更加的华丽。因此,在某些程度上来看,他是在用自己的生命奏响自己的曲目。而《戈雅之画》就是他最为杰出的作品,也是他一生中最美丽的时刻,这部作品在最大程度上倾注了他的心血。
二、生活描绘的艺术画
格拉纳多斯曾在信中这样提到:“我创作了一集有很大气概和难度的《戈雅之画》。它们是我所作努力的回报——我爱上了戈雅的心理”。巧合的是,曾经一位法国的启蒙主义者在涉及旋律的论述中也指出:“是什么使音乐成了模仿的艺术呢?是旋律。旋律模仿人声的变化,表现出怨诉,表现出痛苦和喜悦的呼声,表现出威吓,一切情感的发声表现都属于旋律表现和范畴”。格拉纳多斯还曾提到:“在《戈雅之画》中我企图给予一种个性特征,一种苦涩和优雅的混合物——它们是典型西班牙式的,那种突然充满爱和热情的情感,戏剧性和悲惨的,就像在戈雅的作品中所看到的”。
《戈雅之画》由六首乐曲构成,于1909年至1914年间完成,分为两册出版。第一册前四首乐曲,于1909年至1910年间出版;第二册后两首乐曲,于1913年至1914年间出版。西班牙传统音乐语汇充斥在作品中,给人即兴的印象,展现出创作者的精神本质以及对生命无与伦比的体会。
第一首《情话》,代表着玛霍向玛哈的求爱,这一乐曲的创作灵感来自《狂想曲》中的第五幅作品。玛霍伴随节奏感强烈的前奏登场,变奏题材选用与戈雅同时代的西班牙作曲家拉赛那(1751年-1816年)的歌曲及西班牙荷他舞曲。
《情话》所要达到的对爱的充分表达的目的,不仅是格拉纳多斯对18世纪西班牙敢爱敢恨的玛霍的颂赞,更是对戈雅一生未尽的夙愿的献礼。这一乐曲中的强烈抒情,充分展示了一位被爱恋笼罩的玛霍,在向玛哈表明心意时的那种无法抑制的急切,狂热又理智,但谨慎终究无法战胜激情。爱的告白总是不可能真正做到深思熟虑和小心翼翼,没有人能控制住内心的情感火山,所以《情话》充满了千回百转,充满了玛霍私密的、琐碎的情思缠绕。
第二首《窗边诉怀》,是一首关于爱的二重唱。低音模仿吉他,旋律则模仿人声,唱出了相当优美的喧叙调。这种高低音不同的模仿正是格拉纳多斯的心声,因为在窗边诉怀的人,最常见的姿态就是弹奏吉他,自弹自乐。因此,在这首曲子中,高低音色完美的表达出了这种感觉。但是如果仅仅是这样,那么格拉纳多斯永远也不可能称之为大师,其更重要的原因就是高低音不断的变换,让音乐中出现了一种情绪,这种情绪在前半段的时候是一种憧憬的感觉,仿佛对前半生的激昂的怀念,因此较为愉快。而后半首就逐渐趋于平淡,这种平淡在很大的程度上来说,是作者心境的一种转变,这种转变正好体现了作者人生阅历丰富的感觉。因此,这首歌就仿佛是在诉说作者的一生,从初出茅庐的意气风发,到人到中年的彬彬有礼,再到迟暮年纪的一种颓唐,一切融合得那么恰当,就仿佛是一个小小的,平淡的人生,在人们的眼前走过。平淡无奇,但是却无时无刻不充满了感动。
第三首《篝火晚会》,又称《灯光下的凡丹果舞》。第三首曲子最为第一册中的高潮部分,它和其他作品的组曲有着很大的相似之处,那就是情绪的高昂。在这首曲子中,那种高昂的感觉仿佛将整部组曲退上了一个高峰,如果承接第二首的话,那么就是人生最后一搏的感觉。因此,篝火晚会其实在某些程度上就是作者的最后狂欢。可以预知,这个狂欢必然是热情奔放的,倾注了作者最后的全部力量,完完全全的迸发出了那种力量的美感。因此,这首曲子也和其他三首有着很大的区别,是热情与火的感觉,不再是那种淡淡的爱,浅浅的爱,而是不顾一切的爱,狂野而奔放。
第四首《少女与夜莺》是《戈雅之画》中非常著名的一首,甚至在某些程度上可以说,这首曲子是《戈雅之画》之所以出名的原因。因为这首曲子在第一册中起到了一个完美收官的作用。它的音色和前两部作品类似,但是却又有些不同,因为这部分作品那种,仿佛预示了收官,因此充满了悲凉的味道。但是大师的作品中,不是单纯的悲凉,而是掺杂了一些更为复杂的情感,恰似少女和夜莺那种懵懂的感觉,说不清道不明,但是偏偏就是有一种勾人的情感在其中,让人欲罢不能。
相别一日,如隔三秋。但热恋的温度总会退却,而作为男性的玛霍似乎总是要先行一步。当玛哈终于从昨日的缠绵中醒来时,玛霍已经不在身边,玛哈顿感失落,她意识到感情终会迎来不可抗拒的倦怠,这种不安全感被夜莺的啼叫抹上了更深色的哀伤,那是对爱的不确定以及对幸福的不信任感。彷佛夜莺的歌声自玛哈心中涌出,但玛霍是否能听到这份因无尽思念而夸大的哀鸣呢?
然而让人无法接受的是,原本出于爱的疑惑与踌躇却一语成谶,夜莺婉转动听的歌声似乎已经预知了玛哈急转直下的命运。格拉那多斯将属于肖邦的浪漫带进作品,以致玛哈在面对爱人玛霍的离开后心生慨叹。在组曲的第二部中,格拉那多斯触摸到戈雅作品的阴暗面,同时被画中不可抑制的宿命感、华美外表下难以掩盖的悲情与死亡气息深深折服。
在完全失去听力之后,画家戈雅只能通过手语进行交流。在巨大的孤独感面前几近沉沦,但也正因这近乎与世隔绝的孤独,使他轻易摆脱掉与上层社会交际的装腔作势,重新审视生命的意义:“把我的注意力从疾病上移开,赔偿我由它引起的严重的损失。我决定用我的时间去完成一个组画,在那里我将运用我的观察力,那是昔日所画的那种受人委托的绘画所不曾有过的。在那里,奇思怪想和创造性可以不受任何限制”。
第五首《爱与死》,取材自《狂想曲》第十幅同名画作。这首曲子在某些层面上,所表达的含义其实与《狂想曲》中的是相同的。那种悲怆的感觉,那种来自灵魂的战栗感,都是这首曲子的精髓。但是它不同于其他的悲怆,它的悲怆是一种心甘情愿的感觉,一种受伤了却认同的感觉。这种感觉非常的难得,一般的演奏者非常难以拿捏。同时,也正是因为这种感觉才让人迷恋,因为爱与死,都是人们所欲罢不能的,仿佛毒品一样蔓延到人们的骨髓之中。
综上,本文通过对拉罗查、道格拉斯等著名钢琴演奏家对《戈雅之画》演绎的分析,试图探寻走进乐曲内部并发现音乐真谛的不同路径。再经对组曲各部分审美体验的列举与描述,希望能为同样在研究《戈雅之画》或是喜欢格拉纳多斯音乐作品的人们提供一些借鉴,更希望能在更多关注此部组曲的人们间达成交流的目的。斯人已去,佳作存世。我们有幸可以通过作品去感受一个世纪前的西班牙风情,也可以透过作品去追思一位伟大的作曲家,用心去聆听、去察看属于他的音乐世界。
参考文献:
[1][德]古·扬森.舒曼论音乐与音乐家[M].陈登颐编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78.
[2]张式谷,潘一飞.西方钢琴音乐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2006.
[3]郑雅丽.论格拉纳多斯钢琴作品《爱与死:叙事曲》的戏剧性冲突[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