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交流

来源 :课外语文·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q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指导学生正确捕捉、领悟作者熔铸在作品中的情和意,引导学生以读传情,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课文内容的意境,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去体会文学作品的真谛。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感交流;语文生命
  【中图分类号】G625 【文献标识码】A
  回顾总结多年的语文教学工作,总感觉语文学科的学习比其他学科显得枯燥无味、学生不愿学,原因是传统的语文课堂死板,不生动活泼,特别是单纯的生字、生词教学缺乏趣味性。其实语文是一门贴近生活,富有趣味、哲理的学科。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引导学生以读传情,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就如何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课堂绝不是单方面的流动,这就需要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同时,注意因材施教,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自由空间与老师进行心灵的碰撞,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如:在教《一份珍贵的礼物》这篇课文时,我首先营造了轻松的氛围,先让孩子们从唱《生日快乐歌》开始,在提问:“过生日时你们喜欢什么礼物”,蛋糕、玩具、新书包、新衣服等等,是谁送的?爸爸、妈妈。你们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吗?一阵沉默,有的低下了头,我因势利导,把孩子们带入文境,学习本篇课文,学习文中作者的感情——感受爸爸妈妈的爱,学会关爱他人。通过创设情境,抓住恰当的教育时机,让孩子们参与到实践中去收获,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地坚实自己的足迹。
  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转变角色促进学生会学
  在语文教学中,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当中,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语文教师要始终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体,教师不仅是教学的组织者,更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参与者。语文教师要因势利导,开启悟性,指点迷津,让学生会学。语文教师要放下架子,与孩子们进行平等对话,共同构建好语文学习这个共同体,教师做穿针引线人,要深入了解学生,善于进行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色位置上,用孩子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去洞察学生的学习心理,摸清学生的思想脉搏,理解他们的需要和情感,相信他们的潜力。
  三、要创造性使用教材,深挖教材内涵
  语文教师要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每教一课前,自己必须把课文读通、读透、读好,真正读出味来,凡是引导学生深入感悟的,自己首先感悟透彻。课堂上随时把握好学生细微的情绪变化,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如:教《呼风唤雨的世纪》这篇科技类的文章时,课前布置学生搜集阅读20世纪重大科技发明图片资料,借助工具书理解呼风唤雨世纪的意思,接着师生共读,读正确、读流利,通过读从整体上了解内容,理清思路,就文中的词句相互质疑、解疑,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再读书中的例子,选择自己了解到的感兴趣的例子,交流现代科学技术的成就及其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激发学生在自由朗读中热爱科学、学习科学的情感。
  四、加强朗读指导,提高语文素养
  语文朗读是小学教学中经常用到的重要教学方法之一。朗读是“以声传情”的语言艺术,有助于帮助学生加深理解,积累语言,培养语感,促进写作,发展想象能力,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以读传情”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以教师分析代替,应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悟和有所思,受到文中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应注重文章的读,读完后常问问为什么,带着问题去读、去思。师生互动,解疑质难,加深对内容的理解。语文阅读要“以读为本”。不但要读,而且要扩大阅读的范围,注重阅读的方法,如理解性阅读、积累性阅读、有体验的读(鉴赏性阅读、评价性阅读)、传情达意的读、有兴趣的读、创造性阅读等。小学生的阅读主要以积累与理解为主。首先要整体把握文本,在通读的基础上感知文章写了什么,思路怎样,初步了解文本的内容和表达。然后体味和推敲重要语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深入领会作者表达的观点和情感。
  五、宽容、赏识和赞美,滋润幼苗全面发展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给学生口头上的表扬,去感动学生,还要以满腔的热情、饱满的精神、丰富的情感,给学生一个微笑的眼神,一个竖起大拇指的赞许,或拍拍肩膀,握握手的鼓励。特别是对自制力差一些的同学更要注意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如班级有几个低龄生,他们的头脑反应还算灵活,但自控能力差,作业潦草,多动,对于知识学习经常出小错。记得有一次,学了“幻”字,我说加一笔出头念什么呀?都知道是幼儿园的幼,我接着说,可不能幻、幼不分呀!结果,在做作业时,两个同学写成了“幺刀”。老师轻轻地拍了拍他们的肩膀,说“小荒唐又出现错误了”。他们吐了吐舌头,觉得不好意思了。第二天听写生字,专门提了这两个字,我用眼光重看了他俩,他俩给了老师一个胜利的微笑,意思是说,我当然不会再马虎了。当我看到他们都写得很正确时,及时表扬了他们,使他们慢慢地改掉了“小马虎”的毛病。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捕捉、领悟作者熔铸在作品中的情和意,感受课文内容的意境,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去体会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进一步提高作品与作者的情感交流,从而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使语文课堂形成良性循环。
  (责任编辑:郭颖)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仅以《芦花荡》的环境描写分析为例,浅谈如何进行文本细读,探寻文本“灯火阑珊处”的奥秘。  【关键词】文本;细读;芦花荡;环境描写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芦花荡》是“荷花淀”派代表孙犁的小说,和他的另一篇小说《白洋淀》一样,通篇洋溢着诗意,但是学生理解的诗意可能是表面、抽象、模糊和不深刻的。如何深入诗意的外表,解读文本的深层密码才是教师带领学生去做的,笔者就以《
【摘 要】针对综合性实践课程的特点,依托生活社团,以设计、制作、考察布展等方式,围绕“我的房间 我设计”这一“住”系列开展研究与实践活动,从激发兴趣、丰富形式、完美结合三大方面阐述了综合性实践课程如何依托生活社团开展活动,从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动手动脑的协调性、考察与分析能力等方面出发,把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关注社会的教育思想渗透在整个活动中,让综合实践活动与生活社团紧密结合,相得益彰,提升了实践
【摘 要】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针对作文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笔者结合亲身教学实际,提出一些有效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作文教学;语文;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作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语文教师对作文教学非常重视,手段和方法各有千秋,但取得的效果并不随人所愿。在教学中发现由于种种原因,大多数学生怕写作文,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有的学生苦于没有东西写
“标准答案”是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关注并研究“标准答案”成了一些教师教学成功的“秘笈”,甚至有教学能手依据“标准答案”琢磨出阅读教学的程式化的解题思路。“标准答案”对于其他学科评价来说也许是比较科学的,然而对于语文学科来说,依据某一种所谓的“标准”来组织教学和评价,却不能不说是一大悲哀。  —、 问题提出的现实依据  近日报载:标准答案贻害不浅——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曹旭发表在报纸上的—篇散文,被某名
每天早晨六点,准点出发去学校;晚上九点半左右放学,在车上或是叽里呱啦地与接她的家人讲述各类开心事,或是因为不开心而哇哇大哭……这就是浙江省嘉兴市第一中学(以下简称嘉兴一中)高二学生罗悦的日常轨迹。  你绝对想不到,这个戴着大框眼镜、皮肤白皙的小女孩喜欢的竟然是在电脑上敲代码,向往的职业是成为一名大数据工作者。为了实现心中的愿景,她也为此努力着。  不爱游戏 偏爱编程  罗悦的爸爸是计算机应用专业出
很多人喝完瓶装矿泉水、饮料后,会将空塑料瓶随意丢弃,不仅浪费资源,还会污染环境。废旧塑料瓶能用来做些什么呢?我们对此进行了探究。  一、探究目的  1.讓同学们认识到科学实验并不一定需要很专业的设备或材料,利用生活中的常见物品也能完成。  2.让同学们意识到资源回收利用有着重大的意义。  3.提高同学们学习科学的兴趣,提高创新能力、实验动手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  二、探究步骤  1.确定课题,收
【摘 要】一篇课文的课时本体性目标的设计,应是教者在根据新课程标准中学段相应的本体性目标与单元的本体性目标,再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研制,突出语文的本体性。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本体性目标;研制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碼】A  本体性教学目标是本体性教学内容的灵魂。本体性教学目标决定着课堂教学预设的内容、方向、策略及结果评估等方面,直接关系到本体性课堂教学的效果和
语文新课改高举“人文性”的大旗,犹如给语文课程注入一股源头活水,这一理念迅速渗透到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确实让语文课堂起了很大的变化,但同时又给语文教学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以作文教学而论,伪“文化散文”泛滥,主题沉重,语言老辣,由此又带来程式化、内容苍白等弊病。本人认为,这一切很大程度上是由“人文性”而演化为“成人化”的后果。  其实,这种情况,有识之士早已指出过。著名作家王蒙在第四界全国新概念作文
【摘 要】 在现实教学中,常会碰到教师就某一问题执著发问、学生苦思无果、师生双方非常纠结之状况,要规避这一教学问题,教师须提高利用课外资源辅助教学之意识,据课外材料的相关相似性,构建对接点,突破学生思考障碍,达到以他山之石攻玉的效果。  【关键词】 课外辅助;教学资源;建构;文本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上海著名特级教师卢元的名课《过秦论》,就开篇几句文气、铺陈、排比手法
【摘要】一提到教学,教师立即会想起“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良训。在教学中,往往把自己摆在导演的位置上,将学生置于演员的层次上,因而形成“导”控制“演”、“导”而后“演”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教学师;教学模式;感悟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