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与堕落

来源 :北方文学·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zuzi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白痴》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经典美学著作,在小说中他所塑造的悲剧人物形象具有独特性。《白痴》中的主人公梅什金将他的悲剧美学特征展现得淋漓尽致,作为一个正面的人物形象,梅什金拥有崇高的理想和仁爱的内心,但是,他一生所做出的努力却是无效的,最终的结局也是悲惨的,所以作者将“拯救与堕落”的主旨阐释了梅什金的悲剧人生,让读者意识到主人公深刻的思想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以及必然产生悲剧的结果。
  关键词:《白痴》;梅什金;悲剧形象
  《白痴》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末完成的小说,在该小说中具有浓厚的宗教主义色彩,他站在上流社会的视角将主人公梅什金的自救与他救的过程刻画出来,以一种美学高度和基督教信念向读者展示梅什金崇高的理想,然而,梅什金的一生是努力却悲惨的,他悲剧的一生正是作者所要传达的“美拯救世界”的无奈和不现实。
  一、《白痴》中梅什金“美的拯救”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笔下,梅什金是为数不多的正面形象之一,他是基督形象在人间的化身,代表一种向善和正义的力量,他不仅在自我救赎,而且还在救赎他人,他拥有崇高的乌托邦的理想,在当时的俄罗斯社会,他既是政治上的革命者,又是思想上的引导者,也是现实中的救世主,他用高尚的灵魂将困苦的人们拯救出来,他对美的追求是执着的。
  (一)充满责任感的普救者
  俄罗斯有很多文人都有一种普救观,不管是“以暴制暴”来拯救水生火热的百姓,打击邪恶的统治者,革新有弊端的制度,还是用温和的手段来救赎人们的思想,改变人们的信仰,他们都在寻求一条救世的道路。作为普救思想的极力倡导者,陀思妥耶夫斯基也继承了俄罗斯的这种传统思想,他认为,普救并不能通过暴力解决,而是要将一种深刻的责任感灌输到人们的心中,而这种灌输往往采用的是宗教的形式。
  在《白痴》中,梅什金被赋予了这样的责任。他拥有高尚的救世情操和责任感,他的理想是拯救这个世界上所有罪恶之人,所以,在小说中,当他看到尼亚因为金钱的困扰而变得可怕时,他便勇敢地站出来指责尼亚,他怀着拯救罪恶者内心的使命与尼亚在表面上作对,但是他认为只有这样,像尼亚这样有罪恶的人才能真正涤荡他们的灵魂,才能将世俗中的欲望摒弃,得到真正的救赎。所以,在梅什金的理想世界中,救赎是心灵的救赎,是一种根深蒂固的责任感,是与生俱来的使命,他认为的世界就应该是这样一种彼此拯救的关系,是一种灵魂之间的碰撞。
  (二)充满人性的引导者
  十九世纪后期的俄国正值经济发展的高潮,社会随之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表面上一片繁荣景象,但是,在发展的背后却是利益的失衡和人性的泯灭。人们为了追求丰富的物质生活,不惜以牺牲自然和社会人文为代价,自然和社会不再是相互协调的一体,而是处于一种剑拔弩张的地步,自然被遭到无尽的破坏,与此同时,社会中的人际关系也变得冷漠,有共同利益的人会不择手段捆绑在一起,没有利益关系的人则越走越远,人们的价值观念也逐渐扭曲,整个俄国社会看似兴盛,实则衰落。
  在精神文明逐渐丧失的社会中,梅什金便成了精神文明的引导者。他批判所谓的现代文明,批判人性中的冷漠与势力,引导人们回归本性。处在纷繁社会中的他仍然有一颗纯朴的心,他用他最原始的美去引导人们与污浊的社会对抗。小说中,玛丽是一个自身遭受了磨难还还被别人非议的女人,当周围的人们都厌恶地指责她时,连她自己也认为自己是错的,这时,梅什金拯救了她,他用善良的品行打动了当地人,让他们接受玛丽,让他们知道玛丽并没有错,她也是一个受害者,梅什金用他善良的内心引导者人们,不仅拯救了玛丽的内心,也拯救了当地人的内心。
  梅什金对世人的拯救是一种精神上的自然属性,不带有任何功利的目的,在拯救他人的过程中他也在不断地拯救自己。在梅什金的一生,他的爱情也是超越世俗的爱。他一生中爱过两个女人,一个是出于精神之爱,另一个是情欲之爱,作为一个世俗之人,情欲之爱是正常人所拥有的本能,但是,拥有崇高精神的梅什金最终还是选择了精神之爱,舍弃了情欲之爱,这就是梅什金拥有崇高精神的表现。
  (三)充满崇高理想的自我奉献者
  梅什金为了实现崇高的理想,不惜以牺牲自身为代价。他认为当时的社会之所以有苦难不仅仅简单地归因于社会制度本身,更重要的是人们内心世界中的恶所导致的。所以,梅什金拯救世界和世界中的人,最主要的是唤醒他们内心的善,摒除内心中的恶,所以他的理想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理想,是一种难以实现的理想,但是他却用自身的牺牲来证明自己崇高的理想。
  在梅什金的观念中,美是一种可贵的东西,不能被买卖,不能被亵渎,所以,当他看到罗格仁想要猥亵娜斯塔西亚时,他认为那是罗格仁内心中的恶驱使他那样做,所以他用崇高的乌托邦思想拯救着罗格仁,即使他差点被他杀害,他也一直坚信罗格仁最终会向善,而这些善意的引导却是以牺牲他自身为代价的。但是,甘愿牺牲自己的梅什金最终还是沦为白痴,他的理想并没有实现,他也没有解救了任何人,甚至他的解救起到了相反的效果,但是,即便是这样的结局,梅什金的精神才更显得可贵,因为他知道理想和现实相差太远,但是他仍然义无反顾地坚持,坚守本性,这就是他最大的善和美,也是最成功的拯救。
  二、《白痴》中梅什金“美的堕落”及反思
  梅什金是作者想要塑造的一个理想式的人物,但是,最终还是以“白痴”的悲剧结局,而梅什金天生拥有的性格缺陷则是导致悲剧的起因,也是他悲剧形象的真实写照。即使小说中的梅什金有着圣洁的灵魂和崇高的理想,但是由于自身性格的缺陷,他仍然对拯救人类和世界束手无策,即使他做出了牺牲自己的努力,最终还是以悲剧结局,而悲剧形象的形成除了他自身性格的缺陷外,还有一些更为重要的因素。
  (一)传统价值观念的局限性
  梅什金用美的内心和崇高的理想拯救了人们,但是对于被拯救者来说,拯救也许是另一种被束缚。小说中,作者对梅什金悲剧形象的最典型的体现之处就是他一生中的爱情,故事发生在一个等级社会中,人们的传统价值观念根深蒂固,娜斯塔西亚是传统观念中的“贱货”,但梅什金偏偏爱上了这样的女人,而梅什金对她的拯救并没有让她得到自我救赎,别人对她的伤害不仅没有让她释然,反而让她不断地怀疑自己,而且,和白痴的公爵结婚又会让她陷入社会的非议之中,所以她不能选择和公爵结婚,也不能原谅自己,即使她根本没有任何过错,所以,梅什金暂时性地唤醒了娜斯塔西亚,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植根在她内心深处的传统观念,她不能自救,不能与传统观念相抗衡,便是梅什金的失败。   在梅什金对娜斯塔西亚的拯救中,他用他崇高的宗教观和理想告诉她在困境中要看到希望,让她也和自己一样有仁爱之心,但是他并没有告诉她这个世界本来就是污浊不堪的,一味的容忍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所以当她解决完一个问题时,又会有新的问题出现,她一直处于不断的困惑中,本性的善良让她陷入无限的自我否定中,她爱着梅什金,但是她始终坚信自己是一个坏女人,所以,她就不能和梅什金结婚,因为不能牵连他。所以,梅什金的拯救只是暂时性的,他自己并没有意识到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这个社会上存在的价值观念,改变一个人容易,但改变整个世界却很难。
  (二)拯救世界的软弱性
  在作者看来,拯救世界需要的是和平的道德力量,而不应该是暴力的革命。但是,就《白痴》中梅什金的悲剧形象而言,道德的力量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道德力既有利也有弊端。小说中,梅什金是一位善良的人,不管他遭遇到怎样的打击,他都秉持着自己崇高的理想和善良的品行,即使他被人嘲笑和践踏,他都怀有仁爱之心和同情之心,他宽恕情敌,原谅欺诈者,他的善良起到的一定的效果,感动了很多周围的人,使他们的心灵得到了净化,不仅有力地改善了人际关系,对社会的和谐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梅什金的善良和他的拯救却是有碍于社会进步的,他拯救了人们,但他最终还是被被人嘲笑,他所爱的人也因为受不了社会给她带来的恶意选择自毁,最终他被这个无情的社会刺激成真正的白痴,所以,美的拯救并不是畅通无阻的,在现实的社会中,美的拯救既救不了他人,也救不了自己。
  在现实生活中,美和丑是两个相对的概念,但是,它们并不是绝对的,假如社会是丑的,那么被视为丑的暴力则是美,被视为美的道德力则是无力的丑,所以,作者本身的乌托邦思想是一种软弱片面的思想。在小说中,梅什金身处上流社会,他有着崇高的理想,一心想改变已经发生质变的社会,这本身就是一种软弱性的体现。改变世界光靠美好的愿望和崇高的理想是不行的,在怎样的社会环境中就应该有怎样的改变力,一味的容忍与救赎反而会让恶势力渐长,只有将暴力的革命和有效的道德相结合,才能真正拯救世界和人类。
  (三)拯救世界脱离现实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白痴》所构建的社会不是乌托邦社会,而是现实的俄国社会,因此,金钱是人们最为关心的问题,人们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变得冷漠无情,即使是想要弘扬一种美,那也需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否则,暂时性的美随时都会被金钱所吸引,再高尚的拯救在金钱面前都会显得苍白无力。在《白痴》中,梅什金和娜斯塔西亚之间的救赎始终受到金钱的制约。娜斯塔西亚的悲剧形象也是梅什金悲剧形象的另一个写照,在他们生活的俄国社会中,妇女的地位仍然比较低下,女人对男人而言是一种从属关系,没有经济独立的娜斯塔西亚虽然痛恨污浊的上层社会,但她不得不靠着男人的金钱来生存,经济上不能独立,所以在精神上也一直依靠着男人,这种矛盾的感受让她想逃离却又不能逃离,所以,暂时性的觉醒只是精神的暂时满足,并不能让她有真正意义上的反抗。
  梅什金之所以拥有崇高的理想去拯救人类和世界,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有殷实的家底,他不用为自己的生存所担忧,所以他有资本去拯救别人,试想一个连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的人还有力气去拯救世界吗?所以,人物的悲剧形象从小说的一开始就奠定的,他们生活在当时的社会中,处处受到社会的制约,每一次的拯救只是暂时性的有效,从长远来看并不能解决问题,当没有经济独立权的大多数人每天为生存问题所困扰的时候,梅什金乌托邦式的拯救只能沦为别人的笑话,所以,只有经济得到了充足的发展,道德才能进步,而道德的进步才能真正改变人们冷漠无情的关系,才能实现自救与他救,而梅什金的一生之所以悲剧,是因为他没有认清所处的社会环境,这也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理想失败的原因。
  三、结语
  《白痴》是陀思妥耶夫斯拯救人类和拯救世界的实践之路,梅什金的拯救和堕落是一个悲剧,这是一种美和爱的绝望,是当时社会环境影响下的性格悲剧、爱情悲剧和时代悲剧,沦为“白痴”的梅什金不惜以牺牲自己来自救与他救,虽然他的理想并没有实现,但是,悲剧的结尾也许是救赎的开始,只有像梅什金一样作出努力,才会有拯救世界的希望。
  参考文献:
  [1]杨江平.论梅什金公爵的拯救世界之美[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3).
  [2]杜艳丽,郭玉英.一个绝望者的艺术世界——试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白痴》及其人物形象[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5).
  [3]潘道正.苦难的价值——陀思妥耶夫斯基《白痴》中的“受难”思想[J].理论月刊,2010(05).
其他文献
摘 要:鲁迅的回忆性散文《朝花夕拾》凝聚着鲁迅的诚与爱,它不仅蕴含着真挚的诚与深厚的爱,同时也批判了虚假的瞒和骗,在诚与爱的背后还隐藏着其不屈的战斗精神。  关键词:诚;爱;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是鲁迅唯一的一本叙事散文集,由10篇回忆性的散文组成。从时间上看,第一篇《狗·猫·鼠》作于1926年2月21日,最后一篇《范爱农》作于1926年11月18日,前后只有9个月,较为集中;从内容上看,虽说是
期刊
摘 要:莫言小说《红高粱家族》是新时期小说的潮头作品之一,也是作家莫言的代表作品,以其先锋性为读者带来新的阅读体验。与之前文艺政策倡导下的小说不同,这部小说中洋溢着浪漫主义色彩,一改之前的革命浪漫主义,注重个性与感性表达。本文力图从个性解放、情感自由和自然崇拜方面对这部小说中体现的浪漫主义做出阐释,使读者对这部小说有更深的了解。  关键词:浪漫主义;新历史主义;《红高粱家族》  莫言的以其小说创作
期刊
摘 要:“80”后作家郭敬明影响了一代青年读者的阅读及成长。而打动青年读者那根心弦的奥秘或许就在于其作品中的青春形象以及作品中的青春情感叙事。突出表现在作品中真挚友情的谱写、美好爱情的描绘与温馨亲情的感悟三个层面。郭敬明作品中的这种情感叙事表征了“小时代”年轻人的独特心绪,具有重要的文学史与现实影响。  关键词:郭敬明作品;青春情感;叙事维度;“小时代”;心绪表征  青春成长是每个人所必然经历,也
期刊
摘 要:《伤逝》讲述了勇敢地冲出旧家庭束缚的青年男女涓生与子君,追求爱情的自由,不顾他人的目光,但眼光依然局限在小家庭的安宁中,无力抵御社会经济的压力,爱情渐渐失去依附,最终只能回到旧家庭中去的悲剧。本文着重分析涓生和子君看似一致实则不同的爱情观,两人的爱情看似平等实则不平等。以上矛盾也反映出在社会大环境下,爱情是“物化”的,物质是美满爱情的基础。  关键词:伤逝;悲剧;爱情观  《伤逝》是鲁迅创
期刊
摘 要:本文运用文学类型的相关理论、以谈歌短篇小说集《人间笔记》为观照点,对谈歌小说进行解析。现实主义是贯穿谈歌艺术创作的重要线索,但其小说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再现与表现的统一,体现在文学形态上,谈歌小说体现了现实型与理想型的交叉。  关键词:谈歌;《人间笔记》;现实型;理想型  凭借小说《大厂》蜚声中国文坛的保定作家谈歌,多年来一直笔耕不辍,创作出了《家园笔记》《热风》《城市守望》《票儿》《大舞
期刊
摘 要:《家事如雨》是一部温馨的家庭小说,讲述了发生在八十年代的一个普通市民家庭的生活变迁,反映出八十年代的社会伦理关系。本文主要从夫妻、父母、子女、婆媳、妯娌等五个方面来进行研究,主要人物围绕着秋月、姑姑、妹妹等几人而展开,重点分析在八十年代这个大的时代背景下一个普通市民家庭的社会伦理关系。八十年代的普通市民家庭在诸多文学作品中都有表现,而作品中所反映的社会伦理关系对于我们的研究而言具有极其重要
期刊
摘 要:高加林作为中国改革时期陕北高原上的知识分子,他的人生辗转透露出了知识分子奋斗前进品质的同时还兼具着违心、茫然的性格弱点,本文试图从高加林作为知识分子的奋斗、爱情的抉择到时代的反思这三部分来重新论述《人生》这部作品。  关键词:知识分子;奋斗;抉择;反思  “在中国本世纪初30年代,小学毕业的脑力劳动者即被称为知识分子”,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现阶段,一般把具有中专毕业以上文化程度,从事以创造
期刊
摘 要:由于不同的时代环境和社会认知条件,对《原野》的接受阐释经历了一条从误解、曲解到正解,再到多元化理解的道路。进入新世纪后,王延松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对《原野》进行了大胆的阐释与创造,呈现出了一种新的阐释可能性,大大开拓了曹禺剧作的审美现代性及思想内涵。  关键词:阐释;创造;王延松;《原野》  在曹禺所有戏剧作品中,《原野》无疑是最富有争议性的一部。自1937年问世以来,《原野》以其先锋的艺
期刊
摘 要:《爸爸爸》作为寻根文学的典范之作,诠释了韩少功的“寻根”理念,对当代文学创作具有不可低估的深远影响。但文本中对劣根文化的书写,面对现实采取的逃避态度,以及盲目排斥新文化等,又暴露出作品的不足,显示出寻根文学的失落。  关键词:寻根文学;韩少功;《爸爸爸》  传统文化在文学思潮中,一直处于被反复抛弃拾起的地位。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对传统文化的重新审视和理解再度成为文学发展的重要命题。1985年
期刊
契诃夫——一个世界短篇小说巨匠,处在俄国沙皇专制统治的阴影下,却没有成为那个时代的“多余人”。在他的笔下生活着形形色色的人物,他们身份地位不同,经历和自我情感不同,却被那个时代的关系网涂上了共同的情感色彩——“忧郁的人”。  一、人的奴性·自由  时代是专制残忍的,让每个人因恐惧丧失了自我意识,在官僚和贵族的夹缝中被压迫窒息,成了蜷曲蜗行的可怜虫。  这是契诃夫对那个时代许多小市民形象的速写。《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