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分子的奋斗辗转

来源 :北方文学·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imom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加林作为中国改革时期陕北高原上的知识分子,他的人生辗转透露出了知识分子奋斗前进品质的同时还兼具着违心、茫然的性格弱点,本文试图从高加林作为知识分子的奋斗、爱情的抉择到时代的反思这三部分来重新论述《人生》这部作品。
  关键词:知识分子;奋斗;抉择;反思
  “在中国本世纪初30年代,小学毕业的脑力劳动者即被称为知识分子”,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现阶段,一般把具有中专毕业以上文化程度,从事以创造、传播和应用科学知识为专门职业的脑力劳动者成为知识分子”。针对《人生》这部中篇小说而言,故事以改革时期中国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为时空背景,在教育程度不高的时代下,对主人公高加林受教育的程度不应要求过高,而且他生活在现代意识比较落后的高家村,对于小说中的人们来说,高加林这个高中毕业生在他们心中已然是知识分子了。
  一、知识分子的倔强
  农民知识分子作为农村中文化水平较高的一类人,他们思想活跃,眼界开阔,不安于现状,时刻为改变自己的命运而准备和奋斗着。高加林在县城三年的生活,已使他身上的乡村气息冲洗殆尽,他向往城市现代的美好,但是高考落榜,使得他不得不舍弃心中向往之地,回归乡村,满具现代意识的知识青年回到传统保守的高家村,他一直在和落后的乡村意识、内心的远大追求作斗争,他身上凝聚着知识分子的倔强。当他的教师职务被村中的“大能人”高明楼罢黜之后,扬言:“我豁出去这条命,也要和他高明楼小子拼个高低!”不论加林是出于私心还是对乡村不正之风的厌恶,他都敢于反抗村人眼中的“正统和教条”,但他的处境:懦弱的小民意识即他的爸妈阻拦了他的抗争,并“教育”他:“你告他,除什么事也不顶,往后可把咱扣掐死呀。”加林父母代表着当时的落后意识,惧怕官权的整整一代人的生存意识,只求平平安安、养家糊口。但加林作为一名知识分子,他从不惧怕这些,然而父母的苦苦哀求,使他暂时放下了怒火,但他并没有因此放弃。上城过程中,他既害怕被自己的同学碰见,又懊恼自己身为知识分子连蒸馍都卖不出去,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可见加林身为知识分子的虚无,只能在书本中找寻缺失,简单的一句“白蒸馍——!”就让他“感到像要在大庭广众面前学一声狗叫唤一样受辱。”但是这点性格缺点并不能泯灭加林奋斗、倔强的本质。他第一次下地畔,双手磨出血泡还依然继续;他公开和巧珍去县城,使得“村里的青年男女,又羡慕,又眼红;”加林动摇了高家村的闭塞落后意识,并在恋爱风波中点燃了现代之火。在村中水井里撒漂白粉,引发村民争议时,他想要出面想解释清楚,却再一次被父母阻隔。他所做的一切对于村中的关系户高明楼来说都是无形的威胁,加林身上处处体现着青年知识分子抗争、反叛、表率、敢于担当、打破陈规、吃苦耐劳的优秀本质,但是他的处境却使得他不能展尽其才,因此他一直梦想自己能再一次回到他的梦想之地。在县城担任通讯员后,他更是努力的展示他的才华。在报道南马河公社遭遇大雨的过程中,“嗓门眼渴得像要烧着火,他就随便伏在路边的水坑里喝上几口。脚不知什么时候碰破了,连骨头都感到生疼。”他在努力奋进中建立起了自己的价值体系。加林不想像父辈那样一辈子固守着土地,用最原始的方法获得生存资料,因此他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走后门”,上任后他的才华、奋进得到了上司、民众的认同,这也正说明了他是一位有能力的知识青年,靠关系只是时代所迫,并非他人性的污点。
  二、爱情的抉择与感悟
  高加林在文学上鲜亮的人物形象是在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中展现出来的,许多已研究的论文都将这段爱情故事视为悲剧,其实在笔者看来,它并不只是悲剧,更是一场来自爱情的人生课程。在《人生》中的两位爱情主人公刘巧珍和黄亚萍,他们都是纯洁、善良的女子,都向往真挚的爱情,对于加林的爱同样也是真诚的,但是他们所处的时代,接受的观念的相异致使他们爱情观的不同。小说中关于恋爱的叙述中有这样两个相近又对比情节:首先是加林和巧珍恋爱后,刘立本发现“巧珍这几天衣服一天三换,头梳个没完没了,竟然还能翘得刷起了牙。”在加林有意躲避她时,她又感觉自己的穿着和加林反差太大,随又重新换回了旧衣服。其次是黄亚萍在得到加林的爱后,她“按自己的审美观点,很快把高加林重新打扮了一番:咖啡色大翻领外套,天蓝色料子筒裤,米黄色风雨衣。”这两个情节从表面上看,恋人为对方打扮自己或装饰对方都是合乎常理,但是细细琢磨,我们发现,巧珍装扮自己是为了用外表的华丽盖过内心的没文化,但是对于知识分子的高加林而言,他在意的是内心的交流与共鸣。黄亚萍她的做法完全与巧珍相反,她首先是装饰恋人,蜕去了加林身上外在的土气,黄亚萍的做法更多的是为自己,生活在城市,接受过对于当时来说已算是高等教育的她,不仅看重恋人的内在才气,也同样关注外表,认为他人赞美加林就是在赞美她自己,这种光环效应其实也是一种虚荣心的表现。对刘巧珍和高加林来说,加林是主宰者,加林让她刷牙,她就不顾议论坚持刷牙,加林和她分手,她依然站在加林的角度着想,还为再一次回村的加林祈求工作;但对于黄亚萍和高加林而言,黄亚萍才是操纵者,亚萍不顾加林在开会,任性制造找寻水果刀的骗局,以试加林对他的爱,在黄亚萍面前,加林其实是在扮演着巧珍的角色。
  所以,在加林“靠关系”被揭后,他才感到自己真正爱的是巧珍,不仅仅是因为他将再一次沦为农民而不敢再对现代的爱有任何奢求,更是因为他一直处在“巧珍的位置”,巧珍的无私,无邪的爱重重的打醒了他,与他舍弃爱只为前途形成鲜明的对比,更让加林明白了这种舍弃背后的人生理念与人性的丑恶。他再一次回村,村民与德顺爷爷和巧珍的鼓励与接纳让他明白了人生中最宝贵的东西,在爱情面前,加林这个复杂、动态的人物形象,远不如巧珍与德顺爷爷这两位相对专一和静态的人物对爱情的追求。路遥说,刘巧珍和德顺爷爷这两个人物,“表现了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一种在生活中的牺牲精神,我觉得不管社会前进到怎样的地步,这种东西对我们永远是宝贵的。”作者在这两位人物身上寄托了传统的道德理想,然而我们在阅读过程中,感受最多的是他们那颗“纯真而热腾腾的心”,是一种自由勃发的爱情状态,他们率真、无所顾忌,传统的道德观念并没有约束和规范他们对于爱情的追求。加林在回乡中,在巧珍与德顺爷爷的感化才真正明白爱情的真谛,以及在爱情和事业、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中的抉择与感悟。   三、时代的人生反思
  在《人生》中,高加林的进城——回乡经历在那个时代背景下是悲惨的,他作为20世纪80年代农村知识分子小群体中的一员,集结了年轻知识分子的苦闷。他们有知识、有抱负、敢于追求,是走在群众前列的奋斗者,但他们在现实时代的压制下却无法实现理想。加林作为高家村的文化人,他努力读书、工作,但却被权力的化身——高明楼的儿子顶替了职务,他反抗未果,默默的忍受的权力的压榨,只是因为他是个穷苦农民的儿子,高家村的“关系户”实则是整个时代的缩影。在加林被揭发后,黄亚萍为他四处求情,在求助爸爸的时候,却得到了这样的答复:“咱们马上要到南京,那个小伙子是农民,我们怎能把他带去呢?就是把他放在郊区当社员,你们一辈子怎样过日子”, 黄亚萍爸爸在那个时代已算是高级干部,他深受国家的培养,但却看不起农民,城乡巨大的偏见差异致使像加林这样的农村知识分子无路可走,无处施展才华。尽管时代牵绊了像加林这样的农村知识分子前进的脚步,但他们自身也存在着一定的矛盾性,满怀进取的决心下不乏夹杂着偏激的想法、利己的私心,加林身上凝聚着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知识分子的劣根性。但是尽管这样,在笔者看来高加林依然还是一位有抱负、有头脑、勇于追求梦想的知识青年,作者路遥在结尾处标注“并非结局”,实则也是希望相信加林不会一辈子呆在高家村,甘心做一名普通的农民,他会再一次骨气勇气,奋勇前进,只是这一次是真的脚踏实地,贴近现实的为人生彩绘。
  注释:
  朱光磊《大分化新组合——当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11页.
  同上.
  路遥:《人生》广州:广州出版社,2003年,第8页.
  同上.
  路遥:《人生》广州:广州出版社,2003年,第21页.
  同上.
  路遥:《人生》广州:广州出版社,2003年,第81页.
  路遥:《人生》广州:广州出版社,2003年,第116页.
  路遥:《人生》广州:广州出版社,2003年,第46页.
  同上,第155页.
  路遥:《关于<人生>的对话》.《路遥文集》第五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409页.
  路遥:《人生》广州:广州出版社,2003年,第176页.
  参考文献:
  [1]路遥.人生[M].广州:广州出版社,2003.
  [2]路遥.关于<人生>的对话-路遥文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其他文献
摘 要:文化遗产体现着一个民族自己独有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价值,是民族的基石,也是人类历史发展中的纪念碑。它们见证了一个民族的兴衰,也见证了人类发展的轨迹,更能带给后人以无穷无尽的启示和灵感。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的分布特点,以及文化遗产在申报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世界文化遗产;时空分布;申报  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民族众多,所拥有的遗产资源类型丰富且数量众多,分布广泛又独具地域
期刊
摘 要:近年来,作为中华民族根祖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山西洪洞已经引起了海内外人士的重视和关注。笔者在对洪洞的走访和调查中发现,当地不仅有大槐树寻根祭祖的问题,同时当地还有流传数千年的缘故传说和与之相对应的民众信仰与庙会活动,他们都在洪洞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与丰富的传说。今天在大槐树园区还可以看到许多相关的建筑和雕塑作品。这些具有深刻传承性的民间信仰与习俗,不但是元古文明和历史的见证与载体,而且还在当地民
期刊
摘 要: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包含着各类风格迥异的地域文化。在汉语国际教育中如何更有效地发挥地域文化的影响,也是值得我们探究的课题。本文主要以江南文化中的浙江文化为例,探究地域文化对汉语国际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并从教学内容、教学原则和教学实施方法三方面提出教学启示。  关键词:地域文化;浙江文化;汉语国际教育;作用;启示  汉语国际教育推广是一个发展较快且具备绝对开拓空间的年轻领域。从传统的母
期刊
我们的人生,是一段来不及整理行囊的旅程,即使我们曾经走远过,最终辗转回到最初我们开始的地方,因为我们始终保持初心,脚走的再远,心如匪石。  在记忆的远处,在那个只知道棒棒糖是世界上最甜蜜的礼物的时光里,我们曾经个个都是生活的梦想家,自由徜徉在天地间,无忧无虑,用垒起的石块填满突发的创想,用散着泥腥味的泥巴大变一场“泥人张”的绝活,世界在我们手中插上翅膀,在我们的世界里没有章法,明亮的月亮下,陪着的
期刊
摘 要:鲁迅的回忆性散文《朝花夕拾》凝聚着鲁迅的诚与爱,它不仅蕴含着真挚的诚与深厚的爱,同时也批判了虚假的瞒和骗,在诚与爱的背后还隐藏着其不屈的战斗精神。  关键词:诚;爱;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是鲁迅唯一的一本叙事散文集,由10篇回忆性的散文组成。从时间上看,第一篇《狗·猫·鼠》作于1926年2月21日,最后一篇《范爱农》作于1926年11月18日,前后只有9个月,较为集中;从内容上看,虽说是
期刊
摘 要:莫言小说《红高粱家族》是新时期小说的潮头作品之一,也是作家莫言的代表作品,以其先锋性为读者带来新的阅读体验。与之前文艺政策倡导下的小说不同,这部小说中洋溢着浪漫主义色彩,一改之前的革命浪漫主义,注重个性与感性表达。本文力图从个性解放、情感自由和自然崇拜方面对这部小说中体现的浪漫主义做出阐释,使读者对这部小说有更深的了解。  关键词:浪漫主义;新历史主义;《红高粱家族》  莫言的以其小说创作
期刊
摘 要:“80”后作家郭敬明影响了一代青年读者的阅读及成长。而打动青年读者那根心弦的奥秘或许就在于其作品中的青春形象以及作品中的青春情感叙事。突出表现在作品中真挚友情的谱写、美好爱情的描绘与温馨亲情的感悟三个层面。郭敬明作品中的这种情感叙事表征了“小时代”年轻人的独特心绪,具有重要的文学史与现实影响。  关键词:郭敬明作品;青春情感;叙事维度;“小时代”;心绪表征  青春成长是每个人所必然经历,也
期刊
摘 要:《伤逝》讲述了勇敢地冲出旧家庭束缚的青年男女涓生与子君,追求爱情的自由,不顾他人的目光,但眼光依然局限在小家庭的安宁中,无力抵御社会经济的压力,爱情渐渐失去依附,最终只能回到旧家庭中去的悲剧。本文着重分析涓生和子君看似一致实则不同的爱情观,两人的爱情看似平等实则不平等。以上矛盾也反映出在社会大环境下,爱情是“物化”的,物质是美满爱情的基础。  关键词:伤逝;悲剧;爱情观  《伤逝》是鲁迅创
期刊
摘 要:本文运用文学类型的相关理论、以谈歌短篇小说集《人间笔记》为观照点,对谈歌小说进行解析。现实主义是贯穿谈歌艺术创作的重要线索,但其小说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再现与表现的统一,体现在文学形态上,谈歌小说体现了现实型与理想型的交叉。  关键词:谈歌;《人间笔记》;现实型;理想型  凭借小说《大厂》蜚声中国文坛的保定作家谈歌,多年来一直笔耕不辍,创作出了《家园笔记》《热风》《城市守望》《票儿》《大舞
期刊
摘 要:《家事如雨》是一部温馨的家庭小说,讲述了发生在八十年代的一个普通市民家庭的生活变迁,反映出八十年代的社会伦理关系。本文主要从夫妻、父母、子女、婆媳、妯娌等五个方面来进行研究,主要人物围绕着秋月、姑姑、妹妹等几人而展开,重点分析在八十年代这个大的时代背景下一个普通市民家庭的社会伦理关系。八十年代的普通市民家庭在诸多文学作品中都有表现,而作品中所反映的社会伦理关系对于我们的研究而言具有极其重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