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中,教与学不是一种远距离的我和他之间的关系,而是一种近距离的我和你的关系,是一种平等的尊重人的教育心想,是一种走进心灵的境界,是一种精神与生命的交流。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有效的对话呢?下面,笔者结合《青松》一课的教学谈一点看法。
1 体验文本,字字句句读出来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潜心会文”,在广泛的阅读和丰富的言语实践中实现与作者的精神对话,进而实现个性化的言语学习与积累。“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化时。”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一片明丽的色彩:皑皑白雪,点点翠绿点缀其间,“大雪”一词让我们眼前浮现出一个晶莹雪白的世界,“青”是那“雪白世界”中特有的颜色,是亮丽的、赏心悦目的颜色。这首诗单从字面上来理解它的意思并不雅,但要从中体会青松那高尚纯洁的精神品质,对二年级学生来说,的确有相当大的难度,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我教“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这一句时,抓住“压”和“挺且直”来让学生体会。下面是具体的课堂教学片段一一
师:“大雪压青松”,这是怎样的一场大雪呢?请同学们看图。
生l:这是一场大雪,地上、树上都是厚厚的一层白雪。
生2:雪下得很大,像给田野盖上了一层棉被。
生3:树枝上落满了雪花。
师:虽然这是雪后的情境,但是从地上的雪我们也能猜想到,这雪下的时候,一定很——(生齐:大),下的时间也一定很——(生齐:长)。用一个成语来说,这真是一场——(生:鹅毛大雪)。下这么大的雪,气温一定很——(低),天一定很——(冷)。你又想到了哪个成语呢?(雪窖冰天,冰天雪地)
师:是呀,就是在这样的天气,这么大的雪压在青松身上,就叫做“大雪压青松”。同学们再读这个“压”字,给你什么感觉?
生:我感觉雪压在青松身上,很重很重。
师:所以我们在读这一句的时候,要把这个“压”读得有力。(指名朗读“大雪压青松”)
生:(齐)青松挺且直。
师:青松是怎样挺且直的呢?谁愿做青松?(生上台来演:昂首挺胸,双臂有力地张开)
师:通过这么一演,你们都知道“挺”的意思了,挺就是——(挺起胸),直就是——(直起腰)。其实在这里,挺与直的意思差不多,可以说成同义词,中间用了一个“且”把两个字连起来。同学们再看这个“挺”字,什么偏旁?(提手旁)从这个偏旁也许我们还能想到。在挺起胸的时候,还应有一个动作,什么动作?(生用于拍胸)用手一拍这胸脯,就挺出了信心,挺出了勇气,同学们在什么情况下会挺起胸?
生:我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没有放弃,也是挺直了胸膛。
师:当你考试得了100分时,你会怎么做呢?
生:我会高兴地挺起胸,很自豪。
师:是呀,我们在取得成绩、获得成功时,常常会挺起自己的胸膛。那青松是在什么时候挺的呢?
生:是在大雪压着的时候挺起胸膛的。
师:面对大雪,青松没有惧怕,反而挺直了自己的胸膛。这正应了写《腊梅花》中的一句活——大雪当——(生齐:棉袄),风来——(生齐:挺胸膛)。同学们,青松这一挺,挺出的是自信,挺出的是勇气。挺出的是一个微笑的强者,挺出的是一个刚毅的汉子。
师:多么勇敢的青松,多么坚强的青松,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情来赞美青松吧!(生齐读第一二两句)
阅读是一种情感领悟,体验应从品味语言开始,进而理解文本,把握情感。如果单纯地强调以读悟情,要求学生说出、读出感情来,而没有注重通过读进行词语的理解和感悟,所谓的情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本,勉强说出、读出的情只是虚情假意。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我紧紧扣住“压”和“挺且直”,适时点拔,引领学生与文本进行列话,与同伴进行交流,学生在对话中碰撞出了智慧的火花,提升了对文本的理解;学生在朗读中读出了自己的理解,读出了自己的感受,读出了自已的心情,读出了自已对青松想说的话语,实现了与文本的近距离对话。
2 创设情境,点点滴滴悟出来
文与画是相通的。因此,借助图画再现课文情境,可以把课文具体化、形象化,收到“一图穷千言”的效果。在图画面前,学生看得清楚,感受得真切,从画的颜色、明暗中不仅能迅速立体地感知课文内容,易于接受和理解,培养美感,同时也能体会到作者把图画变成语言文字的高明及依文绘图的创造性。本课中“高洁”一词比较抽象,让低年级学生来理解确实比较困难。所以在教学时,我主要通过雪融后青松做然挺立、越发苍翠的图片展示,加上语言渲染让学生把自己想像成小松树,体会青松的高贵品质。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夸一夸青松,并用赞美的语气读一读诗句,让其从内心喜欢青松。请看教学片段——
师:春天来了,太阳暖暖地照着大地,冰雪融化了,想像一下,这时阳光照耀下的青松跟大雪压着时的青松相比,又有哪些不同呢?
生1:叶子碧绿碧绿的。
生2:树叶绿绿的,非常好看。
生3:青松仍然挺起胸膛,笔直地站在那儿。
师:雪后的青松,被大雪压过、洗过的青松,在阳光下更绿了、更美了、更挺了,更有男子汉的气概了,也更加惹人喜爱了。这就是高洁,这就是青松的高洁之处。不怕大雪就是高洁,依然青翠就是高洁,这是青松不同于其他树木的地方。
(板书:高洁。学生深情地朗读3遍)
师:现在你就是风雪中的那棵青松,面对大风大雪,你怎么与它对抗呢?
生1:大雪,你来吧,我不怕你。
生2:大雪,我不会向你低头的,我要勇敢地挺立。
生3:大雪,你来吧,我正好用你来洗洗身子呢!
师:那现在你知道“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的意思了吗?
生l:要想知道青松那高尚纯洁的品格,等到大雪融化的时候吧!
生2:大雪融化后的青松更美了,更绿了,更挺拔了。
生3:别的树木在冬天都落光了树叶,青松却依然青翠挺拔。
师:是啊,青松在大雪的重压下,不怕严寒,毫不畏惧,仍然挺立在那儿。这就是青松品格的高尚、纯洁,让我们用赞美、敬佩的语气来把这首诗连起读一读。(齐读诗歌)
师:读了陈毅的这首《青松》,你对青松又有了哪砦更深的认识呢?
生1:青松不怕寒冷,不怕大雪压,真叫人佩服。
生2:青松被大雪压着,还挺得那么自信、那么勇敢,真厉害!
生3:我也要向青松学习。
生4:青松在困难面前,一点儿也不害怕。
师:是呀。但愿我们像青松一样,在困难面前能挺出自信与勇气。这首诗是陈毅爷爷在我国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写的,虽然当时非常困难,但是中国人民没有被困难压倒,很快就度过了难关。他虽然是赞美青松,其实就是赞美中国人民。请同学们看一看第127页的“读读背背”。图中是为了建立新中国在敌人的屠刀下威武不屈、大义凛然的烈士们,他们就像脚下的宁折不弯的青松,让我们再读读这首诗歌,赞美一下这些勇敢的烈士。
文本是有思想、有灵感的。因此,文本的内涵也是潜在的,要靠我们挖掘、开拓,要透过表面的文字深入内在的情感,“言有尽而意无穷”。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学生个性化解读文本的过程,也是学生获得自主阅读能力和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我们的语文教学不能热热闹闹地游走于文本之外。而应让我们的学生植根于文本世界,有“沉浸浓郁,含英咀华”的时间和空间。当我们引导学生全身心地进入文本中体验、感悟文本,实则也是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潜入了作者的内心世界。在体验文本的同时,随文章的语言文字去历经人物的遭遇,感受人物的情感,与文本同悲欢,共命运,进行心灵的对话。
3 聆听对话,捕捉细节,实现课堂的最优化
教学《青松》一课时,我找来了一段风雪中青松依然青翠挺立的视频,给予学生视觉的直接感受和刺激。我在初读课义后,就和学生一起欣赏这个录像片段——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小电影,(放视频录像)
师:你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了大雪。
生2:我看到了森林。
生3:我看到了小河结冰了。
生4:我看到地上、树上都是雪。
因为很多学生都没回答到我希望要的答案上去,所以我有点儿心慌,便急急忙忙地提醒学生:“你看看这些松树怎么样啊?”这时,学生才把思绪转向青松:“我看到青松站在风中。”“我看到青松的树叶上都是雪。”……这个多媒体视频应该是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却就这样匆匆过了一个场而已。课后仔细琢磨了一下,我发现几个问题:①在对话过程中,我应该仔细倾听学生的发言,其实学生说的也都不错啊,只要我稍加点拨引导,这个环节还是可以发挥其作用的。②我提问的方法不好,如果换个问法:“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风雪中的青松好吗?”然后再问:“你看到了什么?”把这样的问题抛给学生,给学生的思维定一个方向,是不是会有好的效果呢?③这个环节放在初读课文后进行,在学生还没有触摸文本,还没有进入文本的时候就展示多媒体视频,虽然给了学生视觉上的刺激,但是多媒体不能代替文本,不能代替学生的感受。如果放在学完《青松》后欣赏,是不是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青松那“高洁”的品质呢?
语文是有生命的,语文的生命融入主体参与下的不断生成的语境和流动的语流之中。阅读教学过程就是在这样的活生生的动态的语言环境中进行的。回归生命、回归主体、回归生活是语文新课程的重要理念,总而言之,阅读教学应该成为学生了解社会、体验生活、感受幸祸、表达自我、沟通学生与世界交流的过程,让学生在感受、体验、交流中,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构建和提升。
1 体验文本,字字句句读出来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潜心会文”,在广泛的阅读和丰富的言语实践中实现与作者的精神对话,进而实现个性化的言语学习与积累。“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化时。”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一片明丽的色彩:皑皑白雪,点点翠绿点缀其间,“大雪”一词让我们眼前浮现出一个晶莹雪白的世界,“青”是那“雪白世界”中特有的颜色,是亮丽的、赏心悦目的颜色。这首诗单从字面上来理解它的意思并不雅,但要从中体会青松那高尚纯洁的精神品质,对二年级学生来说,的确有相当大的难度,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我教“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这一句时,抓住“压”和“挺且直”来让学生体会。下面是具体的课堂教学片段一一
师:“大雪压青松”,这是怎样的一场大雪呢?请同学们看图。
生l:这是一场大雪,地上、树上都是厚厚的一层白雪。
生2:雪下得很大,像给田野盖上了一层棉被。
生3:树枝上落满了雪花。
师:虽然这是雪后的情境,但是从地上的雪我们也能猜想到,这雪下的时候,一定很——(生齐:大),下的时间也一定很——(生齐:长)。用一个成语来说,这真是一场——(生:鹅毛大雪)。下这么大的雪,气温一定很——(低),天一定很——(冷)。你又想到了哪个成语呢?(雪窖冰天,冰天雪地)
师:是呀,就是在这样的天气,这么大的雪压在青松身上,就叫做“大雪压青松”。同学们再读这个“压”字,给你什么感觉?
生:我感觉雪压在青松身上,很重很重。
师:所以我们在读这一句的时候,要把这个“压”读得有力。(指名朗读“大雪压青松”)
生:(齐)青松挺且直。
师:青松是怎样挺且直的呢?谁愿做青松?(生上台来演:昂首挺胸,双臂有力地张开)
师:通过这么一演,你们都知道“挺”的意思了,挺就是——(挺起胸),直就是——(直起腰)。其实在这里,挺与直的意思差不多,可以说成同义词,中间用了一个“且”把两个字连起来。同学们再看这个“挺”字,什么偏旁?(提手旁)从这个偏旁也许我们还能想到。在挺起胸的时候,还应有一个动作,什么动作?(生用于拍胸)用手一拍这胸脯,就挺出了信心,挺出了勇气,同学们在什么情况下会挺起胸?
生:我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没有放弃,也是挺直了胸膛。
师:当你考试得了100分时,你会怎么做呢?
生:我会高兴地挺起胸,很自豪。
师:是呀,我们在取得成绩、获得成功时,常常会挺起自己的胸膛。那青松是在什么时候挺的呢?
生:是在大雪压着的时候挺起胸膛的。
师:面对大雪,青松没有惧怕,反而挺直了自己的胸膛。这正应了写《腊梅花》中的一句活——大雪当——(生齐:棉袄),风来——(生齐:挺胸膛)。同学们,青松这一挺,挺出的是自信,挺出的是勇气。挺出的是一个微笑的强者,挺出的是一个刚毅的汉子。
师:多么勇敢的青松,多么坚强的青松,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情来赞美青松吧!(生齐读第一二两句)
阅读是一种情感领悟,体验应从品味语言开始,进而理解文本,把握情感。如果单纯地强调以读悟情,要求学生说出、读出感情来,而没有注重通过读进行词语的理解和感悟,所谓的情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本,勉强说出、读出的情只是虚情假意。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我紧紧扣住“压”和“挺且直”,适时点拔,引领学生与文本进行列话,与同伴进行交流,学生在对话中碰撞出了智慧的火花,提升了对文本的理解;学生在朗读中读出了自己的理解,读出了自己的感受,读出了自已的心情,读出了自已对青松想说的话语,实现了与文本的近距离对话。
2 创设情境,点点滴滴悟出来
文与画是相通的。因此,借助图画再现课文情境,可以把课文具体化、形象化,收到“一图穷千言”的效果。在图画面前,学生看得清楚,感受得真切,从画的颜色、明暗中不仅能迅速立体地感知课文内容,易于接受和理解,培养美感,同时也能体会到作者把图画变成语言文字的高明及依文绘图的创造性。本课中“高洁”一词比较抽象,让低年级学生来理解确实比较困难。所以在教学时,我主要通过雪融后青松做然挺立、越发苍翠的图片展示,加上语言渲染让学生把自己想像成小松树,体会青松的高贵品质。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夸一夸青松,并用赞美的语气读一读诗句,让其从内心喜欢青松。请看教学片段——
师:春天来了,太阳暖暖地照着大地,冰雪融化了,想像一下,这时阳光照耀下的青松跟大雪压着时的青松相比,又有哪些不同呢?
生1:叶子碧绿碧绿的。
生2:树叶绿绿的,非常好看。
生3:青松仍然挺起胸膛,笔直地站在那儿。
师:雪后的青松,被大雪压过、洗过的青松,在阳光下更绿了、更美了、更挺了,更有男子汉的气概了,也更加惹人喜爱了。这就是高洁,这就是青松的高洁之处。不怕大雪就是高洁,依然青翠就是高洁,这是青松不同于其他树木的地方。
(板书:高洁。学生深情地朗读3遍)
师:现在你就是风雪中的那棵青松,面对大风大雪,你怎么与它对抗呢?
生1:大雪,你来吧,我不怕你。
生2:大雪,我不会向你低头的,我要勇敢地挺立。
生3:大雪,你来吧,我正好用你来洗洗身子呢!
师:那现在你知道“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的意思了吗?
生l:要想知道青松那高尚纯洁的品格,等到大雪融化的时候吧!
生2:大雪融化后的青松更美了,更绿了,更挺拔了。
生3:别的树木在冬天都落光了树叶,青松却依然青翠挺拔。
师:是啊,青松在大雪的重压下,不怕严寒,毫不畏惧,仍然挺立在那儿。这就是青松品格的高尚、纯洁,让我们用赞美、敬佩的语气来把这首诗连起读一读。(齐读诗歌)
师:读了陈毅的这首《青松》,你对青松又有了哪砦更深的认识呢?
生1:青松不怕寒冷,不怕大雪压,真叫人佩服。
生2:青松被大雪压着,还挺得那么自信、那么勇敢,真厉害!
生3:我也要向青松学习。
生4:青松在困难面前,一点儿也不害怕。
师:是呀。但愿我们像青松一样,在困难面前能挺出自信与勇气。这首诗是陈毅爷爷在我国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写的,虽然当时非常困难,但是中国人民没有被困难压倒,很快就度过了难关。他虽然是赞美青松,其实就是赞美中国人民。请同学们看一看第127页的“读读背背”。图中是为了建立新中国在敌人的屠刀下威武不屈、大义凛然的烈士们,他们就像脚下的宁折不弯的青松,让我们再读读这首诗歌,赞美一下这些勇敢的烈士。
文本是有思想、有灵感的。因此,文本的内涵也是潜在的,要靠我们挖掘、开拓,要透过表面的文字深入内在的情感,“言有尽而意无穷”。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学生个性化解读文本的过程,也是学生获得自主阅读能力和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我们的语文教学不能热热闹闹地游走于文本之外。而应让我们的学生植根于文本世界,有“沉浸浓郁,含英咀华”的时间和空间。当我们引导学生全身心地进入文本中体验、感悟文本,实则也是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潜入了作者的内心世界。在体验文本的同时,随文章的语言文字去历经人物的遭遇,感受人物的情感,与文本同悲欢,共命运,进行心灵的对话。
3 聆听对话,捕捉细节,实现课堂的最优化
教学《青松》一课时,我找来了一段风雪中青松依然青翠挺立的视频,给予学生视觉的直接感受和刺激。我在初读课义后,就和学生一起欣赏这个录像片段——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小电影,(放视频录像)
师:你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了大雪。
生2:我看到了森林。
生3:我看到了小河结冰了。
生4:我看到地上、树上都是雪。
因为很多学生都没回答到我希望要的答案上去,所以我有点儿心慌,便急急忙忙地提醒学生:“你看看这些松树怎么样啊?”这时,学生才把思绪转向青松:“我看到青松站在风中。”“我看到青松的树叶上都是雪。”……这个多媒体视频应该是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却就这样匆匆过了一个场而已。课后仔细琢磨了一下,我发现几个问题:①在对话过程中,我应该仔细倾听学生的发言,其实学生说的也都不错啊,只要我稍加点拨引导,这个环节还是可以发挥其作用的。②我提问的方法不好,如果换个问法:“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风雪中的青松好吗?”然后再问:“你看到了什么?”把这样的问题抛给学生,给学生的思维定一个方向,是不是会有好的效果呢?③这个环节放在初读课文后进行,在学生还没有触摸文本,还没有进入文本的时候就展示多媒体视频,虽然给了学生视觉上的刺激,但是多媒体不能代替文本,不能代替学生的感受。如果放在学完《青松》后欣赏,是不是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青松那“高洁”的品质呢?
语文是有生命的,语文的生命融入主体参与下的不断生成的语境和流动的语流之中。阅读教学过程就是在这样的活生生的动态的语言环境中进行的。回归生命、回归主体、回归生活是语文新课程的重要理念,总而言之,阅读教学应该成为学生了解社会、体验生活、感受幸祸、表达自我、沟通学生与世界交流的过程,让学生在感受、体验、交流中,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构建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