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的课堂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但我们一些教师为了迎合新课程理念,却从传统教学的“满堂灌”这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结果让“自主”变成了“自流”,“放松”变成了“放纵”。比如,有的教师课堂上尽量少讲,所有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有的教师将学生有价值取向性错误的答案看做是“创新”的火花,不加纠正,甚至无比珍视,大肆宣扬,把它当做精彩的课堂生成……这一切,势必使得我们的课堂看似热闹其实混乱,学生看似主动参与,实则晕头转向。
【情境描述】第八册第九课《寓言两则》中《南辕北辙》一课的教学,故事讲的是一个人想到南方去,而他所走的路却朝向北方。别人提醒他走错了,他却满不在乎,一意孤行。在学生理解了故事内容、认识到这位要去楚国的人行动与目的相反、背道而驰的可笑行径后,我指导学生对故事的最后一段进行朗读,让他们通过“硬要”、“越……越……越……”、“越……越……”等词句的朗读,体会这个人的固执和执迷不悟,以及他最终的可笑结局。学生读得很到位,似乎感悟很深。突然,一个平时课外知识积累较多的学生站起来提出:“老师,我认为这一段话说得不对。因为地球是圆的,所以这个人只要马够好,车夫的本领够大,盘缠带得够多,是能达到楚国的,”一语激起千层浪,一些同样上知天文、下懂地理”的孩子也立刻“醒悟”过求,纷纷附和;其他“知其然”的孩子都忙着打听,想“知其所以然”;一位能人”还在白纸上画起“线路线图”求……我不知道他教师在执教此文时有没有遇到这样的情况。他们又是如何面对学生这种别出心裁又确有道理的说法的。我在略一思考后,对这个问题的进行了这样的处理——
首先肯定他的说法是有道理的,而且表扬他会动脑思考,能结合自已学到的知识提出自已的见解,并希望其他同学能向他学习。然后话锋一转,道出关键:这则寓言故事要让我们明白的是南辕北辙的寓意,告诫我们行动与目的心应该一致。而且这个故事是古人流传下来的,在当时人们的认识中地球是方的,所以说:楚国人的马越好,赶车的本领越大,盘缠带得越多,走得越远,就越到不了楚国。这自有其道理,是不应该去否定的。
我的解释很有说服力,孩子们听了纷纷颔首,表示理解和同意。
【反思】回到办公室,与平行班教师聊起这个话题,没想到她说她们班中也有学生这么提了出来。她的处理方法跟我的差不多,她也认为作为学生应该从这个故事中学到的是“南辕北辙”这个成语的由来、意思及所包含的道理:假如学生能像那个孩子一样带着疑问读书,当然值得赞赏。总之,她也是非常辩证地解决了这个在学生自主性学习中出现的问题。
这个话题引起了我的进一步思索:
确实,教师在课堂上不能越俎代庖,无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学生的思维活力,但千万不能非此即彼,为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而轻视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引导作用。我们看到或听到了太多这样的案例——教师在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前茫然失措、无所适从;为了“尊重”学生,面对学牛所谓的“个性”表达不置可否,甚至加以褒奖之词,无条件地由着学生“探索”、“创新”。这完全是对新课程理念的误解和扭曲。我们应该既反对“教师牵着学生走”,又同样反对“教师跟着学生走”。
特别是如上面案例所描述的,在学生对经典的东西用全新的目光进行重新审视时,我们能简单地“与时俱进”,欣喜地“改革创新”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那样做不也“南辕北辙”了吗?所以,此时教师的引导显得尤为重要,怎么导直接决定语文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我觉得,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是对一个教师课堂教学的最高要求。课堂上,教师要运用自己的学识给学生以智慧的启迪、精神的指引。当“地球是圆的,想去楚国的那个人能到达楚国”这类认识出现时,教师一定要有正确的合理的引导,既不扼杀学生的探究思想和带着问题读书的精神,又能让学生明白真正应该关注的问题,使学生从中学得更多、学得更好!
【情境描述】第八册第九课《寓言两则》中《南辕北辙》一课的教学,故事讲的是一个人想到南方去,而他所走的路却朝向北方。别人提醒他走错了,他却满不在乎,一意孤行。在学生理解了故事内容、认识到这位要去楚国的人行动与目的相反、背道而驰的可笑行径后,我指导学生对故事的最后一段进行朗读,让他们通过“硬要”、“越……越……越……”、“越……越……”等词句的朗读,体会这个人的固执和执迷不悟,以及他最终的可笑结局。学生读得很到位,似乎感悟很深。突然,一个平时课外知识积累较多的学生站起来提出:“老师,我认为这一段话说得不对。因为地球是圆的,所以这个人只要马够好,车夫的本领够大,盘缠带得够多,是能达到楚国的,”一语激起千层浪,一些同样上知天文、下懂地理”的孩子也立刻“醒悟”过求,纷纷附和;其他“知其然”的孩子都忙着打听,想“知其所以然”;一位能人”还在白纸上画起“线路线图”求……我不知道他教师在执教此文时有没有遇到这样的情况。他们又是如何面对学生这种别出心裁又确有道理的说法的。我在略一思考后,对这个问题的进行了这样的处理——
首先肯定他的说法是有道理的,而且表扬他会动脑思考,能结合自已学到的知识提出自已的见解,并希望其他同学能向他学习。然后话锋一转,道出关键:这则寓言故事要让我们明白的是南辕北辙的寓意,告诫我们行动与目的心应该一致。而且这个故事是古人流传下来的,在当时人们的认识中地球是方的,所以说:楚国人的马越好,赶车的本领越大,盘缠带得越多,走得越远,就越到不了楚国。这自有其道理,是不应该去否定的。
我的解释很有说服力,孩子们听了纷纷颔首,表示理解和同意。
【反思】回到办公室,与平行班教师聊起这个话题,没想到她说她们班中也有学生这么提了出来。她的处理方法跟我的差不多,她也认为作为学生应该从这个故事中学到的是“南辕北辙”这个成语的由来、意思及所包含的道理:假如学生能像那个孩子一样带着疑问读书,当然值得赞赏。总之,她也是非常辩证地解决了这个在学生自主性学习中出现的问题。
这个话题引起了我的进一步思索:
确实,教师在课堂上不能越俎代庖,无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学生的思维活力,但千万不能非此即彼,为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而轻视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引导作用。我们看到或听到了太多这样的案例——教师在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前茫然失措、无所适从;为了“尊重”学生,面对学牛所谓的“个性”表达不置可否,甚至加以褒奖之词,无条件地由着学生“探索”、“创新”。这完全是对新课程理念的误解和扭曲。我们应该既反对“教师牵着学生走”,又同样反对“教师跟着学生走”。
特别是如上面案例所描述的,在学生对经典的东西用全新的目光进行重新审视时,我们能简单地“与时俱进”,欣喜地“改革创新”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那样做不也“南辕北辙”了吗?所以,此时教师的引导显得尤为重要,怎么导直接决定语文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我觉得,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是对一个教师课堂教学的最高要求。课堂上,教师要运用自己的学识给学生以智慧的启迪、精神的指引。当“地球是圆的,想去楚国的那个人能到达楚国”这类认识出现时,教师一定要有正确的合理的引导,既不扼杀学生的探究思想和带着问题读书的精神,又能让学生明白真正应该关注的问题,使学生从中学得更多、学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