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名在教学上的新手,许多问题渐渐在实际工作中凸现出来,而自己在矛盾和困难面前往往缺乏理智的思考,解决问题也比较片面和主观,而这恰恰影响了师生间良好的互动和交流,影响了整节课的课堂教学效果。我在任课的三年内,发现了一些问题,同时有几点感受。
一、对课堂驾驭能力有限
刚参加教学工作,总觉得热情有余,但课堂教学效果总不尽如人意。比如对学生的分析仅仅停留在“他们是我的学生”这一层面上,认为他们是被我教的、他们应该听我的,而实际情况却是学生的状况差异性大,表现出的认知理解水平参差不齐,特别是个别班级的两极分化比较严重,家住城市的学生与从农村来的学生听课的表现就不同,城里的学生一般都好动、调皮、表现欲强,他们会有很离奇的想法,做出超乎课堂允许的举动来引起教师的注意,而农村的学生大都很腼腆,上课反应慢,有时甚至无法和他们互动,调动这一部分学生的积极性有些困难,因为在课堂短短四十分钟内根本来不及与他们深入交流,自己也不敢分散注意力去跟他们沟通,害怕顾此失彼,致使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
由于有的班课堂气氛过于活跃,而有的班却反应木然,我确实拿不准到底要采取何种教学方法,只能根据不同的班采用不同的方法,对气氛过于活跃的班一般不助长他们的跳跃式思维,而对反应平平的班却要很费力地激发他们的思维,使之“活”起来,但这样做有时也的确感到不是很得法。
我觉得调皮的学生虽然难管理,但是这部分学生理解能力强,易接受新知识,能和教师配合,而课堂上坐得很端正也很安静的学生却是知识上“盲点”比较多的学生,上课教师无法准确地评价教学效果。
二、对教材教法的理解不透彻
由于我所任课班级中学生家庭条件的差异及学生计算机基础的不同,导致了学生对课程的要求各异。曾经有学生说现在计算机的教学现状是:有用的不学,学没用的,简单的不学,学复杂的,有趣的不学,学枯燥的,先进的不学,学落后的。可见,“学什么、教什么”是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一个主要问题之一。又因信息技术课程对学生及授课教师来说是一门新课程,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给学生以指导,所以“如何学、如何教”是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又一个主要问题之一。针对以上突出的问题,我认为它同传统学科的学习有所不同,有着其自身鲜明的特点。传统学科强调打好基础,而信息技术则重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学习;传统学科缺乏“随机性”而信息技术则可以“急学先用,立竿见影”。因为对广大学生来说,“信息技术还不是一个专业,也不是一种理论课程,而是一种工具,一种技能”。所以“应当提倡学以致用”,“要使学生都能轻松自如、兴趣盎然地进入信息技术应用的大门,不要难倒他们,更不要吓唬他们”。道理很明显,学语文要先学拼音、识字、句法、章法才能写出一篇像样的文章来,但一个没有学过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人,他根本不懂什么是DOS,什么是函数、什么是指针,我们不教他这些,直接教他操作WINDOWS,教他打开文件,教他存盘,教他COPY,教他变换字体大小,在很短的时间内他就学会了。久而久之,用得多了,就越来越熟练了。同样,对于一个没有学过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人,我们直接教他学习如何上网去浏览一个网站,找到他所需要的信息,然后下载、打印出来,这样手把手一教,他很快就学会了。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许多的问题、思想、创新只能在操作过程中产生。课堂上教师的“讲”要少,“练”要多;教师只能是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在学生相互讨论未果的情况下,并且在教师指明解决的途径、方法后,学生还是一知半解时,才可以充分地展示自己的学识与才华。课堂应该是让学生充分学习,适当展示自己的能力的地方。简单的知识点可以一带而过,对于共性的问题,教师重点强调和点拨即可。
教师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能,还要让他们学会运用信息技术交流合作、拓展视野和勇于创新,并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与责任感,这是高中新课标的要求。但是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很少能达到全面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要求。这同时也说明了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及对教材的把握上还有偏差,对信息素养的内涵和外延还需加深认识。
教材只是教学资源之一,教师要结合网上、报刊上优秀的案例资源驾驭教材,同时要善于运用分层教学策略实施教学,让不同起点的学生均能得到发展。如果在实施分层教学时,让学生互相帮助,对教材内容进行自学,不仅能让自己解放出来,还会培养学生使用教材的习惯和能力。
三、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提几点想法
通过一段时间的工作锻炼,总体上感到学生对待这门课的兴趣浓厚,但重视程度不够,同时对教师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作为教师,我的天职就是传道、授业、解惑。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要更新的知识确实很多,然而一个人的精力和时间都是有限的,不可能也不必要去学习所有的新知识。应根据具体的教学环境,在不失大方向的前提下,按“即学即用”的原则,正确地选择更新知识的切入点,其中我觉得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学习计算机知识以提高教学水平:第一,计算机基础知识;第二,多媒体技术;第三,.网络技术;第四.加强教育科研,提高教育科研水平。
信息技术教师是学校中各种教学媒体应用的先行者。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更应恰当地借助媒体辅助教学。如果说授课教师在用各种软件制作多媒体课件方面还值得肯定的话,在其他方面的意识就有些差强人意了。如在授课过程中,有些教师声音很小,难以控制课堂,却不知运用话筒。这些问题都需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网络技术包括因特网及校园网的利用和开发。校园网包括教学网和办公网等。教师应该掌握在多媒体教室或教学网络中把设计好的备课笔记、多媒体教学软件、课件或资料等调出来供自己使用。更深一层,教师还应学习网络操作系统、网络基础知识以及一门高级语言。
在做好自身工作的前提下,信息技术教师还应多与任课班级的班主任沟通。班与班的差别很难严格用具体的标准去细化,但一个班整体的班风却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上课后你能很明显地感觉到班风好的班级学风就浓厚。尤其是高一阶段,重点是培养学生的习惯,班风的形成与班主任的引导和创建思想有很大的关系,不同个性的班主任所领导的班级的特点也截然不同,所以任课教师要多和班主任交流,了解班级的现状,有助于因材施教、因生施教,求同存异。
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上机实践课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上机时借助多媒体技术和相关器材,对某一问题反复实践或某一操作反复地进行,使学生形成技能、技巧或习惯,它可以使学生获得生动的感性认识,从而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可以发展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以及独立动手操作的能力。现行的上机课主要以机房操作练习为主,课堂练习为辅。因为上机实践是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形成计算机操作技能的主要途径。为了获得好的教学效果,学生要明确上机要求。上机前,教师必须事先布置上机内容,说明目的要求。学生要做好上机准备,以充分利用上机时间,提高上机效率;精选上机内容,上机内容要根据上机目的、学生实际情况及学习上的需要加以选择。教师要不时指导学生上机的方法。
随着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教学工具的多媒化,学生接受新事物、创造新事物的能力要远远大于教师,所以教师要留心向学生学习,这样可以扩展自己的视野,开拓自己的思路。
(责任编辑 廖银燕)
一、对课堂驾驭能力有限
刚参加教学工作,总觉得热情有余,但课堂教学效果总不尽如人意。比如对学生的分析仅仅停留在“他们是我的学生”这一层面上,认为他们是被我教的、他们应该听我的,而实际情况却是学生的状况差异性大,表现出的认知理解水平参差不齐,特别是个别班级的两极分化比较严重,家住城市的学生与从农村来的学生听课的表现就不同,城里的学生一般都好动、调皮、表现欲强,他们会有很离奇的想法,做出超乎课堂允许的举动来引起教师的注意,而农村的学生大都很腼腆,上课反应慢,有时甚至无法和他们互动,调动这一部分学生的积极性有些困难,因为在课堂短短四十分钟内根本来不及与他们深入交流,自己也不敢分散注意力去跟他们沟通,害怕顾此失彼,致使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
由于有的班课堂气氛过于活跃,而有的班却反应木然,我确实拿不准到底要采取何种教学方法,只能根据不同的班采用不同的方法,对气氛过于活跃的班一般不助长他们的跳跃式思维,而对反应平平的班却要很费力地激发他们的思维,使之“活”起来,但这样做有时也的确感到不是很得法。
我觉得调皮的学生虽然难管理,但是这部分学生理解能力强,易接受新知识,能和教师配合,而课堂上坐得很端正也很安静的学生却是知识上“盲点”比较多的学生,上课教师无法准确地评价教学效果。
二、对教材教法的理解不透彻
由于我所任课班级中学生家庭条件的差异及学生计算机基础的不同,导致了学生对课程的要求各异。曾经有学生说现在计算机的教学现状是:有用的不学,学没用的,简单的不学,学复杂的,有趣的不学,学枯燥的,先进的不学,学落后的。可见,“学什么、教什么”是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一个主要问题之一。又因信息技术课程对学生及授课教师来说是一门新课程,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给学生以指导,所以“如何学、如何教”是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又一个主要问题之一。针对以上突出的问题,我认为它同传统学科的学习有所不同,有着其自身鲜明的特点。传统学科强调打好基础,而信息技术则重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学习;传统学科缺乏“随机性”而信息技术则可以“急学先用,立竿见影”。因为对广大学生来说,“信息技术还不是一个专业,也不是一种理论课程,而是一种工具,一种技能”。所以“应当提倡学以致用”,“要使学生都能轻松自如、兴趣盎然地进入信息技术应用的大门,不要难倒他们,更不要吓唬他们”。道理很明显,学语文要先学拼音、识字、句法、章法才能写出一篇像样的文章来,但一个没有学过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人,他根本不懂什么是DOS,什么是函数、什么是指针,我们不教他这些,直接教他操作WINDOWS,教他打开文件,教他存盘,教他COPY,教他变换字体大小,在很短的时间内他就学会了。久而久之,用得多了,就越来越熟练了。同样,对于一个没有学过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人,我们直接教他学习如何上网去浏览一个网站,找到他所需要的信息,然后下载、打印出来,这样手把手一教,他很快就学会了。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许多的问题、思想、创新只能在操作过程中产生。课堂上教师的“讲”要少,“练”要多;教师只能是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在学生相互讨论未果的情况下,并且在教师指明解决的途径、方法后,学生还是一知半解时,才可以充分地展示自己的学识与才华。课堂应该是让学生充分学习,适当展示自己的能力的地方。简单的知识点可以一带而过,对于共性的问题,教师重点强调和点拨即可。
教师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能,还要让他们学会运用信息技术交流合作、拓展视野和勇于创新,并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与责任感,这是高中新课标的要求。但是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很少能达到全面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要求。这同时也说明了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及对教材的把握上还有偏差,对信息素养的内涵和外延还需加深认识。
教材只是教学资源之一,教师要结合网上、报刊上优秀的案例资源驾驭教材,同时要善于运用分层教学策略实施教学,让不同起点的学生均能得到发展。如果在实施分层教学时,让学生互相帮助,对教材内容进行自学,不仅能让自己解放出来,还会培养学生使用教材的习惯和能力。
三、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提几点想法
通过一段时间的工作锻炼,总体上感到学生对待这门课的兴趣浓厚,但重视程度不够,同时对教师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作为教师,我的天职就是传道、授业、解惑。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要更新的知识确实很多,然而一个人的精力和时间都是有限的,不可能也不必要去学习所有的新知识。应根据具体的教学环境,在不失大方向的前提下,按“即学即用”的原则,正确地选择更新知识的切入点,其中我觉得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学习计算机知识以提高教学水平:第一,计算机基础知识;第二,多媒体技术;第三,.网络技术;第四.加强教育科研,提高教育科研水平。
信息技术教师是学校中各种教学媒体应用的先行者。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更应恰当地借助媒体辅助教学。如果说授课教师在用各种软件制作多媒体课件方面还值得肯定的话,在其他方面的意识就有些差强人意了。如在授课过程中,有些教师声音很小,难以控制课堂,却不知运用话筒。这些问题都需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网络技术包括因特网及校园网的利用和开发。校园网包括教学网和办公网等。教师应该掌握在多媒体教室或教学网络中把设计好的备课笔记、多媒体教学软件、课件或资料等调出来供自己使用。更深一层,教师还应学习网络操作系统、网络基础知识以及一门高级语言。
在做好自身工作的前提下,信息技术教师还应多与任课班级的班主任沟通。班与班的差别很难严格用具体的标准去细化,但一个班整体的班风却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上课后你能很明显地感觉到班风好的班级学风就浓厚。尤其是高一阶段,重点是培养学生的习惯,班风的形成与班主任的引导和创建思想有很大的关系,不同个性的班主任所领导的班级的特点也截然不同,所以任课教师要多和班主任交流,了解班级的现状,有助于因材施教、因生施教,求同存异。
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上机实践课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上机时借助多媒体技术和相关器材,对某一问题反复实践或某一操作反复地进行,使学生形成技能、技巧或习惯,它可以使学生获得生动的感性认识,从而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可以发展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以及独立动手操作的能力。现行的上机课主要以机房操作练习为主,课堂练习为辅。因为上机实践是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形成计算机操作技能的主要途径。为了获得好的教学效果,学生要明确上机要求。上机前,教师必须事先布置上机内容,说明目的要求。学生要做好上机准备,以充分利用上机时间,提高上机效率;精选上机内容,上机内容要根据上机目的、学生实际情况及学习上的需要加以选择。教师要不时指导学生上机的方法。
随着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教学工具的多媒化,学生接受新事物、创造新事物的能力要远远大于教师,所以教师要留心向学生学习,这样可以扩展自己的视野,开拓自己的思路。
(责任编辑 廖银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