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方言讲古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Az123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讲古,就是闽南方言说书。原指讲述古代的历史故事,实已扩展为讲述古今一切历史与民间故事,流行于泉州、厦门、漳州等闽南地区,也传播到了台湾、南洋等地。
  讲古运用闽南方言丰富词汇,特有的韵律、谚语、俗话、掌故、歌谣等,谈古论今,生动有趣,让听众在潜移默化中,了解历史知识、风俗习惯和地方掌故,可谓一言道尽天下事,数语描出世间容,是闽南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说唱艺术形式。
  闽南讲古历史悠久,民间流行“爱讲古,爱听古”的口头禅。早年闽南,每个村镇、街道都有讲古的爱好者,人称“讲古仙”。他们见多识广,口头表达能力也强,邻里、乡亲闲来无事皆喜欢凑在其身边,听他聊天、讲古。“讲古仙”则对讲古的内容和技巧不断充实、丰富、提高,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梦梁录》提到宋时杭州的“小说讲经史”包括了讲传奇故事(鬼怪故事、公案故事、武侠故事等)、讲古今历史、说佛书、说参禅悟道、说史书故事(《史记》、《资治通鉴》)等等。这些“小说讲经史”自然地流传到当时经济最发达的泉州城。它们在闽南的流传,为闽南讲古的孕育、成熟提供了广泛的题材和表演基础。
  清末时盛行的讲古已经市场化,讲古摊遍布闽南大街小巷,成为市民休闲文化娱乐的重要去处。这时的讲古场设备简陋,多是长条木板,两头垫上砖头即为听众坐席。所谓雅座也就是几张茶桌,供听众泡茶品茗听讲古。
  当时,讲古的内容主要分为三类:一是讲长篇故事,如《施公案》、《水浒传》、《三国演义》、《十三妹》、《火烧少林寺》、《说唐》,有的儿女情长,丝丝入扣,有的则刚劲激烈,跌宕起伏。有的讲古仙一本《说唐》可以讲三个月,有如现在的电视连续剧,在紧要关头,嘎然而止,且听下回分解,让你欲罢不能。
  二是讲闽南民间故事,如《王哥六哥》、《愚子婿》,有如现在的电视系列剧,人物是贯串的,每则故事不长,每晚讲一则半或二则半,留下的半则明日请你再来,或是钱交了再听。这些故事富于闽南民间生活气息,洋溢着生活中闽南人的智慧,蕴含着让人警醒的道理,极受人们的欢迎,也常常被民间的业余“讲古仙”再版传播。
  三是劝善书,这是由群众集资或由慈善家出资,聘请“讲古仙”或有学问的人在宫庙设置香案开讲,讲《目连救母》、《太上感应篇》、《二十四孝》等书目,劝人戒恶行善,不收费,任听众自由听讲。
  “讲古仙”大多为没落世家子弟或失业知识分子。他们讲古时坐在高于听众的特制高椅上开讲,有的还先搭建一个小平台将椅放平台上,偶尔可下到平台上手舞足蹈表演一番;也有的在其上方放置桌、椅各一张,桌上摆放书本、折扇、茶壶、惊堂木。讲到精彩之处手脚并用,比划起来十分自如。
  讲古仙的知识面也很广,天文地理,三皇五帝,无所不知,无所不晓。表情丰富,特别是语音口气的变化,一会是武松,一会是鲁智深,一会是西门庆,一会是潘金莲,惟妙惟肖,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有的讲古仙丝毫不亚于单口相声演员。在娱乐种类匮乏的年代里,无论大人还是孩子,很容易被讲古所吸引,但是当讲古仙说到紧要处,突然一声惊堂木,那些挤在人缝里的孩子们立刻“哄”一声四下逃跑,原来要收钱了。待收过钱,重新开讲,孩子们又偷偷溜了进来。许多下层民众通过听讲古,学习了历史常识;通过听讲古学习做人的道理,体会闽南方言的独特魅力和讲古仙过人的口头表达能力,获得了娱乐、知识和情感的陶冶。
  讲古虽然也是说故事,但是它又不同于快书、评书和一般的说故事。快书基本上是短句韵文,评书和故事则没有押韵。而讲古句式比较自由,长短句结合,有的一句只有三五个字,有的则有十几个字,多的甚至长达二十多个字,平仄要求不严格,但是要求句句押韵。形式可以是一句中前面几个分句没有押韵,在最后一句押上韵。一段讲古,如上世纪六十年代厦门广播电台播放陈番薯的《水鸡记》是一韵到底,令人赞叹。有的根据内容需要,在各个段落换韵。换韵主要是在结束一个自然段之后进行,这是为了保证观众听觉上的顺畅。講古的议论、叙事和人物对话全都要押韵,有明快的节奏和和谐的韵律,讲起来才能顺口而流畅,令听众们有种酣畅淋漓的感觉。此外,讲古仙把闽南的俗语、歇后语恰如其分地运用到故事中去,甚至有些俗语和歇后语等就是他们在讲古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
  闽南讲古的历史十分悠久。据清道光《厦门志》载:“说平话者,绿荫树下,古佛寺前,称说汉、唐以来遗事。众人环听,敛钱为馈,可使愚顽不识字者为兴感之用……”由此可见,起码在清代,讲古在厦门地区已相当兴盛了。讲古人不但有百姓中业余的能说会道者,还形成了一支职业的讲古艺人队伍。上世纪二十年代,闽南方言讲古极盛,仅十几万人的厦门就有几十个讲古场。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讲古还进入广播电台。“文革”期间,闽南方言讲古受冲击,职业讲古仙无一幸免。“大王”、“二王”等著名讲古场从此收摊,许多精彩的方言故事也从此失传。但民间业余“讲古仙”仍相当活跃。
  改革开放后,闽南方言讲古又逐渐兴盛起来。漳州、泉州、厦门的电视台都开辟了讲古的专栏。泉州的林赋赋,厦门的杨敏谋、范寿春,漳州的颜森炎等“讲古仙”已为人们所熟知。2008年“闽南方言讲古”入选国家非物质遗产名录,极大地推动了讲古传承和发展。
  讲古表演形式简单,不需乐队,不用服装道具,其灵活运用闽南方言俚语的特点显示出其浓厚的地方色彩,是一种通俗、平易的民间曲艺形式。它的重新活跃,对于传承闽南方言、弘扬闽南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其他文献
需要怎样的经历才能彻底理解一代人的理想,以及他们在数十年里为坚持理想而付出的努力?也许,不需要什么样的经历,只要透过几天的资料梳理和一个半小时的电话交谈已足矣,可重要的是,当听了他们这么多的陈年往事,忍不住神往属于他们那一代的文化氛围和人生理想。“时代的遭遇,使得某些人拥有某些面孔。”神往完了,带着对正能量的万分感激,剩下的大概就是反思當下,反思自己,究竟要自我塑造或被塑造成什么样的面孔了。  小
期刊
5月20日这一天,“文心凋零”?小说家/学者黄锦树在《中国时报》人间副刊的一篇文章于出版新闻贫瘠,论战熄火的文坛卷起了风暴。  文章论述核心在“散文是否可以虚构?”,同样的议题,散文家/学者钟怡雯一年前曾一度出手,结果差不多被万箭穿心,黄锦树却逆转了钟怡雯挨打的局面,并在脸书(Facebook)上引爆分享及系列讨论。  黄锦树所指“散文”,事实上是台湾散文传统的主流抒情散文,而被推上受刑台的为新世
期刊
接过《梁》的那一刻,是通体的感动。  书的封面是一张梁思成先生的相片。在清华12公寓的家中,梁思成坐在沙发左侧,双手将一份报纸轻压在膝盖上。清癯的脸,有些倦意,一束眸光凝向某处。沙发中间的位置空着,一块青色的花布铺盖,而沙发旁的录音机上是林徽因年轻时的相片。墙上的一幅字,是梁启超饮冰室的所藏吴荣光的笔墨。这张相片,是由知名摄影师张水澄先生于1964年拍摄的。五十年的辰光过往,你依然被相片中的人物的
期刊
时光是一根流动的线。  很早的时候,看过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世界散文随笔精品文库俄罗斯卷,名为“白天的星星”,里头有蒲宁等人的美文,还有就是扉页上那美丽的版画,那种线条和黑白对比的图像,让人记忆深刻。看到《素描鼓浪屿》时,这种印象就又浮现出来,只不过这次是钢笔画。  封面纯白,上有一幅小画,黑白两色,无言自有静穆之美,画的是鼓浪屿。鼓浪屿之美,世人皆知,常见于文学、摄影、绘画,单是绘画,鼓浪屿
期刊
我们知道在美国,如果没有亚马逊这家绝无仅有的公司,电子书革命几乎是无法发生的。因为从纸书到电书之间,商业模式有极高的转换成本,纯粹等待市场自发形成的话,几乎不可能。  亚马逊凭一己之力铺平了中间的天险,让出版社乐于配合,因此电书商店一上线,书单就跟纸书保持同步。于是读者也乐于进场,用更低廉的价格购买当期畅销的主流图书。市场的善性循环就此打开。  其它无人扮演亚马逊角色的国家,电书市场面临的问题就是
期刊
寻找中的对仗之妙  一个男孩想要一只小狗做伴,可是他的爸爸妈妈,还有亲朋好友不愿意,他们想给他的是金丝雀或者乌龟……一只小狗想要一个小男孩做伴,可它找到的主人都不如意,要么冷漠,要么懒惰,要么爱得过火……  于是,小男孩和小狗,一个从这边,一个从那边,开始了他们的寻找之旅。由此,本书有了两个封面——期待中的男孩和期待中的小狗。画家是如何体现的呢?画面上,小男孩的背景是黑色,衣服是彩色,仿佛在暗示他
期刊
有些读者提起黎戈,就会想起作家、才女、书评人之类的身份。而在黎戈看来,她更希望大家觉得她是个文艺青年,因为她的本性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文青。“那种气味,不是什么着装风格,抽什么烟,用什么牌子的手机能定义的,那是一个有精神生活的人特有的体味。”  想把日子寄存在文字里  黎戈起初是个纯粹的阅读者,一个嗜好阅读的非科班文学爱好者。她喜欢在露水氤氲的早晨看书,随着香樟叶的聚散,积累了大量的阅读。她说:“当
期刊
北欧,来自斯堪地纳维亚(Scandinavian)清透澄澈的冰雪灵感,强调创意取法于大自然、以人为本,遂由此提炼、酝酿出高度纯净且富诗意的所谓“北欧风格”设计美学这几年在台湾逐渐受到瞩目,书市上常见台湾本土作者如吴祥辉的《芬兰惊艳》、黄世嘉的《北欧魅力-冰国淬炼的生活竞争力I.C.E》,以及涂翠珊的《设计让世界看见芬兰》等相关书籍皆颇受读者大众欢迎。  2012年,素有“千岛之国”美称的芬兰首府赫
期刊
香港回归十多年来,对于都市发展的讨论经历了不同阶段,从保留喜帖街到保卫天星、皇后码头的社会运动,可说是以大众审美和集体记忆呼吁旧区或旧建筑物保育的起点,稍后的菜园村和早前的反对新界东北发展运动,则是触及大型社区规划剥夺弱势社群土地利益的抗争。从表皮到核心,参与者的主张也五花八门,但大都被定义为“80后”,即不属于缔造七、八十年代经济奇迹的年轻浪漫派。那些反对者看来都是一群60后,即八、九十年代繁荣
期刊
《榕村全书》(全十册)  李光地 著  陈祖武 点校  定价:800.00元  2013年4月出版  “十二五”國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2011~2020年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项目  2013年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资助项目  《榕村全书》是清初重臣、一代名儒李光地的文集汇编。李光地(1642-1718年),字晋卿,号厚庵,别号榕村,福建泉州安溪人。全书共分十册,收录了李光地著述二十二种,一百六十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