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讲古,就是闽南方言说书。原指讲述古代的历史故事,实已扩展为讲述古今一切历史与民间故事,流行于泉州、厦门、漳州等闽南地区,也传播到了台湾、南洋等地。
讲古运用闽南方言丰富词汇,特有的韵律、谚语、俗话、掌故、歌谣等,谈古论今,生动有趣,让听众在潜移默化中,了解历史知识、风俗习惯和地方掌故,可谓一言道尽天下事,数语描出世间容,是闽南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说唱艺术形式。
闽南讲古历史悠久,民间流行“爱讲古,爱听古”的口头禅。早年闽南,每个村镇、街道都有讲古的爱好者,人称“讲古仙”。他们见多识广,口头表达能力也强,邻里、乡亲闲来无事皆喜欢凑在其身边,听他聊天、讲古。“讲古仙”则对讲古的内容和技巧不断充实、丰富、提高,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梦梁录》提到宋时杭州的“小说讲经史”包括了讲传奇故事(鬼怪故事、公案故事、武侠故事等)、讲古今历史、说佛书、说参禅悟道、说史书故事(《史记》、《资治通鉴》)等等。这些“小说讲经史”自然地流传到当时经济最发达的泉州城。它们在闽南的流传,为闽南讲古的孕育、成熟提供了广泛的题材和表演基础。
清末时盛行的讲古已经市场化,讲古摊遍布闽南大街小巷,成为市民休闲文化娱乐的重要去处。这时的讲古场设备简陋,多是长条木板,两头垫上砖头即为听众坐席。所谓雅座也就是几张茶桌,供听众泡茶品茗听讲古。
当时,讲古的内容主要分为三类:一是讲长篇故事,如《施公案》、《水浒传》、《三国演义》、《十三妹》、《火烧少林寺》、《说唐》,有的儿女情长,丝丝入扣,有的则刚劲激烈,跌宕起伏。有的讲古仙一本《说唐》可以讲三个月,有如现在的电视连续剧,在紧要关头,嘎然而止,且听下回分解,让你欲罢不能。
二是讲闽南民间故事,如《王哥六哥》、《愚子婿》,有如现在的电视系列剧,人物是贯串的,每则故事不长,每晚讲一则半或二则半,留下的半则明日请你再来,或是钱交了再听。这些故事富于闽南民间生活气息,洋溢着生活中闽南人的智慧,蕴含着让人警醒的道理,极受人们的欢迎,也常常被民间的业余“讲古仙”再版传播。
三是劝善书,这是由群众集资或由慈善家出资,聘请“讲古仙”或有学问的人在宫庙设置香案开讲,讲《目连救母》、《太上感应篇》、《二十四孝》等书目,劝人戒恶行善,不收费,任听众自由听讲。
“讲古仙”大多为没落世家子弟或失业知识分子。他们讲古时坐在高于听众的特制高椅上开讲,有的还先搭建一个小平台将椅放平台上,偶尔可下到平台上手舞足蹈表演一番;也有的在其上方放置桌、椅各一张,桌上摆放书本、折扇、茶壶、惊堂木。讲到精彩之处手脚并用,比划起来十分自如。
讲古仙的知识面也很广,天文地理,三皇五帝,无所不知,无所不晓。表情丰富,特别是语音口气的变化,一会是武松,一会是鲁智深,一会是西门庆,一会是潘金莲,惟妙惟肖,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有的讲古仙丝毫不亚于单口相声演员。在娱乐种类匮乏的年代里,无论大人还是孩子,很容易被讲古所吸引,但是当讲古仙说到紧要处,突然一声惊堂木,那些挤在人缝里的孩子们立刻“哄”一声四下逃跑,原来要收钱了。待收过钱,重新开讲,孩子们又偷偷溜了进来。许多下层民众通过听讲古,学习了历史常识;通过听讲古学习做人的道理,体会闽南方言的独特魅力和讲古仙过人的口头表达能力,获得了娱乐、知识和情感的陶冶。
讲古虽然也是说故事,但是它又不同于快书、评书和一般的说故事。快书基本上是短句韵文,评书和故事则没有押韵。而讲古句式比较自由,长短句结合,有的一句只有三五个字,有的则有十几个字,多的甚至长达二十多个字,平仄要求不严格,但是要求句句押韵。形式可以是一句中前面几个分句没有押韵,在最后一句押上韵。一段讲古,如上世纪六十年代厦门广播电台播放陈番薯的《水鸡记》是一韵到底,令人赞叹。有的根据内容需要,在各个段落换韵。换韵主要是在结束一个自然段之后进行,这是为了保证观众听觉上的顺畅。講古的议论、叙事和人物对话全都要押韵,有明快的节奏和和谐的韵律,讲起来才能顺口而流畅,令听众们有种酣畅淋漓的感觉。此外,讲古仙把闽南的俗语、歇后语恰如其分地运用到故事中去,甚至有些俗语和歇后语等就是他们在讲古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
闽南讲古的历史十分悠久。据清道光《厦门志》载:“说平话者,绿荫树下,古佛寺前,称说汉、唐以来遗事。众人环听,敛钱为馈,可使愚顽不识字者为兴感之用……”由此可见,起码在清代,讲古在厦门地区已相当兴盛了。讲古人不但有百姓中业余的能说会道者,还形成了一支职业的讲古艺人队伍。上世纪二十年代,闽南方言讲古极盛,仅十几万人的厦门就有几十个讲古场。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讲古还进入广播电台。“文革”期间,闽南方言讲古受冲击,职业讲古仙无一幸免。“大王”、“二王”等著名讲古场从此收摊,许多精彩的方言故事也从此失传。但民间业余“讲古仙”仍相当活跃。
改革开放后,闽南方言讲古又逐渐兴盛起来。漳州、泉州、厦门的电视台都开辟了讲古的专栏。泉州的林赋赋,厦门的杨敏谋、范寿春,漳州的颜森炎等“讲古仙”已为人们所熟知。2008年“闽南方言讲古”入选国家非物质遗产名录,极大地推动了讲古传承和发展。
讲古表演形式简单,不需乐队,不用服装道具,其灵活运用闽南方言俚语的特点显示出其浓厚的地方色彩,是一种通俗、平易的民间曲艺形式。它的重新活跃,对于传承闽南方言、弘扬闽南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讲古运用闽南方言丰富词汇,特有的韵律、谚语、俗话、掌故、歌谣等,谈古论今,生动有趣,让听众在潜移默化中,了解历史知识、风俗习惯和地方掌故,可谓一言道尽天下事,数语描出世间容,是闽南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说唱艺术形式。
闽南讲古历史悠久,民间流行“爱讲古,爱听古”的口头禅。早年闽南,每个村镇、街道都有讲古的爱好者,人称“讲古仙”。他们见多识广,口头表达能力也强,邻里、乡亲闲来无事皆喜欢凑在其身边,听他聊天、讲古。“讲古仙”则对讲古的内容和技巧不断充实、丰富、提高,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梦梁录》提到宋时杭州的“小说讲经史”包括了讲传奇故事(鬼怪故事、公案故事、武侠故事等)、讲古今历史、说佛书、说参禅悟道、说史书故事(《史记》、《资治通鉴》)等等。这些“小说讲经史”自然地流传到当时经济最发达的泉州城。它们在闽南的流传,为闽南讲古的孕育、成熟提供了广泛的题材和表演基础。
清末时盛行的讲古已经市场化,讲古摊遍布闽南大街小巷,成为市民休闲文化娱乐的重要去处。这时的讲古场设备简陋,多是长条木板,两头垫上砖头即为听众坐席。所谓雅座也就是几张茶桌,供听众泡茶品茗听讲古。
当时,讲古的内容主要分为三类:一是讲长篇故事,如《施公案》、《水浒传》、《三国演义》、《十三妹》、《火烧少林寺》、《说唐》,有的儿女情长,丝丝入扣,有的则刚劲激烈,跌宕起伏。有的讲古仙一本《说唐》可以讲三个月,有如现在的电视连续剧,在紧要关头,嘎然而止,且听下回分解,让你欲罢不能。
二是讲闽南民间故事,如《王哥六哥》、《愚子婿》,有如现在的电视系列剧,人物是贯串的,每则故事不长,每晚讲一则半或二则半,留下的半则明日请你再来,或是钱交了再听。这些故事富于闽南民间生活气息,洋溢着生活中闽南人的智慧,蕴含着让人警醒的道理,极受人们的欢迎,也常常被民间的业余“讲古仙”再版传播。
三是劝善书,这是由群众集资或由慈善家出资,聘请“讲古仙”或有学问的人在宫庙设置香案开讲,讲《目连救母》、《太上感应篇》、《二十四孝》等书目,劝人戒恶行善,不收费,任听众自由听讲。
“讲古仙”大多为没落世家子弟或失业知识分子。他们讲古时坐在高于听众的特制高椅上开讲,有的还先搭建一个小平台将椅放平台上,偶尔可下到平台上手舞足蹈表演一番;也有的在其上方放置桌、椅各一张,桌上摆放书本、折扇、茶壶、惊堂木。讲到精彩之处手脚并用,比划起来十分自如。
讲古仙的知识面也很广,天文地理,三皇五帝,无所不知,无所不晓。表情丰富,特别是语音口气的变化,一会是武松,一会是鲁智深,一会是西门庆,一会是潘金莲,惟妙惟肖,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有的讲古仙丝毫不亚于单口相声演员。在娱乐种类匮乏的年代里,无论大人还是孩子,很容易被讲古所吸引,但是当讲古仙说到紧要处,突然一声惊堂木,那些挤在人缝里的孩子们立刻“哄”一声四下逃跑,原来要收钱了。待收过钱,重新开讲,孩子们又偷偷溜了进来。许多下层民众通过听讲古,学习了历史常识;通过听讲古学习做人的道理,体会闽南方言的独特魅力和讲古仙过人的口头表达能力,获得了娱乐、知识和情感的陶冶。
讲古虽然也是说故事,但是它又不同于快书、评书和一般的说故事。快书基本上是短句韵文,评书和故事则没有押韵。而讲古句式比较自由,长短句结合,有的一句只有三五个字,有的则有十几个字,多的甚至长达二十多个字,平仄要求不严格,但是要求句句押韵。形式可以是一句中前面几个分句没有押韵,在最后一句押上韵。一段讲古,如上世纪六十年代厦门广播电台播放陈番薯的《水鸡记》是一韵到底,令人赞叹。有的根据内容需要,在各个段落换韵。换韵主要是在结束一个自然段之后进行,这是为了保证观众听觉上的顺畅。講古的议论、叙事和人物对话全都要押韵,有明快的节奏和和谐的韵律,讲起来才能顺口而流畅,令听众们有种酣畅淋漓的感觉。此外,讲古仙把闽南的俗语、歇后语恰如其分地运用到故事中去,甚至有些俗语和歇后语等就是他们在讲古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
闽南讲古的历史十分悠久。据清道光《厦门志》载:“说平话者,绿荫树下,古佛寺前,称说汉、唐以来遗事。众人环听,敛钱为馈,可使愚顽不识字者为兴感之用……”由此可见,起码在清代,讲古在厦门地区已相当兴盛了。讲古人不但有百姓中业余的能说会道者,还形成了一支职业的讲古艺人队伍。上世纪二十年代,闽南方言讲古极盛,仅十几万人的厦门就有几十个讲古场。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讲古还进入广播电台。“文革”期间,闽南方言讲古受冲击,职业讲古仙无一幸免。“大王”、“二王”等著名讲古场从此收摊,许多精彩的方言故事也从此失传。但民间业余“讲古仙”仍相当活跃。
改革开放后,闽南方言讲古又逐渐兴盛起来。漳州、泉州、厦门的电视台都开辟了讲古的专栏。泉州的林赋赋,厦门的杨敏谋、范寿春,漳州的颜森炎等“讲古仙”已为人们所熟知。2008年“闽南方言讲古”入选国家非物质遗产名录,极大地推动了讲古传承和发展。
讲古表演形式简单,不需乐队,不用服装道具,其灵活运用闽南方言俚语的特点显示出其浓厚的地方色彩,是一种通俗、平易的民间曲艺形式。它的重新活跃,对于传承闽南方言、弘扬闽南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