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光是一根流动的线。
很早的时候,看过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世界散文随笔精品文库俄罗斯卷,名为“白天的星星”,里头有蒲宁等人的美文,还有就是扉页上那美丽的版画,那种线条和黑白对比的图像,让人记忆深刻。看到《素描鼓浪屿》时,这种印象就又浮现出来,只不过这次是钢笔画。
封面纯白,上有一幅小画,黑白两色,无言自有静穆之美,画的是鼓浪屿。鼓浪屿之美,世人皆知,常见于文学、摄影、绘画,单是绘画,鼓浪屿题材的油画和水墨就很多,但未见纯粹的钢笔画,这是吸引我的原因,我想这本画册会带来别样的审美情趣。
古代欧洲人写字用芦苇笔或鹅毛笔,后用钢笔及自来水笔,用这些笔创作的画,现在都叫做钢笔画。最初的钢笔画似乎都是“辅助”性的,为别的画种做草图、写小稿、速写之类。西方传统绘画以油画为主流,讲究色彩到了极致。但钢笔画另有宁静、肃穆、淳朴、悠远的意境,到了19世纪末,钢笔画成为独立的画种。伦勃朗、马蒂斯、毕加索、丢勒等绘画大师都曾留下精美的钢笔画。
直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钢笔画才进入中国。中国人喜好钢笔画,缘由推断起来不难——工具简单并易于掌握,所绘黑白线条画制成锌版印刷后又能保持原作的本来面貌,所以钢笔画普遍用于速写、漫画、插图、连环画和装饰画。儿时看过的一本本连环画,就是钢笔画在中国流行过的痕迹,那时候的连环画名家华三川、董洪元、颜梅华、黄云松等都是优秀的钢笔绘者,创作出大批优秀的钢笔画作品,培育了一代人共同的记忆。但随着“文革”到来,钢笔画也声息渐悄,直到近年,钢笔画才苏醒并重新发展。
传统的中国绘画,视线条为灵魂,钢笔画的基本语言也是线(和排线),靠线和线的排列,靠与纸的白色形成的黑白对比,来构成色彩感觉。线条在客观世界中是不存在的,钢笔画却运用线条和黑白规律营造出神奇的境界,笔尖粗细不同,压笔轻重不同,运笔缓急不同……呈现出细粗、肥瘦、浓淡、畅滞不同的色调。现实的世界五彩斑斓,但绘者将其抽象成只有黑白灰但却有无穷表现力的世界,给人带来纯粹的视觉享受。
扉页后,绘者用宁静的黄家渡夜色开始影像叙事。绘者喜水,表达很自信,看似杂乱无章的线条里流露出对水的亲近感,比渔网还细密缠绵的线勾勒出月色下沉静的海。绘者的观察非常仔细,敏锐地捕捉到月色在海面上的反光,留白巧妙形成点点月光。近处的渔船、码头上劳作的渔民都处理得非常精細,他们在月色里形成暗色的剪影,和清明的海面形成对比。然后就是一幅幅胜景,鹿礁天主堂、博爱医院、八角楼、原日本领事馆……少部分是写实,大部分是比较轻松的写生,这类作品因饱含情感和个性,更能打动人心。
画册中还有几幅画描绘鼓浪屿钢琴学校的学生在弹钢琴,感觉绘者对人物的把握不及风景画,风景画线条比较奔放和自由,充满激情,起笔回旋都很从容,既有宁静时的低语,也有热情时的张扬,所以风景画耐看,没有沉闷、松懈之感。而人物画,虽然造型比例挑不出缺点,但缺少灵动,似乎太“工整”,反而有紧张之感。或者因为那是在一间教室里,不在绘者最熟悉的自然界中。在心灵无羁的状态下,感觉才最真实。
遗憾的是,这次结集出版时似乎更注重于表达绘者对其精神家园的依恋和呈现,而忽视了更细致的阅读需求——绘者对同一景物在不同光线下的描绘,这个集子里少见如同莫奈反复绘干草垛和睡莲,少见梵高反复绘画邮递员邻居露林那样呈现那种在不同时间上对同一景物的不同感受,那或者才是艺术家最深情最执着的留恋。
绘者年少在鼓浪屿求学,又到鼓浪屿工作,当钢笔画遇见鼓浪屿,成就了一场美妙的邂逅,彼此都找到温情缠绵的依恋。绘者对他的朋友苏晓东说,其实鼓浪屿失去的不仅仅是表面的宁静,更是原本的高贵气质,画册里的小楼有的已经被拆除、被重建,被改造成旅馆;鼓浪屿的钢琴声被导游的喇叭声淹没了,巷子里的落叶被快餐盒和塑料袋覆盖了……留下这些素描,再不想去看那小岛了。我也大概理解了绘者的那种情感,如同爱恋过的女子,眼见韶华老去,清楚记得昔日的容颜,怅然感叹时光的流逝,又深深地眷恋……时光在这里就是一根流动的线,连接着过去和现在,绘者用扯不断的时光的线描绘着他的精神家园,使鼓浪屿恢复成记忆里的模样——从容优雅、气质非凡。万物静观皆自得,鼓浪屿自有它的命运,而绘者或者我们,都只能内省罢了。
很早的时候,看过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世界散文随笔精品文库俄罗斯卷,名为“白天的星星”,里头有蒲宁等人的美文,还有就是扉页上那美丽的版画,那种线条和黑白对比的图像,让人记忆深刻。看到《素描鼓浪屿》时,这种印象就又浮现出来,只不过这次是钢笔画。
封面纯白,上有一幅小画,黑白两色,无言自有静穆之美,画的是鼓浪屿。鼓浪屿之美,世人皆知,常见于文学、摄影、绘画,单是绘画,鼓浪屿题材的油画和水墨就很多,但未见纯粹的钢笔画,这是吸引我的原因,我想这本画册会带来别样的审美情趣。
古代欧洲人写字用芦苇笔或鹅毛笔,后用钢笔及自来水笔,用这些笔创作的画,现在都叫做钢笔画。最初的钢笔画似乎都是“辅助”性的,为别的画种做草图、写小稿、速写之类。西方传统绘画以油画为主流,讲究色彩到了极致。但钢笔画另有宁静、肃穆、淳朴、悠远的意境,到了19世纪末,钢笔画成为独立的画种。伦勃朗、马蒂斯、毕加索、丢勒等绘画大师都曾留下精美的钢笔画。
直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钢笔画才进入中国。中国人喜好钢笔画,缘由推断起来不难——工具简单并易于掌握,所绘黑白线条画制成锌版印刷后又能保持原作的本来面貌,所以钢笔画普遍用于速写、漫画、插图、连环画和装饰画。儿时看过的一本本连环画,就是钢笔画在中国流行过的痕迹,那时候的连环画名家华三川、董洪元、颜梅华、黄云松等都是优秀的钢笔绘者,创作出大批优秀的钢笔画作品,培育了一代人共同的记忆。但随着“文革”到来,钢笔画也声息渐悄,直到近年,钢笔画才苏醒并重新发展。
传统的中国绘画,视线条为灵魂,钢笔画的基本语言也是线(和排线),靠线和线的排列,靠与纸的白色形成的黑白对比,来构成色彩感觉。线条在客观世界中是不存在的,钢笔画却运用线条和黑白规律营造出神奇的境界,笔尖粗细不同,压笔轻重不同,运笔缓急不同……呈现出细粗、肥瘦、浓淡、畅滞不同的色调。现实的世界五彩斑斓,但绘者将其抽象成只有黑白灰但却有无穷表现力的世界,给人带来纯粹的视觉享受。
扉页后,绘者用宁静的黄家渡夜色开始影像叙事。绘者喜水,表达很自信,看似杂乱无章的线条里流露出对水的亲近感,比渔网还细密缠绵的线勾勒出月色下沉静的海。绘者的观察非常仔细,敏锐地捕捉到月色在海面上的反光,留白巧妙形成点点月光。近处的渔船、码头上劳作的渔民都处理得非常精細,他们在月色里形成暗色的剪影,和清明的海面形成对比。然后就是一幅幅胜景,鹿礁天主堂、博爱医院、八角楼、原日本领事馆……少部分是写实,大部分是比较轻松的写生,这类作品因饱含情感和个性,更能打动人心。
画册中还有几幅画描绘鼓浪屿钢琴学校的学生在弹钢琴,感觉绘者对人物的把握不及风景画,风景画线条比较奔放和自由,充满激情,起笔回旋都很从容,既有宁静时的低语,也有热情时的张扬,所以风景画耐看,没有沉闷、松懈之感。而人物画,虽然造型比例挑不出缺点,但缺少灵动,似乎太“工整”,反而有紧张之感。或者因为那是在一间教室里,不在绘者最熟悉的自然界中。在心灵无羁的状态下,感觉才最真实。
遗憾的是,这次结集出版时似乎更注重于表达绘者对其精神家园的依恋和呈现,而忽视了更细致的阅读需求——绘者对同一景物在不同光线下的描绘,这个集子里少见如同莫奈反复绘干草垛和睡莲,少见梵高反复绘画邮递员邻居露林那样呈现那种在不同时间上对同一景物的不同感受,那或者才是艺术家最深情最执着的留恋。
绘者年少在鼓浪屿求学,又到鼓浪屿工作,当钢笔画遇见鼓浪屿,成就了一场美妙的邂逅,彼此都找到温情缠绵的依恋。绘者对他的朋友苏晓东说,其实鼓浪屿失去的不仅仅是表面的宁静,更是原本的高贵气质,画册里的小楼有的已经被拆除、被重建,被改造成旅馆;鼓浪屿的钢琴声被导游的喇叭声淹没了,巷子里的落叶被快餐盒和塑料袋覆盖了……留下这些素描,再不想去看那小岛了。我也大概理解了绘者的那种情感,如同爱恋过的女子,眼见韶华老去,清楚记得昔日的容颜,怅然感叹时光的流逝,又深深地眷恋……时光在这里就是一根流动的线,连接着过去和现在,绘者用扯不断的时光的线描绘着他的精神家园,使鼓浪屿恢复成记忆里的模样——从容优雅、气质非凡。万物静观皆自得,鼓浪屿自有它的命运,而绘者或者我们,都只能内省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