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在预防妇科恶性肿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效果。方法:选择符合标准的患者5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预见性护理,比较二者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发生时间晚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及术后4周观察组患者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均快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能有效预防妇科恶性肿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护理推广应用.
【关键词】:预见性护理 妇科肿瘤术后 下肢深静脉血栓
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hosis,DWT)是妇科肿瘤患者术后严重并发症之一。由于盆腔内静脉所处的位置特殊,妇科盆腔大手术术后DVT的发病率更高,国外报道发病率7%-45%,我国目前尚无确切的统计资料,但近年来研究发现,妇科恶性肿瘤术后下肢DVT (LDVT)发生率明显增高,DVT继发肺栓塞的发病率达到1.5%~30%。因此,积极预防妇科肿瘤术后DVT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本研究对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有效预防DVT的发生,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入组标准:①择期行妇科恶性肿瘤手术;②无感觉、运动、认知、言语及智力功能障碍者;③能够配合术后早期活动的患者;④同意进入本研究。排除标准:①术前1周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或麻醉性镇痛药物者;②术前已诊断或怀疑DVT者;③有酒精、药物及毒品依赖或滥用史;④对研究应用的镇痛药物过敏者;⑤活动性消化道溃疡或胃肠道出血。
1.2临床资料: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妇科恶性肿瘤手术后选择符合上述标准在我院治疗的患者5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观察组:年龄27 -68岁,平均(53.09±7.61)岁;疾病类型:;子宫内膜癌6例,宫颈癌9例,卵巢癌8例,绒癌2例。对照组:年龄28 -68岁,平均(53.34 +7.53)岁;疾病类型:子宫内膜癌8例,宫颈癌9例,卵巢癌7例,绒癌l例。两组患者年龄构成、疾病类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P>0.05)。
1.3护理措施
1.3.1常规护理: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护理,如人院宣教、饮食指导、药物及基本预防护理。
1.3.2预见性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预见性护理。①危险因素评估。采用深静脉血栓评估表,对患者发牛DVT的高危因素进行评估。②认知干预。向患者讲解DVT的危害性及预防的重要性,提高其认识和警惕性。针对高龄、糖尿病、肥胖、长期吸烟及下肢静脉曲张的患者,要个体化指导。③心理干预。责任护士要多与患者交流,随时掌握其病情及心理活动状态,从而针对性的实施干预措施,如向患者介绍治愈成功的病例,减轻心理压力,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④饮食干预。指导患者以高蛋白质、高热量、高维牛素、低脂肪及高纤维素食物为主,保证足够的饮水量,保持大便通畅。⑤下肢静脉保护。输液过程中注意保护静脉,如尽量避免在下肢输液,避免在同一静脉的同一部位反复穿刺。⑥遵医嘱使用梯度压力袜和/或充气压力泵或低剂量肝素(q8h)或低分子肝素。
1.4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①DVT发牛率。观察患者下肢疼痛、色泽、肿胀程度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DVT诊断标准[4]:肢体肿胀、皮温较低,足背颈颈后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彩色多普勒显示血管血栓形成,血流动力学改变,Homans征和Nevhof征阳性。②静脉血流速度。在术前、术后2周及术后3周,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患者下肢静脉血流速度。③护理满意度。参照相关文献,设计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包括护患沟通、心理指导、健康宣教、巡视、护理技术操作及护士形象等内容,分非常满意、满意、比较满意、不满意、从未做过五个等级。
1.5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O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L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DVT发生率及住院时间比较:观察组患者DVT发牛率低于对照组,发牛时间晚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P<0.05),见表l。
2.2两组患者下肢静脉血流速度比较:两组患者术前下肢静脉血流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及术后3周观察组患者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均快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出院时对患者进行护理满意度进行评价,观察组患者非常满意22例、满意2例、比较满意l例、不满意0例;对照组患者非常满意17例、满意6例、比较满意l例和不满意l例;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3.1妇科恶性肿瘤盆腔术后发生DVT的风险因素分析
妇科恶性肿瘤术后的患者是并发DVT的高危人群。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后有血液流变学改变:患者术前禁食、灌肠而又补液不足,可导致脱水及血液浓缩;患者多为中老年,偏肥胖,麻醉后周围血管扩张,手术后卧床,活动少,血流淤滞,术后半坐卧位,因重力因素影响,使下肢血液回流受阻,导致血流缓慢,是血栓形成的重要条件;静脉血管壁的损伤:大部分妇科恶性肿瘤者,需要淋巴清扫,操作直接位于髂总、髂外、髂内静脉旁、闭孔和腹股沟深部,使髂血管壁的周围支持组织受损,因此下肢静脉更容易受压和损伤;高凝状态:盆腔肿瘤产牛各种牛物活性物质干扰凝血系统,导致血液高凝,促使血栓形成。这些因素使得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后更易并发DVT,系DVT的高危人群。
3.2预见性护理对预防妇科恶性肿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分析
预见性护理是近年来提出的一个护理新理念,是指在护理前及实施护理的过程中判断患者病情,根据病情制定相关的护理计划,从而事先预测患者可能出现的问题,确定护理重点及早采取有效防治措施,可以简单有效的计划性干预确保患者及时得到救治,及时阻断病情的进展,最大限度减轻患者的痛苦,实现由被动护理转向主动护理干预。本研究对妇科恶性肿瘤手术患者预防性护理,如药物预防、基本预防、物理预防等相结合,患者下肢DVT发生率明显降低,发牛时间延迟,缩短了住院时间。在病程中,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观察组患者术前下肢静脉血流速度与对照组相似,但是干预后其速度明显提高。患者下肢DVT发牛率降低、住院时间缩短,从而提高患者对护理满意度。预见性护理使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获得规范、程序、科学化的护理,针对患者术前的高危因素进行评估与矫正,术中操作轻柔避免静脉壁损伤,术后加强早期功能锻炼等物理预防,联合基本预防和药物预防,配合饮食调理和心理干预,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血液黏稠度,最大程度降低下肢DVT发生的危险。
【关键词】:预见性护理 妇科肿瘤术后 下肢深静脉血栓
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hosis,DWT)是妇科肿瘤患者术后严重并发症之一。由于盆腔内静脉所处的位置特殊,妇科盆腔大手术术后DVT的发病率更高,国外报道发病率7%-45%,我国目前尚无确切的统计资料,但近年来研究发现,妇科恶性肿瘤术后下肢DVT (LDVT)发生率明显增高,DVT继发肺栓塞的发病率达到1.5%~30%。因此,积极预防妇科肿瘤术后DVT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本研究对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有效预防DVT的发生,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入组标准:①择期行妇科恶性肿瘤手术;②无感觉、运动、认知、言语及智力功能障碍者;③能够配合术后早期活动的患者;④同意进入本研究。排除标准:①术前1周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或麻醉性镇痛药物者;②术前已诊断或怀疑DVT者;③有酒精、药物及毒品依赖或滥用史;④对研究应用的镇痛药物过敏者;⑤活动性消化道溃疡或胃肠道出血。
1.2临床资料: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妇科恶性肿瘤手术后选择符合上述标准在我院治疗的患者5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观察组:年龄27 -68岁,平均(53.09±7.61)岁;疾病类型:;子宫内膜癌6例,宫颈癌9例,卵巢癌8例,绒癌2例。对照组:年龄28 -68岁,平均(53.34 +7.53)岁;疾病类型:子宫内膜癌8例,宫颈癌9例,卵巢癌7例,绒癌l例。两组患者年龄构成、疾病类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P>0.05)。
1.3护理措施
1.3.1常规护理: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护理,如人院宣教、饮食指导、药物及基本预防护理。
1.3.2预见性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预见性护理。①危险因素评估。采用深静脉血栓评估表,对患者发牛DVT的高危因素进行评估。②认知干预。向患者讲解DVT的危害性及预防的重要性,提高其认识和警惕性。针对高龄、糖尿病、肥胖、长期吸烟及下肢静脉曲张的患者,要个体化指导。③心理干预。责任护士要多与患者交流,随时掌握其病情及心理活动状态,从而针对性的实施干预措施,如向患者介绍治愈成功的病例,减轻心理压力,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④饮食干预。指导患者以高蛋白质、高热量、高维牛素、低脂肪及高纤维素食物为主,保证足够的饮水量,保持大便通畅。⑤下肢静脉保护。输液过程中注意保护静脉,如尽量避免在下肢输液,避免在同一静脉的同一部位反复穿刺。⑥遵医嘱使用梯度压力袜和/或充气压力泵或低剂量肝素(q8h)或低分子肝素。
1.4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①DVT发牛率。观察患者下肢疼痛、色泽、肿胀程度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DVT诊断标准[4]:肢体肿胀、皮温较低,足背颈颈后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彩色多普勒显示血管血栓形成,血流动力学改变,Homans征和Nevhof征阳性。②静脉血流速度。在术前、术后2周及术后3周,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患者下肢静脉血流速度。③护理满意度。参照相关文献,设计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包括护患沟通、心理指导、健康宣教、巡视、护理技术操作及护士形象等内容,分非常满意、满意、比较满意、不满意、从未做过五个等级。
1.5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O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L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DVT发生率及住院时间比较:观察组患者DVT发牛率低于对照组,发牛时间晚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P<0.05),见表l。
2.2两组患者下肢静脉血流速度比较:两组患者术前下肢静脉血流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及术后3周观察组患者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均快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出院时对患者进行护理满意度进行评价,观察组患者非常满意22例、满意2例、比较满意l例、不满意0例;对照组患者非常满意17例、满意6例、比较满意l例和不满意l例;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3.1妇科恶性肿瘤盆腔术后发生DVT的风险因素分析
妇科恶性肿瘤术后的患者是并发DVT的高危人群。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后有血液流变学改变:患者术前禁食、灌肠而又补液不足,可导致脱水及血液浓缩;患者多为中老年,偏肥胖,麻醉后周围血管扩张,手术后卧床,活动少,血流淤滞,术后半坐卧位,因重力因素影响,使下肢血液回流受阻,导致血流缓慢,是血栓形成的重要条件;静脉血管壁的损伤:大部分妇科恶性肿瘤者,需要淋巴清扫,操作直接位于髂总、髂外、髂内静脉旁、闭孔和腹股沟深部,使髂血管壁的周围支持组织受损,因此下肢静脉更容易受压和损伤;高凝状态:盆腔肿瘤产牛各种牛物活性物质干扰凝血系统,导致血液高凝,促使血栓形成。这些因素使得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后更易并发DVT,系DVT的高危人群。
3.2预见性护理对预防妇科恶性肿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分析
预见性护理是近年来提出的一个护理新理念,是指在护理前及实施护理的过程中判断患者病情,根据病情制定相关的护理计划,从而事先预测患者可能出现的问题,确定护理重点及早采取有效防治措施,可以简单有效的计划性干预确保患者及时得到救治,及时阻断病情的进展,最大限度减轻患者的痛苦,实现由被动护理转向主动护理干预。本研究对妇科恶性肿瘤手术患者预防性护理,如药物预防、基本预防、物理预防等相结合,患者下肢DVT发生率明显降低,发牛时间延迟,缩短了住院时间。在病程中,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观察组患者术前下肢静脉血流速度与对照组相似,但是干预后其速度明显提高。患者下肢DVT发牛率降低、住院时间缩短,从而提高患者对护理满意度。预见性护理使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获得规范、程序、科学化的护理,针对患者术前的高危因素进行评估与矫正,术中操作轻柔避免静脉壁损伤,术后加强早期功能锻炼等物理预防,联合基本预防和药物预防,配合饮食调理和心理干预,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血液黏稠度,最大程度降低下肢DVT发生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