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不可缺少的一种手段,问题的设计巧妙与否是一节课成败的关键。有益的提问,能激活学生思维,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有效的提问,还能活跃课堂气氛,实现教学反馈,优化教学效果。课堂提问的作用是巨大的,而其设计却是艰辛的。那么,应如何有效地进行课堂提问呢?我谨以教学二十多年的点滴和大家共同探讨。
一、问题要有目的性
课堂提问要紧紧围绕教材的教学目的来进行,所提出的问题要服务于教学内容,有的放矢,要根据教材的思路,从教学目的出发,结合学生的实际,要难度适中,让学生学得轻松,老师讲得愉快,这样才能找到教于学的切合点。
二、提倡学生疑问
课堂提问,除教师问学生外,还应包括学生问老师。学问学问,因学而问,我国古代孔子就主张学生疑问,我们更应提倡学生将老师问住。在我的教学生涯中,学生提出的许多疑问具有独到之处,如“网络是把双刃剑”中,学生质疑,既然网络世界里有好的一方面,也有不好的一方面,那么我们为什么在设计的时候,不设计不好的不就得了,我们光看好的一面岂不更有利于我们的学习和工作?教学《愚公移山》时,学生质疑说:“愚公笨得还可以,搬家或者挖隧道岂不既经济又实惠吗?”当然有些质疑虽然可笑,但囿于他们的年龄,我想我们还是应该正确的引导,不能打击嘲笑。我一直以来,都提倡学生质疑,这样可以发挥他们的创新精神,可以使之头脑清醒,思维敏捷,还能发现我们教学中的不足。
三、所设问题要新颖
新颖的问题能启迪学生智慧,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热情,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我在讲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中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最根本利益的问题时,考虑到我们处于穷乡僻壤之地,因而所设的问题是:“同学们,结合我们的实际情况说说,我们农村最根本的利益是什么?”学生思考、讨论约十分钟后,我点名回答,多数提到了农村的吃、穿、住宿以及城乡差距,农业投资等问题。我适时点拨,最后归纳到当前最热门的“三农问题”上来了,并讲了政府对农村的许多优惠政策,现在农民都得到了哪些实惠,最后总结这就是最根本的利益。这种提问能激发学生思维的浪花,产生“投石击破水底天”的教学效果,久而久之,学生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口才能力得到了训练,能引发学生兴趣。因此,提问角度的新颖性,有较大的思维价值,值得提倡。
四、注意提问的启发性
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还必须具有启发性。教师在研究课堂提问的时候,就应该尽可能考虑周全,使所提的问题具有启发性,最大限度地启发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样的课堂里,学生的思维活跃,气氛热烈,学习的情绪高涨。只有这样的课堂提问才能更好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激起课堂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学得有味!例如我在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文中对景物的描写“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尽管只此一句,但正是作者惜墨如金的体观。假如只是单纯的语句翻译理解,一则学生不容易准确地把握,二则无法体会其意境。于是教学中采用了增删法来理解(1)原句改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行吗?(2)在原句后增上“远处蝉鸣鹊啼,近处蛙声阵阵”你以为合适吗?这样一来,学生马上从问(1)明确了原句中比喻的妙处:把月光比作碧水,把竹柏影比作藻荇,从问(2)体会到了作者从中营造了一种幽远空明的意境。这个问题的解决就加深了学生对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这样的提问,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的积极性,使他们自然地了解到作品的内容与主题,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问题要有曲折性
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学生就会觉得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如教学《我爱这土地》时,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同样是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为什么作者的眼里常含泪水,而我们却面带微笑呢?学生在思考回答这个问题时,必须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这样不仅能体会到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感之“真”,更会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同时也懂得如何去鉴赏一首诗,品味诗句,这一曲问的妙处,与直接问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是不能比的。
六、问题要有思维发散性
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师应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型思维能力。教学中要善于把课本知识与课外有关知识联系起来思考,能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教学《桃花源记》时,学生认识到作者抨击社会离乱,追求自由幸福的生活。教师提问“你愿做陶渊明这样的人吗?”很多学生都认识到“假如人人如此,那么社会就谈不上发展。”这就很自然地引出了陶渊明消极避世的一面。
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不是教学目的,它是一门艺术性很强的学问。它涉及的内容多,范围广,技巧之妙,方法之多,不一而足。以上只是我在教学中的肤浅之见,其目的只是希望同行对此予以重视。我相信,广大的教师在教学中只要认真钻研教材,研究学生心理,注意营造轻松的教学气氛,一定能叩开课堂提问这扇艺术宫殿的大门。
一、问题要有目的性
课堂提问要紧紧围绕教材的教学目的来进行,所提出的问题要服务于教学内容,有的放矢,要根据教材的思路,从教学目的出发,结合学生的实际,要难度适中,让学生学得轻松,老师讲得愉快,这样才能找到教于学的切合点。
二、提倡学生疑问
课堂提问,除教师问学生外,还应包括学生问老师。学问学问,因学而问,我国古代孔子就主张学生疑问,我们更应提倡学生将老师问住。在我的教学生涯中,学生提出的许多疑问具有独到之处,如“网络是把双刃剑”中,学生质疑,既然网络世界里有好的一方面,也有不好的一方面,那么我们为什么在设计的时候,不设计不好的不就得了,我们光看好的一面岂不更有利于我们的学习和工作?教学《愚公移山》时,学生质疑说:“愚公笨得还可以,搬家或者挖隧道岂不既经济又实惠吗?”当然有些质疑虽然可笑,但囿于他们的年龄,我想我们还是应该正确的引导,不能打击嘲笑。我一直以来,都提倡学生质疑,这样可以发挥他们的创新精神,可以使之头脑清醒,思维敏捷,还能发现我们教学中的不足。
三、所设问题要新颖
新颖的问题能启迪学生智慧,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热情,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我在讲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中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最根本利益的问题时,考虑到我们处于穷乡僻壤之地,因而所设的问题是:“同学们,结合我们的实际情况说说,我们农村最根本的利益是什么?”学生思考、讨论约十分钟后,我点名回答,多数提到了农村的吃、穿、住宿以及城乡差距,农业投资等问题。我适时点拨,最后归纳到当前最热门的“三农问题”上来了,并讲了政府对农村的许多优惠政策,现在农民都得到了哪些实惠,最后总结这就是最根本的利益。这种提问能激发学生思维的浪花,产生“投石击破水底天”的教学效果,久而久之,学生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口才能力得到了训练,能引发学生兴趣。因此,提问角度的新颖性,有较大的思维价值,值得提倡。
四、注意提问的启发性
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还必须具有启发性。教师在研究课堂提问的时候,就应该尽可能考虑周全,使所提的问题具有启发性,最大限度地启发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样的课堂里,学生的思维活跃,气氛热烈,学习的情绪高涨。只有这样的课堂提问才能更好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激起课堂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学得有味!例如我在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文中对景物的描写“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尽管只此一句,但正是作者惜墨如金的体观。假如只是单纯的语句翻译理解,一则学生不容易准确地把握,二则无法体会其意境。于是教学中采用了增删法来理解(1)原句改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行吗?(2)在原句后增上“远处蝉鸣鹊啼,近处蛙声阵阵”你以为合适吗?这样一来,学生马上从问(1)明确了原句中比喻的妙处:把月光比作碧水,把竹柏影比作藻荇,从问(2)体会到了作者从中营造了一种幽远空明的意境。这个问题的解决就加深了学生对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这样的提问,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的积极性,使他们自然地了解到作品的内容与主题,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问题要有曲折性
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学生就会觉得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如教学《我爱这土地》时,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同样是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为什么作者的眼里常含泪水,而我们却面带微笑呢?学生在思考回答这个问题时,必须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这样不仅能体会到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感之“真”,更会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同时也懂得如何去鉴赏一首诗,品味诗句,这一曲问的妙处,与直接问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是不能比的。
六、问题要有思维发散性
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师应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型思维能力。教学中要善于把课本知识与课外有关知识联系起来思考,能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教学《桃花源记》时,学生认识到作者抨击社会离乱,追求自由幸福的生活。教师提问“你愿做陶渊明这样的人吗?”很多学生都认识到“假如人人如此,那么社会就谈不上发展。”这就很自然地引出了陶渊明消极避世的一面。
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不是教学目的,它是一门艺术性很强的学问。它涉及的内容多,范围广,技巧之妙,方法之多,不一而足。以上只是我在教学中的肤浅之见,其目的只是希望同行对此予以重视。我相信,广大的教师在教学中只要认真钻研教材,研究学生心理,注意营造轻松的教学气氛,一定能叩开课堂提问这扇艺术宫殿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