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 课题的提出
一、学校课间操活动流于形式的现状需要改变
(一)学校场地小,学生人数多制约了课间活动的开展
1.时间短、主要是广播操
过去我校跟众多学校一样,只有十分钟的课间广播操。时间太短,除了进出场几乎只有5分钟的做操时间,运动量小,根本达不到锻炼身体的目的。
2.因为场地小担心学生受伤,很多有益的活动无法开展
学校现有32个教学班,每班平均近70人左右,全校学生有2000多名;在职教职工92人,学校占地面积8436平方米,活动面积大约1800平方米,学生活动面积人均不足1平方米。造成我校课间活动无法正常进行,仅仅是课间广播操室外场地都不能容纳全校所有学生,只安排了2-6年级的学生到操场做广播操,而且学生之间都挨挨挤挤,没有适度的间距,使学生经常发生身体碰撞,从而影响学生之间的关系,并产生矛盾。由于体育活动场地严重不足,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也限制了活动的开展。因此,更有必要开展有序、有效的大课间体育活动。
(二)课间活动形式单一、乏味无趣,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原来课间活动只有广播操,内容单一,乏味、形式机械、呆板,学生早已厌倦,绝大多数学生只是敷衍了事,应付形式而已,不仅体育锻炼的效益低下,而且还禁锢了学生个性发展,如果管理不到位,弄不好还会染上敷衍做事不认真的坏习惯。为此可见,改革课间体育活动的内容及形式指日可待。
二、丰富大课间体育活动是增强学生体质的需要,势在必行
1. 2007 年4 月, 在教育部第4 次例行新闻发布会上, 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和共青团中央在全国范围内启动! “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 中提出了“ 每 天锻炼一小时, 幸福生活一辈子” 的口号。“培养具有强健的体魄、健康的心理、坚强的意志和昂扬精神的青少年一代是素质教育应有之义,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 教育部部长周济在启动“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中提出,“在素质教育中, 体育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要把体育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和切入点, 作为工作的主要方面。”可见,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备受人们的关注和重视。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只有拥有了健康的体魄,人们才能去完成所谓的梦想,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
然而,由于环境的变化,饮食结构的改变,科技的快速发展,生活条件的改变等诸多因素的干扰,现今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在某些方面已经远不如老一辈人们。我们小组通过调查小学生在短跑、跳远、投掷、跳绳、仰卧起坐等方面的情况,并借助互联网,搜索出了1995年南方小学生的平均水平,将两者进行对比,由数据可得,现代小学生在身高和体重方面明显比1956年的同龄儿童增长很多,其中身高平均增长6.3厘米,体重平均增长5.2千克。其中,1956年,13—14岁的男生的体重普遍低于同龄女生,身高同样低于女生;但是现在恰恰相反,同龄男生的体重高于同龄女生,但是身高的平均水平依旧低于同龄女生。
虽然现在人们的生活条件好了,饮食营养丰富,注重健康的生活态度和方式,小学生的发育时间推进了将近3—4年,自身抵抗力也在不断增强。但是,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有些甚至是比较严重的,特别是肺活量和身体素质呈现下降趋势。这些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学生的体质和健康状况。
三、实验研究具有的条件:
(一) 我校是省艺术特色学校,有丰厚的艺术教育、教学资源。教师的理论水平高,教学观念新,教育教学内容搭配合理,强度得当。
(二) 参研教师认真学习了《小学生课间活动绝招》、《小學生课间活动》等专业书籍和一些相关研究成果,还经常上网查阅相关知识。
(三) 进行了“丰富课间活动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研究,形成了多篇论文,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为本课题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 课题研究得到了学校的大力支持,参研教师重视研究工作的开展。
四、该课题的目的意义: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实施素质教育,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文件)的精神,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锻炼时间,结合大课间活动,让学生们真正“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在阳光下,共同参加体育锻炼”, 进一步推动我校体育活动的开展,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通过体育竞技和全面性体育活动,增强学生参与未来社会竞争的能力,体验和享受运动过程中的快乐,营造“阳光体育、健康快乐”的校学校气围;通过课间活动和各种趣味活动比赛,向家长和社会展示我校素质教育的成果,推动我校素质教育不断向纵深发展;帮助学生养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
而在教学改革深入发展的今天,脱离主体需要的实际,缺乏生气和个性的体育教学内容,严重制约着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进程。我们认为,将体育活动内容经过收集、整理、筛选、创编和实验,改编成适合小学生进行体育游戏的教学内容,充实到现行教材中去,构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小学体育教材体系,实践新的课程标准,是当前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的中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为此,我们体育组经过调研,决定选择一批体育活动项目,作为体育大课间活动和体育校本教材内容进行实践性研究。在隆昌县教研室的指导下,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丰富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研究组。2007年12月经向隆昌县教研室申报,被批准为内江市重点课题,2008年12月又确定批准为四川省资助金课题。
课题进一步试验和研究了两年。本课题实验研究历时五年,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得到了教研室、学校领导、教师、家长和学生的一致认可,学生的体育意识、身心发展均取得到了明显的提高。本文试将本课题研究目标、过程、方法和结果,呈现给学校体育教育界的同行,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第二部分研究目标和步骤
一、研究目标
(一)使师生共同参与体育锻炼,丰富大课间体育活动,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为形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奠定基础,达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目标。
(二)探索、总结并构建大课间体育活动有序、有效的组织形式。
二、研究步骤
学校领导十分重视,组织专人对课题进行审核。学校成立了由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的课题实验小组,同时,学校30个班主任及德育、艺术学科教师也参与本实验研究,在全校各年级进行广泛的实验数据的收集整理。
本课题研究分三阶段:
(一)准备阶段。2008年12月至2009年6月,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确定研究课题。对教师进行相关知识培训,学习理论,收集资料,制定方案,培训实验教师,搞好问卷调查与分析,初步探索小学课间活动的基本模式。
(二)深化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阶段。2009年7月至2011年11月,根据实验目标,进行实验的跟踪和拓展,进一步完善实验方案、查漏补缺,收集资料,形成研究报告。
(三)总结阶段。2011年12月至
2012年5月,修改方案,撰写出质量较高的论文,扩大试验,归纳总结。将理论和实践研究所取得的成果进行总结,写出结题报告。整理研究成果,接受上级主管部门和专家的评定。
三、研究内容
(一)分析学校大课间活动的现状及原因。
(二)探索出具体的丰富学生大课间活动的模式,解决场地小,不安全的问题。
(三)探索出大课间活动的有效组织形式和策略,保证大课间活动丰富多彩地开展。
四、实验研究对象、方法及日期:
㈠研究对象:全校学生1-6年级(2000多名)
㈡研究方法
1.实验法:学校成立实验小组,比较前后两年同龄学生在正常条件下的体质状况。
2.调查法:通过大课间活动对参加实验的学生进行单项和多个项目的普查、抽查、问卷调查,充分了解学生的身体素质和锻炼意识是否得到了提高,大课间活动是否起到了应有的效果。
一、学校课间操活动流于形式的现状需要改变
(一)学校场地小,学生人数多制约了课间活动的开展
1.时间短、主要是广播操
过去我校跟众多学校一样,只有十分钟的课间广播操。时间太短,除了进出场几乎只有5分钟的做操时间,运动量小,根本达不到锻炼身体的目的。
2.因为场地小担心学生受伤,很多有益的活动无法开展
学校现有32个教学班,每班平均近70人左右,全校学生有2000多名;在职教职工92人,学校占地面积8436平方米,活动面积大约1800平方米,学生活动面积人均不足1平方米。造成我校课间活动无法正常进行,仅仅是课间广播操室外场地都不能容纳全校所有学生,只安排了2-6年级的学生到操场做广播操,而且学生之间都挨挨挤挤,没有适度的间距,使学生经常发生身体碰撞,从而影响学生之间的关系,并产生矛盾。由于体育活动场地严重不足,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也限制了活动的开展。因此,更有必要开展有序、有效的大课间体育活动。
(二)课间活动形式单一、乏味无趣,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原来课间活动只有广播操,内容单一,乏味、形式机械、呆板,学生早已厌倦,绝大多数学生只是敷衍了事,应付形式而已,不仅体育锻炼的效益低下,而且还禁锢了学生个性发展,如果管理不到位,弄不好还会染上敷衍做事不认真的坏习惯。为此可见,改革课间体育活动的内容及形式指日可待。
二、丰富大课间体育活动是增强学生体质的需要,势在必行
1. 2007 年4 月, 在教育部第4 次例行新闻发布会上, 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和共青团中央在全国范围内启动! “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 中提出了“ 每 天锻炼一小时, 幸福生活一辈子” 的口号。“培养具有强健的体魄、健康的心理、坚强的意志和昂扬精神的青少年一代是素质教育应有之义,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 教育部部长周济在启动“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中提出,“在素质教育中, 体育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要把体育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和切入点, 作为工作的主要方面。”可见,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备受人们的关注和重视。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只有拥有了健康的体魄,人们才能去完成所谓的梦想,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
然而,由于环境的变化,饮食结构的改变,科技的快速发展,生活条件的改变等诸多因素的干扰,现今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在某些方面已经远不如老一辈人们。我们小组通过调查小学生在短跑、跳远、投掷、跳绳、仰卧起坐等方面的情况,并借助互联网,搜索出了1995年南方小学生的平均水平,将两者进行对比,由数据可得,现代小学生在身高和体重方面明显比1956年的同龄儿童增长很多,其中身高平均增长6.3厘米,体重平均增长5.2千克。其中,1956年,13—14岁的男生的体重普遍低于同龄女生,身高同样低于女生;但是现在恰恰相反,同龄男生的体重高于同龄女生,但是身高的平均水平依旧低于同龄女生。
虽然现在人们的生活条件好了,饮食营养丰富,注重健康的生活态度和方式,小学生的发育时间推进了将近3—4年,自身抵抗力也在不断增强。但是,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有些甚至是比较严重的,特别是肺活量和身体素质呈现下降趋势。这些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学生的体质和健康状况。
三、实验研究具有的条件:
(一) 我校是省艺术特色学校,有丰厚的艺术教育、教学资源。教师的理论水平高,教学观念新,教育教学内容搭配合理,强度得当。
(二) 参研教师认真学习了《小学生课间活动绝招》、《小學生课间活动》等专业书籍和一些相关研究成果,还经常上网查阅相关知识。
(三) 进行了“丰富课间活动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研究,形成了多篇论文,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为本课题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 课题研究得到了学校的大力支持,参研教师重视研究工作的开展。
四、该课题的目的意义: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实施素质教育,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文件)的精神,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锻炼时间,结合大课间活动,让学生们真正“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在阳光下,共同参加体育锻炼”, 进一步推动我校体育活动的开展,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通过体育竞技和全面性体育活动,增强学生参与未来社会竞争的能力,体验和享受运动过程中的快乐,营造“阳光体育、健康快乐”的校学校气围;通过课间活动和各种趣味活动比赛,向家长和社会展示我校素质教育的成果,推动我校素质教育不断向纵深发展;帮助学生养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
而在教学改革深入发展的今天,脱离主体需要的实际,缺乏生气和个性的体育教学内容,严重制约着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进程。我们认为,将体育活动内容经过收集、整理、筛选、创编和实验,改编成适合小学生进行体育游戏的教学内容,充实到现行教材中去,构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小学体育教材体系,实践新的课程标准,是当前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的中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为此,我们体育组经过调研,决定选择一批体育活动项目,作为体育大课间活动和体育校本教材内容进行实践性研究。在隆昌县教研室的指导下,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丰富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研究组。2007年12月经向隆昌县教研室申报,被批准为内江市重点课题,2008年12月又确定批准为四川省资助金课题。
课题进一步试验和研究了两年。本课题实验研究历时五年,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得到了教研室、学校领导、教师、家长和学生的一致认可,学生的体育意识、身心发展均取得到了明显的提高。本文试将本课题研究目标、过程、方法和结果,呈现给学校体育教育界的同行,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第二部分研究目标和步骤
一、研究目标
(一)使师生共同参与体育锻炼,丰富大课间体育活动,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为形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奠定基础,达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目标。
(二)探索、总结并构建大课间体育活动有序、有效的组织形式。
二、研究步骤
学校领导十分重视,组织专人对课题进行审核。学校成立了由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的课题实验小组,同时,学校30个班主任及德育、艺术学科教师也参与本实验研究,在全校各年级进行广泛的实验数据的收集整理。
本课题研究分三阶段:
(一)准备阶段。2008年12月至2009年6月,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确定研究课题。对教师进行相关知识培训,学习理论,收集资料,制定方案,培训实验教师,搞好问卷调查与分析,初步探索小学课间活动的基本模式。
(二)深化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阶段。2009年7月至2011年11月,根据实验目标,进行实验的跟踪和拓展,进一步完善实验方案、查漏补缺,收集资料,形成研究报告。
(三)总结阶段。2011年12月至
2012年5月,修改方案,撰写出质量较高的论文,扩大试验,归纳总结。将理论和实践研究所取得的成果进行总结,写出结题报告。整理研究成果,接受上级主管部门和专家的评定。
三、研究内容
(一)分析学校大课间活动的现状及原因。
(二)探索出具体的丰富学生大课间活动的模式,解决场地小,不安全的问题。
(三)探索出大课间活动的有效组织形式和策略,保证大课间活动丰富多彩地开展。
四、实验研究对象、方法及日期:
㈠研究对象:全校学生1-6年级(2000多名)
㈡研究方法
1.实验法:学校成立实验小组,比较前后两年同龄学生在正常条件下的体质状况。
2.调查法:通过大课间活动对参加实验的学生进行单项和多个项目的普查、抽查、问卷调查,充分了解学生的身体素质和锻炼意识是否得到了提高,大课间活动是否起到了应有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