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学科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素养,在课堂教学中力求运用语文工具,以学生为本,以人为中心,不仅教给学生一般的语文知识,还要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对人生的看法,对文本的理解,对大千世界的感受传递给学生,发扬“尊重人格、尊重差异、思想自由、个性解放、自知自律、自主发展”的人文主义精神,推进小学语文教学人文化改造,培养自尊自立的有独特个性,有完善人格,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一、在朗读中激活学生情感体验
兴趣是认识和情感发展的驱动器。人文主义精神的培养依赖于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来发展自我,而不是教师单方面的教育。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引导他们探索作者的心路历程和情感体验,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在情感体验中,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净化与升华。
小学语文教材中包含的人文情感十分丰富,读了一篇文章之后,如果学生体验不到作者寓于字里行间的情感,没能被这种情感所打动,那么,就谈不上对课文的理解,更不可能受到教育和启迪。我们语文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通过语言的学习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
教者声情并茂的范读,往往能以情激情,拨动孩子的心弦。例如《黄河魂》一课,作者选取黄河最壮观的壶口瀑布,浓墨重彩地描绘了瀑布惊心动魄的磅礴气势。为了让学生想象壶口瀑布惊天动地的场面,感受瀑布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教学时有位老师先让孩子们倾听老师配乐朗诵,刚开始,生性好动的他们也不乏有交头接耳的现象。
随着那激荡人心的《黄河大合唱》钢琴曲与课文内容的有机结合,老师的朗读渐入佳境。老师声调激昂,时而加快速度,时而缓慢强调,时而加重语气,老师的情感随着音乐,随着作者的情感在放纵地流淌,他们感受到了瀑布那恢弘的气势,感受到作者那澎湃的激情。
教室里听不到一点点声音。从孩子们的神情中,老师的声音,老师的情感已经感染了他们。之后,要求让他们自由练读,他们热情地诵读着,学生内心深处已经激起了对黄河的兴趣,对黄河有了初步的感受。
二、在情景中培养学生自主意识
人文主义者认为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自我实现”的人,有“完善人性”的人或是“充分发挥作用”的人,这充分说明了人的发展不仅是在身体、精神、理智、情感、情绪和感觉各方面达到有机整体化,而且是在有机协调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联系方面达到和谐一致。教师创设情景,是让学生达到这一目的的最佳途径。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天鹅的故事》一文中有一段精彩片段,描写了老天鹅用自己的身体破冰的动人场面,读了震撼人心。有位老师在教学这段的时候先根据学生的感受,提出一个问题:“同学们都说老天鹅破冰是最令人感动的,为什么呢?”而后通过读,让学生在字里行间找答案。于是学生零零星星谈感受,但是谈的得不深,只是认识到老天鹅很勇敢。
这时,老师就让学生当一回老天鹅,把双手当作翅膀,高高地举起,把课桌当冰面,双手重重地拍打下去,一次,有一次……有几个龇牙咧嘴,有的甩了甩手,有的直哆嗦,一个个感受到了疼痛。
此时,老师再让学生读书,说感受,学生的思维和感悟就如开闸之水奔涌而出。“我觉得老天鹅是在用自己的生命破冰。刚才我感觉手拍在这桌面上,很疼很疼。我想冰面是那么坚硬,老天鹅用胸脯和翅膀去重重地扑打冰面,它是用生命的代价来换取冰面的破裂。”“我觉得老天鹅非常令人敬佩,它无所畏惧,奋不顾身,用柔弱的胸脯和翅膀当作武器,重重打在冰面上,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
在这一教学案例中,老师巧妙地创设了一个活动的生活情境,运用学生自身的肢体感受,与语言文字产生联接,是心灵受到了震撼,所以学生能走进角色,畅谈自己的肺腑之言,学生在侃侃而谈时,好象自己就是那只奋不顾身的老天鹅。语文教学的过程成了学生主动体验,积极参与和探究的过程,成了师生共同导演,共同提高的舞台。
三、在扩展阅读中拓宽学生视野
语文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阅读教学要建立一个开放的,以语文课本为扩散点,开展扩展性阅读,让学生阅读更新、更活的大教材。在扩展性阅读中,学生的视野不断扩大,探索能力不断增强,与此相伴随相统一的,语言的感受能力,人文精神也必将厚积而薄发。
阅读教学中,要根据课文的特点,有机地开展扩展性阅读,加大学生的阅读量。学一个人的文章,可以选择与这个人相关的其他文章来读,从而对这个人有更深更广的了解。如果对一个人的生平有了整体认识,那么对他在某个阶段某个时间中的表现会把握得更准。例如学习冰心的《只捡儿童多处行》,可以选择冰心的《再寄小读者》来读。
也可以选择与文章相类似的文章来读,让学生在比较阅读中获得更多的语言积累。例如学习《雾凇》,可以选择《火烧云》、《晨雾》等文章。这样的阅读,由课文这个“点”扩散成一个较大的“面”,这个“面”可以是文字材料,也可以是图片资料,也可以是音像资料。
由“点”到“面”,学生的精神空间不断扩大,精神探索的欲望和能力不断增强,与此相伴随相统一的是,学生的语言感知量、积累量也不断增加,领悟力也不断增强,从而让语言和精神在广阔的阅读空间中建立更多的联系。
当然,语文课上的想象是以语言文字为凭借的,学生的想象是在语言世界里产生的。我们引导学生的想象,不能游离于语言文字。要将想象力的开发、人文情怀的培养与语言能力的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只有这样,语文课程才叫姓“语”。当我们带领学生郊游,让学生采上一棵蒲公英,用力一吹,我们让学生假象自己就是那随风飘去的一棵蒲公英,学生会产生多么丰富而美妙的想象!
(河北省武安市大同镇沙沟学校)
一、在朗读中激活学生情感体验
兴趣是认识和情感发展的驱动器。人文主义精神的培养依赖于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来发展自我,而不是教师单方面的教育。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引导他们探索作者的心路历程和情感体验,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在情感体验中,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净化与升华。
小学语文教材中包含的人文情感十分丰富,读了一篇文章之后,如果学生体验不到作者寓于字里行间的情感,没能被这种情感所打动,那么,就谈不上对课文的理解,更不可能受到教育和启迪。我们语文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通过语言的学习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
教者声情并茂的范读,往往能以情激情,拨动孩子的心弦。例如《黄河魂》一课,作者选取黄河最壮观的壶口瀑布,浓墨重彩地描绘了瀑布惊心动魄的磅礴气势。为了让学生想象壶口瀑布惊天动地的场面,感受瀑布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教学时有位老师先让孩子们倾听老师配乐朗诵,刚开始,生性好动的他们也不乏有交头接耳的现象。
随着那激荡人心的《黄河大合唱》钢琴曲与课文内容的有机结合,老师的朗读渐入佳境。老师声调激昂,时而加快速度,时而缓慢强调,时而加重语气,老师的情感随着音乐,随着作者的情感在放纵地流淌,他们感受到了瀑布那恢弘的气势,感受到作者那澎湃的激情。
教室里听不到一点点声音。从孩子们的神情中,老师的声音,老师的情感已经感染了他们。之后,要求让他们自由练读,他们热情地诵读着,学生内心深处已经激起了对黄河的兴趣,对黄河有了初步的感受。
二、在情景中培养学生自主意识
人文主义者认为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自我实现”的人,有“完善人性”的人或是“充分发挥作用”的人,这充分说明了人的发展不仅是在身体、精神、理智、情感、情绪和感觉各方面达到有机整体化,而且是在有机协调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联系方面达到和谐一致。教师创设情景,是让学生达到这一目的的最佳途径。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天鹅的故事》一文中有一段精彩片段,描写了老天鹅用自己的身体破冰的动人场面,读了震撼人心。有位老师在教学这段的时候先根据学生的感受,提出一个问题:“同学们都说老天鹅破冰是最令人感动的,为什么呢?”而后通过读,让学生在字里行间找答案。于是学生零零星星谈感受,但是谈的得不深,只是认识到老天鹅很勇敢。
这时,老师就让学生当一回老天鹅,把双手当作翅膀,高高地举起,把课桌当冰面,双手重重地拍打下去,一次,有一次……有几个龇牙咧嘴,有的甩了甩手,有的直哆嗦,一个个感受到了疼痛。
此时,老师再让学生读书,说感受,学生的思维和感悟就如开闸之水奔涌而出。“我觉得老天鹅是在用自己的生命破冰。刚才我感觉手拍在这桌面上,很疼很疼。我想冰面是那么坚硬,老天鹅用胸脯和翅膀去重重地扑打冰面,它是用生命的代价来换取冰面的破裂。”“我觉得老天鹅非常令人敬佩,它无所畏惧,奋不顾身,用柔弱的胸脯和翅膀当作武器,重重打在冰面上,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
在这一教学案例中,老师巧妙地创设了一个活动的生活情境,运用学生自身的肢体感受,与语言文字产生联接,是心灵受到了震撼,所以学生能走进角色,畅谈自己的肺腑之言,学生在侃侃而谈时,好象自己就是那只奋不顾身的老天鹅。语文教学的过程成了学生主动体验,积极参与和探究的过程,成了师生共同导演,共同提高的舞台。
三、在扩展阅读中拓宽学生视野
语文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阅读教学要建立一个开放的,以语文课本为扩散点,开展扩展性阅读,让学生阅读更新、更活的大教材。在扩展性阅读中,学生的视野不断扩大,探索能力不断增强,与此相伴随相统一的,语言的感受能力,人文精神也必将厚积而薄发。
阅读教学中,要根据课文的特点,有机地开展扩展性阅读,加大学生的阅读量。学一个人的文章,可以选择与这个人相关的其他文章来读,从而对这个人有更深更广的了解。如果对一个人的生平有了整体认识,那么对他在某个阶段某个时间中的表现会把握得更准。例如学习冰心的《只捡儿童多处行》,可以选择冰心的《再寄小读者》来读。
也可以选择与文章相类似的文章来读,让学生在比较阅读中获得更多的语言积累。例如学习《雾凇》,可以选择《火烧云》、《晨雾》等文章。这样的阅读,由课文这个“点”扩散成一个较大的“面”,这个“面”可以是文字材料,也可以是图片资料,也可以是音像资料。
由“点”到“面”,学生的精神空间不断扩大,精神探索的欲望和能力不断增强,与此相伴随相统一的是,学生的语言感知量、积累量也不断增加,领悟力也不断增强,从而让语言和精神在广阔的阅读空间中建立更多的联系。
当然,语文课上的想象是以语言文字为凭借的,学生的想象是在语言世界里产生的。我们引导学生的想象,不能游离于语言文字。要将想象力的开发、人文情怀的培养与语言能力的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只有这样,语文课程才叫姓“语”。当我们带领学生郊游,让学生采上一棵蒲公英,用力一吹,我们让学生假象自己就是那随风飘去的一棵蒲公英,学生会产生多么丰富而美妙的想象!
(河北省武安市大同镇沙沟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