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知识更新的提速。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有自我更新与完善的能力,有持续发展的能力,这就决定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要始终处于一种积极进取的状态。那么如何才能把教师专业水平从静态的饱和状态推进为动态的吸纳状态呢?
一、打造幸福型职业环境,提升教师发展内驱力
首先,学校要倾心搭建多样平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拉动其职业发展的内驱力。学校倡导“快乐教学促师生幸福”的教学新风尚,让教师在认真、踏实、创造性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享受收获的幸福,从而进一步提高他们对教育教学工作的热情。加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变“要我发展”为“我要发展”。
其次,学校要积极营造和谐氛围,让教师享受职业幸福。对学校管理者而言,“管心房”永远比“管门房”重要。如我校安排专项资金建立舒适宁静的“教工书吧”,设置设施一流的多功能厅、健身房、乒乓球室、羽毛球室等娱乐体育场所,让教师教学之余能放松心情、调整心境;挤出资金建立幼儿活动室,让每一位孩子尚小的教职工能舒心工作,感受到家的温馨。
二、构建多维型学习平台,开拓教师发展途径
一是搭建集中学习的平台。教工例会是学校宣传政策、沟通思想、部署工作的重要阵地,也是集体师训的舞台。学校充分利用这个阵地,精心设计例会的内容与形式,最大限度发挥其在团队建设、集体认同感的培养和教育理念整合上的作用,让其成为教师道德提升、理论充实的载体。
二是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我校定期举办泮池论坛,把它作为校本研究的一个平台。论坛以“直面教育困惑,探求有效之路”为宗旨,围绕有效教学、教学科研、业务进修、学生管理、德育创新等内容展开,或介绍经验或提出思考,双向互动,共同探索。泮池论坛既是教师展示才华的平台,也是教师学习交流的平台。同时,为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教学能力,学校举办了教师基本功比武、优质课比赛等,进一步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和效率。
三是搭建合作交流的平台。我校重视“请进来,走出去”的教师培训工作,并让每位教师在外出学习后认真撰写所得、所想、所悟。这促使教师带着任务外出听课,有力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组建首个浙江省重点中学校际联盟,发挥合力作用。联盟以优势互补、合作共赢、提升质量为宗旨,以高中新课改为契机,联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活动。包括每年开展高考命题研究和联盟试题分析评价,开展理解和把握新教材及配套《作业本》研讨,不定期开展教学论坛、主题教学研究等,充分发挥各校合力,促成彼此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组建互动型师徒团队,引领青年教师成长
能者为师,取长补短,互帮互学,是我校多年的好传统,也是促进新教师快速成长的有力举措之一。互动型师徒团队强调导师学员间的发展互促。师徒结对,通过名优教师引领,帮助青年教师快速从学生到教师、班主任角色的转换。同时,以带徒任务促进名师再成长,实现共同提高的目的。我校把师徒团队的研修力量放大,辐射至全校。充分发挥我校绍兴市数学、英语和政治三个市级名师工作室的辐射作用,精心指导教师,通过名师示范教学、专题讲座等形式有力促进了我校教师的专业发展。
四、打造合作型教研团队,生成教师专业共同体
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开放性、群体性的发展方式,教师专业共同体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新支点。我校通过打造合作型教研团队,不同教师以多种接触通道和互动方式,分享彼此的想法、观点和信念,在相互交流中丰富自己的知识经验体系并创生新的知识,在互动合作中生成教师专业共同体。专业共同体用心呵护“小教研”,重视备课组日常探讨活动,采用集体备课的方式,把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结合起来,促进教师的思想碰撞。同时,精心策划“大教研”。认真开展教研组磨课、课例研究活动,让教师在磨合的流程中,熟稔教材、处理教材,积累教学素材,打磨出自我精品课例、课件。
五、完善动态型评价制度,促成教师持续发展
科学、合理、公平、积极地评价教师,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它是促进教师发展,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载体和措施,也是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和科学管理教师的基础。教师评价也是一门科学,需要主观与客观并重,专业水平与教学业绩相结合。
第一,突出多维性,坚持师德师能业绩并行。我校每学年都对教师进行“家长满意教师、先进工作者、教科研先进个人、教师基本功比武优胜”等各方面的评选。对教师的评价兼顾师德修养、人格魅力、教学水平等各个方面,既强调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又要求教师有广博的文化知识、精深的专业水平和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我们把学生、家长评教师,学校制度评教师,同事之间评教师,上级教育部门评教师,教师个人教学成果和专业能力,教学效率和实绩等合并考量,动静结合,科学合理公正积极地评价教师。
第二,强调发展性,坚持分层评价适性发展。我校积极实践分层式的教师发展性评价,对不同层次的教师提出不同的评价标准。坚持“三要”和“三个不一定”,即每个教师都要发展,但不一定是一样发展;每个教师都要提高,但不一定是同步提高;每个教师都要合格,但不一定是一样规格。这样可使不同的教师获得不同的发展。
第三,体现多样性,坚持三个相结合。学校不断完善教研组、备课组学期考核制度和教师个人教学质量考核制度,坚持做到使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状态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
六、营造学习型校园文化,实现教师专业创新
学校提倡教师做“学习型”“研究型”教师,及时审视和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开展“五个一”工程,要求教师做到每学期读好一本教育理论书籍、上好一堂研究课、做好一节课例研究、搞好一项课题研究、写好一篇教学论文。同时,提出“学习的四项意识”。一向书本学习。引导每位教师做到“让读书成为习惯,生活因读书而精彩;让学习成为工作,生命因学习而成功”。二在反思中学习。学校把书写教学后记作为教学常规的一部分,要求教师在每次课后把这一环节续写在教案后,挖掘亮点、寻找黑斑。三向学生学习。以生为师,教学相长,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学生的思维、学生的问题,都能促使教师去深思和研究。四向同事学习。除平时的合作交流外,把听课、评课制度化、常态化,要求教师带着自己的课堂设计去听课,在评课时,主讲教师和听课教师都要介绍自己对本节课的认识、设计和课后的建议、反思,在交流和共识中实现专业发展。
作者单位 浙江省绍兴市稽山中学
(编辑 王胜霞)
一、打造幸福型职业环境,提升教师发展内驱力
首先,学校要倾心搭建多样平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拉动其职业发展的内驱力。学校倡导“快乐教学促师生幸福”的教学新风尚,让教师在认真、踏实、创造性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享受收获的幸福,从而进一步提高他们对教育教学工作的热情。加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变“要我发展”为“我要发展”。
其次,学校要积极营造和谐氛围,让教师享受职业幸福。对学校管理者而言,“管心房”永远比“管门房”重要。如我校安排专项资金建立舒适宁静的“教工书吧”,设置设施一流的多功能厅、健身房、乒乓球室、羽毛球室等娱乐体育场所,让教师教学之余能放松心情、调整心境;挤出资金建立幼儿活动室,让每一位孩子尚小的教职工能舒心工作,感受到家的温馨。
二、构建多维型学习平台,开拓教师发展途径
一是搭建集中学习的平台。教工例会是学校宣传政策、沟通思想、部署工作的重要阵地,也是集体师训的舞台。学校充分利用这个阵地,精心设计例会的内容与形式,最大限度发挥其在团队建设、集体认同感的培养和教育理念整合上的作用,让其成为教师道德提升、理论充实的载体。
二是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我校定期举办泮池论坛,把它作为校本研究的一个平台。论坛以“直面教育困惑,探求有效之路”为宗旨,围绕有效教学、教学科研、业务进修、学生管理、德育创新等内容展开,或介绍经验或提出思考,双向互动,共同探索。泮池论坛既是教师展示才华的平台,也是教师学习交流的平台。同时,为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教学能力,学校举办了教师基本功比武、优质课比赛等,进一步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和效率。
三是搭建合作交流的平台。我校重视“请进来,走出去”的教师培训工作,并让每位教师在外出学习后认真撰写所得、所想、所悟。这促使教师带着任务外出听课,有力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组建首个浙江省重点中学校际联盟,发挥合力作用。联盟以优势互补、合作共赢、提升质量为宗旨,以高中新课改为契机,联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活动。包括每年开展高考命题研究和联盟试题分析评价,开展理解和把握新教材及配套《作业本》研讨,不定期开展教学论坛、主题教学研究等,充分发挥各校合力,促成彼此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组建互动型师徒团队,引领青年教师成长
能者为师,取长补短,互帮互学,是我校多年的好传统,也是促进新教师快速成长的有力举措之一。互动型师徒团队强调导师学员间的发展互促。师徒结对,通过名优教师引领,帮助青年教师快速从学生到教师、班主任角色的转换。同时,以带徒任务促进名师再成长,实现共同提高的目的。我校把师徒团队的研修力量放大,辐射至全校。充分发挥我校绍兴市数学、英语和政治三个市级名师工作室的辐射作用,精心指导教师,通过名师示范教学、专题讲座等形式有力促进了我校教师的专业发展。
四、打造合作型教研团队,生成教师专业共同体
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开放性、群体性的发展方式,教师专业共同体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新支点。我校通过打造合作型教研团队,不同教师以多种接触通道和互动方式,分享彼此的想法、观点和信念,在相互交流中丰富自己的知识经验体系并创生新的知识,在互动合作中生成教师专业共同体。专业共同体用心呵护“小教研”,重视备课组日常探讨活动,采用集体备课的方式,把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结合起来,促进教师的思想碰撞。同时,精心策划“大教研”。认真开展教研组磨课、课例研究活动,让教师在磨合的流程中,熟稔教材、处理教材,积累教学素材,打磨出自我精品课例、课件。
五、完善动态型评价制度,促成教师持续发展
科学、合理、公平、积极地评价教师,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它是促进教师发展,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载体和措施,也是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和科学管理教师的基础。教师评价也是一门科学,需要主观与客观并重,专业水平与教学业绩相结合。
第一,突出多维性,坚持师德师能业绩并行。我校每学年都对教师进行“家长满意教师、先进工作者、教科研先进个人、教师基本功比武优胜”等各方面的评选。对教师的评价兼顾师德修养、人格魅力、教学水平等各个方面,既强调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又要求教师有广博的文化知识、精深的专业水平和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我们把学生、家长评教师,学校制度评教师,同事之间评教师,上级教育部门评教师,教师个人教学成果和专业能力,教学效率和实绩等合并考量,动静结合,科学合理公正积极地评价教师。
第二,强调发展性,坚持分层评价适性发展。我校积极实践分层式的教师发展性评价,对不同层次的教师提出不同的评价标准。坚持“三要”和“三个不一定”,即每个教师都要发展,但不一定是一样发展;每个教师都要提高,但不一定是同步提高;每个教师都要合格,但不一定是一样规格。这样可使不同的教师获得不同的发展。
第三,体现多样性,坚持三个相结合。学校不断完善教研组、备课组学期考核制度和教师个人教学质量考核制度,坚持做到使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状态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
六、营造学习型校园文化,实现教师专业创新
学校提倡教师做“学习型”“研究型”教师,及时审视和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开展“五个一”工程,要求教师做到每学期读好一本教育理论书籍、上好一堂研究课、做好一节课例研究、搞好一项课题研究、写好一篇教学论文。同时,提出“学习的四项意识”。一向书本学习。引导每位教师做到“让读书成为习惯,生活因读书而精彩;让学习成为工作,生命因学习而成功”。二在反思中学习。学校把书写教学后记作为教学常规的一部分,要求教师在每次课后把这一环节续写在教案后,挖掘亮点、寻找黑斑。三向学生学习。以生为师,教学相长,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学生的思维、学生的问题,都能促使教师去深思和研究。四向同事学习。除平时的合作交流外,把听课、评课制度化、常态化,要求教师带着自己的课堂设计去听课,在评课时,主讲教师和听课教师都要介绍自己对本节课的认识、设计和课后的建议、反思,在交流和共识中实现专业发展。
作者单位 浙江省绍兴市稽山中学
(编辑 王胜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