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性之人
氍毹上的旧梦很多,我却独钟情于孟小冬。
她仿佛门环上的老绿,滴出暗锈来,摸一把,似摸到记忆,而推开门,却看到院子里,满目荒愁。她一袭男装,凛凛然站在戏台上,唱着:“一马离了西凉界……”亦不是因为她是难得的坤生。女子中,唱老生的不乏其人,孤高荒寒的唯有她,一生中嫁了两个惊世男人的也只有她。
生于1907年腊月,命上说,“腊月羊,守空房。”父母怕这腊羊命不好,改口说是1908年出生。但天数已定。深冬,她踩一地厚雪而来,凌乱寥落,虽出身梨园世家,却改变不了卑微寂寥的命运。
五岁学戏,九岁第一次登台唱《乌盆记》,一张嘴,满场皆惊——命中注定,一代冬皇出世。
十二岁,她命中注定的男人第一次听他的戏。是从十二岁开始,这个男人就知道,这个女孩子,是他一生的情缘。两年之后,他因小冬四处演出听不到冬音而烦恼,于是出巨资为她灌制唱片。虽然是小试啼声,但锋芒早就无法掩饰。他按不住心头喜欢,为她找琴师。冬每到戏院唱戏,他必到捧场。
他对她的深情厚意,在以后漫长光阴中更加有增无减,印证得脚踏实地——自她十九岁嫁梅兰芳之后,他不是没有后悔过。如果早知如此,他不放她北上学艺。四年之后她与梅黯然分手,面壁绝食,从此落下胃疾,后来跟了他,他问遍上海名医,为她治胃病。为让她潜心学艺,他不但每月供几百大洋,还在东四三条轿子胡同买了一所私宅给她,花重金托人劝说多老生泰斗余叔岩收她为徒……这样的情义男子,在我翻看《氍毹上的尘梦》这本书时,不禁泪湿衣衫。
他是海上闻人杜月笙。
不提他的為商为政种种,但就对孟小冬而言,他用情之深之痴算得深情款款,每看到细节,都无法不动容。
没有一丝一毫奴颜媚气
二十三岁离开梅郎,她几乎送掉半条命,隐居天津居士林。还是杜,派人用直升飞机接她到上海,而且抱病亲自去机场接她。
她入住杜家时已经四十岁,早就是明日黄花,而他更是年逾花甲。一对二十多年的知己终于走到了一起,痴心相恋,如胶似漆。杜月笙说,“我终于知道了爱情的滋味。”这句话,听来动容倾情。
而“冬皇”二字,并非虚传。看过她和梅兰芳一张照片,艳容冷冽,一副孤寒样子,但那时候的神情,呈现出难得的乖巧——女人只有遇到自己真爱的男人才会无限低眉乖巧。
后来,再也没有过……
看过她着狐皮衣的照片,基调是灰的,冷寒的,一派骄傲和贵气,一眼看过去,仿佛洞穿了所有。
孟小冬照片,少有微笑的,越到后来,越呈现出那种中性之美。不,她不妩媚,一点儿也不。漫漫岁月的涤荡里,她把自己的须生演到极致,而自己也慢慢成为中性之人,很少有女子把狐皮衣穿得不媚气,她就是这样的女子。穿在她身上,还是冷,还是自顾自的“独自眠餐独自行”的样子。
一个女子的枯寂,眼神可以看得出来。翻看孟小冬每张照片,都充满了这种孤寂。即使从师学艺,她亦和师傅余叔岩一样,不轻易出来唱,一唱,就声惊四座。杜月笙六十寿诞大办堂会,她唱《搜孤救孤》,一票难求,万人空巷,50万元一张门票被炒到500万元。
台下坐着四大须生之一马连良,他居然是与后来香港《大成》杂志主编沈苇窗合坐一个凳子看完的这出戏,而另一个四大须生之一谭富英先生看完戏后连声称绝,遇人便说,“小冬把《搜孤救孤》这出戏唱绝了,反正这出戏我是收了。”收了,就是不再唱了。谭元寿在回忆那天堂会情景时说,小冬唱得那叫讲究,就那个白虎大堂的“虎”,高耸入云,声如裂帛……每句唱腔都很干净,收音都特别帅……
真真是此音只应天上有。学余派八年,不仅得到了余派真传,而且一身傲骨越发铿锵。杜曾拉着小冬的手说:侬晓得是只啥个地方吸引我?依有男子气质,色艺双绝,少年成名,但孤傲似梅,没有一丝一毫奴颜媚气……这句话说出来,算得知己。
她身上有难得的静气,无论是折服京城华盖,还是“冬皇”之名声震华夏,都那样冷艳安静。到后来,她为杜收声绝唱,只因为广陵绝响,无人再是她知己。
她嫁他时,已经四十有三,而他病人膏肓,身患沉疴。大势已去的他,却换来这红颜知己痴心服侍于塌前。她离开半步,他便喊她:小冬,小冬……在香港的九龙饭店,点了900元一桌的菜,统统把大厨拉到紧尼地。她终于做了他的新娘,却一个发已白一个花已落。
两个人有一张结婚照片,杜着长衫,孟是旗袍。虽不比她十九岁与梅的绝世倾城,但那沧海桑田落寞相守的爱情,更让人动容——她是在梅处跌了一跤,然后,所有的伤痛,都由他一一熨烫。我只觉得她早早就应该嫁给杜月笙——以后梅兰芳所有传记中,几乎未提到她半个字,而那四年,哪里去了?她甚至面壁空腹多日差点儿死掉,甚至为他差点儿出家……
倒也利落得应了那句话——“梅兰芳,今后我唱戏,不会比你差,要嫁人,我要么不嫁,要嫁就嫁一个跺一下脚满城乱颤的!”
哪句都落了实。
低眉之人
我更喜欢她的晚年。吃斋念佛,教几个学生,满目山河空念远,多少旧事都去吧去吧。她洗去铅华,着黑色旗袍,黑色平底布鞋和最老式黑皮包,黑框眼镜,头发有时中分,看上去,有股凛凛的冷风——她的确是冷,一生中录音极少。她不让别人录,唯美到极致,当年的录音,她的最少,只赠给画家张大千一盒。大干画了《六条通景大荷花》赠与她,也算得知音难觅。他题字,是赠与大家(家在此处念gu,对女性的尊称),可见她在张大干心里的地位。
曾想找几段孟小冬的完整录音听,都是断断续续,声音极弱,钢丝录音,加上年代太久,只能听得大概。但是,全无雌音,那声声裂帛,干净透亮,不似一个女子声音。
也听过唱须生王佩瑜的《搜孤救孤》,有了孟的影子。人称小孟小冬。像只是形,神也有了几分。在霸州纪念李少春先生诞辰九十周年晚会上,看到王佩瑜。整个晚会,只有她一出场让我眼前一亮——白色条纹男衬衣,打小领带,袖口雪白,一条低腰男裤,一双平底男皮鞋,短发似男子,眼镜配在巴掌大的脸上,当时就有小小遗憾——个子忒低了些,否则……举止做派,有了小冬的影子。我看得动容,忽然想起孟小冬一生的孤傲绝响,在《梅兰芳》电影热播才被炒得翻天覆地,其实,她在自己的江湖里,一直是那个低眉的女子。
一个被戏迷山呼冬皇万岁的人,如果不肯低眉,怎么会在杜月笙江河日下时,坚定不移地守在身边,而且一代冬皇,就那样心甘情愿地服侍一个垂死的人,真也是侠肝义胆。她选择了孤寂相陪,并且在杜死后,决绝而独自地走完余生——爱上过一个大海的女子,再也不会为任何一条小溪动容了。
夜听孟小冬《空城计》,声音丝丝拉拉传来,成为绝响。她绝没有想到,一个与她隔了多年的女子,推开那扇旧门,看到民国女子孟小冬,正在台上唱余叔岩教她的第一出戏《洪羊洞》,而我在台下,遥遥相望,动情,动容,魂相牵,梦相萦!
编辑/林青雨
氍毹上的旧梦很多,我却独钟情于孟小冬。
她仿佛门环上的老绿,滴出暗锈来,摸一把,似摸到记忆,而推开门,却看到院子里,满目荒愁。她一袭男装,凛凛然站在戏台上,唱着:“一马离了西凉界……”亦不是因为她是难得的坤生。女子中,唱老生的不乏其人,孤高荒寒的唯有她,一生中嫁了两个惊世男人的也只有她。
生于1907年腊月,命上说,“腊月羊,守空房。”父母怕这腊羊命不好,改口说是1908年出生。但天数已定。深冬,她踩一地厚雪而来,凌乱寥落,虽出身梨园世家,却改变不了卑微寂寥的命运。
五岁学戏,九岁第一次登台唱《乌盆记》,一张嘴,满场皆惊——命中注定,一代冬皇出世。
十二岁,她命中注定的男人第一次听他的戏。是从十二岁开始,这个男人就知道,这个女孩子,是他一生的情缘。两年之后,他因小冬四处演出听不到冬音而烦恼,于是出巨资为她灌制唱片。虽然是小试啼声,但锋芒早就无法掩饰。他按不住心头喜欢,为她找琴师。冬每到戏院唱戏,他必到捧场。
他对她的深情厚意,在以后漫长光阴中更加有增无减,印证得脚踏实地——自她十九岁嫁梅兰芳之后,他不是没有后悔过。如果早知如此,他不放她北上学艺。四年之后她与梅黯然分手,面壁绝食,从此落下胃疾,后来跟了他,他问遍上海名医,为她治胃病。为让她潜心学艺,他不但每月供几百大洋,还在东四三条轿子胡同买了一所私宅给她,花重金托人劝说多老生泰斗余叔岩收她为徒……这样的情义男子,在我翻看《氍毹上的尘梦》这本书时,不禁泪湿衣衫。
他是海上闻人杜月笙。
不提他的為商为政种种,但就对孟小冬而言,他用情之深之痴算得深情款款,每看到细节,都无法不动容。
没有一丝一毫奴颜媚气
二十三岁离开梅郎,她几乎送掉半条命,隐居天津居士林。还是杜,派人用直升飞机接她到上海,而且抱病亲自去机场接她。
她入住杜家时已经四十岁,早就是明日黄花,而他更是年逾花甲。一对二十多年的知己终于走到了一起,痴心相恋,如胶似漆。杜月笙说,“我终于知道了爱情的滋味。”这句话,听来动容倾情。
而“冬皇”二字,并非虚传。看过她和梅兰芳一张照片,艳容冷冽,一副孤寒样子,但那时候的神情,呈现出难得的乖巧——女人只有遇到自己真爱的男人才会无限低眉乖巧。
后来,再也没有过……
看过她着狐皮衣的照片,基调是灰的,冷寒的,一派骄傲和贵气,一眼看过去,仿佛洞穿了所有。
孟小冬照片,少有微笑的,越到后来,越呈现出那种中性之美。不,她不妩媚,一点儿也不。漫漫岁月的涤荡里,她把自己的须生演到极致,而自己也慢慢成为中性之人,很少有女子把狐皮衣穿得不媚气,她就是这样的女子。穿在她身上,还是冷,还是自顾自的“独自眠餐独自行”的样子。
一个女子的枯寂,眼神可以看得出来。翻看孟小冬每张照片,都充满了这种孤寂。即使从师学艺,她亦和师傅余叔岩一样,不轻易出来唱,一唱,就声惊四座。杜月笙六十寿诞大办堂会,她唱《搜孤救孤》,一票难求,万人空巷,50万元一张门票被炒到500万元。
台下坐着四大须生之一马连良,他居然是与后来香港《大成》杂志主编沈苇窗合坐一个凳子看完的这出戏,而另一个四大须生之一谭富英先生看完戏后连声称绝,遇人便说,“小冬把《搜孤救孤》这出戏唱绝了,反正这出戏我是收了。”收了,就是不再唱了。谭元寿在回忆那天堂会情景时说,小冬唱得那叫讲究,就那个白虎大堂的“虎”,高耸入云,声如裂帛……每句唱腔都很干净,收音都特别帅……
真真是此音只应天上有。学余派八年,不仅得到了余派真传,而且一身傲骨越发铿锵。杜曾拉着小冬的手说:侬晓得是只啥个地方吸引我?依有男子气质,色艺双绝,少年成名,但孤傲似梅,没有一丝一毫奴颜媚气……这句话说出来,算得知己。
她身上有难得的静气,无论是折服京城华盖,还是“冬皇”之名声震华夏,都那样冷艳安静。到后来,她为杜收声绝唱,只因为广陵绝响,无人再是她知己。
她嫁他时,已经四十有三,而他病人膏肓,身患沉疴。大势已去的他,却换来这红颜知己痴心服侍于塌前。她离开半步,他便喊她:小冬,小冬……在香港的九龙饭店,点了900元一桌的菜,统统把大厨拉到紧尼地。她终于做了他的新娘,却一个发已白一个花已落。
两个人有一张结婚照片,杜着长衫,孟是旗袍。虽不比她十九岁与梅的绝世倾城,但那沧海桑田落寞相守的爱情,更让人动容——她是在梅处跌了一跤,然后,所有的伤痛,都由他一一熨烫。我只觉得她早早就应该嫁给杜月笙——以后梅兰芳所有传记中,几乎未提到她半个字,而那四年,哪里去了?她甚至面壁空腹多日差点儿死掉,甚至为他差点儿出家……
倒也利落得应了那句话——“梅兰芳,今后我唱戏,不会比你差,要嫁人,我要么不嫁,要嫁就嫁一个跺一下脚满城乱颤的!”
哪句都落了实。
低眉之人
我更喜欢她的晚年。吃斋念佛,教几个学生,满目山河空念远,多少旧事都去吧去吧。她洗去铅华,着黑色旗袍,黑色平底布鞋和最老式黑皮包,黑框眼镜,头发有时中分,看上去,有股凛凛的冷风——她的确是冷,一生中录音极少。她不让别人录,唯美到极致,当年的录音,她的最少,只赠给画家张大千一盒。大干画了《六条通景大荷花》赠与她,也算得知音难觅。他题字,是赠与大家(家在此处念gu,对女性的尊称),可见她在张大干心里的地位。
曾想找几段孟小冬的完整录音听,都是断断续续,声音极弱,钢丝录音,加上年代太久,只能听得大概。但是,全无雌音,那声声裂帛,干净透亮,不似一个女子声音。
也听过唱须生王佩瑜的《搜孤救孤》,有了孟的影子。人称小孟小冬。像只是形,神也有了几分。在霸州纪念李少春先生诞辰九十周年晚会上,看到王佩瑜。整个晚会,只有她一出场让我眼前一亮——白色条纹男衬衣,打小领带,袖口雪白,一条低腰男裤,一双平底男皮鞋,短发似男子,眼镜配在巴掌大的脸上,当时就有小小遗憾——个子忒低了些,否则……举止做派,有了小冬的影子。我看得动容,忽然想起孟小冬一生的孤傲绝响,在《梅兰芳》电影热播才被炒得翻天覆地,其实,她在自己的江湖里,一直是那个低眉的女子。
一个被戏迷山呼冬皇万岁的人,如果不肯低眉,怎么会在杜月笙江河日下时,坚定不移地守在身边,而且一代冬皇,就那样心甘情愿地服侍一个垂死的人,真也是侠肝义胆。她选择了孤寂相陪,并且在杜死后,决绝而独自地走完余生——爱上过一个大海的女子,再也不会为任何一条小溪动容了。
夜听孟小冬《空城计》,声音丝丝拉拉传来,成为绝响。她绝没有想到,一个与她隔了多年的女子,推开那扇旧门,看到民国女子孟小冬,正在台上唱余叔岩教她的第一出戏《洪羊洞》,而我在台下,遥遥相望,动情,动容,魂相牵,梦相萦!
编辑/林青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