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管理模式是反映一定教学管理规律,在一定思想指导下,在教学管理活动中形成的,对教学管理活动的实践操作具有示范性、稳定性的样式。它包括一定的指导思想、一套教学管理程序与方法体系以及教学管理活动过程中一系列要素稳定的组合方式及相应的策略等。
一、教学管理的指导思想
教学管理思想是指人们在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条件下、在教学管理的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对教学管理现象与问题的认识和看法。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不同的经济环境有着不同的教学管理思想。教学管理思想是建立教学管理理论体系和操作系统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
质量管理思想 学校质量的建设体现在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包括管理工作。以质量为核心进行教学管理是学校质量建设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内容。以质量为核心的管理,就是要牢固树立质量观念,不断增强质量意识,积极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有效的质量管理,进而带动全面管理。
人本管理思想 学校工作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即学生。要办好学校必须依靠人才,即教师、干部和职员。为此,充分发挥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与主动创造性是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质量的基本保证。以人为本是学校教学管理的重要原则。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对教学系统中人的因素即教师和学生产生重大影响,使人的因素发生了巨大变化。因此,新时期学校教学管理以人为本更为必要,也愈加复杂。
科学管理理论 纵观我国学校教学管理的历史,无论是专业、课程、课堂教学管理领域,还是教学体制、教学行政等方面,大多依靠经验管理或者行政管理模式。经验的狭隘性、行政的专制性等弊端无疑阻碍了教学管理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学校教育教学面临新的形势,管理对象日益复杂。只有采取现代化的科学管理,才能适应新的需要。科学的教学管理,就是以揭示教学管理活动客观规律的科学理论为指导,根据客观事实,选用适当的科学方法和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行有效的管理。
信息化管理理论 信息是最重要的管理资源,信息技术是最重要的管理手段。信息的获取、存储、处理、传输、演示等过程支持着所有的管理活动,计算机和网络将和管理融合到一起。过去,我们总认为只有专家才能进行复杂的工作,而采用信息化的专家系统可以让“通才”也能做专家的工作;过去,我们总认为所有的决策都必须经由领导拍板,而通过数据库、软件模型等工具,决策成为每个人职责的一部分。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管理实务产生了许多新的管理方式,如虚拟办公、工作流管理、在线交易、在线分析等。
二、教学管理的新要求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给教学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管理的新要求可以概括为实现教学管理的自动化、规范化和服务化。
教学管理自动化 信息技术具有扩展人的信息器官的功能,能够代替人完成部分工作。例如,通过计算机技术能完成教学资料的管理,通过教学管理系统能完成学生学籍管理,通过监控设施能完成教学质量的管理,通过相关软件能完成教学常规管理。教学管理人员只需要提供原始的材料和提出最后的输出要求,中间的过程由信息技术完成。这样将会使教学管理人员从烦琐的细节中解脱出来,大大提高教学管理的效率。
教学管理规范化 教学管理规范化是教学管理主体通过动员各方面力量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行之有效的、系列规范的规章制度及办法,并严格按章办事、以法治教、以法治学的一种教学管理活动。教学管理规范化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学生、教学管理人员的积极性,追求经费、时间、信息、教学条件等资源的综合效益,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各种教学管理活动都有统一的规范,教学管理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员按照统一规范进行操作和管理。这样不但可以使教学管理工作有序进行,而且方便与其他学校开展交流与合作,同时实现教育行政部门的统一管理。
教学管理服务化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现代教学管理模式摒弃了传统教学管理模式以“管”为主的工作理念,而是强化“服务意识”,进行服务式教学管理,以服务师生、服务教学为首要任务,并要求在具体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对教师、学生、管理人员都要在“以人为本”的原则下开展工作。建立完善的教学管理服务体系,是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管理的重要特征。
三、构建教学管理新模式的措施
我们可以从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技术软件和资源建设、制度建设、教学管理人员意识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等四方面来构建新型教学管理模式。
1.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是根本
一方面,要确定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总目标。校园信息系统建设必须要有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在实施过程中,学校的信息化建设都应该有一个长远的规划并经过专家充分论证;应该组成一个由各方参与的论证小组,既要有教育行政部门的负责人、学校负责人,还应该聘请有建设和使用经验学校的人员代表,这样可以避免各方的观点只停留在理论层次。另一方面,建立学校的信息化建设经费保障体系。在普通学校,经费相对比较有限,因此在进行信息化初期建设的时候,还是应该由政府拨款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教育行政部门也应该提供专项经费给学校进行教学管理信息化的专项建设。在后期的维护和更新过程中,学校应该负担大部分费用。学校应该设定专款进行信息化建设,并且规定其数额应达到总教学经费的一定比例。
2.信息技术软件和资源建设是关键
和初次投入相比,后期的持续建设和完善更为重要。软件的更新和资源的建设直接影响着教学管理的信息化和现代化,是构建新型教学管理模式的关键所在。
一要建立便捷、易掌握的教学管理软件。如果信息技术不能提高效率,那么它的意义就要大打折扣。教学管理人员为了熟悉一个新软件系统,需要花上好几个星期进行培训,还要请厂家技术人员进行专门指导,这既耽误了日常的工作,还提高了教学管理的成本。显然,问题主要出在信息技术应用的便捷程度上。技术并不是越先进越好,支持软件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越简捷易用越好。只有大家都可以使用,而且使用效率大大提高了,信息技术在管理和教学中的应用才能常态化。因此,要提供便捷的信息平台和模式,简化技术,使应用“傻瓜化”,而不必把每一位教师都培养成信息技术软件应用高手。这是构建新型教学管理模式的重要策略之一。
二是建立科学完善的教学管理信息综合处理系统。该系统应该有学校基本教学资源管理,包括教师资源、场地资源、实验教学资源等;学生的学习信息管理,包括学生学籍学分、成绩处理;教务信息管理,包括教学计划、课程信息、学生选课、教学实践等各个教学环节的管理。这些系统的基本功能确保整个学校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条不紊地向前推进,教学秩序良好。此外,还可以增设教学状态的统计预测功能,为学校的教育教学研究提供参考材料。同时,应注意教学管理信息系统与学校其他应用系统之间的资源共享和数据整合,避免出现数据冗余、资源浪费、标准不统一的现象。信息数据的采集,要注意数据的科学性和标准性,通过教学信息资源与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建立科学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提高教学管理的质量与效率。
三要实现教学管理资源本土化。所谓资源本土化,就是将相关的“舶来”的教育教学资源,通过一定的方式,转化为能适用于本地本校的管理、教学、学习、交流等活动的资源。
四要充分发挥校园网络在教学管理中的作用。在校园网上建立学校管理信息系统。通过该信息系统,管理者能够得到及时、准确的管理信息,实现学校办公自动化,建立学籍管理、人事档案管理、财务管理等系统,为计划、组织、管理与决策提供信息和科学手段。学校管理信息系统中丰富的管理工具还可以将学校领导和各级行政管理人员从繁重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使之能集中精力来考虑学校的建设和发展。
3.制度建设是保障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管理方式方法已经较传统教学管理有了根本性的变化,但是传统思维依然影响着教学管理人员和全校师生。教学管理改革的目的是提高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从宏观上看,途径之一是创建一种环境,包括科学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机制,也就是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竞争机制和关怀机制。从微观上说,就是要形成一系列科学合理的具体的管理制度和管理办法。
一是建立以应用为导向的评估制度。这将有利于学校确定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和方向,合理分配人力、物力,实现“边建设、边发展”的目标。二是建立以质量为导向的评价制度。信息技术环境下,如果没有很好地把握信息技术的作用和使用场合,很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教学效果;如果没有很好的评价体系,教师就会沉迷在信息技术的优越性之中,而忽视教学效果。因此,建立以质量为导向的评价制度十分重要,既可以防止学生“误入歧途”,也可以为教师的教学指引方向。三是建立相应的教师激励制度。通过多种途径对参与教学管理信息化的教师给予激励和支持,如鼓励班主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班级管理,鼓励教师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课堂管理,定期对使用信息技术的先进教师进行表彰,鼓励教师申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科研课题等。
4.教学管理人员意识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是核心
先进的信息技术可以成为人的得力助手,可以将人从一些简单的事务中解放出来。但在教学管理领域,信息技术并不能完全代替人,信息技术的先进与否并不能完全决定教学管理水平的高低。决定学校教学管理水平的仍然是人的意识和人的素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今,在广东省(尤其是珠三角地区),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已经成为教学管理信息化和教学管理现代化的“短板”,成为制约教学管理迈上更高层次的主要因素之一。培养教学管理人员的意识和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是当务之急。
在我国,目前还没有教学管理本科专业,在为广大中小学培养教师的师范院校,教学管理类的课程也比较少。但是我认为,在本科阶段开设教学管理专业并不合适,毕竟教学管理需要有一定的管理经验做基础,而非理论上的空谈。因此,比较理想的方式是:本科阶段学习信息技术与教学相关理论,在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再学习相关的教学管理理论。如本科阶段读教育技术或计算机教育等专业,研究生阶段读教育管理之类的专业。或者学校将现有的教学管理人员送去进修,让他们学习信息技术、教育学或管理学的相关知识,促进他们的发展。这样就使教学管理人员既懂教育,又懂技术,也懂管理,成为真正适合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作者单位:广东佛山市顺德区勒流中学)
一、教学管理的指导思想
教学管理思想是指人们在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条件下、在教学管理的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对教学管理现象与问题的认识和看法。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不同的经济环境有着不同的教学管理思想。教学管理思想是建立教学管理理论体系和操作系统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
质量管理思想 学校质量的建设体现在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包括管理工作。以质量为核心进行教学管理是学校质量建设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内容。以质量为核心的管理,就是要牢固树立质量观念,不断增强质量意识,积极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有效的质量管理,进而带动全面管理。
人本管理思想 学校工作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即学生。要办好学校必须依靠人才,即教师、干部和职员。为此,充分发挥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与主动创造性是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质量的基本保证。以人为本是学校教学管理的重要原则。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对教学系统中人的因素即教师和学生产生重大影响,使人的因素发生了巨大变化。因此,新时期学校教学管理以人为本更为必要,也愈加复杂。
科学管理理论 纵观我国学校教学管理的历史,无论是专业、课程、课堂教学管理领域,还是教学体制、教学行政等方面,大多依靠经验管理或者行政管理模式。经验的狭隘性、行政的专制性等弊端无疑阻碍了教学管理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学校教育教学面临新的形势,管理对象日益复杂。只有采取现代化的科学管理,才能适应新的需要。科学的教学管理,就是以揭示教学管理活动客观规律的科学理论为指导,根据客观事实,选用适当的科学方法和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行有效的管理。
信息化管理理论 信息是最重要的管理资源,信息技术是最重要的管理手段。信息的获取、存储、处理、传输、演示等过程支持着所有的管理活动,计算机和网络将和管理融合到一起。过去,我们总认为只有专家才能进行复杂的工作,而采用信息化的专家系统可以让“通才”也能做专家的工作;过去,我们总认为所有的决策都必须经由领导拍板,而通过数据库、软件模型等工具,决策成为每个人职责的一部分。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管理实务产生了许多新的管理方式,如虚拟办公、工作流管理、在线交易、在线分析等。
二、教学管理的新要求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给教学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管理的新要求可以概括为实现教学管理的自动化、规范化和服务化。
教学管理自动化 信息技术具有扩展人的信息器官的功能,能够代替人完成部分工作。例如,通过计算机技术能完成教学资料的管理,通过教学管理系统能完成学生学籍管理,通过监控设施能完成教学质量的管理,通过相关软件能完成教学常规管理。教学管理人员只需要提供原始的材料和提出最后的输出要求,中间的过程由信息技术完成。这样将会使教学管理人员从烦琐的细节中解脱出来,大大提高教学管理的效率。
教学管理规范化 教学管理规范化是教学管理主体通过动员各方面力量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行之有效的、系列规范的规章制度及办法,并严格按章办事、以法治教、以法治学的一种教学管理活动。教学管理规范化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学生、教学管理人员的积极性,追求经费、时间、信息、教学条件等资源的综合效益,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各种教学管理活动都有统一的规范,教学管理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员按照统一规范进行操作和管理。这样不但可以使教学管理工作有序进行,而且方便与其他学校开展交流与合作,同时实现教育行政部门的统一管理。
教学管理服务化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现代教学管理模式摒弃了传统教学管理模式以“管”为主的工作理念,而是强化“服务意识”,进行服务式教学管理,以服务师生、服务教学为首要任务,并要求在具体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对教师、学生、管理人员都要在“以人为本”的原则下开展工作。建立完善的教学管理服务体系,是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管理的重要特征。
三、构建教学管理新模式的措施
我们可以从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技术软件和资源建设、制度建设、教学管理人员意识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等四方面来构建新型教学管理模式。
1.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是根本
一方面,要确定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总目标。校园信息系统建设必须要有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在实施过程中,学校的信息化建设都应该有一个长远的规划并经过专家充分论证;应该组成一个由各方参与的论证小组,既要有教育行政部门的负责人、学校负责人,还应该聘请有建设和使用经验学校的人员代表,这样可以避免各方的观点只停留在理论层次。另一方面,建立学校的信息化建设经费保障体系。在普通学校,经费相对比较有限,因此在进行信息化初期建设的时候,还是应该由政府拨款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教育行政部门也应该提供专项经费给学校进行教学管理信息化的专项建设。在后期的维护和更新过程中,学校应该负担大部分费用。学校应该设定专款进行信息化建设,并且规定其数额应达到总教学经费的一定比例。
2.信息技术软件和资源建设是关键
和初次投入相比,后期的持续建设和完善更为重要。软件的更新和资源的建设直接影响着教学管理的信息化和现代化,是构建新型教学管理模式的关键所在。
一要建立便捷、易掌握的教学管理软件。如果信息技术不能提高效率,那么它的意义就要大打折扣。教学管理人员为了熟悉一个新软件系统,需要花上好几个星期进行培训,还要请厂家技术人员进行专门指导,这既耽误了日常的工作,还提高了教学管理的成本。显然,问题主要出在信息技术应用的便捷程度上。技术并不是越先进越好,支持软件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越简捷易用越好。只有大家都可以使用,而且使用效率大大提高了,信息技术在管理和教学中的应用才能常态化。因此,要提供便捷的信息平台和模式,简化技术,使应用“傻瓜化”,而不必把每一位教师都培养成信息技术软件应用高手。这是构建新型教学管理模式的重要策略之一。
二是建立科学完善的教学管理信息综合处理系统。该系统应该有学校基本教学资源管理,包括教师资源、场地资源、实验教学资源等;学生的学习信息管理,包括学生学籍学分、成绩处理;教务信息管理,包括教学计划、课程信息、学生选课、教学实践等各个教学环节的管理。这些系统的基本功能确保整个学校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条不紊地向前推进,教学秩序良好。此外,还可以增设教学状态的统计预测功能,为学校的教育教学研究提供参考材料。同时,应注意教学管理信息系统与学校其他应用系统之间的资源共享和数据整合,避免出现数据冗余、资源浪费、标准不统一的现象。信息数据的采集,要注意数据的科学性和标准性,通过教学信息资源与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建立科学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提高教学管理的质量与效率。
三要实现教学管理资源本土化。所谓资源本土化,就是将相关的“舶来”的教育教学资源,通过一定的方式,转化为能适用于本地本校的管理、教学、学习、交流等活动的资源。
四要充分发挥校园网络在教学管理中的作用。在校园网上建立学校管理信息系统。通过该信息系统,管理者能够得到及时、准确的管理信息,实现学校办公自动化,建立学籍管理、人事档案管理、财务管理等系统,为计划、组织、管理与决策提供信息和科学手段。学校管理信息系统中丰富的管理工具还可以将学校领导和各级行政管理人员从繁重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使之能集中精力来考虑学校的建设和发展。
3.制度建设是保障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管理方式方法已经较传统教学管理有了根本性的变化,但是传统思维依然影响着教学管理人员和全校师生。教学管理改革的目的是提高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从宏观上看,途径之一是创建一种环境,包括科学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机制,也就是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竞争机制和关怀机制。从微观上说,就是要形成一系列科学合理的具体的管理制度和管理办法。
一是建立以应用为导向的评估制度。这将有利于学校确定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和方向,合理分配人力、物力,实现“边建设、边发展”的目标。二是建立以质量为导向的评价制度。信息技术环境下,如果没有很好地把握信息技术的作用和使用场合,很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教学效果;如果没有很好的评价体系,教师就会沉迷在信息技术的优越性之中,而忽视教学效果。因此,建立以质量为导向的评价制度十分重要,既可以防止学生“误入歧途”,也可以为教师的教学指引方向。三是建立相应的教师激励制度。通过多种途径对参与教学管理信息化的教师给予激励和支持,如鼓励班主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班级管理,鼓励教师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课堂管理,定期对使用信息技术的先进教师进行表彰,鼓励教师申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科研课题等。
4.教学管理人员意识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是核心
先进的信息技术可以成为人的得力助手,可以将人从一些简单的事务中解放出来。但在教学管理领域,信息技术并不能完全代替人,信息技术的先进与否并不能完全决定教学管理水平的高低。决定学校教学管理水平的仍然是人的意识和人的素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今,在广东省(尤其是珠三角地区),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已经成为教学管理信息化和教学管理现代化的“短板”,成为制约教学管理迈上更高层次的主要因素之一。培养教学管理人员的意识和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是当务之急。
在我国,目前还没有教学管理本科专业,在为广大中小学培养教师的师范院校,教学管理类的课程也比较少。但是我认为,在本科阶段开设教学管理专业并不合适,毕竟教学管理需要有一定的管理经验做基础,而非理论上的空谈。因此,比较理想的方式是:本科阶段学习信息技术与教学相关理论,在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再学习相关的教学管理理论。如本科阶段读教育技术或计算机教育等专业,研究生阶段读教育管理之类的专业。或者学校将现有的教学管理人员送去进修,让他们学习信息技术、教育学或管理学的相关知识,促进他们的发展。这样就使教学管理人员既懂教育,又懂技术,也懂管理,成为真正适合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作者单位:广东佛山市顺德区勒流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