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二元经济结构中如何有效、合理的配置各种资源,促进二元经济结构向一元经济结构的顺利转变,是实现我国经济持久、稳定、快速发展的关键。本文由二元结构转化途径的两条线索引出内生农业技术进步的二元经济增长模型,在该模型的基础上解释了影响经济发展的各项因素,并由此提出了能够促使二元结构实现一元化的相关政策。
关键词:二元结构 劳动力转移 资本水平 政府政策
二元结构特征,即尚没有完全摆脱自给自足影响的、依然采用传统方式的农业经济与市场化程度高、运用现代生产方式组织的城市经济并存及对立。大多数研究者将二元经济反差看作是发展中国家的一个特征性事实,主张通过适当的方式来促使经济结构转化。目前围绕转化路径的设定主要有以下两条线索:
第一条线索是古典主义思路,认为发展中国家农业中存在边际生产率为零的剩余劳动力。刘易斯模型认为传统部门的劳动力能够不断地向现代部门转移,直到两部门的劳动边际生产率相等。而费景汉和拉尼斯则认为工业不是总能从农业中获得剩余劳动力,只有在农业生产率提高之后劳动力才有可能从农业部门向外部转移。
第二条线索是新古典主义思路,这种思路否定存在边际生产率为零的劳动力。Jogenson,D.W.假定两部门的劳动边际生产率大于零,通过模型构建和求解,得出了二元经济结构转化的充要条件,强调农业发展对工业和二元经济结构转化的重要意义。Todaro,M.P.,A.K.在劳动边际生产率为正的条件下,从城乡就业的角度分析了二元经济结构转化问题。
上述两条线索都是围绕是否存在边际生产率为零的劳动力来建立模型的。目前,部分学者在研究东亚经济体经济持久增长中,提出了内生农业技术进步的二元经济增长模型。撇开考虑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问题,该模型主要解释了资本和劳动力如何促进经济的发展。
农业技术进步的二元经济增长模型的基本假设:1.经济中只存在传统的农业部门与现代的非农部门。前者的生产主要由该部门的劳动力、技术水平和土地决定,后者的生产则由该部门的劳动力、技术水平和所投放的资本数量决定。2.农业部门的技术进步不是外生的,而是资本投入与农业基期技术水平的函数。其中资本投入是指非农业部门对农业部门的资本外溢。3.农业部门的产品部门的产出全部用于消费,对农产品的需求由总人口和人均消费需求决定;非农一部分用于最终消费,一部分作为新的生产要素用于再生产,用于再生产投资的比例外生不变,非农部门的技术进步率、土地增长率和人口增长率都外生给定;全部人口等于全部劳动力。
二元经济结构是处于动态均衡中的,非农部门对农业部门资本投入的速度决定了农业部门对非农部门劳动力转移的速度,而农业部门对非农部门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决定了非农部门资本增长的速度。两种经济主体相辅相成,彼此制约,共同决定了二元经济的平衡点。内生农业技术的二元经济增长模型的突出点在于,它利用模型很好的解释了二元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发展。
首先,在劳动力非农化水平低于一定值时,应当依靠“非均衡发展”摆脱低积累均衡陷阱。在二元结构的均衡点处,由于资本增长率太低,非农部门要保持有效人均资本不变,就会减少对劳动力的吸收,导致非农部门劳动力失业;对于农业部门来讲,过低的资本增长率将抑制农业技术进步率,为了保证农产品产量,农业部门就需要更多的劳动力。这样就形成了低积累均衡陷阱。因此,非均衡发展才是理想状态。
其次,当劳动力非农化水平超过一定值后,二元经济将进入持续增长阶段。在二元经济结构的均衡点处,劳动力的非农化水平超过了一定值,这时劳动力的转移速度大于零,经济将持续增长。
第三,劳动力非农化水平等于特定值时,是二元经济发展的关键分界点。在低于这个特定值时,由于资本积累不足,农业部门仍占优势。一旦高于这个特定值,非农部门足够的规模效应就可以创造更多的资本来“反哺”农业,实现经济结构的一元化。
近年来政府推出了许多有关协调城乡经济发展的政策。从国家宏观管理角度来看,政府决策的关键是要了解何时作为,何时不作为。运用内生农业技术进步的二元经济增长模型,比照其实现经济发展的条件我们可以制定出相应的经济政策。
第一,实现经济非均衡发展,使资本积累与劳动力转移都处于加速推进的状态。这时政府干预就显得尤为必要。一方面政府应该鼓励各区域的工业化进程,对非农业部门进行补贴和提供优惠政策,加速资本的积累。另一方面,可以减少对农民进城的限制,在加快劳动力转移的同时又提高非农业部门的收入。
第二,提高劳动力的非农化水平,使经济跳出发展瓶颈的制约。我国长期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严重阻碍了劳动力的转移,而且中国传统的文化思想使农民对土地产生依附。结果是,农业部门的生产率低下,非农业部门由于劳动力不足而得不到进一步的发展。因此,改善我国的户籍管理制度,提升农民的认知水平,对于我国劳动力的转移也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第三,就农业部门本身来说,由于农业部门的低效率而导致产出低于非农业部门,因此,提高劳动力的技术水平非常重要。政府应当鼓励和支持非农业部门对农业部门更多的资本投入,保证农业部门有充足的资金进行技术创新和最低收入水平。同时,政府应该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实现收入转移,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全球经济危机对我国的各产业部门产生了不利影响,在危急中寻求经济发展的突破口,保持我国经济快速、持续增长的优势,改变二元经济结构,实现经济部门的非农化,加快城市化进程,能够使我国经济快速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
参考文献:
[1]陈宗胜 黎德福《内生农业技术进步的二元经济增长模型——对“东亚奇迹”和中国经济的再解释》 经济研究 2004年11期
[2]吴小华《实施城乡协调发展政策加快二元经济结构转换》宏观经济研究2009年1期
[3]方齐云 姚遂主编《发展经济学》(第二版)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二元结构 劳动力转移 资本水平 政府政策
二元结构特征,即尚没有完全摆脱自给自足影响的、依然采用传统方式的农业经济与市场化程度高、运用现代生产方式组织的城市经济并存及对立。大多数研究者将二元经济反差看作是发展中国家的一个特征性事实,主张通过适当的方式来促使经济结构转化。目前围绕转化路径的设定主要有以下两条线索:
第一条线索是古典主义思路,认为发展中国家农业中存在边际生产率为零的剩余劳动力。刘易斯模型认为传统部门的劳动力能够不断地向现代部门转移,直到两部门的劳动边际生产率相等。而费景汉和拉尼斯则认为工业不是总能从农业中获得剩余劳动力,只有在农业生产率提高之后劳动力才有可能从农业部门向外部转移。
第二条线索是新古典主义思路,这种思路否定存在边际生产率为零的劳动力。Jogenson,D.W.假定两部门的劳动边际生产率大于零,通过模型构建和求解,得出了二元经济结构转化的充要条件,强调农业发展对工业和二元经济结构转化的重要意义。Todaro,M.P.,A.K.在劳动边际生产率为正的条件下,从城乡就业的角度分析了二元经济结构转化问题。
上述两条线索都是围绕是否存在边际生产率为零的劳动力来建立模型的。目前,部分学者在研究东亚经济体经济持久增长中,提出了内生农业技术进步的二元经济增长模型。撇开考虑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问题,该模型主要解释了资本和劳动力如何促进经济的发展。
农业技术进步的二元经济增长模型的基本假设:1.经济中只存在传统的农业部门与现代的非农部门。前者的生产主要由该部门的劳动力、技术水平和土地决定,后者的生产则由该部门的劳动力、技术水平和所投放的资本数量决定。2.农业部门的技术进步不是外生的,而是资本投入与农业基期技术水平的函数。其中资本投入是指非农业部门对农业部门的资本外溢。3.农业部门的产品部门的产出全部用于消费,对农产品的需求由总人口和人均消费需求决定;非农一部分用于最终消费,一部分作为新的生产要素用于再生产,用于再生产投资的比例外生不变,非农部门的技术进步率、土地增长率和人口增长率都外生给定;全部人口等于全部劳动力。
二元经济结构是处于动态均衡中的,非农部门对农业部门资本投入的速度决定了农业部门对非农部门劳动力转移的速度,而农业部门对非农部门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决定了非农部门资本增长的速度。两种经济主体相辅相成,彼此制约,共同决定了二元经济的平衡点。内生农业技术的二元经济增长模型的突出点在于,它利用模型很好的解释了二元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发展。
首先,在劳动力非农化水平低于一定值时,应当依靠“非均衡发展”摆脱低积累均衡陷阱。在二元结构的均衡点处,由于资本增长率太低,非农部门要保持有效人均资本不变,就会减少对劳动力的吸收,导致非农部门劳动力失业;对于农业部门来讲,过低的资本增长率将抑制农业技术进步率,为了保证农产品产量,农业部门就需要更多的劳动力。这样就形成了低积累均衡陷阱。因此,非均衡发展才是理想状态。
其次,当劳动力非农化水平超过一定值后,二元经济将进入持续增长阶段。在二元经济结构的均衡点处,劳动力的非农化水平超过了一定值,这时劳动力的转移速度大于零,经济将持续增长。
第三,劳动力非农化水平等于特定值时,是二元经济发展的关键分界点。在低于这个特定值时,由于资本积累不足,农业部门仍占优势。一旦高于这个特定值,非农部门足够的规模效应就可以创造更多的资本来“反哺”农业,实现经济结构的一元化。
近年来政府推出了许多有关协调城乡经济发展的政策。从国家宏观管理角度来看,政府决策的关键是要了解何时作为,何时不作为。运用内生农业技术进步的二元经济增长模型,比照其实现经济发展的条件我们可以制定出相应的经济政策。
第一,实现经济非均衡发展,使资本积累与劳动力转移都处于加速推进的状态。这时政府干预就显得尤为必要。一方面政府应该鼓励各区域的工业化进程,对非农业部门进行补贴和提供优惠政策,加速资本的积累。另一方面,可以减少对农民进城的限制,在加快劳动力转移的同时又提高非农业部门的收入。
第二,提高劳动力的非农化水平,使经济跳出发展瓶颈的制约。我国长期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严重阻碍了劳动力的转移,而且中国传统的文化思想使农民对土地产生依附。结果是,农业部门的生产率低下,非农业部门由于劳动力不足而得不到进一步的发展。因此,改善我国的户籍管理制度,提升农民的认知水平,对于我国劳动力的转移也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第三,就农业部门本身来说,由于农业部门的低效率而导致产出低于非农业部门,因此,提高劳动力的技术水平非常重要。政府应当鼓励和支持非农业部门对农业部门更多的资本投入,保证农业部门有充足的资金进行技术创新和最低收入水平。同时,政府应该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实现收入转移,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全球经济危机对我国的各产业部门产生了不利影响,在危急中寻求经济发展的突破口,保持我国经济快速、持续增长的优势,改变二元经济结构,实现经济部门的非农化,加快城市化进程,能够使我国经济快速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
参考文献:
[1]陈宗胜 黎德福《内生农业技术进步的二元经济增长模型——对“东亚奇迹”和中国经济的再解释》 经济研究 2004年11期
[2]吴小华《实施城乡协调发展政策加快二元经济结构转换》宏观经济研究2009年1期
[3]方齐云 姚遂主编《发展经济学》(第二版)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