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改革需要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师教学行为和教学方式,还需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和学生观,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下面介绍部分新的教学观念:
一、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也是重大的教学理论问题。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基于此,本次教改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认为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把教学过程的本质定位为交往、互动,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是对“把教学看成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这一传统观点的重大突破。
新的教学理论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要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交往会使师生成为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的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二、教学重结论,更要重过程
结论与过程的关系是教学中一对十分重要的关系,它包括学习与思考、学会与会学、知识与智力、继承与创新等关系。就某一学科而言,过程体现了该学科的探究过程与探究方法,结论表征该学科的探究结果,二者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有什么样的探究过程和方法论必然对应着什么样的探究结果或结论,概念的获得依赖特定的探究过程和方法论。学科概念只有和相应的探究过程及方法论结合起来,才能有助于学生形成一个既有肌体又有灵魂的学科认知结构,才能使学生的理智过程和精神世界获得实质性的发展与提升。
从教学角度来讲,所谓教学结论,即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或所需要获得的结果。所谓教学过程,即达到教学目的或获得所需结论而必须经历的活动程序。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正确的结论,所以,必须重结论。但是,如果不经过学生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即如果没有多样化的思维过程和认知方式,没有多种观点的碰撞、论争和比较,结论就难以获得,也难以真正理解和巩固。更重要的是没有以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培养起来。所以,不仅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教改的目的就是要提高过程与方法在教学实践中的地位。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产生的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展示学生发展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与创新的过程。正因为如此,“双自主”教改强调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识的体验。因此,在教学中,要精心为学生设计探索知识的问题情境,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去发现问题;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在过程中培养方法,从而使学生获得正确的结论。
总之,要掌握新的教学理念,扭转目前在教学中重结论、轻过程的不良现象,通过转变教学行为与方式,做到既重结论更重过程。
一、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也是重大的教学理论问题。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基于此,本次教改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认为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把教学过程的本质定位为交往、互动,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是对“把教学看成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这一传统观点的重大突破。
新的教学理论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要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交往会使师生成为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的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二、教学重结论,更要重过程
结论与过程的关系是教学中一对十分重要的关系,它包括学习与思考、学会与会学、知识与智力、继承与创新等关系。就某一学科而言,过程体现了该学科的探究过程与探究方法,结论表征该学科的探究结果,二者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有什么样的探究过程和方法论必然对应着什么样的探究结果或结论,概念的获得依赖特定的探究过程和方法论。学科概念只有和相应的探究过程及方法论结合起来,才能有助于学生形成一个既有肌体又有灵魂的学科认知结构,才能使学生的理智过程和精神世界获得实质性的发展与提升。
从教学角度来讲,所谓教学结论,即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或所需要获得的结果。所谓教学过程,即达到教学目的或获得所需结论而必须经历的活动程序。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正确的结论,所以,必须重结论。但是,如果不经过学生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即如果没有多样化的思维过程和认知方式,没有多种观点的碰撞、论争和比较,结论就难以获得,也难以真正理解和巩固。更重要的是没有以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培养起来。所以,不仅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教改的目的就是要提高过程与方法在教学实践中的地位。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产生的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展示学生发展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与创新的过程。正因为如此,“双自主”教改强调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识的体验。因此,在教学中,要精心为学生设计探索知识的问题情境,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去发现问题;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在过程中培养方法,从而使学生获得正确的结论。
总之,要掌握新的教学理念,扭转目前在教学中重结论、轻过程的不良现象,通过转变教学行为与方式,做到既重结论更重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