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分析高职教育衔接模式中“学分银行”应用的意义,针对“学分银行”下高职教育衔接模式在课程、制度、体制、操作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创新“学分银行”实践思想、合理调整模块化课程架构、完善“学分银行”教育管理体系、完善“学分银行”转换机制等对策,为“学分银行”下高职教育衔接模式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教育 学分银行 教育衔接 衔接模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4C-0089-03
“学分银行”是根据商业银行模式管理教育教学工作,基于学分累积、转换来挖掘学生学习潜能。“学分银行”模式属于新兴模式,该模式以学生为中心,经“立交桥”搭建来共享信息,确保教与学需求被全面满足。现今,我国国民教育体系日益完善,基于“学分银行”贯彻落实高职教育衔接模式,既符合新时代人才培养需要,又能推动高职教育教学工作迈向新台阶。本文探索“学分银行”视阈下的高职教育衔接模式可行性路径,以期扩大“学分银行”应用范围,助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工作。
一、高职教育衔接模式中“学分银行”应用的意义
(一)有利于整合教育资源
高职教育属于职业教育的一种,不同层次教育方式、要求、目标等存在差异,衔接教育模式中运用“学分银行”,意味着相同专业课程资源有效整合,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进而实现低成本、高质量教学目的。具体来说,相衔接院校良性沟通,在专业、课程、师资等方面合理设置,可以尽可能缩短衔接时间、节省衔接成本,从整体上提高学习效率、优化学习质量。
(二)有利于突破专业限制
以往学生只能被动学习专业知识,增加了教育模式衔接的阻力。应用“学分银行”模式后,高职学生能够主动与高等级教育院校联系,并自由选择专业,以此丰富自身知识储备、拓展知识视阈,最终成就自我,在社会中实现自我价值。高职教育衔接模式中实施“学分银行”制度后,招生政策、招生制度阻碍被逐项攻克,并且专业硬性对接教育现象会逐渐减少。
(三)有利于满足继续教育需要
高职教育衔接模式与“学分银行”结合,为学习者提供弹性学习方式,意味着学习者能够自由管理學习时间,真正做自我学习的主人。因为账户学分能够持续累积,且不受时间限制,只要学习者坚持学习,就能获得相应的资格证书,实现自由学习、灵活学习的目的。
二、“学分银行”下高职教育衔接模式常见问题
中高职教育衔接分为三二分段模式、对口自主招生模式、五年一贯制模式,各模式优点及不足如表1所示。当前应用的“学分银行”模式,由于该模式应用时间较短,因此高职教育衔接模式存在一些阻力。
(一)课程方面
虽然学生能够借助“学分银行”平台自由选课,但职业学校容积有限,这无疑会出现课程供需失衡现象。即便网络学习方式能够起到分流作用,但实际上其分流的效率偏低,如果优质课程资源与学生需求矛盾得不到解决,那么“学分银行”制度创新式运用效果无从体现。
(二)制度方面
现今,大部分职业院校实行班级授课制,即课程内容、授课时间统一规定,这弱化了“学分银行”的制度优势。此外,现有教学制度设计要求背离“学分银行”制度实践要求,即便机械化实施“学分银行”制度,仍不能满足学生终身学习需要,并与学分积累要求存在差距。
(三)体制方面
中高职教育分别隶属于不同教育部门,一旦出现无法融合的体制性问题,无形中会增加职业院校间沟通阻力,进而不同程度削弱“学分银行”制度效用,最终影响高职教育衔接模式的实践效果。不仅如此,专业课程、教学过程的衔接效果不尽如人意,要想逐项突破职业教育模式的衔接阻力,应从观念更新、合力整合等方面入手。
(四)操作方面
由于职业院校教学质量整体偏低,致使学分认证阻力大幅增加,并且学分认证工作任务量繁重,导致有限教学时间的浪费。目前,学分公认准则流于形式,并且学分兑换机制低效创新,这对“学分银行”后续建设将起到制约作用。除此之外,学分数据共享机制建设活动片面开展,学分数据共享平台运行不畅,这对高职教育衔接模式运行将产生消极影响。
三、“学分银行”视阈下高职教育衔接模式实践路径
(一)创新“学分银行”实践思想
中高职教育衔接步骤如图1所示,“学分银行”制度效用能否全面发挥,与实践思想、教育理念有一定联系。因此,职业院校教师应从终身学习理念出发,大力宣传“学分银行”的应用作用,使全体教职工正确认识“学分银行”。只有树立正确思想,才能规范高职教育衔接模式实践行为,为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工作提供强有力支持。
首先,创设良好制度环境。职业院校应创设良好的制度环境,全面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使学生扎实巩固理论知识、强化工作技能,从而促进学生智力开发、实践能力提升。在此期间,学生能够意识到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的重要性,并严格要求自己,进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为学生制定合理的学习方案,将“学分银行”理念渗入其中,确保终身学习意识贯彻于职业教育全过程,以期切合学生终身学习需要,引导学生在自我价值彰显、社会发展助力等方面保持积极态度。
其次,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学分银行”与高职衔接教育模式结合,要求学生合理化、准确化定位自我,并以强烈责任感对待学习,这既能提升学习质量,又能间接提升学生生存能力。“学分银行”将终身学习理念向学生传递,要求学生创新学习理念,并动态分析学习进程,视情况调整学习计划、改进学习策略,确保高效完成学习任务。
最后,完善“学分银行”制度。“学分银行”制度持续完善,意味着学业绩效内容有效增加,这既能为职业院校绩效管理提供依据,又能使学生正视自我缺点,针对不足之处及时改正,为高职教育衔接模式运用提供个人力量。在这一过程中,职业院校适当调整“学分银行”设计思路,在终身学习制度中植入开放性、社会性等理念,使高职教育衔接模式有序运行。 (二)合理调整模块化课程架构
在课程模块化架构设计时,应客观分析中职教育、開放式教育需求,在此基础上合理调整设计方案、优化模块化架构。与此同时,细化课程教学目标,为教学实践起到方向引导作用。要想加快高职院校信息化教育进程,应调整模块化课程架构,培养实用性人才。
一方面,细分设计内容。课程平台构建的前提条件之一是合理设置课程内容,为自主型人才培养提供资源,促使课程教学活动顺利开展。优化模块化课程架构时,应为学生提供参与机会,鼓励学生提出创新思路,为“学分银行”制度践行起到铺垫作用。为客观衡量、全面评价“学分银行”应用情况,要应用学习绩效这一制度化工具,根据绩效评估结果进行课程沟通,使模块化课程有效操作成为课程。
另一方面,完善课程体系。分类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并实施层次化“学分银行”制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多元化学习需要。具体来说,细分层次课程,分类展示相衔接职业院校课程功能,如基础课程、选修课程、专业课程等。从连续性、顺序性、整合性等角度出发,重新调整各阶段课程体系。布局课程时遵循直线性、纵向式原则,确保所设计的课程满足学生学习需要,并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在专业课程设置的前提下,有序设置选修课程,最后安排通识课程,这既能巩固学生理论知识,又能为学分积累奠定良好基础。此外,应有效整合课程资源和课程内容,提高课程资源利用率,以提高高职教学衔接模式效用。
(三)完善“学分银行”教育管理体系
终身学习背景下,应适当创新“学分银行”制度体系,以便更好地贯彻高职教育衔接模式,助力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学分银行”制度实施之前,应树立学习绩效作为学分获取的衡量标准的思想,摒弃以往陈旧的管理思想,为“学分银行”制度完善奠定良好基础。由于国内职业院校学分制度实践经验较少,因此职业院校教师应主动借鉴发达国家“学分银行”制度应用经验,结合职业院校教育理念及教育实际改进“学分银行”制度,为高职教育衔接模式注入活力。
对于主管部门来说,应主动与相关部门领导保持合作关系,合力组建委员会,有效消除领导层沟通障碍。其中,委员会主要负责“学分银行”制度的制定,并全过程监控“学分银行”制度运行情况。为确保“学分银行”制度的有效应用,应渗透精益化管理理念、合理组建工作组,同时为组员分配相关职责,在组员协同配合下高效制定质量认证准则、绩效认证准则,并全面优化学分转换程序,以期规范“学分银行”制度实践行为,推动这一制度高效、优质运行。除此之外,与时俱进地完善证书制度体系,这既能客观判定学习成果,又能为后续学习计划调整提供依据。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学习成果架构合理化设计和应用,能为衔接职业院校间沟通提供桥梁,最终真实、全面地评估绩效价值,并保证评估结果透明性,为后续学分比较和转换提供依据,从整体上调动学生学习能动性。
(四)完善“学分银行”转换机制
高职衔接教育模式中运用“学分银行”制度,为确保其顺利运行,应结合教育教学需要完善“学分银行”转换机制。在这一过程中,应结合职业院校实际情况,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原则,科学制定教育衔接协议,并全面评估该协议的可行性,尽可能提高协议可操作性,为“学分银行”制度运用提供便利,取得学分高效转移的良好效果。对于教育主管部门来说,顺势启动初始资格认证,并细化教学质量、教学成绩,这是保证“学分银行”制公正性、公平性的前提条件。从高质量、高技能人才培养角度出发,应具体了解上层学校对新生招录的相关要求,在此期间,省级学校应积极参与“学分银行”制度规划活动,从学分互认、转换、统筹、监管四方面实施“学分银行”制度。
必要时启动二次认证模式,即借助“学分银行”小组的力量进行课程开发,使学分转入评估成为现实。网络信息时代背景下,高职教育衔接模式可与互联网信息技术相结合,即借助转移网络平台运行“学分银行”制度,为学分存储、学分管理奠定基础。对于学生来说,能在职业教育中自由学习、深入探索,这无形中能够满足学习需要,促使终身学习理念能够被全员认可,取得职业教育的理想效果。简言之,“学分银行”转换机制灵活调整、有效完善,有利于优化高职衔接教育质量。
总之,“学分银行”应用于高职衔接教育模式,是顺应新时代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的体现,同时,能为职业院校的终身教育机制奠定良好基础。高职院校应根据衔接教育模式应用现状,有效处理“学分银行”制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陈春芳.学分银行在电子商务专业中高职衔接中的应用[J].学园,2018(32)
[2]王鑫.学分银行模式下学分认定与转换细则制定初探[J].成人教育,2019(7)
[3]郭富强.学分银行支持高职院校创新发展的路径和模式[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2)
[4]王丹,徐永良.高校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衔接路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9(8)
[5]梁明亮,胡殿宇,苏东民.高职院校“大类招生、分类培养”模式下的教育教学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9(11)
【基金项目】2019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广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策研究”(2019KY1523)
【作者简介】唐 伟(1980— ),男,广西合浦人,硕士,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经济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人力资源管理。
(责编 黎 原)
【关键词】高职教育 学分银行 教育衔接 衔接模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4C-0089-03
“学分银行”是根据商业银行模式管理教育教学工作,基于学分累积、转换来挖掘学生学习潜能。“学分银行”模式属于新兴模式,该模式以学生为中心,经“立交桥”搭建来共享信息,确保教与学需求被全面满足。现今,我国国民教育体系日益完善,基于“学分银行”贯彻落实高职教育衔接模式,既符合新时代人才培养需要,又能推动高职教育教学工作迈向新台阶。本文探索“学分银行”视阈下的高职教育衔接模式可行性路径,以期扩大“学分银行”应用范围,助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工作。
一、高职教育衔接模式中“学分银行”应用的意义
(一)有利于整合教育资源
高职教育属于职业教育的一种,不同层次教育方式、要求、目标等存在差异,衔接教育模式中运用“学分银行”,意味着相同专业课程资源有效整合,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进而实现低成本、高质量教学目的。具体来说,相衔接院校良性沟通,在专业、课程、师资等方面合理设置,可以尽可能缩短衔接时间、节省衔接成本,从整体上提高学习效率、优化学习质量。
(二)有利于突破专业限制
以往学生只能被动学习专业知识,增加了教育模式衔接的阻力。应用“学分银行”模式后,高职学生能够主动与高等级教育院校联系,并自由选择专业,以此丰富自身知识储备、拓展知识视阈,最终成就自我,在社会中实现自我价值。高职教育衔接模式中实施“学分银行”制度后,招生政策、招生制度阻碍被逐项攻克,并且专业硬性对接教育现象会逐渐减少。
(三)有利于满足继续教育需要
高职教育衔接模式与“学分银行”结合,为学习者提供弹性学习方式,意味着学习者能够自由管理學习时间,真正做自我学习的主人。因为账户学分能够持续累积,且不受时间限制,只要学习者坚持学习,就能获得相应的资格证书,实现自由学习、灵活学习的目的。
二、“学分银行”下高职教育衔接模式常见问题
中高职教育衔接分为三二分段模式、对口自主招生模式、五年一贯制模式,各模式优点及不足如表1所示。当前应用的“学分银行”模式,由于该模式应用时间较短,因此高职教育衔接模式存在一些阻力。
(一)课程方面
虽然学生能够借助“学分银行”平台自由选课,但职业学校容积有限,这无疑会出现课程供需失衡现象。即便网络学习方式能够起到分流作用,但实际上其分流的效率偏低,如果优质课程资源与学生需求矛盾得不到解决,那么“学分银行”制度创新式运用效果无从体现。
(二)制度方面
现今,大部分职业院校实行班级授课制,即课程内容、授课时间统一规定,这弱化了“学分银行”的制度优势。此外,现有教学制度设计要求背离“学分银行”制度实践要求,即便机械化实施“学分银行”制度,仍不能满足学生终身学习需要,并与学分积累要求存在差距。
(三)体制方面
中高职教育分别隶属于不同教育部门,一旦出现无法融合的体制性问题,无形中会增加职业院校间沟通阻力,进而不同程度削弱“学分银行”制度效用,最终影响高职教育衔接模式的实践效果。不仅如此,专业课程、教学过程的衔接效果不尽如人意,要想逐项突破职业教育模式的衔接阻力,应从观念更新、合力整合等方面入手。
(四)操作方面
由于职业院校教学质量整体偏低,致使学分认证阻力大幅增加,并且学分认证工作任务量繁重,导致有限教学时间的浪费。目前,学分公认准则流于形式,并且学分兑换机制低效创新,这对“学分银行”后续建设将起到制约作用。除此之外,学分数据共享机制建设活动片面开展,学分数据共享平台运行不畅,这对高职教育衔接模式运行将产生消极影响。
三、“学分银行”视阈下高职教育衔接模式实践路径
(一)创新“学分银行”实践思想
中高职教育衔接步骤如图1所示,“学分银行”制度效用能否全面发挥,与实践思想、教育理念有一定联系。因此,职业院校教师应从终身学习理念出发,大力宣传“学分银行”的应用作用,使全体教职工正确认识“学分银行”。只有树立正确思想,才能规范高职教育衔接模式实践行为,为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工作提供强有力支持。
首先,创设良好制度环境。职业院校应创设良好的制度环境,全面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使学生扎实巩固理论知识、强化工作技能,从而促进学生智力开发、实践能力提升。在此期间,学生能够意识到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的重要性,并严格要求自己,进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为学生制定合理的学习方案,将“学分银行”理念渗入其中,确保终身学习意识贯彻于职业教育全过程,以期切合学生终身学习需要,引导学生在自我价值彰显、社会发展助力等方面保持积极态度。
其次,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学分银行”与高职衔接教育模式结合,要求学生合理化、准确化定位自我,并以强烈责任感对待学习,这既能提升学习质量,又能间接提升学生生存能力。“学分银行”将终身学习理念向学生传递,要求学生创新学习理念,并动态分析学习进程,视情况调整学习计划、改进学习策略,确保高效完成学习任务。
最后,完善“学分银行”制度。“学分银行”制度持续完善,意味着学业绩效内容有效增加,这既能为职业院校绩效管理提供依据,又能使学生正视自我缺点,针对不足之处及时改正,为高职教育衔接模式运用提供个人力量。在这一过程中,职业院校适当调整“学分银行”设计思路,在终身学习制度中植入开放性、社会性等理念,使高职教育衔接模式有序运行。 (二)合理调整模块化课程架构
在课程模块化架构设计时,应客观分析中职教育、開放式教育需求,在此基础上合理调整设计方案、优化模块化架构。与此同时,细化课程教学目标,为教学实践起到方向引导作用。要想加快高职院校信息化教育进程,应调整模块化课程架构,培养实用性人才。
一方面,细分设计内容。课程平台构建的前提条件之一是合理设置课程内容,为自主型人才培养提供资源,促使课程教学活动顺利开展。优化模块化课程架构时,应为学生提供参与机会,鼓励学生提出创新思路,为“学分银行”制度践行起到铺垫作用。为客观衡量、全面评价“学分银行”应用情况,要应用学习绩效这一制度化工具,根据绩效评估结果进行课程沟通,使模块化课程有效操作成为课程。
另一方面,完善课程体系。分类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并实施层次化“学分银行”制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多元化学习需要。具体来说,细分层次课程,分类展示相衔接职业院校课程功能,如基础课程、选修课程、专业课程等。从连续性、顺序性、整合性等角度出发,重新调整各阶段课程体系。布局课程时遵循直线性、纵向式原则,确保所设计的课程满足学生学习需要,并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在专业课程设置的前提下,有序设置选修课程,最后安排通识课程,这既能巩固学生理论知识,又能为学分积累奠定良好基础。此外,应有效整合课程资源和课程内容,提高课程资源利用率,以提高高职教学衔接模式效用。
(三)完善“学分银行”教育管理体系
终身学习背景下,应适当创新“学分银行”制度体系,以便更好地贯彻高职教育衔接模式,助力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学分银行”制度实施之前,应树立学习绩效作为学分获取的衡量标准的思想,摒弃以往陈旧的管理思想,为“学分银行”制度完善奠定良好基础。由于国内职业院校学分制度实践经验较少,因此职业院校教师应主动借鉴发达国家“学分银行”制度应用经验,结合职业院校教育理念及教育实际改进“学分银行”制度,为高职教育衔接模式注入活力。
对于主管部门来说,应主动与相关部门领导保持合作关系,合力组建委员会,有效消除领导层沟通障碍。其中,委员会主要负责“学分银行”制度的制定,并全过程监控“学分银行”制度运行情况。为确保“学分银行”制度的有效应用,应渗透精益化管理理念、合理组建工作组,同时为组员分配相关职责,在组员协同配合下高效制定质量认证准则、绩效认证准则,并全面优化学分转换程序,以期规范“学分银行”制度实践行为,推动这一制度高效、优质运行。除此之外,与时俱进地完善证书制度体系,这既能客观判定学习成果,又能为后续学习计划调整提供依据。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学习成果架构合理化设计和应用,能为衔接职业院校间沟通提供桥梁,最终真实、全面地评估绩效价值,并保证评估结果透明性,为后续学分比较和转换提供依据,从整体上调动学生学习能动性。
(四)完善“学分银行”转换机制
高职衔接教育模式中运用“学分银行”制度,为确保其顺利运行,应结合教育教学需要完善“学分银行”转换机制。在这一过程中,应结合职业院校实际情况,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原则,科学制定教育衔接协议,并全面评估该协议的可行性,尽可能提高协议可操作性,为“学分银行”制度运用提供便利,取得学分高效转移的良好效果。对于教育主管部门来说,顺势启动初始资格认证,并细化教学质量、教学成绩,这是保证“学分银行”制公正性、公平性的前提条件。从高质量、高技能人才培养角度出发,应具体了解上层学校对新生招录的相关要求,在此期间,省级学校应积极参与“学分银行”制度规划活动,从学分互认、转换、统筹、监管四方面实施“学分银行”制度。
必要时启动二次认证模式,即借助“学分银行”小组的力量进行课程开发,使学分转入评估成为现实。网络信息时代背景下,高职教育衔接模式可与互联网信息技术相结合,即借助转移网络平台运行“学分银行”制度,为学分存储、学分管理奠定基础。对于学生来说,能在职业教育中自由学习、深入探索,这无形中能够满足学习需要,促使终身学习理念能够被全员认可,取得职业教育的理想效果。简言之,“学分银行”转换机制灵活调整、有效完善,有利于优化高职衔接教育质量。
总之,“学分银行”应用于高职衔接教育模式,是顺应新时代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的体现,同时,能为职业院校的终身教育机制奠定良好基础。高职院校应根据衔接教育模式应用现状,有效处理“学分银行”制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陈春芳.学分银行在电子商务专业中高职衔接中的应用[J].学园,2018(32)
[2]王鑫.学分银行模式下学分认定与转换细则制定初探[J].成人教育,2019(7)
[3]郭富强.学分银行支持高职院校创新发展的路径和模式[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2)
[4]王丹,徐永良.高校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衔接路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9(8)
[5]梁明亮,胡殿宇,苏东民.高职院校“大类招生、分类培养”模式下的教育教学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9(11)
【基金项目】2019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广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策研究”(2019KY1523)
【作者简介】唐 伟(1980— ),男,广西合浦人,硕士,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经济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人力资源管理。
(责编 黎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