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课堂提问有效性是教育领域一个热门话题。本文以语文学科为切入点对хх中学语文教师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该校教师课堂提问已基本摆脱了无效情形,但低效的做法还大量存在,亟待改善和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课堂观察法新课改实施以来,有关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研究已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话题。所谓教师课堂提问有效性是指教师以有效的策略提出有效的问题。本研究以语文学科为切入点来探讨初中语文教师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以期对相关方面的研究尽绵薄之力。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本研究以хх中学初一、初二年级语文教师的课堂提问为研究对象。两个年级共6名语文教师,教龄都在3年以上。研究小组共观察了20节课,基本是每位教师3节课。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主要以初中语文教师课堂提问有效性评价标准为工具进行课堂观察。该评价标准在参考已有文献的基础上,主要依据古德和布罗菲的问题类型检测编码、语文新课程标准、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等理论制定。
初中语文教师课堂提问有效性评价标准
(三)研究方法
1.文献法。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并对其进行综述,了解有关教师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研究现状。
2.个案法。本研究以хх中学初一、初二年级语文老师的20节课为例,对教师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进行研究。
3.课堂观察法。这是本研究的核心方法。观察中,小组三人中有一人,专门记录师生问答的对话详情,其余两人负责对教师课堂提问有效性做评价。听课结束后,三人对问题进行整理、汇总,经讨论统一,确定评定结果。
二、研究结果统计
三、研究结果分析
(一)总体分析
根据统计结果,八个指标的无效比较低,均在4.30%以下。高效比大于低效比的指标有三个,分别是问题的内容、问题的表述和提问对象。低效比高于高效比的指标有五个,分别是问题的目的、类型、难度、侯答时间、理答方式。
(二)具体分析
1.问题的目的
问题目的的低效比(71.19%)明显高于无效比(1%)和高效比(27.81.%)。这说明,教师提问的目的基本是明确的,但更多倾向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诊断学生的学习状态,而对于既能增长知识,又能发展高水平思维,亦或还能兼顾三维目标的高效提问相对较少。
2.问题的内容
问题内容的低效比(47.02%)趋近于高效比(50.33%),两者都明显高于无效比(2.65%)。这说明,教师所提的问题基本是依据教学目标设定,而且有一半的问题是紧紧围绕教学重点或难点展开,不过还有近一半的问题不是针对教学的重点或难点。
3.问题的类型
问题类型的低效比(74.50%)明显高于无效比(4.3%)和高效比(21.2%)。这说明,只需学生做出简单判断的问题已很少,但大量存在需要学生复述记忆或对知识直接应用的低认知水平问题,而需要学生对知识进行加工分析、综合应用的高认知水平问题只占到约1/5的比例。
4.问题的难度
问题难度的低效比(75.17%)明显高于无效比(4.3%)和高效比(20.53%)。这说明,教师很少问到过于浅显或过于深奥的问题,而难度适中或处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约占总问题数的1/5。大部分问题难度小,学生回答起来较容易。这有悖于“最近发展区”理论。
5.问题的表述
问题表述的高效比(76.82%)明显高于无效比(1%)和低效比(22.85%)。1%的无效比说明教师的表述基本能说明问题,容易产生歧义的问题已基本杜绝。大部分问题的表述能做到准确、精炼,且在语气上具有一定启发性和挑战性。然而措辞不简练,语气无任何感情色彩的低效表述仍存在。
6.提问对象
提问对象的高效比也是明显高于无效比和低效比。4.3%的无效比,说明教师提问,自问自答的情形较少。78.81%的高效比,说明教师的大部分提问能面向全体学生,能兼顾到全体学生的反应。但仍有16.89%的提问只顾及到部分学生。
7.侯答时间
侯答时间的无效比为0,也就是说,排除了问题提出前就点名让学生回答的情形。大量存在侯答时间短或无侯答时间(≦2秒钟)的低效问题,约占69.21%的比例。而实际上,候答对学生相当重要,但适当留出侯答时间(≧3秒钟)的提问只占问题总数的30.79%,相对较少。
8.理答方式
问题理答方式的低效比(71.85%)明显高于无效比(4.3%)和高效比(23.85%)。这说明,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很少给予批评或不做反应,当学生回答错误时,教师直接提供答案的情形也较少。大量存在的仍是低效的传统的理答方式,而对学生有鼓励和启发作用的高效理答方式也占少数
四、结论
总的来说,该学校教师在课堂提问方面已基本摆脱了无效的情形,但低效的做法还大量存在,亟待改善和提高。
参考文献:
[1]卢正芝,洪松舟.教师有效课堂提问:价值取向与标准建构.教育研究, 2010,(4).
[2]陈羚.国内外有关教师课堂提问的研究综述.基础教育研究,2006,(9).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本研究以хх中学初一、初二年级语文教师的课堂提问为研究对象。两个年级共6名语文教师,教龄都在3年以上。研究小组共观察了20节课,基本是每位教师3节课。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主要以初中语文教师课堂提问有效性评价标准为工具进行课堂观察。该评价标准在参考已有文献的基础上,主要依据古德和布罗菲的问题类型检测编码、语文新课程标准、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等理论制定。
初中语文教师课堂提问有效性评价标准
(三)研究方法
1.文献法。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并对其进行综述,了解有关教师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研究现状。
2.个案法。本研究以хх中学初一、初二年级语文老师的20节课为例,对教师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进行研究。
3.课堂观察法。这是本研究的核心方法。观察中,小组三人中有一人,专门记录师生问答的对话详情,其余两人负责对教师课堂提问有效性做评价。听课结束后,三人对问题进行整理、汇总,经讨论统一,确定评定结果。
二、研究结果统计
三、研究结果分析
(一)总体分析
根据统计结果,八个指标的无效比较低,均在4.30%以下。高效比大于低效比的指标有三个,分别是问题的内容、问题的表述和提问对象。低效比高于高效比的指标有五个,分别是问题的目的、类型、难度、侯答时间、理答方式。
(二)具体分析
1.问题的目的
问题目的的低效比(71.19%)明显高于无效比(1%)和高效比(27.81.%)。这说明,教师提问的目的基本是明确的,但更多倾向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诊断学生的学习状态,而对于既能增长知识,又能发展高水平思维,亦或还能兼顾三维目标的高效提问相对较少。
2.问题的内容
问题内容的低效比(47.02%)趋近于高效比(50.33%),两者都明显高于无效比(2.65%)。这说明,教师所提的问题基本是依据教学目标设定,而且有一半的问题是紧紧围绕教学重点或难点展开,不过还有近一半的问题不是针对教学的重点或难点。
3.问题的类型
问题类型的低效比(74.50%)明显高于无效比(4.3%)和高效比(21.2%)。这说明,只需学生做出简单判断的问题已很少,但大量存在需要学生复述记忆或对知识直接应用的低认知水平问题,而需要学生对知识进行加工分析、综合应用的高认知水平问题只占到约1/5的比例。
4.问题的难度
问题难度的低效比(75.17%)明显高于无效比(4.3%)和高效比(20.53%)。这说明,教师很少问到过于浅显或过于深奥的问题,而难度适中或处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约占总问题数的1/5。大部分问题难度小,学生回答起来较容易。这有悖于“最近发展区”理论。
5.问题的表述
问题表述的高效比(76.82%)明显高于无效比(1%)和低效比(22.85%)。1%的无效比说明教师的表述基本能说明问题,容易产生歧义的问题已基本杜绝。大部分问题的表述能做到准确、精炼,且在语气上具有一定启发性和挑战性。然而措辞不简练,语气无任何感情色彩的低效表述仍存在。
6.提问对象
提问对象的高效比也是明显高于无效比和低效比。4.3%的无效比,说明教师提问,自问自答的情形较少。78.81%的高效比,说明教师的大部分提问能面向全体学生,能兼顾到全体学生的反应。但仍有16.89%的提问只顾及到部分学生。
7.侯答时间
侯答时间的无效比为0,也就是说,排除了问题提出前就点名让学生回答的情形。大量存在侯答时间短或无侯答时间(≦2秒钟)的低效问题,约占69.21%的比例。而实际上,候答对学生相当重要,但适当留出侯答时间(≧3秒钟)的提问只占问题总数的30.79%,相对较少。
8.理答方式
问题理答方式的低效比(71.85%)明显高于无效比(4.3%)和高效比(23.85%)。这说明,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很少给予批评或不做反应,当学生回答错误时,教师直接提供答案的情形也较少。大量存在的仍是低效的传统的理答方式,而对学生有鼓励和启发作用的高效理答方式也占少数
四、结论
总的来说,该学校教师在课堂提问方面已基本摆脱了无效的情形,但低效的做法还大量存在,亟待改善和提高。
参考文献:
[1]卢正芝,洪松舟.教师有效课堂提问:价值取向与标准建构.教育研究, 2010,(4).
[2]陈羚.国内外有关教师课堂提问的研究综述.基础教育研究,2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