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爱为本 架起沟通学生的桥梁

来源 :教育与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bik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的确,爱是一种伟大的情感。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其最起码最必备的素质就是热爱自己的学生。如果一个教育工作者不爱自己的教育对象,师生间自然就会没有感情、没有信任、没有心灵的交流,是很难想象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的。只有热爱自己的学生才会热爱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才会全身心去工作,从而产生无穷的智慧。对此,作为初为人师的我时刻铭记自己恩师的赠言“育人之道,以“爱”为本!”而在这几年的教学中,我发现“道亦有道,首重沟通”。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先生的这一番话,我们不难领会,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
  从我担任班主任的并不长的时间里,却让我深深地体会到用“心”去爱学生来得是多么的重要!它可以创造积极向上的气氛,激发学生内在的潜能和创造力,促使他们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但是,“亲其师,信其道”,师爱只有在被学生真切感受到的情况下,才能发挥其特有的作用。这就需要老师尊重学生的人格,以民主、平等的方式对待学生,发现学生的优点,循循善诱,做他们的朋友,与之同喜同忧。赞美学生是人文精神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渗透,体现了学生和老师人格尊严上的平等。它倡导个性解放,要求老师应看到人性的美好,看到每个学生都有追求进步、积极向上的倾向,都有聪明、好学、向善的一面。同时,必须以平常心去看待他们的每一个长处,肯定他们的每一次进步,自然而然就会发现学生的每个闪光点,欣赏他们的价值,从而树立起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而对待学生的失败和错误,则要能以一种广阔的胸襟给予谅解、宽容和鼓励,并为他们指出一条解决问题、改正错误的途径。学生长期生活在这种和谐、温暖、相互信任、相互赞美的氛围中,就能养成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就能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去学习新知识、探索新方法、研究新问题;相反如果以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学生,甚至打骂,体罚学生——这样的“爱”学生是极其反感的,甚至产生对立情绪,那么搞好教育工作便无从谈起。
  其次,教师要让每个学生都理解,接受自己的爱,真正发挥师爱的效应,也必须了解每个学生,对每个学生爱的需求,接受爱的方式了然于胸。事实上,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不同的生活环境,成长经历、个性特点、内心世界,对爱的需求和接受爱的方式各不相同。如同样对一件事的赞扬,对于“吃软不吃硬”、自尊心强而且倔强的学生,可能生效;对于“吃硬不吃软”、顽皮而习惯于畏服的学生不一定起作用;而对于怀有成见而戒心重的学生,甚至被看作为讽刺,反而引起更大的反感或反抗。这样,就难免出现教师施爱而学生不领情的尴尬局面。因此,要教育好学生,还得因人施爱。
  第三,要把师爱分给每一个学生,不能有丝毫的偏差。学生是需要爱的,爱心能唤起他们的求知欲,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激发他们努力地完成学习任务。作为教师,应该热爱每一个学生,对于一些特殊的学生,更是要倾注特殊的爱,给他们自尊、自信、自强的力量。某位同学在周记里这样写道:“我可以算得上是个人人讨厌的大反派,虽说是女孩子,可我坏的很,每天上课,总有几节缺课,就算上课,总喜欢走神,搞气氛,玩弄同学,我不懂事,把班上搞得一团糟。课后,也不让家长省心,与社会青年混在一起,曾经为了与男朋友的分手我打算不上学了,直到遇见某老师。她像母亲般地关怀我,很多时候把我叫到办公室,讲她小时候与我相似的经历,讲她后来的变化,让我看到前方的曙光。她还经常在课堂上让我发言,在班级给我安排一些事做。开始我以为她在给我难堪,后来我改变了看法,渐渐的我被软化了,在她的教育关怀下,我不断发掘自己读书的潜力,结果期末考试各科成绩均跃居前列。”老师正是付出了自己的爱,才换来了学生的爱。一个真正爱学生的老师是不会歧视任何一个学生的,正如一句话所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第四,我们在关心学生、尊重学生的同时,自身更要具备“学生的心灵”,了解他的所思所想。陶行知就曾这样告诫师生们:“未来的先生们!忘了你们的年纪,变个十足的小孩子,加入在小孩子的队伍里去吧!” 我们必须会变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也就是说要有一种换位意识,遇到问题时,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充分的去理解学生。在一次阅读班级学生的周记时,我班的某位女生把她的苦恼写在了日记上。原来,她对父母经常偷看她的日记行为很不理解,于是好长时间都不理她的父母。我便写下了这样几句话:老师也有过相同的经历,有些事不能随便的说它对还是错,要看它的出发点,如果只因为爱和关心,那就应该被原谅。在以后的日子里,她像变了一个人,性格开朗了,学习更勤奋了,而且她还主动告诉我,她已经与妈妈谈好,允许他们定期检查日记,但要指定时间。在现代这个社会,谈论“爱”似乎是个很时髦的话题,但具体做起来,却并不容易,特别是对我们这些班主任而言,如何让你对学生的爱能够真正体现出来,并做到用“心”去爱学生,适应当前教育教学的特征,为他的一生负责,还需要我们去做更深入的思考。
  师爱是人类最美好、最圣洁的情感之一,是架设在师生心灵间的一座桥梁。师生心理沟通是教师打开学生心灵天窗的钥匙,是教育成功秘诀之一。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就不要吝惜自己的情感,只有自己心中拥有太阳,才能给人以阳光;只有掌握了爱的艺术,你的心血才会浇灌出灿烂的希望之花。
其他文献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1世纪是一个高科技的经济信息时代,需要的是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本文从培养创新的土壤,克服“从众心理”;激活创新的潜能,改变“单一思考模式”;拓宽创新的空间,纠正“思路狭窄”的缺陷;培养扎实的实践能力,满足学生“自我肯定的需要”等四个方面对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思维加以分析和阐述。  关键词: 创新能力;创造思维;培养  面
期刊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有“锻炼思维的体操”的美称。但由于数学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具体形象之间的矛盾,造成一部分小学生未能学好数学,甚至谈数学就“色变”,学习情趣低下,兴趣全无。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可见,兴趣是学生的最好老师,是学习的直接动力,学生一旦有浓厚的学习兴趣,
期刊
摘要: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重在创造适合儿童特点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和分析现实生活,用数学的方法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把数学真正融入到现实生活中。  关键词:情境;数学;生活;兴趣  一年级数学是整个小学数学的基础,能否使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好本年级的知识并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关系到以后能不能顺利地学习和掌握更多的知识,以及保证和提高数学
期刊
现在的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教师,经常诉说学生的思想工作越来越难做,班级管理工作越来越不好做。如果是在山区学校当班主任,那班主任的工作就更难做了。怎样才能与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灵沟通,做好班主任工作呢?  一、对学生的生活时代、思想意识、性格特点要有较深刻的认识  当今时代,是改革开放取得显著成效,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的新时代,多数学生在家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舒适生活。父辈们整日辛劳,谈话的主要内容多
期刊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个“树”字,明确了班主任工作是一项塑造学生灵魂的工作,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尤其在新课改的形势下,选用什么样的班级管理模式,怎样更新管理理念并探索出一条更加行之有效的班级管理之路尤为关键。  当然,不管什么样的班级管理模式,都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来激励、指引我们的班级管理工作。目前,很多学校都以“精细化管理”作为各项常规管理的目标,工作中讲究“精心、精细、精品”
期刊
摘要:兴趣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本文就在小学数学自主学习课堂教学中如何结合学生的年龄及思维特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谈几点体会。   关键词:小学数学;自主学习;兴趣培养  古往今来,“天才出于勤奋”似乎是一条亘古不变的真理,但如果没有浓厚的兴趣为后盾,学习就是被动而枯燥的,造就不了人才。兴趣是学习的最佳营养剂和催化剂,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对学习材料的反应也就是最清晰,思维活动是最积极最有效,学
期刊
前苏联教学论专家巴班斯基曾指出:“教学方法是由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运用的协调一致的效果决定的。”从国际教育改革和发展趋势来看,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积极主动发展是世界各国的共同目标。现阶段初中数学教师是以“教学大纲”指导下的教材体系的教学中转到现阶段的《课程标准》条件下的新课改框架下的教材体系,国家教育部顺应改革大潮,制定出新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打破了由过去一家统览教材的陈旧格局,充分发挥全国及国
期刊
一、对以往复习计划制定的反思  1.“无”计划。  2.有计划,但缺乏实用性。  3.复习内容不全面。  4.复习的“度”缺乏把握,有的“度”不够——复习不到位;还有的“度”过分——超度复习。  针对以往的复习计划存在的问题,所以在制定复习计划要以新的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本地的中考要求,掌握中考检测的目标和重点,依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复习方案和强有力的措施。改变以往那种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
期刊
摘要:作为数学教师,一方面要让生活情境融入课堂,让学生有趣并有效地学习;另一方面又要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体验数学,养成运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分析周围事物的习惯,使数学更好地服务生活。  关键词:数学教学;有效性;教学质量  教育的艺术不在于向学生传授了多少死板的知识与本领,而在于如何唤醒学生沉睡的灵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挖掘学生多元的智慧与才能。帮助学生找到一条最适合他们探索与追求的未知的路。
期刊
我们老师可能都有这样的经历:在课堂上,任你老师讲得东南西北,飞沫乱溅,可偏偏就有学生要么看课外书,要么东张西望,有的看似“正襟危坐”,实则“身在曹营心在汉”,有的精神不振,昏昏欲睡……对于这样的情况,我们采取的方式各种各样,但是效果并不明显,反而让师生之间产生情绪上的对立。其实仔细想想,学生上课不能听课,跟老师的课堂组织教学有很大的关系,说明我们的课堂不精彩,不能吸引学生,学生不感兴趣。所以作为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