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1世纪是一个高科技的经济信息时代,需要的是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本文从培养创新的土壤,克服“从众心理”;激活创新的潜能,改变“单一思考模式”;拓宽创新的空间,纠正“思路狭窄”的缺陷;培养扎实的实践能力,满足学生“自我肯定的需要”等四个方面对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思维加以分析和阐述。
关键词: 创新能力;创造思维;培养
面对新世纪、新技术的挑战,我们培养的学生,头脑应当更灵活、更机敏。爱因斯坦曾说过:“要是没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能力的个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能想象”。为了赶超世界先进的国家,为了民族的腾飞,为了使小学生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思维是十分必要的。
在课堂教学中,我常用以下几种方法培养和训练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一、培养创新的土壤,克服“从众心理”
小学低年级多数学生具有从众心理,他们习惯于使自己的想法同大家一致起来,他们习惯依据课本和老师讲课的内容为准则,生怕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同大家发生矛盾。这种从众心理容易抑制学生的创造思维。我帮助学生打破这种心理状态,鼓励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使他们敢于对课文和老师的话提出质疑。记得我曾经讲《美丽的公鸡》一课时,首先从图入手,图文对照,还特别精心设计了幻灯片,制作了课件,公鸡和蜻蜓的对话,同时又提出公鸡最可贵的地方表现在哪里呢?这样不仅深化了主题,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有话可说,妙语连珠。他们总结出这只公鸡不仅外表美,语言美,而且懂礼貌。此时,他们也懂得了自己不能和别人比吃、比穿,要看心灵美不美,使这节课在高潮中结束。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我尽量把阅读与育人,传授知识与发展智能,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合作互动有机地统一起来,让学生认识事物,辨析问题,提高学生思维的精密度,这样做也有利于学生克服用“是”“非”答问的习惯,使语言和思维方面都有所长进。
二、激活创新的潜能,改变“单一思考模式”
记得我在教学选读课文《麻雀》一课时,讲到描写老麻雀的样子,我写出两个句子进行比较:“它蓬起了全身的羽毛……”和“它扎煞起全身的羽毛……”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两个句子都是描写什么的?比较一下它们的区别。片刻,同学们纷纷举手,说出了“蓬起”、“扎煞起”的不同点,且各有独到之处。于是,我又抓住这两个词语引导学生比较它们的含义,比较它们的感情色彩,自然地引渡到揭示伟大母爱的题旨上去。的确让我感觉到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了,他营造了一个融洽的氛围,达到了从真情交融进入心智交融的沸腾状态,形成了教与学相互推进的合力,使学生主动投入到教学过程中,情不自禁地激活了自身蕴藏的潜能,因而收到了以小见大的教学效果,自然而然地克服了回答问题时的盲目从众心理和不合逻辑的猜测,改变了单一思考模式,从而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思维的逻辑性。
三、拓宽创新的空间,纠正“思路狭窄”的缺陷
观察是思维的基础,想象是拓宽儿童思路的最好途径,思维迸发出的最灿烂、最具价值的火花就是创新。思维空间的宽与窄,教师的主导思想是至关重要的。人们常说,某老师把学生教“活”了,课上得“有味道”,也有说某老师把学生教“呆”了,课上得“乏味”。实际上这“活”与“呆”和老师为学生提供的思维空间的“宽”与“窄”是密切相关的,这就像雏鹰练飞翔,虽然眼下飞得不那么高远,但是飞翔的空间是广阔无垠的蓝天,于是就练就了长大后能遨游天空的翅膀。这使我很自然地联想到人为优化的情境,是最适宜儿童思维驰骋的宽阔空间,容易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凭借想象孩子们意想中揣摩,可以在幻想中创造,使创新的欲望形成,创新的能力在其中得到培养。
四、培养扎实的实践能力,满足学生“自我肯定的需要”
所谓实践能力说得通俗一点就是在生活中实际应用的能力,就是要学以致用。
如讲完《将相和》后提出:“你们喜欢课文中的谁?为什么?”绝大多数同学表示“喜欢蔺相如”。还有几位同学表示“喜欢廉颇”,并一一讲出了他们喜欢谁的理由。但有一名同学表示“喜欢赵王”。老师惊讶地问:“为什么”?学生振振有词地说:“蔺相如是一位小官,赵王看他有才华,就大胆地使用他。赵王与秦王面对面斗争时,蔺相如挺身而出,战胜了秦王,维护了赵国的尊严,赵王就对蔺相如破格提拔。我就喜欢赵王敢于大胆使用人才这一点”。学生说得多好,有理有据,他能从不同角度看到赵王的优点,这是很可贵的,也是一种思维的创新,老师给予高度的肯定,学生心里十分高兴,这样不仅调动了发言学生及全班同学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发言时消除了顾虑,充满信心,增强了自我肯定的欲望,也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更能促进课堂教学的优化,既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思维能力。
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思维,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对进一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乃至整个小学阶段的教学质量都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创新能力;创造思维;培养
面对新世纪、新技术的挑战,我们培养的学生,头脑应当更灵活、更机敏。爱因斯坦曾说过:“要是没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能力的个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能想象”。为了赶超世界先进的国家,为了民族的腾飞,为了使小学生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思维是十分必要的。
在课堂教学中,我常用以下几种方法培养和训练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一、培养创新的土壤,克服“从众心理”
小学低年级多数学生具有从众心理,他们习惯于使自己的想法同大家一致起来,他们习惯依据课本和老师讲课的内容为准则,生怕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同大家发生矛盾。这种从众心理容易抑制学生的创造思维。我帮助学生打破这种心理状态,鼓励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使他们敢于对课文和老师的话提出质疑。记得我曾经讲《美丽的公鸡》一课时,首先从图入手,图文对照,还特别精心设计了幻灯片,制作了课件,公鸡和蜻蜓的对话,同时又提出公鸡最可贵的地方表现在哪里呢?这样不仅深化了主题,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有话可说,妙语连珠。他们总结出这只公鸡不仅外表美,语言美,而且懂礼貌。此时,他们也懂得了自己不能和别人比吃、比穿,要看心灵美不美,使这节课在高潮中结束。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我尽量把阅读与育人,传授知识与发展智能,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合作互动有机地统一起来,让学生认识事物,辨析问题,提高学生思维的精密度,这样做也有利于学生克服用“是”“非”答问的习惯,使语言和思维方面都有所长进。
二、激活创新的潜能,改变“单一思考模式”
记得我在教学选读课文《麻雀》一课时,讲到描写老麻雀的样子,我写出两个句子进行比较:“它蓬起了全身的羽毛……”和“它扎煞起全身的羽毛……”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两个句子都是描写什么的?比较一下它们的区别。片刻,同学们纷纷举手,说出了“蓬起”、“扎煞起”的不同点,且各有独到之处。于是,我又抓住这两个词语引导学生比较它们的含义,比较它们的感情色彩,自然地引渡到揭示伟大母爱的题旨上去。的确让我感觉到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了,他营造了一个融洽的氛围,达到了从真情交融进入心智交融的沸腾状态,形成了教与学相互推进的合力,使学生主动投入到教学过程中,情不自禁地激活了自身蕴藏的潜能,因而收到了以小见大的教学效果,自然而然地克服了回答问题时的盲目从众心理和不合逻辑的猜测,改变了单一思考模式,从而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思维的逻辑性。
三、拓宽创新的空间,纠正“思路狭窄”的缺陷
观察是思维的基础,想象是拓宽儿童思路的最好途径,思维迸发出的最灿烂、最具价值的火花就是创新。思维空间的宽与窄,教师的主导思想是至关重要的。人们常说,某老师把学生教“活”了,课上得“有味道”,也有说某老师把学生教“呆”了,课上得“乏味”。实际上这“活”与“呆”和老师为学生提供的思维空间的“宽”与“窄”是密切相关的,这就像雏鹰练飞翔,虽然眼下飞得不那么高远,但是飞翔的空间是广阔无垠的蓝天,于是就练就了长大后能遨游天空的翅膀。这使我很自然地联想到人为优化的情境,是最适宜儿童思维驰骋的宽阔空间,容易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凭借想象孩子们意想中揣摩,可以在幻想中创造,使创新的欲望形成,创新的能力在其中得到培养。
四、培养扎实的实践能力,满足学生“自我肯定的需要”
所谓实践能力说得通俗一点就是在生活中实际应用的能力,就是要学以致用。
如讲完《将相和》后提出:“你们喜欢课文中的谁?为什么?”绝大多数同学表示“喜欢蔺相如”。还有几位同学表示“喜欢廉颇”,并一一讲出了他们喜欢谁的理由。但有一名同学表示“喜欢赵王”。老师惊讶地问:“为什么”?学生振振有词地说:“蔺相如是一位小官,赵王看他有才华,就大胆地使用他。赵王与秦王面对面斗争时,蔺相如挺身而出,战胜了秦王,维护了赵国的尊严,赵王就对蔺相如破格提拔。我就喜欢赵王敢于大胆使用人才这一点”。学生说得多好,有理有据,他能从不同角度看到赵王的优点,这是很可贵的,也是一种思维的创新,老师给予高度的肯定,学生心里十分高兴,这样不仅调动了发言学生及全班同学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发言时消除了顾虑,充满信心,增强了自我肯定的欲望,也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更能促进课堂教学的优化,既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思维能力。
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思维,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对进一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乃至整个小学阶段的教学质量都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