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这么一群人,他们行走于万州的江面,将农作物残枝、杂草、生活垃圾等为主的漂浮物视作“宿敌”。夏天顶着如火艳阳,冬天冒着凛冽寒风,哪里有漂情,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他们用双手和汗水为长江撑起了一道绿色生态屏障。
他们就是央视《新闻联播》曾经报道过的万州区环境卫生管理中心职工刘波等清漂工人。
下了海船,上了清漂船
“时下江面上垃圾不多,只需要常规出巡保洁。”日前,刘波指着万州长江二桥下码头上的一排清漂船说。
这位土生土长的万州小伙,从海事学校毕业后曾在山东省青岛市工作了两年。2014年,他选择回到家乡,工作平台从海船变成了清漂船。
虽然回家了,但刘波的父母并没有因此而高兴。因为在大多数人眼中,清漂并非体面的工作。
“毕业后,我的同学大多在海船上征服星辰大海,我却在清漂船上捞垃圾。”很长一段时间,刘波也因此不敢和同学联系。更让他不愿意与同学提及的,是清漂工作的艰辛。与庞大且装备先进的海船相比,清漂船上的工作环境相当恶劣,尤其是在夏天。
“甲板上的温度甚至超过50摄氏度,而且船上堆积的垃圾在烈日下散发出的气味,更是让人难受。”刘波说,因为太热,他们不得不一次又一次把早上出发的时间提前、下午出发的时间延后,以避开一天中的高温时段。
日日早出晚归,与父母见面的时间也少之又少。曾经,刘波和其他清漂队员一样,多次想过退出。
“因为家住长江边,对长江有着深厚的感情,所以大家选择了坚持。”刘波说。
清漂逐渐机械化
刘波所属的清漂团队,要负责长江干流万州段80.3公里以及万州辖区内25条次级河流的清漂工作。
曾经,每到夏季长江汛期和冬季库区蓄水期,长江万州段的水域出现大量漂浮垃圾时,刘波和同事们都会站在清漂船上,用舀子在江面上捞垃圾。
“那时的垃圾很多,连成片的垃圾像小山一样,甚至可以在上面站人。”刘波说,在几年前,每年都能打捞出上万吨垃圾,现在随着生态环境的好转,江面上的垃圾大量减少。
风里来,浪里去,日复一日。由于长期在烈日下工作,刘波很快就和前辈们一样,皮肤被晒得黝黑,成了同事口中的“刘煤炭”。
尽管如此,在前辈们的眼中,刘波可以说是赶上了好时候。
万州区环境卫生管理中心工会主席张东说:“2014年,万州区有了第一艘机械化专业清漂船。此后,机械化清漂船逐渐增多,承担起了主要打捞任务。”
万州区环境卫生管理中心目前共有32艘船,其中包括1艘巡查指挥船、1艘船舶污水转运船、2艘环卫清漂趸船、3艘改装打捞船、5艘机械化清漂船、5艘人工打捞船和15条渔船。
“一艘机械化清漂船只需3个人来操作,一两个小时就可以打捞40立方米垃圾,是人工打捞无法比的。”张东说。
万州区有了清漂队伍后,三峡库区的其他区县也相继成立清漂队伍。清漂队伍之间还建立了加强日常联络的微信群。每到汛期,江上出现大量垃圾时,上游的清漂队还会及时提醒下游。
智能化助力清漂
三峡清漂成为整个长江流域都关注的事业,长江的水质也在慢慢发生变化。
“现在长江的水质提高到了Ⅱ类标准,就是达到饮用水水源标准了。”刘波高兴地说,最直观的感受是江面上的垃圾明显变少了,并且以前打捞的白色垃圾不少,现在主要就是树枝杂草之类的垃圾。
随着水质提升的,还有社会各界对清漂工作的认同。
如今,在水上捞垃圾已经不再是刘波的主要工作内容。自2019年起实施市场化运作以来,刘波开始从一线清漂工人向监管者转变。但刘波并未感到輕松。从“运动员”变成“裁判员”,反倒令他觉得责任更重、压力更大了。
“在监管上,仅靠人力巡查已不能满足现状。我们在一些重要的地方安装了摄像头进行监控,同时建立了环卫智慧平台,一旦发现问题,就会及时反馈给作业单位进行处理。”刘波说。
将持续开展 “大扫除”
“长江保护法正式实施前,我们就已经严格对标,从严要求自己,让母亲河更加清澈。”刘波说,清漂队的任务就是保护长江,因此对长江保护法非常关注,“这是我国第一部流域保护法律,为‘共抓大保护’提供了根本遵循,进一步约束破坏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的行为,这对于清漂工作来说是好事。”
“长江保护法实施后,对长江干支流沿岸的开发建设进行了规范,禁止在开放水域养殖,禁止在长江流域河湖管理范围内倾倒、填埋、堆放、弃置和处理固体垃圾,这对我们来说,是‘直接利好’。”刘波说,我市还将实施“两岸青山·千里林带”规划建设,做好长江干支流两岸的绿化,为长江建起一道防护网,长江中的垃圾还会继续减少。
市城市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将持续开展水域清漂保洁“大扫除”行动,根据季节对水域环境的影响,分类施策、妥善应对,重点解决春秋季节漂浮物增多,汛期和蓄水期漂浮垃圾量大、易聚集等突出问题,努力实现长江干支流常年水清岸美。
他们就是央视《新闻联播》曾经报道过的万州区环境卫生管理中心职工刘波等清漂工人。
下了海船,上了清漂船
“时下江面上垃圾不多,只需要常规出巡保洁。”日前,刘波指着万州长江二桥下码头上的一排清漂船说。
这位土生土长的万州小伙,从海事学校毕业后曾在山东省青岛市工作了两年。2014年,他选择回到家乡,工作平台从海船变成了清漂船。
虽然回家了,但刘波的父母并没有因此而高兴。因为在大多数人眼中,清漂并非体面的工作。
“毕业后,我的同学大多在海船上征服星辰大海,我却在清漂船上捞垃圾。”很长一段时间,刘波也因此不敢和同学联系。更让他不愿意与同学提及的,是清漂工作的艰辛。与庞大且装备先进的海船相比,清漂船上的工作环境相当恶劣,尤其是在夏天。
“甲板上的温度甚至超过50摄氏度,而且船上堆积的垃圾在烈日下散发出的气味,更是让人难受。”刘波说,因为太热,他们不得不一次又一次把早上出发的时间提前、下午出发的时间延后,以避开一天中的高温时段。
日日早出晚归,与父母见面的时间也少之又少。曾经,刘波和其他清漂队员一样,多次想过退出。
“因为家住长江边,对长江有着深厚的感情,所以大家选择了坚持。”刘波说。
清漂逐渐机械化
刘波所属的清漂团队,要负责长江干流万州段80.3公里以及万州辖区内25条次级河流的清漂工作。
曾经,每到夏季长江汛期和冬季库区蓄水期,长江万州段的水域出现大量漂浮垃圾时,刘波和同事们都会站在清漂船上,用舀子在江面上捞垃圾。
“那时的垃圾很多,连成片的垃圾像小山一样,甚至可以在上面站人。”刘波说,在几年前,每年都能打捞出上万吨垃圾,现在随着生态环境的好转,江面上的垃圾大量减少。
风里来,浪里去,日复一日。由于长期在烈日下工作,刘波很快就和前辈们一样,皮肤被晒得黝黑,成了同事口中的“刘煤炭”。
尽管如此,在前辈们的眼中,刘波可以说是赶上了好时候。
万州区环境卫生管理中心工会主席张东说:“2014年,万州区有了第一艘机械化专业清漂船。此后,机械化清漂船逐渐增多,承担起了主要打捞任务。”
万州区环境卫生管理中心目前共有32艘船,其中包括1艘巡查指挥船、1艘船舶污水转运船、2艘环卫清漂趸船、3艘改装打捞船、5艘机械化清漂船、5艘人工打捞船和15条渔船。
“一艘机械化清漂船只需3个人来操作,一两个小时就可以打捞40立方米垃圾,是人工打捞无法比的。”张东说。
万州区有了清漂队伍后,三峡库区的其他区县也相继成立清漂队伍。清漂队伍之间还建立了加强日常联络的微信群。每到汛期,江上出现大量垃圾时,上游的清漂队还会及时提醒下游。
智能化助力清漂
三峡清漂成为整个长江流域都关注的事业,长江的水质也在慢慢发生变化。
“现在长江的水质提高到了Ⅱ类标准,就是达到饮用水水源标准了。”刘波高兴地说,最直观的感受是江面上的垃圾明显变少了,并且以前打捞的白色垃圾不少,现在主要就是树枝杂草之类的垃圾。
随着水质提升的,还有社会各界对清漂工作的认同。
如今,在水上捞垃圾已经不再是刘波的主要工作内容。自2019年起实施市场化运作以来,刘波开始从一线清漂工人向监管者转变。但刘波并未感到輕松。从“运动员”变成“裁判员”,反倒令他觉得责任更重、压力更大了。
“在监管上,仅靠人力巡查已不能满足现状。我们在一些重要的地方安装了摄像头进行监控,同时建立了环卫智慧平台,一旦发现问题,就会及时反馈给作业单位进行处理。”刘波说。
将持续开展 “大扫除”
“长江保护法正式实施前,我们就已经严格对标,从严要求自己,让母亲河更加清澈。”刘波说,清漂队的任务就是保护长江,因此对长江保护法非常关注,“这是我国第一部流域保护法律,为‘共抓大保护’提供了根本遵循,进一步约束破坏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的行为,这对于清漂工作来说是好事。”
“长江保护法实施后,对长江干支流沿岸的开发建设进行了规范,禁止在开放水域养殖,禁止在长江流域河湖管理范围内倾倒、填埋、堆放、弃置和处理固体垃圾,这对我们来说,是‘直接利好’。”刘波说,我市还将实施“两岸青山·千里林带”规划建设,做好长江干支流两岸的绿化,为长江建起一道防护网,长江中的垃圾还会继续减少。
市城市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将持续开展水域清漂保洁“大扫除”行动,根据季节对水域环境的影响,分类施策、妥善应对,重点解决春秋季节漂浮物增多,汛期和蓄水期漂浮垃圾量大、易聚集等突出问题,努力实现长江干支流常年水清岸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