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文章提出教师应努力更新备课、教学模式、师生关系、教学过程等多个方面陈旧的教学观念,调动学生参与和学习的积极性,为课堂教学注入“活水”,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 语文课堂教学 更新观念 活跃氛围
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本来应该是妙趣横生,让学生充满期待的课堂,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语文课都变得犹如一潭死水。新形势下,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改变原有的教学方法、师生关系,真正成为课堂的主导,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穷则思变”——教学和教育的方法不会山穷水尽,只有学会“变通”,改变旧的观念,才能在平时教学中注入“活水”,活跃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改变原有的对“备课”的观念,强化课前备课,为活跃课堂做铺垫。
课前备课除了要重视集体备课外,还必须努力抓实每节课的课前备课,明确新课程标准对本课的具体要求,整体把握每一版块的主题和内容,明确所讲课文在版板块中的地位,研读教材内容,适当参考教学用书,整合教学素材。陶行知先生曾说:“不运用社会的力量,便是无能的教育;不了解社会的需求,便是盲目的教育。”教师要关注和充分利用社会现象和生活,整合教学素材。要在课前了解学生生活,关注学生的兴趣喜好。将文本内容与学生兴趣结合分析,能够“投其所好”,找到学生的“兴奋点”,紧密结合校园生活和现象充实备课材料。
二、改变对课堂导入的轻视态度,让课堂有一个好的开头。
要设计新颖、别致或贴近学生生活的课堂导入。正所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新课是教学过程的起始环节,它的一个重要艺术特征就是激发学生兴趣。学生有了兴趣,教学过程便具有了活力,学生愿意学、高兴学,才能使教学事半功倍。总的来说,导入新课可以有多种技巧,如复习所学,温故知新;故意设疑,设置悬念;哲理名言,令人深思;调动情感,激发兴趣等。
例如,在复习“正确使用成语”这一考点时,我就引用了一位学生在毕业留念中的留言导入:“岁月如梭,时光荏苒,高中三年,弹指之间。鼎力相助,孜孜不倦,同甘共苦,共赴难关……”这段文字大量使用了成语,贴近学生生活,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对成语这一考点的兴趣,为语文课堂注入了活水。
三、将新闻事实带入课堂,为语文课堂注入“活水”。
语文课堂教学绝非仅仅是教给学生课本的知识,照本宣科地给他们讲述一遍,必须改变原有的对知识系统的认识。语文课是思想性较强的科目,需要较多的思考与联系,教师应该关注时事,在课堂教学中将要讲解的问题与时事联系起来,如:全国“两会”传递的信息和“十二五”规划、即将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有关国计民生的内容,这些和语文课本中所选文本的相关主题和思想有密切联系,更能为写作提供较为新鲜和有力的材料。事实证明,通过时事分析、热点引用,既为分析问题创造了条件,又渲染了课堂气氛。
四、改变或抛弃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采用现代教学理念和模式。
教师要注重课前准备工作,不仅要备好教材、备好教法,还要备好学生,所设计的问题应该具有预见性,将课堂中的具体学生與问题设计对号入座,难度应符合学生知识和认识层面,让学生既有兴趣参与讨论,又有解决问题的可能性,以及解决问题之后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可以采用情景式教学模式,设置“如果是你怎么办,你在那时会怎样,议一议、说一说、想一想”等环节,使学生既紧张又活泼,在轻松愉快而又紧张刺激的氛围中学习,学生觉得每堂课都有新鲜感,兴趣自然提高了,睡觉、做其他作业的现象消失了,学到的知识记忆得特别牢固,教学效果大大增强。教师在课堂上更有可能由课堂的主导者变为课堂的组织者,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戴着镣铐跳舞”,即在设计的问题范围和规范中自由讨论,自由发挥。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讨论和探究问题的积极性,由被动学习、被动接受知识转向主动参与、积极讨论,为语文课堂注入活水,课堂才能真正活起来。
五、采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兴趣。
传统的教学方式多数是教师“照本宣科”地读,学生“填鸭式”地听、写、记,能接受和消化的知识少之又少。很多模糊、抽象的东西,在老师的大体描述下,学生很难搞清楚。而且,语文学科学需要学生具有大量的知识储备和宽阔的知识面,仅仅依靠课本上的知识,很难满足语文学科的需要,更不用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果能采用多媒体教学,则不仅可以让很多模糊、抽象的知识具体、形象起来,还可以让学生接受课本以外与课本密切相关的知识,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更能够图文并茂地让学生沉浸在新鲜、生动的情境之中,从而提高学生参与学习、讨论的积极性,为语文课堂注入活水。
六、改变学生角色,鼓励学生多参与,敢于自己“站起来”“走上去”。
传统的课堂教学多是教师在上面不停地讲,学生在下面被动地听或不停地写和记,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学到的知识也没有经过仔细的思考或讨论,只是一知半解。只有自己参与了思考或与同学的讨论,自己主动回答,才会有更浓厚的兴趣,才能更好地接受。要让学生勇于“站起来”和“走上去”,所谓“站起来”就是通过思考敢于自己主动站起来回答问题,所谓“走上去”就是让学生敢于走上讲台,或演讲、或表演,这样不仅能活跃课堂氛围,还能调动学生思考和回答的积极性。比如可以在课前安排一个课前三分钟演讲,只要题材健康向上,其他就无需限制了,或创造条件让学生走上讲台表演。
七、改变“虎头蛇尾”,只重视开头不重视结尾的观念和习惯。
课堂结尾要进行精准小结、适当延伸。“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有学会在解题中总结规律,才能更加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点,只有学会适当拓展延伸、举一反三,才能更加全面有效地掌握所学知识点,活跃学生思维。精当的小结可以为学生指明行之有效的学习和解题方法,避免因走弯路而白白浪费了时间,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效率。
进行必要的讲练结合、针对性的“当堂训练”与“课后作业”。记忆和理解的过程需要反复训练,要坚持“有讲有练、讲练结合”的复习巩固和强化训练模式。“讲”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对学生进行引导性的讲解,讲明目标,讲清具体要求与指导方法,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引导学生梳理遇到的疑难问题,确保高效地完成当堂教学任务。“当堂训练”和“课后作业”更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这是知识巩固和能力形成的重要过程,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有了信心就会有兴趣,也就为下一节活跃的课堂做好了铺垫。
总之,只有从各个方面改变原有的落后态度和观念,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在思考和变通之中找到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法,才能为语文课堂教学注入活水,让语文课堂亮丽起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 语文课堂教学 更新观念 活跃氛围
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本来应该是妙趣横生,让学生充满期待的课堂,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语文课都变得犹如一潭死水。新形势下,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改变原有的教学方法、师生关系,真正成为课堂的主导,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穷则思变”——教学和教育的方法不会山穷水尽,只有学会“变通”,改变旧的观念,才能在平时教学中注入“活水”,活跃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改变原有的对“备课”的观念,强化课前备课,为活跃课堂做铺垫。
课前备课除了要重视集体备课外,还必须努力抓实每节课的课前备课,明确新课程标准对本课的具体要求,整体把握每一版块的主题和内容,明确所讲课文在版板块中的地位,研读教材内容,适当参考教学用书,整合教学素材。陶行知先生曾说:“不运用社会的力量,便是无能的教育;不了解社会的需求,便是盲目的教育。”教师要关注和充分利用社会现象和生活,整合教学素材。要在课前了解学生生活,关注学生的兴趣喜好。将文本内容与学生兴趣结合分析,能够“投其所好”,找到学生的“兴奋点”,紧密结合校园生活和现象充实备课材料。
二、改变对课堂导入的轻视态度,让课堂有一个好的开头。
要设计新颖、别致或贴近学生生活的课堂导入。正所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新课是教学过程的起始环节,它的一个重要艺术特征就是激发学生兴趣。学生有了兴趣,教学过程便具有了活力,学生愿意学、高兴学,才能使教学事半功倍。总的来说,导入新课可以有多种技巧,如复习所学,温故知新;故意设疑,设置悬念;哲理名言,令人深思;调动情感,激发兴趣等。
例如,在复习“正确使用成语”这一考点时,我就引用了一位学生在毕业留念中的留言导入:“岁月如梭,时光荏苒,高中三年,弹指之间。鼎力相助,孜孜不倦,同甘共苦,共赴难关……”这段文字大量使用了成语,贴近学生生活,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对成语这一考点的兴趣,为语文课堂注入了活水。
三、将新闻事实带入课堂,为语文课堂注入“活水”。
语文课堂教学绝非仅仅是教给学生课本的知识,照本宣科地给他们讲述一遍,必须改变原有的对知识系统的认识。语文课是思想性较强的科目,需要较多的思考与联系,教师应该关注时事,在课堂教学中将要讲解的问题与时事联系起来,如:全国“两会”传递的信息和“十二五”规划、即将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有关国计民生的内容,这些和语文课本中所选文本的相关主题和思想有密切联系,更能为写作提供较为新鲜和有力的材料。事实证明,通过时事分析、热点引用,既为分析问题创造了条件,又渲染了课堂气氛。
四、改变或抛弃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采用现代教学理念和模式。
教师要注重课前准备工作,不仅要备好教材、备好教法,还要备好学生,所设计的问题应该具有预见性,将课堂中的具体学生與问题设计对号入座,难度应符合学生知识和认识层面,让学生既有兴趣参与讨论,又有解决问题的可能性,以及解决问题之后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可以采用情景式教学模式,设置“如果是你怎么办,你在那时会怎样,议一议、说一说、想一想”等环节,使学生既紧张又活泼,在轻松愉快而又紧张刺激的氛围中学习,学生觉得每堂课都有新鲜感,兴趣自然提高了,睡觉、做其他作业的现象消失了,学到的知识记忆得特别牢固,教学效果大大增强。教师在课堂上更有可能由课堂的主导者变为课堂的组织者,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戴着镣铐跳舞”,即在设计的问题范围和规范中自由讨论,自由发挥。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讨论和探究问题的积极性,由被动学习、被动接受知识转向主动参与、积极讨论,为语文课堂注入活水,课堂才能真正活起来。
五、采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兴趣。
传统的教学方式多数是教师“照本宣科”地读,学生“填鸭式”地听、写、记,能接受和消化的知识少之又少。很多模糊、抽象的东西,在老师的大体描述下,学生很难搞清楚。而且,语文学科学需要学生具有大量的知识储备和宽阔的知识面,仅仅依靠课本上的知识,很难满足语文学科的需要,更不用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果能采用多媒体教学,则不仅可以让很多模糊、抽象的知识具体、形象起来,还可以让学生接受课本以外与课本密切相关的知识,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更能够图文并茂地让学生沉浸在新鲜、生动的情境之中,从而提高学生参与学习、讨论的积极性,为语文课堂注入活水。
六、改变学生角色,鼓励学生多参与,敢于自己“站起来”“走上去”。
传统的课堂教学多是教师在上面不停地讲,学生在下面被动地听或不停地写和记,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学到的知识也没有经过仔细的思考或讨论,只是一知半解。只有自己参与了思考或与同学的讨论,自己主动回答,才会有更浓厚的兴趣,才能更好地接受。要让学生勇于“站起来”和“走上去”,所谓“站起来”就是通过思考敢于自己主动站起来回答问题,所谓“走上去”就是让学生敢于走上讲台,或演讲、或表演,这样不仅能活跃课堂氛围,还能调动学生思考和回答的积极性。比如可以在课前安排一个课前三分钟演讲,只要题材健康向上,其他就无需限制了,或创造条件让学生走上讲台表演。
七、改变“虎头蛇尾”,只重视开头不重视结尾的观念和习惯。
课堂结尾要进行精准小结、适当延伸。“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有学会在解题中总结规律,才能更加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点,只有学会适当拓展延伸、举一反三,才能更加全面有效地掌握所学知识点,活跃学生思维。精当的小结可以为学生指明行之有效的学习和解题方法,避免因走弯路而白白浪费了时间,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效率。
进行必要的讲练结合、针对性的“当堂训练”与“课后作业”。记忆和理解的过程需要反复训练,要坚持“有讲有练、讲练结合”的复习巩固和强化训练模式。“讲”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对学生进行引导性的讲解,讲明目标,讲清具体要求与指导方法,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引导学生梳理遇到的疑难问题,确保高效地完成当堂教学任务。“当堂训练”和“课后作业”更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这是知识巩固和能力形成的重要过程,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有了信心就会有兴趣,也就为下一节活跃的课堂做好了铺垫。
总之,只有从各个方面改变原有的落后态度和观念,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在思考和变通之中找到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法,才能为语文课堂教学注入活水,让语文课堂亮丽起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