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改革,教育创新”是当今教育领域提得最多的口号之一。教育改革要真正取得成效,我认为回归课堂是一切教育改革无法回避的选择。不深入课堂,不改革课堂教学的教育改革充其量是“只开花而不结果的树”。研究课堂是当今学校发展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教师的困惑
1.社会对教师工作的不理解
一些人认为教师工作轻松,工作时间短,假期长。社会对教师辛苦程度的认可与教师的实际付出不相符。
2.教师自身的困惑
考试担心学生分数低,领导不满意;担心学生出事,做噩梦;脾气越来越坏,当了一辈子教师,自己也由“淑女”变成“泼妇”;课后违心的加班加点;有些作业明知作用不大却仍要布置,以求心理安慰……
二、解除困惑的途径和方法
在教育转型时期出现上述现象是正常的。教育改革提了多年,减负既是老师的期望,又是老师的担忧。要减少困惑,只有改革教育。改变课堂教学是教育改革的灵魂。只有聚焦课堂、创新课堂,才能走出困惑。
三、聚焦课堂、创新课堂,走出困惑
1.回归课堂,研究课堂
课堂是教师工作的主阵地,要改革课堂,就要研究课堂。课堂中主要是老师和学生,首先要研究的是课堂中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分为人际关系和职业关系。
从教师的职业来说,在课堂到底是什么角色?我们通常引用韩愈的话来回答:“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多年来,这是老师们课堂角色的“最高境界”,但现在看来,真理也是需要发展的。以传授为主的教学,只适合在相当时期里,此时知识主要掌握在少数教师手里,属于“社会稀缺品”,因此掌握了知识的教师在师生关系中处于居高临下的地位,“传、授、解”这三个字正是对当时教师职责的合理诠释。可在今天的信息化时代,社会知识的宽泛已经远远超出了人们学习能力所及的范围,教师大多是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只能对学生的学习起指导作用。新时期的师生关系可用苏格拉底的一句话来形象说明:“教师像产婆,帮助学习自己生出智能来。”
从人际交往来看,毫无疑问,师生之间应是爱的关系。几乎绝大多数教师都认为自己是关心、爱护学生的,这也确实无可置疑,但遗憾的是学生并不领情。近年来,上海市的一项师生关系的调查报告显示,有80%的教师自认为是热爱和关心学生的,但只有5.6%的学生感受到了教师的爱,这是多么可悲、可怕的现象。俗话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只有让学生感受到了教师的爱,学生才会顺利自觉地进行学习。
我曾在初三(1)班作过一个调查:“你认为目前,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最像什么?”全班55人参与,只15人认为是正常和谐的,有21人认为是被动的,有19人认为是对立的,有的说是“猫和鼠”“打印机和纸”“美国和苏联的冷战”“狼和羊”等。师生关系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下,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其次,要研究现代教师对课堂的影响。教师影响课堂的主要要素有:外在形象、声音、讲话方式、课堂准备、交流方式等,最有影响又最难以应付的是一旦出现较严重的课堂问题时该如何处置。
2.创新课堂,走出困惑
什么样的交流方式更能改进师生关系呢?我们可以借鉴加拿大心理学家柏恩提出的PAC理论(P代表父母、A代表成人、C代表儿童)。具有P人格时,讲话爱用“你应该”“你不能”等,独断专行,滥用权威;具有A人格时,讲话常用“我个人的想法是……”,尊重他人,慎思明断;具有C人格时,讲话常用“我不知道”,感情用事,无主旨。人与人的交流采用A式应对,会更顺利。教师也是如此,学生通常期望教师是理性的,尽量少用P式对话。
教师可以通过对突发事件的适当处理来协调关系,达到和谐。如课堂上学生做出过激行为,违反教师的规定时,教师最忌讳的是当场发作,控制情绪是最关键的,教师应严肃坚定地告诉他下课留下来,无需对他的具体行为作出回应。如果教师要求学生做一件事,但遭到学生断然拒绝,出现这样的情况,这时的教师不能发火,需要果断、从容,可以尽量坚定而客气地重复一下你的要求,不必提高声音,也许他就妥协了。如果两次都拒绝,可让他讲出拒绝的理由。如果有正当理由,教师应当妥协,这样不但不伤情面,而且还能体现教师的民主与宽容;如果没有合适的理由,告诉学生:“事情很重要,你可以不做,但老师还是希望让你来完成这项重要的任务。”这样教师自己也下了台阶。
总之,处理好课堂中的师生关系,注意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的教学目标才能更顺利地实现。
一、教师的困惑
1.社会对教师工作的不理解
一些人认为教师工作轻松,工作时间短,假期长。社会对教师辛苦程度的认可与教师的实际付出不相符。
2.教师自身的困惑
考试担心学生分数低,领导不满意;担心学生出事,做噩梦;脾气越来越坏,当了一辈子教师,自己也由“淑女”变成“泼妇”;课后违心的加班加点;有些作业明知作用不大却仍要布置,以求心理安慰……
二、解除困惑的途径和方法
在教育转型时期出现上述现象是正常的。教育改革提了多年,减负既是老师的期望,又是老师的担忧。要减少困惑,只有改革教育。改变课堂教学是教育改革的灵魂。只有聚焦课堂、创新课堂,才能走出困惑。
三、聚焦课堂、创新课堂,走出困惑
1.回归课堂,研究课堂
课堂是教师工作的主阵地,要改革课堂,就要研究课堂。课堂中主要是老师和学生,首先要研究的是课堂中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分为人际关系和职业关系。
从教师的职业来说,在课堂到底是什么角色?我们通常引用韩愈的话来回答:“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多年来,这是老师们课堂角色的“最高境界”,但现在看来,真理也是需要发展的。以传授为主的教学,只适合在相当时期里,此时知识主要掌握在少数教师手里,属于“社会稀缺品”,因此掌握了知识的教师在师生关系中处于居高临下的地位,“传、授、解”这三个字正是对当时教师职责的合理诠释。可在今天的信息化时代,社会知识的宽泛已经远远超出了人们学习能力所及的范围,教师大多是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只能对学生的学习起指导作用。新时期的师生关系可用苏格拉底的一句话来形象说明:“教师像产婆,帮助学习自己生出智能来。”
从人际交往来看,毫无疑问,师生之间应是爱的关系。几乎绝大多数教师都认为自己是关心、爱护学生的,这也确实无可置疑,但遗憾的是学生并不领情。近年来,上海市的一项师生关系的调查报告显示,有80%的教师自认为是热爱和关心学生的,但只有5.6%的学生感受到了教师的爱,这是多么可悲、可怕的现象。俗话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只有让学生感受到了教师的爱,学生才会顺利自觉地进行学习。
我曾在初三(1)班作过一个调查:“你认为目前,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最像什么?”全班55人参与,只15人认为是正常和谐的,有21人认为是被动的,有19人认为是对立的,有的说是“猫和鼠”“打印机和纸”“美国和苏联的冷战”“狼和羊”等。师生关系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下,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其次,要研究现代教师对课堂的影响。教师影响课堂的主要要素有:外在形象、声音、讲话方式、课堂准备、交流方式等,最有影响又最难以应付的是一旦出现较严重的课堂问题时该如何处置。
2.创新课堂,走出困惑
什么样的交流方式更能改进师生关系呢?我们可以借鉴加拿大心理学家柏恩提出的PAC理论(P代表父母、A代表成人、C代表儿童)。具有P人格时,讲话爱用“你应该”“你不能”等,独断专行,滥用权威;具有A人格时,讲话常用“我个人的想法是……”,尊重他人,慎思明断;具有C人格时,讲话常用“我不知道”,感情用事,无主旨。人与人的交流采用A式应对,会更顺利。教师也是如此,学生通常期望教师是理性的,尽量少用P式对话。
教师可以通过对突发事件的适当处理来协调关系,达到和谐。如课堂上学生做出过激行为,违反教师的规定时,教师最忌讳的是当场发作,控制情绪是最关键的,教师应严肃坚定地告诉他下课留下来,无需对他的具体行为作出回应。如果教师要求学生做一件事,但遭到学生断然拒绝,出现这样的情况,这时的教师不能发火,需要果断、从容,可以尽量坚定而客气地重复一下你的要求,不必提高声音,也许他就妥协了。如果两次都拒绝,可让他讲出拒绝的理由。如果有正当理由,教师应当妥协,这样不但不伤情面,而且还能体现教师的民主与宽容;如果没有合适的理由,告诉学生:“事情很重要,你可以不做,但老师还是希望让你来完成这项重要的任务。”这样教师自己也下了台阶。
总之,处理好课堂中的师生关系,注意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的教学目标才能更顺利地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