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临床典型病例的医学寄生虫学教学模式改革

来源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g8702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医学寄生虫学是临床医学生选修的一门临床基础课,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教学需求,我们通过收集临床典型病例、制作活体标本、录制典型病例视频,逐步修改完善课程设计,对原有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有针对性改革.通过典型病例分析引导出寄生虫形态、生活史、致病、 诊断与鉴别诊断,更好地掌握治疗及防治原则,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且丰富多彩,吸引学生积极参与理论与实践的课堂学习,符合真正的学习需求.
其他文献
随着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推广,新版教材的古诗词篇目相较于人教版明显增多.如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在各个学校开展,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成为学校教育的重点内容.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当代教育的时代主题,而中小学阶段是人全面发展的关键期,针对小学生的文化教育,不仅是德育教育的重点,更是增强他们文化认同感,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力保障.古诗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其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都很高,针对小学生进行古诗词教学,不仅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更为小学生文化认同的教育研究提供了
绘画常常是看一眼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不一定需要书本上的讲解.文字可以解释的知识只是很小的一部分,绘画的学习是另外一种学习,是视觉的学习.绘画的逻辑也是另外一种逻辑,是形式美逻辑,是趣味逻辑,还有空间逻辑等.绘画的判断是独特的判断.所谓看一眼就能明白是视觉艺术学习的特点.从别人的画里看出名堂也是一种学习.用眼睛来判断,用眼睛读画,用眼睛获取知识信息,这是绘画学习最重要的渠道.
期刊
传统的应用型人才已经无法满足国际社会多元化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而具备知识技能跨界复合、智商情商双高、终身学习持续发展等鲜明特征的创新型新商科人才将会成为未来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本文从分析国际市场营销学教学现状出发,提出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国际市场营销学教学改革的相关设想与建议,为高校国际市场营销学课程创新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随着进入新时代,国家提出了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就教育而言,高质量发展就要对标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最终目标就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如何在信息化时代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的技术为课堂服务,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我们一直都在探索.在实践中,一部分教师陷入了教育信息化的误区,在物理学科教学时全部用信息技术代替实验.本文针对物理教学出现的误区,提出“虚实”融合的教学对策,利用信息技术助力物理学科教学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为广大物理教师提供一些课堂教学参考意见,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走出大山后的韦俊平又走回了大山.rn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讲,这是一条从平凡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么?rn重返故乡,是文学艺术家成长上升期精神构建的秘密通道和艺术成就的秘密通道.故乡不仅是大多中国人生命中的血脉、根本和源泉.即使我们为了生活和事业远走他乡而融入都市甚至到了太空空间站和宇航船,剪不断,理还乱,从精神上说,都有属于自己魂牵梦绕的一座村庄.往回走,在我们不断前进的历史道路上一次又一次地往回走,把你的根梢触角插入这片厚土,回到你故乡的村庄,听一次犬吠牛鼾,闻一闻山野炊烟,掬一把河水,看一下鸡村茅舍,感受一下
期刊
坚持以OBE教育、新医科、课程思政新教学理念为指引,结合护理学专业“五维”课程体系构建背景及面临的问题,立足护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突出现代护理学专业特色,遵循相应的课程体系构建原则,对课程内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课程成绩评定考核方法进行重组构建.构建起以学生为中心,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长课程、实践创新课程、辅修课程的“五维”课程平台,搭建起以通识课为塔基、专业基础课程为塔身、专长课程为塔尖、辅修课程为塔灯,实践创新课程贯穿四年学程的科学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创新模式.
长城修建历史悠久,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军事防御工程,是世界文化遗产,也是中华民族重要象征之一.这历经千年战争磨难和风雨洗礼后的长城,虽然早已失去它在农耕时代拒外敌于千里之外的防御功能,但它所象征的中华民族坚韧不屈、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精神力量,早已成为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于是,我选择用手中的画笔去诉说长城的沧桑、厚重与雄壮之美,以此来诠释和弘扬我心目中的长城精神.
期刊
当代艺术在追求跨界融合的过程中,不断拓展其边界,创造出越来越难以定义的艺术作品,其中“剧场性”是理解当代艺术的独特视角.自1967年迈克尔·弗雷德在《艺术与物性》一文引入艺术批评以来,“剧场性”越来越成为解读当代艺术的关键词.本文试图通过对戏剧艺术以及造型艺术领域剧场性概念的疏理,为理解当代艺术中越来越多的“剧场化作品”提供一些思考.
一个民族对外来艺术的吸收,伴随着学习古代传统、融合时代精神的过程.对于中国画这一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艺术形式来说,其继承与创新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课题.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画在不断演进,尤其是在对西方绘画色彩的借鉴方面,画家们做出了积极努力的探索.在这一过程中,艺术家皆以自身的艺术素养及文化品位来进行自己的艺术探索.林风眠与李可染以及20世纪90年代以后田黎明、卢禹舜、陈平等在这一领域的探索和实践无疑是成功的.近年来王跃奎在山水画写生与创作中对色彩表达的独特探索,为山水画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期刊
作为清代晚期重要的绘画理论家、画家,松年在《颐园论画》中围绕这一时期的特殊学术语境,针砭时弊,提出了许多带有明显创见性的新观点,为推动中国画学、画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特别是他所强调的“画学”与“画才”的互补、画以通天地的本质论、以画“求名”的画名观、“和光同尘”的画家本体论,有力地批判了文人画末流的诸多创作风气.《颐园论画》的理论贡献,既彰显了晚清画论发展的特殊规律,又为我们深入认识少数民族画家在绘画理论方面的成就提供了绝佳的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