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知从何时起,“新能源”开始频繁见诸报端,新能源车更是成为了汽车界最热的话题。一时间仿佛所有的车企都在搞新能源研发,好像中国已经提前进入到了新能源汽车的时代。但慧聪邓白氏研究认为,中国目前的新能源热潮是不健康的。
中国明确提出要发展新能源车,应该从2001年算起。2001年,在石油能源严重紧缺、节能呼声日益高涨的背景下,新能源汽车研究项目被列入国家“十五”期间的“863重大科技课题”,并规划了以汽油车为起点,向氢动力车目标挺进的战略。这样的产业政策宣誓这中国新能源汽车时代的到来,但是在此之后,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应该是主管部门所未能预料的。新能源的热潮是不健康的
也就是在一夜之间,新能源的新闻开始充斥大小媒体的角角落落。山东的山寨电动车、各地频繁开建的新能源车基地、让人眼花缭乱的新能源车上市新闻,等等,让人感到中国的新能源车项目在四处开花,仿佛人人都在搞,人人都有丰硕的成果。但是细究这些新闻会发现一些很有意思的地方。
首先就是频繁成为新能源车主角的车企,都是地方性的小企业,大企业的身影很少出现。这并不是说我们对小企业有偏见,只是感到好像中国新能源汽车的研发一直是小企业走在了前面,“四大”都干什么去了?
第二,这些关于新能源的新闻中,几乎都是在讲车型的先进性,续航能力多久、充电多么迅速、最高时速有多高,等等。但是几乎无人提及该车型是用什么技术解决了这些难题。想必这些并不都是商业机密吧?
第三,只见新能源车型发布的消息,很少见上市的消息,即使是上市了,也很少在公开的媒体见到消费者的用车评论,倒是消费者反应无车可提的新闻频繁出现。
实际上,慧聪邓白氏经过研究发现,中国的新能源车市场并不健康,目前这股新能源的研发热潮,充斥着功利、投机和短期行为,是不健康的;如果不加以遏制,将产生严重的后果,甚至会吞噬中国新能源车的未来。那么,是什么催生了这股病态的热潮?
投机的产物
有专家讲,中国的股市和他国成熟的股市相比,最大的区别就是“国内是在投机,国外是投资。”如股市一样,新能源车的发展过程中,投机的氛围也异常浓重。投机,投得好,投得巧妙,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但是如果多数人一起去投机,那恐怕就是另一个结果了。
上马新能源项目,对企业而言,一来可以获得国家财政的补助资金,得到政策倾斜;二来可以借助鼓吹在新能源车领域的成绩,来为自己的企业形象增分,三来打新能源车的旗号,申请各种资源(例如土地、资金等)支持都较为容易,而这些资源到手后,再做什么就另当别论了。对地方政府而言,发展新能源既符合产业方向、有绿色标签,又能够带动多个产业的发展,快速拉动地方GDP增速指标,是当前难得的绿色政绩。在这个关乎汽车产业前途的行业里,投机的氛围如此浓重。炒作的结果
炒作向来是娱乐圈艺人惯用策略。但是在现在的新能源汽车市场,除了投机,企业和媒体有意无意的炒作也为这股热潮加了一把火。中国经济网产经部编辑牟修锐曾撰文指出,作为一个高科技行业,新能源汽车应当比传统汽车技术壁垒更高,投入比传统汽车更大,因而市场风险也更大,但是现在恰恰相反,新能源汽车变成一个热炒的“题材”。记得几年前业界曾有说法:“干不了别的就去干汽车”,就像上世纪80年代,一些初中毕业生“干不了别的就去当作家”一样。现在新能源汽车似乎成了“人人皆可为之”的事业,大有“干不了传统汽车就去干新能源汽车”之势。民族证券研究发展中心副总经理汽车行业首席分析师曹鹤也认为,2009年的新能源汽车在汽车板块的炒作,大概就是在大客车方面,这其中只有基本上20%是真的,其余80%都是炒作。
新能源汽车这个高端行业就在炒作之下,成了进入门槛最低、投资最少、获利预期最高的行业,很多人进入新能源领域只是为捞一把。中国社会多年来一直有一种倾向,就是大凡有件新事物,就会大家一哄而上,待到快把事搞砸了,便又一哄而散。比如“鸡血疗法”、呼啦圈等,突然一下全民普及,突然又烟消云散,就像从来没有发生过一样。这样下去,新能源会不会也覆辙重蹈?所以,陈清泰、吴敬琏两位专家提出要作为国家战略,就是要有一个统一规划,有序发展。
无良的忽悠
不管你再怎么投机、再怎么炒作,如果产品质量可信,具有市场化的条件,那也算是做了一件善事。奈何很多企业都是在拿着不成熟,或者说是不具有市场化条件的产品在四处吆喝,这样的做法,只能被称为是忽悠了。
例如有企业声称其电动车续驶里程超过200多公里,以此证明其电动车技术先进。但相关的专家介绍说,续驶里程并不能代表电动车技术的先进程度,多加一些电池组就能延长续驶里程,但这样成本会大幅上升,节能效果大打折扣。目前普通的电池的性能只能支持续驶里程在100公里以内的微型汽车和一些短程专用车。这样的续航能力,用到SUV或者其他高耗能、需要长途运行的车辆上,效果会是如何?
再例如企业对于混合动力车的性能一直推崇有加,但是选购混合动力车省下的油钱和混合动力车高昂的售价相比,实在是太不划算。另外,慧聪邓白氏研究认为,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的使用环节中还有很多问题都没有解决。例如新能源车动力系统的安全问题、新能源车的使用和维护过程以及新能源车动力系统的后期处理(电池等的处理)问题等。
在有这么多问题存在的情况下,企业和媒体只报喜不报忧,不去设法解决问题,而只是宣传产品的优势,拼命向消费者推销新能源车,这只能说是无良的忽悠了。
正如行业领导所言,新能源车的发展关乎汽车产业的前途和未来。真诚的希望管理部门能加大管理力度,尽早将新能源车扶上正确的发展道路,也希望相关的企业能从大局出发,脚踏实地的搞开发,不再投机、炒作和忽悠。
中国明确提出要发展新能源车,应该从2001年算起。2001年,在石油能源严重紧缺、节能呼声日益高涨的背景下,新能源汽车研究项目被列入国家“十五”期间的“863重大科技课题”,并规划了以汽油车为起点,向氢动力车目标挺进的战略。这样的产业政策宣誓这中国新能源汽车时代的到来,但是在此之后,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应该是主管部门所未能预料的。新能源的热潮是不健康的
也就是在一夜之间,新能源的新闻开始充斥大小媒体的角角落落。山东的山寨电动车、各地频繁开建的新能源车基地、让人眼花缭乱的新能源车上市新闻,等等,让人感到中国的新能源车项目在四处开花,仿佛人人都在搞,人人都有丰硕的成果。但是细究这些新闻会发现一些很有意思的地方。
首先就是频繁成为新能源车主角的车企,都是地方性的小企业,大企业的身影很少出现。这并不是说我们对小企业有偏见,只是感到好像中国新能源汽车的研发一直是小企业走在了前面,“四大”都干什么去了?
第二,这些关于新能源的新闻中,几乎都是在讲车型的先进性,续航能力多久、充电多么迅速、最高时速有多高,等等。但是几乎无人提及该车型是用什么技术解决了这些难题。想必这些并不都是商业机密吧?
第三,只见新能源车型发布的消息,很少见上市的消息,即使是上市了,也很少在公开的媒体见到消费者的用车评论,倒是消费者反应无车可提的新闻频繁出现。
实际上,慧聪邓白氏经过研究发现,中国的新能源车市场并不健康,目前这股新能源的研发热潮,充斥着功利、投机和短期行为,是不健康的;如果不加以遏制,将产生严重的后果,甚至会吞噬中国新能源车的未来。那么,是什么催生了这股病态的热潮?
投机的产物
有专家讲,中国的股市和他国成熟的股市相比,最大的区别就是“国内是在投机,国外是投资。”如股市一样,新能源车的发展过程中,投机的氛围也异常浓重。投机,投得好,投得巧妙,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但是如果多数人一起去投机,那恐怕就是另一个结果了。
上马新能源项目,对企业而言,一来可以获得国家财政的补助资金,得到政策倾斜;二来可以借助鼓吹在新能源车领域的成绩,来为自己的企业形象增分,三来打新能源车的旗号,申请各种资源(例如土地、资金等)支持都较为容易,而这些资源到手后,再做什么就另当别论了。对地方政府而言,发展新能源既符合产业方向、有绿色标签,又能够带动多个产业的发展,快速拉动地方GDP增速指标,是当前难得的绿色政绩。在这个关乎汽车产业前途的行业里,投机的氛围如此浓重。炒作的结果
炒作向来是娱乐圈艺人惯用策略。但是在现在的新能源汽车市场,除了投机,企业和媒体有意无意的炒作也为这股热潮加了一把火。中国经济网产经部编辑牟修锐曾撰文指出,作为一个高科技行业,新能源汽车应当比传统汽车技术壁垒更高,投入比传统汽车更大,因而市场风险也更大,但是现在恰恰相反,新能源汽车变成一个热炒的“题材”。记得几年前业界曾有说法:“干不了别的就去干汽车”,就像上世纪80年代,一些初中毕业生“干不了别的就去当作家”一样。现在新能源汽车似乎成了“人人皆可为之”的事业,大有“干不了传统汽车就去干新能源汽车”之势。民族证券研究发展中心副总经理汽车行业首席分析师曹鹤也认为,2009年的新能源汽车在汽车板块的炒作,大概就是在大客车方面,这其中只有基本上20%是真的,其余80%都是炒作。
新能源汽车这个高端行业就在炒作之下,成了进入门槛最低、投资最少、获利预期最高的行业,很多人进入新能源领域只是为捞一把。中国社会多年来一直有一种倾向,就是大凡有件新事物,就会大家一哄而上,待到快把事搞砸了,便又一哄而散。比如“鸡血疗法”、呼啦圈等,突然一下全民普及,突然又烟消云散,就像从来没有发生过一样。这样下去,新能源会不会也覆辙重蹈?所以,陈清泰、吴敬琏两位专家提出要作为国家战略,就是要有一个统一规划,有序发展。
无良的忽悠
不管你再怎么投机、再怎么炒作,如果产品质量可信,具有市场化的条件,那也算是做了一件善事。奈何很多企业都是在拿着不成熟,或者说是不具有市场化条件的产品在四处吆喝,这样的做法,只能被称为是忽悠了。
例如有企业声称其电动车续驶里程超过200多公里,以此证明其电动车技术先进。但相关的专家介绍说,续驶里程并不能代表电动车技术的先进程度,多加一些电池组就能延长续驶里程,但这样成本会大幅上升,节能效果大打折扣。目前普通的电池的性能只能支持续驶里程在100公里以内的微型汽车和一些短程专用车。这样的续航能力,用到SUV或者其他高耗能、需要长途运行的车辆上,效果会是如何?
再例如企业对于混合动力车的性能一直推崇有加,但是选购混合动力车省下的油钱和混合动力车高昂的售价相比,实在是太不划算。另外,慧聪邓白氏研究认为,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的使用环节中还有很多问题都没有解决。例如新能源车动力系统的安全问题、新能源车的使用和维护过程以及新能源车动力系统的后期处理(电池等的处理)问题等。
在有这么多问题存在的情况下,企业和媒体只报喜不报忧,不去设法解决问题,而只是宣传产品的优势,拼命向消费者推销新能源车,这只能说是无良的忽悠了。
正如行业领导所言,新能源车的发展关乎汽车产业的前途和未来。真诚的希望管理部门能加大管理力度,尽早将新能源车扶上正确的发展道路,也希望相关的企业能从大局出发,脚踏实地的搞开发,不再投机、炒作和忽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