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理学研究认为: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的某种活动,并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兴趣的最本质特征是:兴趣是一种积极的情绪表现,是一种内在的动力因素,总是主体指向一定事物的自我活动。对任何事物的认知过程若是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之上,认知的过程往往比较轻松,结果往往是比较满意的。相对于考入高中并打算以后继续深造的学生来说,进入中职进修的学生化学基础素质可能会稍差一些,然而,学生形成学习化学的兴趣后,对化学事物的感受就会既敏锐又牢固,产生愉悦、满意和欢喜等情感体验,推动学生主动的进行化学学习活动,以及各种创新活动,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作为一名中职学校的化学教师,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首要任务。
兴趣是求知的动力,是创造的源泉。《化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让每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知识,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形成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要想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必须从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入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样才能以科学的态度、坚强的毅力克服学习上的困难,钻研知识、发展能力,使学生热爱化学知识,热爱化学学科,并产生积极的情感,能够积极的、主动的、自觉的学习化学。
1 培养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学是师生的相互活动,教学活动只有在愉快的气氛中,融洽的师生关系氛围下,经过师生心灵的碰撞,达到对知识认识上的“共鸣”,建立在这种和谐氛围下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教师和学生知识的最完美融合,教师主导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得以充分体现,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心理学家罗格斯说过: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是保证教学的重要条件,而这良好气氛的创造是以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前提。教师不仅仅是教书育人的师长,同时也应是以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前提的学生的真诚朋友。
新形势下中职教育的发展强调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师道尊严”观念,要为学生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发表出来,讓学生能够体会到一种成功感,而不是传统的教师一味地主宰课堂,让学生有观点不敢或者不愿意发表。因而,必须建立起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设计教学活动时,应充分信任和尊重学生,使学生能够开启创新的心扉,点燃创新思维的火花,在肯定的评价中,他们的想法得以认可,这必然激发进一步创新思维的热情。
2 充分利用教材资源
新版中职化学教材体现了新课程对化学学科的要求,注重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习惯、合作学习品质和动手能力,同时学生在落实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对化学有了更清楚地认识,无形中增强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化学素养。例如,新教材中设置的“思考与交流”、“学与问”、“提示问题”、“资料卡片”以及彩色艳丽的章图,基础化学术语的英文解释,都是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
3 塑造完善的教师人格魅力
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心灵的影响是深远的,甚至可能影响学生的一生。可以说,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是学生人生道路上的导师。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作为一名中职学校的教师其人格魅力不仅体现在渊博的学科知识上,在教学上能够游刃有余,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具有高尚的师德,要以一颗善良的和慈爱的心对待每个学生,去浇灌学生的心灵,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个学生,用真情去关爱每个学生,只有以良好的情感,崇高的道德去关爱每个学生,才会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力量。教师对学生的高尚纯洁的爱,是师生心灵的桥梁和通道,是开启心灵的钥匙,是点亮学生心灵的火炬。
4 发挥化学学科实验优势
化学学科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实现中职化学教学目的的主要有效的途径,学生经过亲自动手做实验,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掌握基本化学知识、实验操作技能,形成科学的认知态度和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起着重要作用。 转
学生的认识活动是以感知为基础的,利用新奇有趣的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新鲜感,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学生在亲自动手做试验的过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交流合作能力和科学态度。
除了教材上的必做实验之外,教师要创造条件,让更多的实验能够通过学生自己动手,自己完成,加深印象,应结合学校实际引导学生尽可能多的设置课外实验、家庭实验等一些开放性实验,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提高了运用教材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交流合作能力、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
5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
伴随着计算机日益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已经广泛运用于中职化学教学中。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这一教学媒介,不仅可以为学生创设生动形象的、新奇有趣的教学情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还有利于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新时期教育已不再是“教师主体,学生被动”的传统模式,而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使一些在课堂上难以讲清的化学概念、化学规律的形成过程、复杂的化学反应和一些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利用图片、动画等清楚地展示出来。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
化学是研究分子、原子、离子等微粒的基础学科,这些微粒看不见、摸不着,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难度,多媒体素材可以完全摆脱这一问题的束缚,它可以模拟微观事物,把人们用肉眼难以看到的事物生动、形象、直观的展现出来。实验心理学家特瑞赤拉的研究表明:人类获取的外界信息中,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显然增加视觉、听觉信息量是多获取信息最可取的方法。教学课件可以利用图像、声音、文字等多种素材,调动学生眼、耳、手等多种感官同时参与课堂,直观的表现复杂的概念,加上教师及时讲解,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6 加强化学与生活的联系
化学是一门与生活联系非常密切的学科,化学的东西很繁杂,许多吃的、用的都涉及化学物质,没有生活便没有化学这门学科,或许我们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过程和现象司空见惯。其实作为化学教师,只要我们善于把生活中的现象与学生所学的化学知识联系起来,有效利用生活中的化学培养化学学习兴趣,就会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例如,在讲化学反应中的热效应时,联系生活中生石灰与水反应放热可使鸡蛋变熟,引导学生体会到是反应物的能量总和大于生成物的能量总和,使抽象的道理浅显化,同时使学生意识到原来这个过程中还蕴涵了化学原理,启发学生“生活中不是缺少化学,只是缺少发现”,引导学生自觉的把化学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感觉学习有益、有用,体会到化学学科的实用价值。
我们在新一轮课程改革观念指导下,不仅让学生在化学课堂上意识到化学的存在、化学的魅力,还要让学生走出课堂后能看到化学无处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都有化学的影子,随时都能遇到化学问题,更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所学知识在日常生活、工业、生产中的应用,以及化工产品给人类的生活和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也可以体现化学课程对学生今后职业选择的指导作用,更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兴趣是求知的动力,是创造的源泉。《化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让每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知识,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形成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要想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必须从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入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样才能以科学的态度、坚强的毅力克服学习上的困难,钻研知识、发展能力,使学生热爱化学知识,热爱化学学科,并产生积极的情感,能够积极的、主动的、自觉的学习化学。
1 培养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学是师生的相互活动,教学活动只有在愉快的气氛中,融洽的师生关系氛围下,经过师生心灵的碰撞,达到对知识认识上的“共鸣”,建立在这种和谐氛围下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教师和学生知识的最完美融合,教师主导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得以充分体现,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心理学家罗格斯说过: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是保证教学的重要条件,而这良好气氛的创造是以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前提。教师不仅仅是教书育人的师长,同时也应是以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前提的学生的真诚朋友。
新形势下中职教育的发展强调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师道尊严”观念,要为学生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发表出来,讓学生能够体会到一种成功感,而不是传统的教师一味地主宰课堂,让学生有观点不敢或者不愿意发表。因而,必须建立起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设计教学活动时,应充分信任和尊重学生,使学生能够开启创新的心扉,点燃创新思维的火花,在肯定的评价中,他们的想法得以认可,这必然激发进一步创新思维的热情。
2 充分利用教材资源
新版中职化学教材体现了新课程对化学学科的要求,注重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习惯、合作学习品质和动手能力,同时学生在落实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对化学有了更清楚地认识,无形中增强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化学素养。例如,新教材中设置的“思考与交流”、“学与问”、“提示问题”、“资料卡片”以及彩色艳丽的章图,基础化学术语的英文解释,都是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
3 塑造完善的教师人格魅力
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心灵的影响是深远的,甚至可能影响学生的一生。可以说,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是学生人生道路上的导师。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作为一名中职学校的教师其人格魅力不仅体现在渊博的学科知识上,在教学上能够游刃有余,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具有高尚的师德,要以一颗善良的和慈爱的心对待每个学生,去浇灌学生的心灵,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个学生,用真情去关爱每个学生,只有以良好的情感,崇高的道德去关爱每个学生,才会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力量。教师对学生的高尚纯洁的爱,是师生心灵的桥梁和通道,是开启心灵的钥匙,是点亮学生心灵的火炬。
4 发挥化学学科实验优势
化学学科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实现中职化学教学目的的主要有效的途径,学生经过亲自动手做实验,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掌握基本化学知识、实验操作技能,形成科学的认知态度和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起着重要作用。 转
学生的认识活动是以感知为基础的,利用新奇有趣的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新鲜感,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学生在亲自动手做试验的过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交流合作能力和科学态度。
除了教材上的必做实验之外,教师要创造条件,让更多的实验能够通过学生自己动手,自己完成,加深印象,应结合学校实际引导学生尽可能多的设置课外实验、家庭实验等一些开放性实验,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提高了运用教材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交流合作能力、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
5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
伴随着计算机日益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已经广泛运用于中职化学教学中。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这一教学媒介,不仅可以为学生创设生动形象的、新奇有趣的教学情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还有利于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新时期教育已不再是“教师主体,学生被动”的传统模式,而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使一些在课堂上难以讲清的化学概念、化学规律的形成过程、复杂的化学反应和一些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利用图片、动画等清楚地展示出来。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
化学是研究分子、原子、离子等微粒的基础学科,这些微粒看不见、摸不着,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难度,多媒体素材可以完全摆脱这一问题的束缚,它可以模拟微观事物,把人们用肉眼难以看到的事物生动、形象、直观的展现出来。实验心理学家特瑞赤拉的研究表明:人类获取的外界信息中,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显然增加视觉、听觉信息量是多获取信息最可取的方法。教学课件可以利用图像、声音、文字等多种素材,调动学生眼、耳、手等多种感官同时参与课堂,直观的表现复杂的概念,加上教师及时讲解,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6 加强化学与生活的联系
化学是一门与生活联系非常密切的学科,化学的东西很繁杂,许多吃的、用的都涉及化学物质,没有生活便没有化学这门学科,或许我们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过程和现象司空见惯。其实作为化学教师,只要我们善于把生活中的现象与学生所学的化学知识联系起来,有效利用生活中的化学培养化学学习兴趣,就会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例如,在讲化学反应中的热效应时,联系生活中生石灰与水反应放热可使鸡蛋变熟,引导学生体会到是反应物的能量总和大于生成物的能量总和,使抽象的道理浅显化,同时使学生意识到原来这个过程中还蕴涵了化学原理,启发学生“生活中不是缺少化学,只是缺少发现”,引导学生自觉的把化学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感觉学习有益、有用,体会到化学学科的实用价值。
我们在新一轮课程改革观念指导下,不仅让学生在化学课堂上意识到化学的存在、化学的魅力,还要让学生走出课堂后能看到化学无处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都有化学的影子,随时都能遇到化学问题,更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所学知识在日常生活、工业、生产中的应用,以及化工产品给人类的生活和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也可以体现化学课程对学生今后职业选择的指导作用,更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