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推行到今天,需要我们有更多的理性思考。对传统教育中的弊端要进行反思、批判、改革,推陈出新,重建我们的课堂。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不少教师或多或少地改变了教学行为,使原来沉闷的课堂变得活跃起来。在建设活跃的课堂就要落实在教室的教学中,我们应该给学生创造能够展示自我、启迪思维的环境和氛围。合作探究与讨论是我们所倡导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合作学习不是课堂上简单的师生间的一问一答,也不是课堂上学生几个人围在一起的讨论,它需要教师下大力气来精心设计、灵活运用,从而来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活跃; 创新; 合作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9-0245-01
新课程要求教师的课堂教学更多地体现出师生共同有效地参与,改变原有的由教师控制课堂教学的那种“一统天下”的教学模式。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不少教师或多或少地改变了教学行为,使原来沉闷的课堂变得活跃起来。但这种活跃对于每个教师来说却是一个挑战。
对学生而言,他们并不太愿意与教师一道加入到活跃的氛围中。年龄越大,愿意主动地与教师配合使课堂教学活跃起来的学生就越来越少。
对教师而言,由于长期习惯的那套教学方法已形成一种定势,无法融入到师生互动中,因此对学生提出的各种各样的始料不及的问题束手无策,无所适从。
对教学计划而言,课堂一旦活跃起来,学生们七嘴八舌,显得课堂秩序混乱,教师就开始担心课堂教学失控怎么办,完不了教学进度怎么办。
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后,教师的主导地位将受到削弱,在这种情况下教学质量将如何得到保证,教师的作用又将如何体现出来呢?
有的教师的课从表面上看似乎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把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理念运用在教学中,课堂上热热闹闹,气氛热烈,教师满以为这样做就能够体现新课标的要求。
课堂教学过程中缺乏真情对白,情感荒漠的“情感窒息”现象严重,教师未能在如何顺孩子的天性发展与教学秩序保障之间找到一个恰当的结合点。
所以我们首先要倡导课堂应给予学生选择自由的空间。传统的课堂要求严格管理学生,教师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控制着课堂,学生只能言听计从。在这种环境下,学生的思维、个性、身心发展都受到限制,学生成了知识的容器,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识传授。新课程使教师有了改变以往传统的课堂教学与管理行为的意识,但具体的教学实际却落不到位。原因何在?其一,传统的课堂教学与管理的惯性仍主导着教师但就其深层原因还是我们的教育体制乃至整个社会环境所致。其二,我们的教师没有一个标准规范的评价体系,而不得不以分数作为评判的标准,单纯设法提高考试成绩。当然,教师的自身素质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新课程的推广。因此,要建设活跃的课堂就要落实在教室的教学中,我们应该给学生创造能够展示自我、启迪思维的环境和氛围,允许学生自由想象,哪怕是异想天开的、幼稚的、甚至是错误的想法都应该包容。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答案,不要强迫学生接受自己或书本的答案,不要“一棍子打死”。应该尊重学生的思维成果,改变过去在统一、规范的要求掩盖下,忽略学生个体的存在及限制学生在课堂上发言、质疑、提问权力的现象,调动学生主动、愉悦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教师还应该结合学生的需要和教学目标要求,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肯定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激励学生的“闪光点”,挖掘和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并对持不同意见的那个结论通过比较与鉴别,引导、矫正学生对问题的认识,矫正理解上的偏差。总之,教师和学生是一对学习的共同体,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对话主体,教师应该宽容的对待学生提出与自己相左的见解。但要放得开,收得拢,尤其是要把握好这其中的度,做到收放自然。这也就是教师的对课堂的控制力,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体现了充满教学智慧的深厚的底蕴。
新课程推行到今天,需要我们有更多的理性思考。对传统教育中的弊端要进行反思、批判、改革,推陈出新,重建我们的课堂。合作探究与讨论是我们所倡导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需要教师下大力气来精心设计、灵活运用。现在强调合作学习 的方式是因为我们的课堂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从而限制了学生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新课程通过推行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来改变传统教学上的弊端,以能力为导向实施教学,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然而,尽管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有明显的优势,但占用课堂时间过多,因时间所限,讨论、探究难以深入、充分,常常是点到为止,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同时,由于班额较大,许多学校的一个班中多为五六十个学生,这就给教师组织学生合作学习与探究带来了不便。不得已,一些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勉强甚至牵强的安排合作教学的内容,形式上的“做课”现象严重。合作学习不是课堂上简单的师生间的一问一答,也不是课堂上学生几个围在一起的讨论。学生的合作探究要讲实效,前提是要建立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只有这样,讨论和合作才真正有效。当然,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也是举足轻重的。如何有效地进行引导,要取决于教师对课程的深刻理解,取决于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取决于师生共同参与的程度与耦合度。倘若我们追求表面化的合作学习与探究,势必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对学生树立严谨、科学的学习观是有害无益的。在具体操作中教师要注意以下方面。
教师有引导的责任,不能说撒手不管。合作学习中,教师应该通过筛选过滤,发现有代表性的具有典型意义的问题,举一反三,启发学生的思维;
教师应该及时帮助学生协调好学生之间的同伴关系,使他们学会尊重他人,特别是在遇到争执或自身利益受到损害时应学会必要的妥协,引导学生提高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
教师应该为学生树立独立思考、不盲从跟风的质疑意识,为提高综合归纳能力创造良好宽松的环境。
此外,课堂上必要的合作探究由于受到时间、空间的局限,不可能面面俱到,这就需要教师灵活把握,根据教学需要进行必要的策划准备。
在内容的选择上,应该突出重点与难点,着力于问题的解决,启发并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需要根据课程的内容,合理分配时间,选择那些具有典型性、价值意义大、能够引起学生兴趣并且是学生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通过引导进行深入讨论。
在时机的把握上,应该注意恰当的把握火候,特别是当课堂出现了一些生成性的问题,教师能用自己的教育智慧,对各种问题进行有效地过滤,选择那些具有普遍性、有价值有深度的问题或能激发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问题及时组织讨论。
在具体的组织过程中,应该有效地运用教学策略。恰当的进行引导,但又不能替代学生,要做到放得开又收得拢。要民主、要放手,特别是面对学生的质疑。教师还要注意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避免形成组内讨论“一堂言”,避免讨论没有深度而陷于一般化的走过场。
总之,讨论的目的在于集思广益、开阔思路,在于调动学生活跃在课堂,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在于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在于教师能够发现典型问题,了解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掌握程度。关键在于教师能否从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近距离地与学生接触,通过关注和把握学生在讨论中的兴趣、疑惑、感悟、收获,建立起一种与学生学习共同体的教学运行机制,最终达到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提高应用能力,促进情感升华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朱木菊等. 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朱永新. 中国教育缺什么 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
[3]张春兴. 教育心理学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8
[4]叶澜等. 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 教育科技出版社 2001
[5]W.james Popham. 促进教学的课堂评价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6]Raymond M. Nakamura: 健康的课堂管理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7]Donald R. Cruickshank等. 教学行为指导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3
【关键词】活跃; 创新; 合作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9-0245-01
新课程要求教师的课堂教学更多地体现出师生共同有效地参与,改变原有的由教师控制课堂教学的那种“一统天下”的教学模式。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不少教师或多或少地改变了教学行为,使原来沉闷的课堂变得活跃起来。但这种活跃对于每个教师来说却是一个挑战。
对学生而言,他们并不太愿意与教师一道加入到活跃的氛围中。年龄越大,愿意主动地与教师配合使课堂教学活跃起来的学生就越来越少。
对教师而言,由于长期习惯的那套教学方法已形成一种定势,无法融入到师生互动中,因此对学生提出的各种各样的始料不及的问题束手无策,无所适从。
对教学计划而言,课堂一旦活跃起来,学生们七嘴八舌,显得课堂秩序混乱,教师就开始担心课堂教学失控怎么办,完不了教学进度怎么办。
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后,教师的主导地位将受到削弱,在这种情况下教学质量将如何得到保证,教师的作用又将如何体现出来呢?
有的教师的课从表面上看似乎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把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理念运用在教学中,课堂上热热闹闹,气氛热烈,教师满以为这样做就能够体现新课标的要求。
课堂教学过程中缺乏真情对白,情感荒漠的“情感窒息”现象严重,教师未能在如何顺孩子的天性发展与教学秩序保障之间找到一个恰当的结合点。
所以我们首先要倡导课堂应给予学生选择自由的空间。传统的课堂要求严格管理学生,教师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控制着课堂,学生只能言听计从。在这种环境下,学生的思维、个性、身心发展都受到限制,学生成了知识的容器,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识传授。新课程使教师有了改变以往传统的课堂教学与管理行为的意识,但具体的教学实际却落不到位。原因何在?其一,传统的课堂教学与管理的惯性仍主导着教师但就其深层原因还是我们的教育体制乃至整个社会环境所致。其二,我们的教师没有一个标准规范的评价体系,而不得不以分数作为评判的标准,单纯设法提高考试成绩。当然,教师的自身素质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新课程的推广。因此,要建设活跃的课堂就要落实在教室的教学中,我们应该给学生创造能够展示自我、启迪思维的环境和氛围,允许学生自由想象,哪怕是异想天开的、幼稚的、甚至是错误的想法都应该包容。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答案,不要强迫学生接受自己或书本的答案,不要“一棍子打死”。应该尊重学生的思维成果,改变过去在统一、规范的要求掩盖下,忽略学生个体的存在及限制学生在课堂上发言、质疑、提问权力的现象,调动学生主动、愉悦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教师还应该结合学生的需要和教学目标要求,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肯定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激励学生的“闪光点”,挖掘和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并对持不同意见的那个结论通过比较与鉴别,引导、矫正学生对问题的认识,矫正理解上的偏差。总之,教师和学生是一对学习的共同体,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对话主体,教师应该宽容的对待学生提出与自己相左的见解。但要放得开,收得拢,尤其是要把握好这其中的度,做到收放自然。这也就是教师的对课堂的控制力,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体现了充满教学智慧的深厚的底蕴。
新课程推行到今天,需要我们有更多的理性思考。对传统教育中的弊端要进行反思、批判、改革,推陈出新,重建我们的课堂。合作探究与讨论是我们所倡导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需要教师下大力气来精心设计、灵活运用。现在强调合作学习 的方式是因为我们的课堂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从而限制了学生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新课程通过推行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来改变传统教学上的弊端,以能力为导向实施教学,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然而,尽管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有明显的优势,但占用课堂时间过多,因时间所限,讨论、探究难以深入、充分,常常是点到为止,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同时,由于班额较大,许多学校的一个班中多为五六十个学生,这就给教师组织学生合作学习与探究带来了不便。不得已,一些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勉强甚至牵强的安排合作教学的内容,形式上的“做课”现象严重。合作学习不是课堂上简单的师生间的一问一答,也不是课堂上学生几个围在一起的讨论。学生的合作探究要讲实效,前提是要建立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只有这样,讨论和合作才真正有效。当然,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也是举足轻重的。如何有效地进行引导,要取决于教师对课程的深刻理解,取决于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取决于师生共同参与的程度与耦合度。倘若我们追求表面化的合作学习与探究,势必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对学生树立严谨、科学的学习观是有害无益的。在具体操作中教师要注意以下方面。
教师有引导的责任,不能说撒手不管。合作学习中,教师应该通过筛选过滤,发现有代表性的具有典型意义的问题,举一反三,启发学生的思维;
教师应该及时帮助学生协调好学生之间的同伴关系,使他们学会尊重他人,特别是在遇到争执或自身利益受到损害时应学会必要的妥协,引导学生提高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
教师应该为学生树立独立思考、不盲从跟风的质疑意识,为提高综合归纳能力创造良好宽松的环境。
此外,课堂上必要的合作探究由于受到时间、空间的局限,不可能面面俱到,这就需要教师灵活把握,根据教学需要进行必要的策划准备。
在内容的选择上,应该突出重点与难点,着力于问题的解决,启发并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需要根据课程的内容,合理分配时间,选择那些具有典型性、价值意义大、能够引起学生兴趣并且是学生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通过引导进行深入讨论。
在时机的把握上,应该注意恰当的把握火候,特别是当课堂出现了一些生成性的问题,教师能用自己的教育智慧,对各种问题进行有效地过滤,选择那些具有普遍性、有价值有深度的问题或能激发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问题及时组织讨论。
在具体的组织过程中,应该有效地运用教学策略。恰当的进行引导,但又不能替代学生,要做到放得开又收得拢。要民主、要放手,特别是面对学生的质疑。教师还要注意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避免形成组内讨论“一堂言”,避免讨论没有深度而陷于一般化的走过场。
总之,讨论的目的在于集思广益、开阔思路,在于调动学生活跃在课堂,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在于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在于教师能够发现典型问题,了解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掌握程度。关键在于教师能否从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近距离地与学生接触,通过关注和把握学生在讨论中的兴趣、疑惑、感悟、收获,建立起一种与学生学习共同体的教学运行机制,最终达到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提高应用能力,促进情感升华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朱木菊等. 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朱永新. 中国教育缺什么 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
[3]张春兴. 教育心理学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8
[4]叶澜等. 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 教育科技出版社 2001
[5]W.james Popham. 促进教学的课堂评价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6]Raymond M. Nakamura: 健康的课堂管理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7]Donald R. Cruickshank等. 教学行为指导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