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的贵人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w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说,你自己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和谁在一起。又有人说,人生有三大幸运:上学时遇到一个好老师,工作时遇到一个好师傅,成家时遇到一个好伴侣。这儿的好老师、好师傅,好伴侣,无疑就是我们生命中的贵人。
  何谓贵人?按我自己的理解,那些在我们成长道路上帮助我们成长,帮助我们跨过阻碍前进的沟沟坎坎,从而使我们的人生发生重大转折的人,就是我们生命中的贵人。
  劳崇光、穆彰阿是曾国藩的贵人。曾国藩原名曾子城。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时年28岁的的曾子城进京第三次参加会试,因考试成绩不理想而羞愤难当,萌生退意。道光十二年进士、时任翰林院编修的乡贤勞崇光看中他的才华,点拨他说,读书人当以立志为本,为学有为学之志,修身有修身之志,做人亦有做人之志,有志则断不甘下流。劳崇光遣人将曾子城的诗文抄写出来,呈送给穆彰阿以及当朝政要预览。在劳崇光悉心安排下,曾子城按时参加了朝考,拜謁了主持会试的穆彰阿。穆彰阿很欣赏曾子城的策论和文笔,交谈之后更是颇感投契,勉励他莫以士子为限,而要高飞远举,以成大器,并取“国之藩篱”之意,建议他改名为曾国藩。就这样,曾子城这个名字从此销声匿迹,重新定义人生的新名字曾国藩横空出世。道光皇帝对曾国藩的文论也颇为赏识,朱笔一挥,拔为第二,授翰林院庶吉士。自此,曾国藩终于跃过了科举的“起跑线”,开始了他宦海生涯的辉煌之旅。
  英国南安普敦伯爵、国王伊丽莎白一世和詹姆士一世是莎士比亚的贵人。莎士比亚初出茅庐时,还只是剧院里一个默默无闻的小角色。戏迷南安普敦伯爵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了在台上当小配角的莎士比亚,被莎士比亚身上某些特殊的东西深深吸引。从此,莎士比亚成了伯爵家的常客,走进了贵族的文化沙龙。借助伯爵的关系,莎士比亚对上流社会有了贴近观察了解的机会,扩大了生活视野,为日后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源泉。正是在南安普敦伯爵的直接帮助关照下,莎士比亚才最终获得了乡绅称号和纹章,圆了振兴家族的梦想。
  1601年,埃塞克斯伯爵和他的同伙策划叛乱,约定以《理查三世》剧中废黜国王的一幕作为发动叛乱的信号。他们派人来到伦敦最豪华的剧院,开出高价,指定剧团在某一天重新上演《理查三世》。当演员们演到废黜国王那一幕时,叛乱果真在伦敦城发生了。叛乱被平定以后,无论《理查三世》的作者还是演员和剧团,没有任何人因为撰写和演出这部戏剧受到任何惩罚。莎士比亚他们缘何如此幸运?那是因为他们遇到贵人了。这位贵人就是和莎士比亚同样大名鼎鼎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伊丽莎白一世是个戏迷,特别爱看莎士比亚的戏剧。
  伊丽莎白一世之后的英国国王詹姆士一世也酷爱戏剧。登基仅两个月,就自愿充当了莎士比亚的保护伞,把剧团改名为响当当的“国王供奉剧团”。莎士比亚和剧团演员都成为宫廷侍卫,配有猩红色的皇家制服,授予荣誉头衔。剧团的宫廷演出每年超过20场,演员们收入剧增,莎士比亚也赚了个盆溢钵满。1597年,他花了60镑在家乡购置房产,俨然当地豪宅。1602年,他又在故乡购置耕地107英亩,牧场20英亩,耗资320镑。他去世前立下遗嘱,除了不动产,由继承人分配的现金,约达350镑。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谁也不能完全不靠别人,就能在这个社会上生活下去。在生活中,谁如果从没得到过他人的指点或帮助,那反倒是咄咄怪事。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也许我们和帮助过我们的人已天各一方,多年不曾联系,有的甚至已经天人永隔。每念及此,即便是让岁月风尘打磨得再粗粝的心灵也会隐隐作痛吧。让我们为他们祈福并把他们永远铭记于心吧!
其他文献
在电视等传播媒体上,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曝光某些制售假冒伪劣食品、商品的新闻,这对于揭露、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商品的犯罪行为,对于提高人们防范、识别假冒伪劣物品的意识和能力是很有意义,是非常受广大人民群众欢迎的做法。  但是,我们也注意到,有些报道过于详尽、写实,例如,最近看到电视上披露西安的浙江籍吴某加工“漂白毒口蘑”的事件,把其黑作坊使用的三种化工原料名称、来源、配制比例、配制方法、用什么工具操
期刊
有道是“天下乌鸦一般黑”,所以有人证实有白乌鸦,因为数量少之又少,世人难得一见。《金瓶梅》写的是晚明那个时期的社会,官场一片黑暗,可居然还有清官在,让人看到了白乌鸦,在一色黑的黑乌鸦群里是那么醒目,这可以说是读《金瓶梅》的一大欣慰。  《金瓶梅》中描述了清河县一级的腐败,知县李拱极、县丞钱斯成、主簿任良贵、典史夏恭基,全部是一帮贪官污吏。  宋巡按是朝廷派下来的检察官,不但贪赃枉法,还做卖官生意,
期刊
高中时学《林黛玉进贾府》,有這么一个细节:“饭毕,各有丫鬟用小茶盘捧上茶来。当日林如海教女以惜福养身,云饭后务待饭粒咽尽,过一时再吃茶,方不伤脾胃。今黛玉见了这里许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式,不得不随的,少不得一一改过来,因而接了茶。早见人又捧过漱盂来,黛玉也照样漱了口”。叹服曹雪芹的文笔精密细腻之余,我更记住了一个关键词——“惜福养身”。  何为“惜福养身”?“惜福”即珍惜口福。“惜福养身”简单说就是通
期刊
套用一句流行语,一个出问题的孩子,背后至少有一对有问题的父母。在学校看了太多的学生,便有了这样的感悟,而诸如此类的事常让人又气愤又替孩子惋惜。  我有的学生好打架,联系其家长,家长的概念竟是自己孩子不能受欺負,谁惹你就打谁。于是,不分是非,不管事情大小,只要自己不满意,必定该不该出手都出手。有的学生不讲道理,胡搅蛮缠,家长来了也是没理搅三分,得理不让人,实在没理就撒泼打滚。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家长
期刊
读书,是我们汲取知识、获得思想的途径。阅读方法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阅读效果。我以为,依靠阅读笔记来强化记忆,是提高阅读效果的不二法门。  写笔记也有很多方法,有的是摘录为主。比如学校里的学生,为了提高自己的作文能力,发现好的表述,就把它摘录下来,时时温习,这肯定是有用的。  有的是以写心得为主,看完一本书,把自己的主要感想记录下来,发表一些评论。这样做,可以锻炼自己的分析、归纳和论证能力。  也可
期刊
和一个同行朋友聊天,他说美编排他编发的文章很省心,因为他每次都把word文档的名字按照见刊标题改好,编辑一来找起来方便,二来排版时不会由于文档名和内文标题不一致而犯迷糊。而且,如果文章需要配图,他会尽量把图片给美编找好,减轻美编的负担。  这是朋友工作的习惯,也是生活的习惯。去图书馆看书,他会把翻过的书放回原位置,而不是随便找个书架放着,因为图书馆的书都分门别类了,如果乱放,比如历史类的书放到了管
期刊
某电视台有一档很“接地气”的节目,叫做《有话好好说》。来这档节目“做客”的嘉宾,或是因为家里的琐事,或是因为财产继承,或是因为拆迁后财产分配,或是因为“老人偏向”。很多难以“理清”的家务事,带着矛盾和问题,也带着裂痕的亲情,走上了节目。  节目现场,不仅有节目主持人,也请来了著名律师,社区和事佬。而“做客”嘉宾,多数互不相让,谁也说服不了谁,谁也不想退一步,有的亲情早已破裂,有的矛盾重重,有的恶语
期刊
中國人讲究“知恩图报”,所谓“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是也。其表达的是人性之美、人情之重。一个社会群体之间,互相关爱又互相感激,社会自然就变得更加和睦友善。然而“感恩”的形式有时却充盈着不同的形态,变幻出异样的结果。  唐人刘禹锡讲过一个故事,说:一位老妪,有一次在山林中看见只老虎一瘸一拐地走着,知道它的脚受伤了,所以上前问它:你的脚怎么啦?老虎举起脚爪给老妪看,果然脚掌上有一根芒刺。老妪便帮老虎拔了
期刊
最近朋友发来的有关“养生”的图片、资料、文章,堪称是连篇累牍,累牍连篇,读不胜读。  想想也是:人逾花甲之年,坐六(十)望七,已到桑榆晚景。能到世上来走一遭原就不易,自然希望能再多活几年,多看几眼,因为据说人比人,最后比拼的是“寿命”之长短!故而,读点有关“保健”的书,念点有关“养生”的经,也在情理之中——可以理解!  問题是“养生”是否得当,身心是否健康,恐怕和看多少资料、听多少讲座,没多少关系
期刊
忏悔原为佛教语。佛家规定,僧人每半月集合举行诵戒,给犯戒者以说过悔改的机会。后引申为认识了错误或罪过而感到痛心并决心改正。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过而悔而改,仍不失亡羊补牢之效,仍有救赎提升之望。因而,古今中外每日每时都有无数的人在忏悔,还有人居然把忏悔寫成了书,古罗马人奥古斯丁写了一本《忏悔录》,法国的卢梭也写了一本《忏悔录》,都彪炳史册。  不过,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同样是忏悔,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