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即综合分析当前农村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现存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探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农村;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分析
引言:
信息技术行业在现代社会发展前景优越,基本信息技术技能也成为学生必备的一项技能,可见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其教学的现状以及进一步的完善也是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
一、存在的问题
(一)硬件设施的缺乏
设施的缺乏是当前农村信息技术课堂教学面临的重要问题,一是计算机设备少、不齐全,很多地方初中学生在上机操作时都是两人一台设备,甚至更多人共用一台设备,这就很难保证每一位同学都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到上机的机会;二是设备故障、损坏严重,很多农村中学配备的硬件设施都是使用多年,到现在已经反应迟钝,并且部分已经损坏,这又使得可供学生使用的设备数变少。
(二)师生沟通少
信息技术课堂师生沟通状态也是一大问题,通常是教师讲,然后在计算机上演示操作,接着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学生在教师整个教学的过程中的参与度低,师生双方的沟通甚少,教师并没有去了解、关注学生学习程度的不同、学习水平的高低,因为每位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吸收状况都有所不同,部分学生因此不能迅速地跟上教师教学的脚步,而教师又没有看到这一现象,二者缺乏沟通,形成恶性循环,学生越来越跟不上课堂进度,教师更加难以改变这一状况。
(三)知识消化程度低
现阶段农村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学生对知识的消化程度普遍偏低,一方面是信息技术教学课时少且受限于课堂教学,学生进度较快,学生课后又缺乏练习的条件,导致出现学了就忘的局面,知识消化、吸收的程度低;另一方面是初中绝大部分的学生对这门课程并没有过多的重视,普遍学生持“差不多就行了”、“学不会就算了”的消极态度,甚至部分学生把信息技术课当成放松休息的时间,在课堂上散漫无序,这些都将影响教师课堂教学的质量呈现,导致知识吸收水平低的局面。
二、教学策略分析
(一)优化教学的环境
对于信息技术教学而言硬件设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当前多数农村信息技术课堂存在的设备不全,教学环境落后的问题应当首先得到解决,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完善的学习环境是学校应负的责任,这其中就包括齐全基础设施、开放的学习环境等。因为农村多数学生除了在课堂上的能够接触到计算机设备以外,课后很少有练习计算机相关操作的机会,所以很有必要设置一个可以供学生课后进行练习的机房,并保证课后练习机房的开放性,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熟练掌握所学信息技术,尽可能多的为学生带来实际操作的机会与条件。
(二)鼓励式教学
鼓励式教学在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中的作用都是值得肯定的,农村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也是一样,并且其作用更为突出,因学生自身对计算机、对信息技术的陌生感导致在学习的过程中自信心相对缺乏,不能很好地发挥出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师的鼓励式教学就能有效的缓解这一问题,通过教师给学生的一些鼓励性的话语、行为,帮助学生重建信心,以更加积极、饱满的心态进行学习,就能大大提升教师教以及学生学的效率。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多鼓励学生,在给出练习题让学生自己操作时就要善于给学生语言上的鼓励,学生只有相信自己能够完成任务才能真正完成任务;在学生出错时,教师更要在言语、行为上鼓励学生[1]。在教学过程中适当作用鼓励机制,发挥鼓励的作用,是十分实用、有效的教学策略。
(三)兴趣导入
学习需要兴趣来产生原动力,信息技术教学即是这样,很多同学不了解或者不想了解信息技术,就是因为没有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教师在教学时就要加强兴趣的导入,引导学生形成学习的兴趣,并且对于信息技术这样一门于学生而言有新鲜感的课程,非常适合也容易进行兴趣导入,比如在学习PowerPoint制作时,教师就可以先通过一份内容贴近学生,轻松有趣的PPT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心愿来设计制作PPT[2],这些都能促使学生提升的兴趣,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
(四)理論与实际结合
初中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且实际应用极强的课程,必然需要充足的实践,需要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教师在教学是就要注意理论知识与实际、实践的有机结合,理论知识是基础,而实际实践则是学生消化知识的有力途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合理地处理这其中的关系,让信息技术不流于理论,更要深入实际的生活中,在实践中培养操作技能。譬如,计算机工作原理与基本构造一课的教学,单纯的讲解学生较难对陌生的计算机部件、抽象的原理形成深刻的记忆,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上进行演示,通过展示这些部件的真实形态来实现教学的具体化、形象化,还可让学生参与计算机构件的简易拆分与复原。
三、结束语
农村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需要从多个角度改善目前教学存在的漏洞,本文旨在分析农村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并为其建言献策。
参考文献:
[1]叶一明.浅谈如何破解学科困惑——让兴趣与成就感作用于信息技术课堂[J].中国农村教育,2018(01):38-39
[2]伍敬才.创新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方法[J].计算机教学,2018(04):144
关键词:农村;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分析
引言:
信息技术行业在现代社会发展前景优越,基本信息技术技能也成为学生必备的一项技能,可见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其教学的现状以及进一步的完善也是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
一、存在的问题
(一)硬件设施的缺乏
设施的缺乏是当前农村信息技术课堂教学面临的重要问题,一是计算机设备少、不齐全,很多地方初中学生在上机操作时都是两人一台设备,甚至更多人共用一台设备,这就很难保证每一位同学都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到上机的机会;二是设备故障、损坏严重,很多农村中学配备的硬件设施都是使用多年,到现在已经反应迟钝,并且部分已经损坏,这又使得可供学生使用的设备数变少。
(二)师生沟通少
信息技术课堂师生沟通状态也是一大问题,通常是教师讲,然后在计算机上演示操作,接着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学生在教师整个教学的过程中的参与度低,师生双方的沟通甚少,教师并没有去了解、关注学生学习程度的不同、学习水平的高低,因为每位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吸收状况都有所不同,部分学生因此不能迅速地跟上教师教学的脚步,而教师又没有看到这一现象,二者缺乏沟通,形成恶性循环,学生越来越跟不上课堂进度,教师更加难以改变这一状况。
(三)知识消化程度低
现阶段农村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学生对知识的消化程度普遍偏低,一方面是信息技术教学课时少且受限于课堂教学,学生进度较快,学生课后又缺乏练习的条件,导致出现学了就忘的局面,知识消化、吸收的程度低;另一方面是初中绝大部分的学生对这门课程并没有过多的重视,普遍学生持“差不多就行了”、“学不会就算了”的消极态度,甚至部分学生把信息技术课当成放松休息的时间,在课堂上散漫无序,这些都将影响教师课堂教学的质量呈现,导致知识吸收水平低的局面。
二、教学策略分析
(一)优化教学的环境
对于信息技术教学而言硬件设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当前多数农村信息技术课堂存在的设备不全,教学环境落后的问题应当首先得到解决,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完善的学习环境是学校应负的责任,这其中就包括齐全基础设施、开放的学习环境等。因为农村多数学生除了在课堂上的能够接触到计算机设备以外,课后很少有练习计算机相关操作的机会,所以很有必要设置一个可以供学生课后进行练习的机房,并保证课后练习机房的开放性,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熟练掌握所学信息技术,尽可能多的为学生带来实际操作的机会与条件。
(二)鼓励式教学
鼓励式教学在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中的作用都是值得肯定的,农村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也是一样,并且其作用更为突出,因学生自身对计算机、对信息技术的陌生感导致在学习的过程中自信心相对缺乏,不能很好地发挥出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师的鼓励式教学就能有效的缓解这一问题,通过教师给学生的一些鼓励性的话语、行为,帮助学生重建信心,以更加积极、饱满的心态进行学习,就能大大提升教师教以及学生学的效率。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多鼓励学生,在给出练习题让学生自己操作时就要善于给学生语言上的鼓励,学生只有相信自己能够完成任务才能真正完成任务;在学生出错时,教师更要在言语、行为上鼓励学生[1]。在教学过程中适当作用鼓励机制,发挥鼓励的作用,是十分实用、有效的教学策略。
(三)兴趣导入
学习需要兴趣来产生原动力,信息技术教学即是这样,很多同学不了解或者不想了解信息技术,就是因为没有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教师在教学时就要加强兴趣的导入,引导学生形成学习的兴趣,并且对于信息技术这样一门于学生而言有新鲜感的课程,非常适合也容易进行兴趣导入,比如在学习PowerPoint制作时,教师就可以先通过一份内容贴近学生,轻松有趣的PPT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心愿来设计制作PPT[2],这些都能促使学生提升的兴趣,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
(四)理論与实际结合
初中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且实际应用极强的课程,必然需要充足的实践,需要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教师在教学是就要注意理论知识与实际、实践的有机结合,理论知识是基础,而实际实践则是学生消化知识的有力途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合理地处理这其中的关系,让信息技术不流于理论,更要深入实际的生活中,在实践中培养操作技能。譬如,计算机工作原理与基本构造一课的教学,单纯的讲解学生较难对陌生的计算机部件、抽象的原理形成深刻的记忆,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上进行演示,通过展示这些部件的真实形态来实现教学的具体化、形象化,还可让学生参与计算机构件的简易拆分与复原。
三、结束语
农村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需要从多个角度改善目前教学存在的漏洞,本文旨在分析农村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并为其建言献策。
参考文献:
[1]叶一明.浅谈如何破解学科困惑——让兴趣与成就感作用于信息技术课堂[J].中国农村教育,2018(01):38-39
[2]伍敬才.创新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方法[J].计算机教学,2018(04):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