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邓小平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这篇讲话中,阐述了党的思想路线的政治地位,阐述了经济建设是我国今后主要的政治,阐述了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一场革命,并从民主的角度阐述了经济管理体制改革问题。所有这些,都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重要发展。
【关键词】邓小平;政治学;发展
【中图分类号】D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1)05-0171-1.5
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当时召开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这个讲话实际上是十一届三中会的主题报告,为这次全会确定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认识和新决策奠定了重要基础。邓小平的这个讲话,也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重要发展。
邓小平在这个讲话中,阐述了党的思想路线的政治地位。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认为,政治就是阶级、政党、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个人在国家政权问题上的主张和活动。一般地说,思想问题不等于政治问题,思想路线不同于政治路线。但在当时,能不能解放思想、端正党的思想路线,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邓小平指出:“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他说:“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才能顺利发展。”他还说:“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因此,邓小平指出:“解放思想是当前的一个重大政治问题。”邓小平肯定了当时正在进行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他说:这场讨论“实际上也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争论”,这个争论“的确是个思想路线问题,是个政治问题,是个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从政治的高度来认识党的思想路线的地位和意义,把党的思想路线问题作为当时的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来加以阐述,是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一个重要发展。
邓小平在这个讲话中,阐述了经济建设是我国今后主要的政治。一般地说,经济和政治是两个不同的社会范畴,二者是有质的区别的。政治属于上层建筑范畴,而经济建设则属于生产力范畴。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是研究社会上层建筑中的政治的科学,国民经济学才是研究经济建设的科学。邓小平在这个讲话中讲到经济建设问题时说:“今后,政治路线已经解决了,看一个经济部门的党委善不善于领导,领导得好不好,应该主要看这个经济部门实行了先进的管理方法没有,技术革新进行得怎么样,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多少,利润增长了多少,劳动者的个人收入和集体福利增加了多少。”“各条战线的各级党委的领导,也都要用类似这样的标准来衡量。”邓小平指出:“这就是今后主要的政治。离开这个主要的内容,政治就变成空头政治,就离开了党和人民的最大利益。”邓小平这里所说的主要的政治,显然是指经济建设。邓小平在报告中还说:“在经济政策上,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这样,就会“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邓小平指出:“这是一个大政策,一个能够影响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政策。”邓小平这里所讲的这个经济政策,就是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政策。邓小平所说的这个政策,与他关于经济建设是主要的政治的论述联系起来看,显然认为这也是个政治问题。邓小平的这些论述,把经济建设上升到政治的高度,提出了经济建设是我国主要的政治的思想,这同样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一个重要发展。
邓小平在这个讲话中,阐述了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一场革命。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认为,革命就是根本改变旧的上层建筑和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上层建筑和新的生产关系,即根本改变原有的社会制度,以解放生产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邓小平指出:“在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进程中,必然会出现许多我们不熟悉的、预想不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尤其是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改革,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它涉及的面很广,涉及一大批人的切身利益,一定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复杂情况和问题,一定会遇到重重障碍。”因此,“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一场深刻的伟大的革命。”从邓小平的这些论述可以看出,这里所说的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一场深刻的伟大革命,是指在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过程中,要进行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改革以及经济建设本身所需要的改革。也就是说,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改革是一场深刻的伟大的革命,这种革命并不需要从根本上改变原有的社会制度,不需要从根本上改变原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而是要改变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同时改变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管理体制、管理方式和活动方式等,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促进四个现代化的实现。因此,邓小平后来指:“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邓小平关于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一场革命的论述,即关于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改革是一场深刻的伟大的革命的论述,赋予了革命以新的含义,这同样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一个重要发展。
邓小平在这个讲话中,从发扬民主的角度阐述了我国经济管理体制改革问题。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认为,民主就是国家的公民或社会组织的成员参与国家管理或其他共同事务管理的权利,它属于上层建筑,属于政治的范畴。邓小平在这个讲话中把民主同经济管理体制改革联系起来,阐述了发扬经济民主的问题。他说“我想着重讲讲发扬经济民主的问题。现在我国的经济管理体制权力过于集中,应该有计划地大胆下放,否则不利于充分发挥国家、地方、企业和劳动者个人四个方面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实行现代化的经济管理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他指出:“应该让地方和企业、生产队有更多的经营管理的主权。”“当前最迫切的是扩大厂矿企业和生产队的自主权,使每一个工厂和生产队能够千方百计地发挥主动创造精神,”并且“要使每个工人农民都对生产负责任、想办法。”他还指出:“在管理方法上,当前要特别注意克服官僚主义。”“要搞四个现代化,把社会主义经济全面地转到大生产的技术基础上来,非克服官僚主义这个祸害不可。现在,我们的经济管理工作,机构臃肿,层次重叠,手续繁杂,效率极低。”“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邓小平的这些论述,把经济体制改革问题上升到了发扬经济民主的高度,从经济民主的高度说明了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问题,从而扩大了民主的适用范围。也就是说,民主不但适用于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也适用于国家的经济管理和经济发展。这是对民主问题认识的重要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关于民主的理论的重要发展。
【参考文献】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
【作者简介】钟立秋: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关键词】邓小平;政治学;发展
【中图分类号】D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1)05-0171-1.5
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当时召开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这个讲话实际上是十一届三中会的主题报告,为这次全会确定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认识和新决策奠定了重要基础。邓小平的这个讲话,也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重要发展。
邓小平在这个讲话中,阐述了党的思想路线的政治地位。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认为,政治就是阶级、政党、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个人在国家政权问题上的主张和活动。一般地说,思想问题不等于政治问题,思想路线不同于政治路线。但在当时,能不能解放思想、端正党的思想路线,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邓小平指出:“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他说:“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才能顺利发展。”他还说:“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因此,邓小平指出:“解放思想是当前的一个重大政治问题。”邓小平肯定了当时正在进行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他说:这场讨论“实际上也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争论”,这个争论“的确是个思想路线问题,是个政治问题,是个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从政治的高度来认识党的思想路线的地位和意义,把党的思想路线问题作为当时的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来加以阐述,是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一个重要发展。
邓小平在这个讲话中,阐述了经济建设是我国今后主要的政治。一般地说,经济和政治是两个不同的社会范畴,二者是有质的区别的。政治属于上层建筑范畴,而经济建设则属于生产力范畴。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是研究社会上层建筑中的政治的科学,国民经济学才是研究经济建设的科学。邓小平在这个讲话中讲到经济建设问题时说:“今后,政治路线已经解决了,看一个经济部门的党委善不善于领导,领导得好不好,应该主要看这个经济部门实行了先进的管理方法没有,技术革新进行得怎么样,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多少,利润增长了多少,劳动者的个人收入和集体福利增加了多少。”“各条战线的各级党委的领导,也都要用类似这样的标准来衡量。”邓小平指出:“这就是今后主要的政治。离开这个主要的内容,政治就变成空头政治,就离开了党和人民的最大利益。”邓小平这里所说的主要的政治,显然是指经济建设。邓小平在报告中还说:“在经济政策上,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这样,就会“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邓小平指出:“这是一个大政策,一个能够影响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政策。”邓小平这里所讲的这个经济政策,就是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政策。邓小平所说的这个政策,与他关于经济建设是主要的政治的论述联系起来看,显然认为这也是个政治问题。邓小平的这些论述,把经济建设上升到政治的高度,提出了经济建设是我国主要的政治的思想,这同样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一个重要发展。
邓小平在这个讲话中,阐述了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一场革命。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认为,革命就是根本改变旧的上层建筑和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上层建筑和新的生产关系,即根本改变原有的社会制度,以解放生产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邓小平指出:“在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进程中,必然会出现许多我们不熟悉的、预想不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尤其是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改革,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它涉及的面很广,涉及一大批人的切身利益,一定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复杂情况和问题,一定会遇到重重障碍。”因此,“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一场深刻的伟大的革命。”从邓小平的这些论述可以看出,这里所说的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一场深刻的伟大革命,是指在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过程中,要进行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改革以及经济建设本身所需要的改革。也就是说,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改革是一场深刻的伟大的革命,这种革命并不需要从根本上改变原有的社会制度,不需要从根本上改变原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而是要改变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同时改变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管理体制、管理方式和活动方式等,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促进四个现代化的实现。因此,邓小平后来指:“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邓小平关于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一场革命的论述,即关于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改革是一场深刻的伟大的革命的论述,赋予了革命以新的含义,这同样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一个重要发展。
邓小平在这个讲话中,从发扬民主的角度阐述了我国经济管理体制改革问题。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认为,民主就是国家的公民或社会组织的成员参与国家管理或其他共同事务管理的权利,它属于上层建筑,属于政治的范畴。邓小平在这个讲话中把民主同经济管理体制改革联系起来,阐述了发扬经济民主的问题。他说“我想着重讲讲发扬经济民主的问题。现在我国的经济管理体制权力过于集中,应该有计划地大胆下放,否则不利于充分发挥国家、地方、企业和劳动者个人四个方面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实行现代化的经济管理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他指出:“应该让地方和企业、生产队有更多的经营管理的主权。”“当前最迫切的是扩大厂矿企业和生产队的自主权,使每一个工厂和生产队能够千方百计地发挥主动创造精神,”并且“要使每个工人农民都对生产负责任、想办法。”他还指出:“在管理方法上,当前要特别注意克服官僚主义。”“要搞四个现代化,把社会主义经济全面地转到大生产的技术基础上来,非克服官僚主义这个祸害不可。现在,我们的经济管理工作,机构臃肿,层次重叠,手续繁杂,效率极低。”“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邓小平的这些论述,把经济体制改革问题上升到了发扬经济民主的高度,从经济民主的高度说明了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问题,从而扩大了民主的适用范围。也就是说,民主不但适用于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也适用于国家的经济管理和经济发展。这是对民主问题认识的重要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关于民主的理论的重要发展。
【参考文献】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
【作者简介】钟立秋: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